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的。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B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C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D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
3、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5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
4、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D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6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D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7尚书武成用“血流漂杵”来描写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而孟子却质疑,“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矣?”孟子的质疑A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历史B抨
5、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C说明其历史观的局限性D体现了对商亡教训的反思8汉武帝之前,人们对祖先神的关注较少,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这一变化主要基于A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B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C选官制注重考察孝廉D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9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10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
6、,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11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12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
7、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A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B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13宋代禅师契嵩在寂子集中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据此表明A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B佛教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儒学社会地位稳固D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14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
8、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1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A婚姻自主较普遍B理学影响力有限C对外贸易较发达D市民阶层的扩大16孟子地位在唐宋时期被提升,孟子被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经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孟子A继承了孔子的思想B构建了完整的学体系C具有较强的思辨性D有利于与佛教斗争17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
9、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A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C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D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18黄宗羲在原法篇中说到“后之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而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本质上表明他A反对宋明理学的束缚B认识到帝王之法的弊端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反对满族统治汉族19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
10、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20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21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
11、刻认同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22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23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才(财)不可胜用矣。”据此可知,唐甄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B谴责中央集权统治C主张发展自然经济D要求减少政府束缚24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有关理学的记述。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人物言论朱子“理学最难”陆九渊“唯本朝理学,远过汉唐”黄震(南宋末)“自
12、本朝讲明理学,脱出训诂”黄宗羲“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A理学之名兴起于南宋B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C关注理学的视角因人而异D宋明理学发展较曲折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
13、的重要思想武器。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材料二: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说道:“平民主义是democracy译语,有译为民本主义的,有译为民主主义的,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摘编自李大钊平民主义(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
14、变化及其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
15、会化的新途径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16、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7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
17、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3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历 史 答 案第卷1【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答案】B2【解析】士阶层本为统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游离于社会主流之
18、外,说明周王室衰微,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社会地位的宗法制度被破坏。故答案为A项。这一群体的形成不是受争霸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形成儒家和墨家的“诸子百家”现象是这一群体代表的社会状况变化的结果,不是促成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排除C、D项。【答案】A3【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材料中诸家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统治者,排除;D项,“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的表述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
19、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交融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争霸、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排除。【答案】C4【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答案】B5【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由此可以得出其强调道
20、德自觉,以维护周礼,C正确;A项与孔子无关;B项“更加注重”说法不准确,排除;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统治秩序无关”,D错误。【答案】C6【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但此时战乱、兼并战争不断,体现了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老子、孔子思想存在保守的一面,并非“先秦诸子”思想落伍,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排除C。【答案】D7【解析】材料“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反映了孟子认为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不会滥杀无辜,纣
21、王残暴,士兵会纷纷起义,不会有这样激烈的战斗。由此可知,孟子质疑尚书武成“血流漂杵”的根据和推理是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这说明了孟子的历史观存在局限性,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孟子的历史观存在局限性,而不是从不同角度解释历史,故A项排除。孟子主要是否定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而不是抨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商亡教训的反思,故D项排除。【答案】C8【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与董仲舒新儒学注重伦理有关,而汉武帝后,逐渐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察举制,削弱了血缘宗法关系,故A错误;选官制注重考察孝,与儒家思想注
22、重伦理有关,主要原因还是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排除C;材料说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不能体现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排除D。【答案】B9【解析】“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据材料“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步人政治舞台,排除A;“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C。【答案】D10【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佛说盂兰盆经中目
23、连救母的故事符合传统儒家孝道,从而以节日形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推崇。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在民间的流传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来文化中契合传统主流观念的因素得以流传,是外来文化借助主流观念而不是冲击主流观念,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对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进行比较,排除。【答案】A11【解析】据材料“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等信息可知,宋代儒学批判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而且材料批评汉代的经学浅显,只是对人们的教导、训诫,不能让人们建立人文信仰,因此C正确;据材料“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
