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0926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十一) 20 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B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C20 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十月革

2、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解析:选 D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可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非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因此 D 项说法不能为材料观点提供依据,本题答案为 D 项。2 “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出现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C斯大林模式确立时期 D赫

3、鲁晓夫改革时期解析:选 B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苏俄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商品的流通起到巩固经济联盟的作用,而在四个时期中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允许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商品的流通,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 B 项。3从 1928 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 1928 年至 1931 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这表明( )1928 年 1929 年 1930 年 1931 年 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 773.2 717.4 835.4 694.8 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 107.9 160.8 221.

4、4 228.3 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解析:选 B 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收购的粮食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国家采购粮食主要是为了出口,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 B 项正确。4 斯大林选集载: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这表明苏联(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B认识到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C将采用独特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D欲通过借用外债进行工业化建设解析:选 C 依据

5、材料内容“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可知此题在探讨苏联工业化资金的来源,故 A 项错误;工业化是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后而不是之前,故 B 项错误;此题在探讨苏联不能采用西方的办法来吸收工业化资金,同时又不能采用借外债这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将采用一种独特的筹集工业化资金的方式,即用农业补给工业,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了西方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故 D 项错误。5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

6、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选 B 20 世纪 50 至 80 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 B 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 A 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研方向,故 D 项错误。6美国学者指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

7、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 。这主要是指(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D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中的“ 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是指苏联最高统治者中的主体部分放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明显放弃这一体制,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 D 项。7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工人获得的工资占他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 17.5%。在个人收入方面,19201929 年,占美国人口总数 1%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从 7

8、 492 美元提高到 13 114 美元。上述现象( )A有利于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B是凯恩斯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C能够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D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解析:选 D 材料反映出美国个人收入相差悬殊,但最高收入人群不一定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故 A 项错误; 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与材料中“19201929 年”不符,故 B 项错误;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此时期的经济繁荣恰逢总统柯立芝任内,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但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后来直接导致了 19291933 世界经济大萧条,故

9、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个人收入悬殊,非消费主体却是高收入群体,这势必导致社会购买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故 D项正确。8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保持工资和物价的稳定。此外,他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 1930 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材料表明胡佛( )A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创者B对危机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C固守自由放任,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D干预经济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解析:选 B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胡佛总统立

10、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 “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不符合史实,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罗斯福总统开创的;C 项“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材料反映不出来。进一步可知,B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9 “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了 1939 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 1929 年 6 月。来自商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A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B严重阻碍美国的社会再生产C

11、无法彻底帮助美国恢复经济D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调节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分析选项, A 项是新政的作用,但与题意不符;B 项说法错误;C 项符合题意,材料“到了 1939 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 1929 年 6 月”说明了这一点;D 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10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 GDP 比例统计表,表中内容反映出(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1950 7.0% 38.0% 55.0%1980 2.5% 33.4% 64.1%2006 1.0% 20.0% 79.0%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

12、结构的调整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选 A 表格中数据显示第一、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 A 项正确。11(2018武汉调研)19701973 年,法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 5.8%。但是 19741980年最髙的年增长率也仅为 4.6%,其中 1975 年还出现 0.3%的负增长。1973 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 10%以内,但在 1974 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 15.2%,此后直至 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 10%以上。这表明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 )A “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日显 B “滞胀”状态长期存在C “混合经济”

13、效果逐渐降低 D步入“新经济”转型期解析:选 B 材料没有表明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经济状况是“福利国家”制度弊端导致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法国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经济停滞不前、通胀率的上升, “滞胀”状态长期存在,故 B 项正确;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经济滞胀,使得西方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出现,而非效果逐渐降低,故 C 项错误;“新经济”转型期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12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执政期间(19791990 年) 一连串的改

14、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 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解析:选 A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体现了英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大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 斯密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 1945 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

15、。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摘编自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分别指

16、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并简要分析两种体制的利弊。(1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两国为解决体制弊端各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10 分 )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联系所学及材料“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归纳总结。 第

17、(2) 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后美苏经济政策调整的分析与认识。对于美国的努力要注意结合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进行分析解答;对于苏联的努力要注意联系战后的改革归纳总结。答案:(1)体制:美国:市场经济体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利弊:美国:利:市场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苏联:利: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弊:后期计划经济体制易陷入僵化,导致效率低下。(2)努力:美国:国家加强干预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主导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苏联:通过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力图打破斯大林体制束缚。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

18、萧条前 金融危机前19191929 年 1980 2007 年收音机销售额由 4 500 万美元增加到 8.42 亿美元 金融地产业占 GDP 份额由15.1%上升到 20.7% 新兴产业汽车产量由 150 万辆增加到 540 万辆 信息技术产业占 GDP 份额由3.9%上升到 8.7% 建筑业产值由 120 亿美元增加到 540 亿美元商业服务业占 GDP 份额由6.2%上升到 12.1% 传统产业 农业衰落,出口肉类价格下降 88.9%,出口小麦价格下降 33.3%;农场破产率由 6.4%上升到17.7%;煤炭、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产业不同程度下滑制造业占 GDP 的份额由20%下降到

19、11.6% 浙江大学历史系编20 世纪世界史 以上表格描述了产业变革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请你选择其中可对比的某些数据予以分析探究。(要求:选择合理数据简要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探究,事实无误,知识正确,逻辑严密,并且得出历史启示。)(12 分)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两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前都存在着新兴产业兴起,传统产业比重下降的情况。因此本题重点需要阐释说明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阐述部分需要说明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导致的结果及传统产业的衰落导致的结果,最终得出启示,即新科技革命在带来经济繁荣时也往往带来危机;科技进步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对传统产业

20、带来冲击,造成结构性失业。人们在对新科技欢呼的同时,应该保持危机警惕。 答案:选择合理数据简要提出问题示例一:19802007 年,金融业的上升,制造业的下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示例二:19191929 年建筑业的上升,农业的衰落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利用知识进行分析示例一:金融业上升,虚拟经济膨胀,金融投机盛行,金融风险增加,2008 年金融危机是从金融业首先引爆的;传统制造业的下降,造成大量失业,形成庞大的弱势群体,加剧社会的恐慌 示例二:建筑业上升,房地产业兴旺,推动购房消费及相关的贷款业务,金融风险上升;传统农业衰退,农业劳动力失业大增,已潜伏危机,当股市泡沫无法支撑时,全面经济危机爆发历史启示示例:以上分析可见,新科技革命在带来经济繁荣时也往往带来危机;科技进步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带来冲击,造成结构性失业。人们在对新科技欢呼的同时,应该保持危机警惕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