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3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0138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3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3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3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3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3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 03 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2、。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如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 I 卷第 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实用类文本中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

3、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方向一 论述类文本中内容的归纳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2读题干,明要求。文章读完后,考生应认真审题,深入领会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指向。3梳

4、语脉,定区间。这里所说的区间,是指用来筛选题目中的信息的文章区间。只有梳理清了语脉,锁定了答题区间,才能快速、准确地解题。4巧归纳,做概括。这里所说的“巧归纳” ,一是指善于摘取文章原句作答,二是指着眼某一文段,以文段中的关键词语为依托,归纳作答。【2018 年高考课标全国 I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

5、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

6、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

7、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

8、,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

9、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文章大意】文章围绕“被遗忘权”以总分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述,第一段先总说“被遗忘权”出现的意义,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述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结构清晰,论述严密。1A2D【 解 析 】 此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D 项,混淆时态, “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3B【 解

10、析 】 本 题 考 查 归 纳 内 容 要 点 、 概 括 中 心 意 思 。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B 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 ,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方向二 文学类文本中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高考对文章内容、要点的相关考查有:1 理解文题的含义;2 理解文题的意蕴;3 理解文题在结构上的作用;4 重 要 语 句 的 丰 富 含 意 。 其中, “含义”主要指文题包含的意思、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意蕴”除了指文题的

11、含义外,还指其在思想内容和结构上的具体作用等;“作用”主要指文题的思想内容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重要语句”指的是对理解文章主旨、赏析人物形象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 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天 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

12、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

13、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14、。他朝后看看。 “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

15、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

16、”的恐怖气氛。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文章大意】文章以非常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某基地科研项目试验队深入戈壁滩矿野遭遇风沙侵袭后渴望

17、救援的故事,折射出困境中灾难面前天嚣之下生命力的伟大。小说注重从人物的直觉印象和切身感受来渲染和烘托“天嚣”下的恐怖氛围,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莫大的空间和背景,再现出人物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困境。1 B【 解 析 】 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 项,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2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3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 析 】 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

18、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方向三 实用类文本中中心意思的概括准确概括实用类文本的中心意思时,考生要注重“一辨析,三思考” 。“一辨析”指要准确辨析文体,根据文体特征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不同的文体在表述方式、语言使用、中心表述上都有着其文体特征,所以概括中心意思时考生首先要把握文体。比如传记、新闻等,其中心意思集中体现在塑造的人物、表述的事件上,阅读这类文体要注重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再如科普文章,其中心意思集中体现在说明的对象或概念上,因此要通过作者对说明对象的描写或概念的阐述把握文本的中心意思。“三思考”指:1 思考标题的意蕴。文章的标题大多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2 思

19、考关键句。比如文眼句、主旨句、抒情句、议论句等,这些语句常常与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语句甚至直接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3 思考段落层次。不同的段落表达的重点有所不同,概括中心意思时要注重对文本进行层次的划分,合并同类内容后概括层次的意思。【2018 年高考课标全国 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

20、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量 子 通 信 主 要 研 究 内 容 包 括 量 子 密 钥 分 发 和 量 子 隐 形 传 态 。 量 于 密 钥 分 发 通 过 量 子 态 的 传 输 , 使 遥 远两 地 的 用 户 可 以 共 享 无 条 件 安 全 的 密 钥 , 利 用 该

21、 密 钥 对 信 息 进 行 一 次 一 密 的 严 格 加 密 。 这 是 目 前 人 类 唯 一已 知 的 不 可 窃 听 、 不 可 破 译 的 无 条 件 安 全 的 通 信 方 式 。 量 子 通 信 的 另 一 重 要 内 客 量 子 隐 形 传 态 , 是 利 用 量 子纠 缠 特 性 , 将 物 质 的 未 知 量 子 态 精 确 传 递 到 遥 远 地 点 , 而 不 用 传 递 物 质 本 身 , 通 过 隐 形 传 输 实 现 信 息 传 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 年 8 月 10 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

22、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 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

23、。(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 , 自然2017 年 12 月)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 月 2 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 23 亿元人民币。3 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 J-PARC 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 “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 国 推 进 的 这 类 大 型 工 程 还 有 很 多 。 3 月

24、,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开 幕 。 政 协 委 员 潘 建 伟 被 媒 体 记 者 团团 围 住 。 潘 建 伟 是 利 用 2016 年 发 射 的 “墨 子 号 ”人 造 卫 星 进 行 量 子 通 信 研 究 的 研 究 团 队 负 责 人 。 其 团 队 2017年 以 后 相 继 发 布 了 多 项 世 界 首 创 的 实 验 成 果 。 潘 建 伟 今 年 当 选 美 国 时 代 杂 志 “全 球 百 大 最 具 影 响 力 人 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

25、,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5 月 7 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2下列对

