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0925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解析:选 C “西周初年”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 “以拓疆域” ,未涉及文化的传播,

2、故 B 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 “以拓疆域”相符,故 C 项正确;“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需要到秦汉中央集权确立,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故 D 项错误。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解析:选 D 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 D 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商周史实,故

3、排除。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 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解析:选 C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孔子,故 A 项错误;材料“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说明“礼”的传统很久远,但并未提及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对“礼”的重视,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重在敬神”到“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可知礼的重点由神到人的转变,故 C 项正确;“又创作舞乐、史

4、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反映出礼乐制度强调人们的认同感,并没有反映出维护社会等级,故 D 项错误。4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 )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防止了官员腐败解析:选 C 材料论述的是“ 秦政府的组织精神” ,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项错误;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但皇帝拥有决定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故 B 项错误;秦朝的分权是维护皇权独尊,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 C 项正确;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

5、,但“防止了官员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解析:选 A 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故 A 项正确。6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该规定是为了(

6、)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解析:选 B 材料是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官员任用程序无关,故 A 项错误;官员调任不允许带原有官吏,这样可以防止官员势力坐大形成利益集团,从而可以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官员数量进行减少,故 D 项错误。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D使皇权受到制约解析:选 A 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

7、事成为惯例 ”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 A 项正确; B 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 B 项错误;C 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 C 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 D 项错误。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沿用九品中正制 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C存留察举制痕迹 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解析:选 C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 C 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9(2018

8、贵州联考)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中央集权的加强C监察制度的削弱 D防范官员的腐败解析:选 A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 D 项错误。10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

9、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 ”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元朝的行省制度C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选 B 根据“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 ”“地方政事”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故 A 项错误;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命,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与材料描述相符,故 B 项正确;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 C 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属于中央机构,故 D 项错误。11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

10、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解析:选 C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 A 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 B 项错误;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 C 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 D 项错误。12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

11、六部之上解析:选 A 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机密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8贵阳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

12、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材料二 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 ,又颁布大明令 ,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 。作为法典的“律”与“例” ,在司法层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则。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

13、。要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13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12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 “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等内容概括;第二小问,从材料一“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 ,可知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14、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每一句话逐层概括,并结合明朝颁发法律的目的综合分析。答案:(1)措施: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统治。(2)影响: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上是要求民众守法,但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但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专制政体下制约政治权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14(2018长郡中学高三考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5、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种圈层结构,它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外部空间进行扩展。从秦汉到明清,圈层结构经过两千年的空间扩散,外部达于自然边疆,内部结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核心边缘边疆的圈层梯度分布,行政管理层次上的政区、城、镇、乡村的等级系列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摘编自姚晓瑞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圈层结构” “圈层梯度分布” “稳定的模式”来提炼观点。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个圈层的梯度分布,可从先秦到

16、明清时期地缘政治空间上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扩展到边疆,这一圈层性梯度分布的形成上来论述;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圈层空间结构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可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扩展到边疆,政治上统一的凝聚性的形成上来论述。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个圈层的梯度分布。论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空间;秦汉时期此地缘政治空间向外扩展到了北至长城、南及岭南地区;最终到明清时期地缘政治空间达到了北至蒙古高原、东至大海和西至新疆的自然地理边疆,从而体现了圈层性的梯度分布。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圈层空间结构是一种稳定的模式。论述:中国古代自先秦时期形成了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区后,秦汉后以此核心区不断地进行政治空间的扩展;历代政权对地方管理也是由核心区向边缘区管理;核心区无论是政治大统一时期还是政治分裂时期,都表现出了政治统一的凝聚性,这都说明地缘政治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