【大师珍藏】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训练金卷: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7526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师珍藏】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训练金卷: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师珍藏】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训练金卷: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师珍藏】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训练金卷: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师珍藏】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训练金卷: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师珍藏】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训练金卷: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2、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5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2 分 , 共 50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 项 是 符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对于“以德治国” ,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吸取的有益思想是A民本思想B “和为贵”和“仁”的思想C “有教无类

3、”的思想D “天人感应”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

4、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D宋明理学5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B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6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

5、、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五经通义 ) 。这说明A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B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D儒学思想成为主流7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意思是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C “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8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D面临重建封建信

6、仰的任务9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由此可知该理学家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10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反映了宋代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11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

7、“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 ,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1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A主权在民B君民平等C反对君主专制D实行君主立宪13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14明朝作为驱逐“外族”而重新恢复的汉族政权,大力扶

8、持儒家学说。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也十分重视。明清统治者对儒学的这一态度主要是为了A继承华夏正统B巩固政权统治C维持儒学地位D弘扬传统文化15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D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16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该剧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普罗米修斯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17古希腊爱奥

9、尼柱式建筑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优雅高贵的女人气质,又被称为女性柱,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如下图) 。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A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B反映了希腊女性地位提高C表明了希腊建筑艺术高超D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世俗性18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 1550 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 1316 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19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

10、” “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 16 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20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 ,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21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A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B适应

11、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2216、17 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 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A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B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C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D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2318 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

12、民趋于平等24在伏尔泰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孟德斯鸠则提出, “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由此可知孟德斯鸠倡导A法律所允许的权利和自由B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C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D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25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 ”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财产上。 ”这些主张A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B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C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树立财

13、富平等的革命目标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四 大 题 , 共 计 50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进 行 作 答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

14、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 ,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4 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 分)材料一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

15、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 ;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材料二 西方现代的道德观念是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兼而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并以近代

16、三大著作为依托,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道德体系。基督教的精神内核实际上也是“仁” ,即博爱世人;而古代西方人的道德观则特别注重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苏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美德与人类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知与行的统一。他们从人性角度出发,用知识与理性来实践道德;三大著作中, 国富论在经济上用“看不见的手”兴起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论法的精神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律的神圣地位和三权分立原则;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上从“人生而自由”的基础出发提出了政治上的“契约自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社会意义。 (8 分)(

17、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道德观的特点,并比较西方现代道德观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的异同。 (7 分)281418 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 分)材料一 在 14 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 ,

18、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5 分)(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4 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 1418

19、 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4 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其著作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以优美的散文风格及严谨的历史叙述,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结合材料与 1416 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围绕“黎明破晓的世界”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有史实依据。 ) (12 分)一 轮 单 元 训 练 金 卷 高 三 历 史 卷 ( A)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

20、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答 案1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以德治国”强调的是统治者要实行德政,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和“仁”的思想正体现出“以德治国”的思想,故 B 正确,A 排除;C 是教育思想,排除;天人感应带有迷信色彩,D 排除。【答案】B2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 “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 C 正确。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

21、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排除 A;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排除 B;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排除 D。【答案】C3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

22、,排除 D。【答案】C4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于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当时西方社会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排除 A;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就是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故选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出现在西汉,当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不是转型期,排除 C;宋明理学所处的阶段也不是社会转型期,排除 D。【答案】B5 【解析】今文经宣传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主张,是汉代儒学适应汉代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需要的表现,故 C 正确;材料没有反

23、映汉代今文经学接续孔孟的道统思想,故 A 错误;“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记录、整理下来”并不能体现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故 B错误;汉代今文经学并不是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故 D 错误。【答案】C6 【解析】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体现了君权神授观念,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说明了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故 A 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宗教化和制约君权,排除 B、C;儒学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时,排除 D。【答案】A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和

24、“天人合一”等学说,即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 。故本题应选 B 项。【答案】B8 【解析】材料“魏晋时期” “门阀士族” “批判名教礼法”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门阀士族势力壮大,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故门阀士族敢于批判名教礼法,故 B 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但思想格局并未出现重大变化,故 A错误;“社会精神信仰全面缺失”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也无法体现,故 C 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信仰仍然存在,并未被破坏,且门阀士族批判名教礼法不利于封建

25、信仰的巩固,故 D 错误。【答案】B9 【解析】材料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王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故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C 项正确。材料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而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封建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 项错误。【答案】C10 【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忠君思想,也就说明了材料意在强调理学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对人物评价,故 D

