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改革迫在眉睫,第1课,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重点)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重点)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难点),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后, 瓦解,北方再次陷
2、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 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 ,次年,正式称帝。,前秦,拓跋珪,平城,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 。 (2)影响 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黄河流域,思维点拨,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编户,汉制,太学,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
3、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 ,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宗主督护制,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 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思维点拨,易错提醒,民族矛盾,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 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
4、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 ,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 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 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史论要旨,重点精讲,三、冯太后和孝文帝,儒家经典,鲜卑族,冯太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
5、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孝文帝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史料二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
6、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史料解读 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 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体现了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答案,问题思考,提示 问题:民族矛盾尖锐。 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结果: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1)史料一中第一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史料一中第二段材料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答案,提示 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思想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措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2)史料二所述现
7、象说明了什么?针对史料一反映的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史论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2)可能性 客观条件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b.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主观条件 a.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
8、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的强烈愿望。,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右图是汉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官至司徒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1,2,3,4,答案,解析,解析 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当时的史实。 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所以C项符合题意。,1,2,3,4,2.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
9、,劝课农桑。这实际上就是 A.俸禄制的雏形 B.租调制的雏形 C.均田制的雏形 D.迁都洛阳的先声,答案,解析,解析 北魏政府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计口授田”,推行均田制,故C项正确。,1,2,3,4,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都城偏远 南朝政权的威胁 A. B. C. D.,答案,解析,解析 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4.(2016兰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点,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
10、度。天兴元年正月,他重申维持旧燕旧土的租赋制度。在平城及其周围设置八部帅,其职责是对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员“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同年,拓跋珪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2,3,4,答案 措施:改革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给内徙新民耕牛,根据人口授予土地。,1,2,3,4,答案,(1)根据材料,归纳拓跋珪改革的措施。,(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拓跋珪改革的意义。,答案 意义:在代北地区初步建立起封建生产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