24、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可知,没有涉及与先秦儒家经典的关系,A错误;材料只是批判汉唐经学,没有涉及儒学复兴;且据材料“北宋”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处于形成时期,B错误;据材料宋代儒学批判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而且材料批评汉代的经学浅显,没有涉及其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D错误。【答案】C12【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这有利于构建统一的政治
25、文化,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体现的是统一南北经学而不是南北学术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经学,不是选官是否公正,排除;D项,材料没涉及士族垄断问题,排除。【答案】A13【解析】材料反映佛教借用儒家思想来论证其合理性,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儒学思想社会地位稳固,故选C;契嵩主张儒佛相关联,故A错误;B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利用儒家思想,不是发展了儒家思想,故排除D。【答案】C14【解析】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正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
26、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排除A;“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B;“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都是科举考试的内容,D错误。【答案】C15【解析】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答案】B16【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出于和佛教斗争的需要孟子的地位有所
27、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孟子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适应了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的需求,C正确;A不能作为孟子地位变化的原因,排除;B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D与其地位的提升无关,排除。【答案】C17【解析】材料强调了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而与此同时的“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尊女”观实际上依托封建社会语境抨击传统的“男尊女卑”现象,揭露其局限性和反动本质,意在为重构性别秩序而努力。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思想主要以理学、心学为代表,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而不是解放,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动摇儒学正统地位的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
28、知,明代的尊女观是指士人中掀起尊重和赞誉女性的思潮,发展到晚明,这股“尊女”思潮又被李贽“男女平等”说和士人“女胜于男”说进一步推动,并走向巅峰,从而在中国古代社会性别思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的表述错误,排除。【答案】C18【解析】根据“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以一家之法取代天下之法,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宋明理学的束缚,排除A;B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材料反映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体现反对满族统治汉族,排除D。【答案】C19【解析】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以后对李贽存
29、在不同的评价,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故D正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由于评价者的立场等的不同,也会存在不同的评价,无法体现可信性,A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并非没有统一的标准,排除B;由于时代、阶级立场、观点等的不同,对同一个人的评价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评价,综合多人评价不一定能还原历史人物,排除C。【答案】D20【解析】从材料看,三大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空谈,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是对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发展,宋明理学也包含了仁政这一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故B正确;他们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排除A;近代
30、中国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明末清初思想家尚未受到启蒙思想影响,排除C;三大思想家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空谈,反对君主专制,并非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排除D。【答案】B21【解析】“六经责我开生面”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尺男儿岂能屈服,整体两句表明了他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呼唤“政治变革”,排除B;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与“人性本善”无关,排除C;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并非批判社会现实,排除D。【答案】A22【解析】根据“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可知,顾炎武
31、反对理学的空洞、不务实的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顾炎武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排除C;材料反映顾炎武反对理学的空洞、不务实的学风,无法体现反对专制的启蒙思想意识,排除D。【答案】B23【解析】“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才(财)不可胜用矣”意为顺其自然,统治者不要过多干预,发展多种生产的富民主张,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甄的经济主张,与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谴责中央集权统治无关,排除AB;“为政之道,必先田、市”表明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故C错误。【答案】D24【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的朱
32、子、陆九渊、黄震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等众多学者都直接使用“理学”一词,这说明宋明时期的理学受到一定的关注,且关注的视角各异,故C项正确。南宋时理学兴盛,但不能据此认定这一名词始于南宋,A项错误;材料表格并不能说明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B错误;材料说明研究理学的视角不同,不是说明宋明理学发展较曲折,D错误。【答案】C第II卷25(20分)【解析】(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和社会稳定的根基;根据材料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及孟子的“民贵君轻”得出: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本质是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主
33、权在君,目的是使人民顺从君主的统治;近代的民本思想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变化即可。第三小问“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观点”, 根据材料中“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得出:李大钊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国家的真正主人。第二小问“社会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结合材料中“在建党初期”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主要从阶级属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利于工人运动、丰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34、论、扩大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内涵: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变化:从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变为服务于资产阶级的重要思想武器。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学东渐,西方进步思潮的传播;封建守旧势力的强大;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违背时代潮流。(2)观点:李大钊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国家的真正主人。社会影响: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局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26(17分
35、)【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社会化和近代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儒家伦理和封建统治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等信息,并联系所
36、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家庭生活;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影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2)原因: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7(15分)【解析】材料甲摘自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关于为君立德的言论。其中体现了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的思想。材料乙既包括了孔子的道德观,又包括了孔子的法治思想。伏尔泰认为孔子“说的只是纯粹的道德”,但是“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而丙主要描述的是孔子的法治思想
37、。毛泽东认为“秦始皇重法”,故而比孔子伟大得多,而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使我们的思想不能自由”。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道德观与法治观既有进步的地方,也有时代局限性。考生从上述观点中选出一点作为主题,先对材料观点进行客观阐述,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看法,辨证分析即可。【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