26、正确;人物评价标准是很多的,并不是逐渐统一的,排除 A;选项 B 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排除;诗人地位也不是由评论家决定的,选项 C 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排除。【答案】D11 【解析】 “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是在肯定对财富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这种追求世俗价值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 A;明末清初,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故世俗化不是其儒学主流,故排除 B;当时经济领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经济并没有在明末发生转型,故 C 也不符合史实;D 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答案】A12 【解析】据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得

27、出,其主张为反对君主专制,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主权在民的内容,A 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君民平等,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等信息,不能得出主张君主立宪制,D 不正确。【答案】C13 【解析】材料“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并不能体现反对专制的近代民主思想的内容,故 A 错误;李贽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不是背离儒家的思想,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的学风,故 C 错误;“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故 D 正确。【答案】D14 【解析】明朝“大力扶持儒家学说”和清朝“对儒学也十分重

28、视” ,都是借助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故选 B;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无法体现继承华夏正统,排除 A;汉代起,儒家思想是官方正统思想,排除 C;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排除 D。【答案】B15 【解析】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鼓吹个人主义,忽视道德作用,反对智者运动的人显然担心会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B 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对于道德作用,A 错误;精神生活的丧失显然不会导致人口的流失,C 错误;D 夸大了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缺点的影响。【答案】B16 【解析】 “我憎恨所有的神”说明对于神的反对,体现出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D 正确;此时古希腊人没有脱离宗教的束缚,A 和 B

29、错误;材料是精神生活的反映,C 错误。【答案】D17 【解析】 “轻松活泼、优雅高贵的女人气质”等字眼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所以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也就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故 A 正确;希腊妇女并不享有民主权力,所以希腊女性地位并不高,排除 B;选项 C 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问题,排除;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人文性而非世俗性,排除 D。【答案】A18 【解析】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 A;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 B;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 ,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

30、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故 C 正确;17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时间不符,排除D。【答案】C19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 “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 16 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 A 错误,C 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 14 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排除 B;法国启蒙运动是在 18 世纪,排除 D。【答案】C20 【解析】 “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人的独立性,故 C 正确;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是文艺复兴,排除 A;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未受动摇,排除 B

31、;材料不涉及人人平等方面的信息,排除 D。【答案】C21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成就,促进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 A 正确;B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包含在选项 A 中,排除 B;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C 错误;材料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A22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到希腊去”是对中世纪的蒙昧不满。而 18 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是对启蒙运动过分推崇理性的反思,故选 C;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排除 A;文艺复

32、兴时期尚未工业化,排除 B;材料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 D。【答案】C23 【解析】结合材料时间“18 世纪前半期” 、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 符合题意;B、C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 与史实不符。【答案】A24 【解析】材料“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说明了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只是能够做法律允许做的事情,体现的是法律与自由的内在联系,A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排除 D;材料强调了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与自由是人的自然权利无关,B

33、 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由对民主的影响,C 错误。【答案】A25 【解析】材料“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反映了不妨碍或损害他人利益、权利的思想,这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故 C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自由平等的思想,而是说明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妨碍他人权利,故 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护财产私有的主张。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确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故 D 错误。【答案】C26 (10 分)【答案】 (1)背景: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

34、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 (6 分)(2)影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 (4 分)27 (15 分)【答案】 (1)观点:孔孟儒学认为道德的核心是“仁” ;主张舍生取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宋明理学认为道德修养是治学做人的根本;强调自我修养;强调修心。 (4 分)意义: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4 分,答对四点即可)(2)特点:吸收基督教、古代哲学和启蒙思想

35、的成果;注重道德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理性和实践,崇尚自由、法治和契约精神。 (3 分)异同:同:都主张“仁爱” ;都注重道德的实践;都与情感相结合。异:中国,更注重道德中铬铁的自我修养,重感性。西方,更注重道德的社会意义,重理性。(4 分)28 (13 分)【答案】 (1)特点:以人文关怀为主题;描写“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 ;反抗和嘲弄教会与君主。 (3 分)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 分)(2)主张:信仰得救;人人可以阅读圣经 ;人人可以与上帝对话。 (3 分)办法:三权分立。(1 分)(3)表现:从人性(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 ;从反宗教束缚到反君主专制。 (4 分)

36、29 (12 分)【答案】示例 1:论题: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论证: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盛行,社会经济发展迟缓。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控制着欧洲社会。14 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推动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王权加强;15、16 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变,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推动了欧洲社会的世俗化。上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领城的各种变化,促进了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示例 2:论题:宗教改革推动西欧社会转型论证: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控制欧洲社会。宗教改革倡导“信仰得教”和理性理解圣经 ,提出世俗化的主张。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促进了世俗权力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普及和科学发展。宗教改革加速了以神权为基础的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推动西欧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