26、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以上三则材料中, 人民日报 自然 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7、?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章大意】本文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新闻阅读。命题材料的新闻由三个非连续性材料构成,几个新闻材料有共同的主题中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快速发展,但是每个材料又有各自的强调侧重点。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1D2C【 解 析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项, “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错,原文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 ,说明 欧洲投入巨额资金错误,同时“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无中生有。3第一问: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杂

28、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 析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白题干重点“报道的侧重点” ,就是要概括出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第二步,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即找出材料如何体现报道的侧重点的,所以作答时可以采用事例和观点相结合的形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对于教育,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事实上,不仅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也不满意

29、,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呼唤变革教育。许多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希望改变教育。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人们更是期盼互联网能够成为变革教育的神器,正像互联网颠覆了商业模式一样,来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的确,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世界。而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上世纪 60 年代计算机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提出机器教学,就提出“学校消亡论”了。互联网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改变教育的努力与投入,力度也远远大于商业。但是,一直到今天,教育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上学校报告表示,美

30、国有 25 万名中小上学校上上学校总共提供 53.6 万门课程(每门课程都为一学期),有 180 万名中小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据统计,全美共有 240 万名学生在家上学。无疑,这也只占了全部学生人数的很少一部分。据说,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2011 年 9 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

31、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校形态的改变。电化教育、PPT 课件等都是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等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学校形态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结构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教育变革的困难,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教育的科学基础发育不成熟。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是由远及近的,天文学是科学家族的老大哥,伽利略的天文学之后,是牛顿的物理学,人类开始探索物理现象与规律。现在,我们刚刚进入生物学的世纪,开始关注生命现象。但是,总的来说,人脑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匣子,人类要真正认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作为一种

32、国家行为,还有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变革受到的制约就更加多一些。这就是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的原因所在。总之,教育要想解决人的问题,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不要指望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革命就能把教育问题解决了。这是不可能的、不切实际的。(节选自朱永新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教育,事实上,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不满意,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满意的。B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发布了呼唤变革教育的报告,许多政府出台了改变教育的政策,但是教育的变化却非常小。C网上课程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美国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

33、育需求,包括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D 互 联 网 出 现 以 后 , 利 用 网 络 改 变 教 育 的 投 入 远 远 大 于 商 业 , 但 从 变 革 的 效 果 看 来 , 后 者 却 比 前 者显 著 。2下列哪项不能回答“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这个问题( )A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计算机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提出“学校消亡论”了。B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并非必然能促成教育发生结构性的改变。C教育的科学基础,包括心理学与社会学发育还不成熟,人类对自身大脑的研究了解还很不够。D教育是一种国家行为,不能不受到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问题的影响和制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34、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相信,互联网既然能颠覆商业模式,也就能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B作者引用数据和邓肯的回答,意在证明 2011 年之后,美国教育已经发生结构性的改变。C作者相信,在生物学世纪,人类一定能真正认识自己,解决教育变革的问题。D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形态的变化既是教育变革的标志,又是教育变革的条件。1A【 解 析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 “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满意的”太过绝对。原文表述有“或多或少” “几乎” “完全满意”等词语。2A【 解 析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要求找到选项中不能解释“

35、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的内容。显然,A 项,表述的内容是有关“教育改革”的,是教育和互联网结合后人们期待的教育成果,和“步履维艰”无关。3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城市聆听崔 立晚上。一个陌生来电,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哥”我愣了一下,说:“你哪位?”“哥,你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你。你能听我说说话吗?”“好。 ”“哥,我很孤单,也很寂寞,在这个城市,我没有朋友,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无助。以前在老家,我总是在想,将来一定要来大城市赚大钱,闯出一番天地来。真正来到这里,才感觉到万分的不易”我静静地听他说,他接二连三的话语,似乎也不想让我插嘴发表什么意见。“哥,你知道吗?我刚来第一个月的

36、时候,找不到工作,把家里带来的钱也都花完了。有一晚,我还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有点冷,但睡着就不觉得冷了。我刚睡着,就被几个巡逻的警察给吵醒了,叫我别睡那里”“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又一个晚上。又一个陌生来电, “哥。 ”我笑了,说:“你好啊。 ”陌生男人想不到我那么客气,不好意思起来,说:“哥,没打扰你休息吧?”“没事,你说吧。 ”“哥,知道吗?在这个城市,我是迷路的人,找不到方向。我是一个工头老乡介绍来的,老乡说,大上海,遍地都是钱,只要弯弯腰,你就能把钱捡起来。可是,并不是这样的”我认真地听他说,屏住呼吸没有说话,我怕我的呼吸声影响了他讲话的气氛。“哥,我干了一个月,问老

37、乡要钱,老乡说投资方还没给钱。干了三个月,再要,老乡说投资方资金周转不过来。干满半年,老乡竟然不见了。我们就问投资方要钱。投资方拿出签收单给我们看:原来老乡携款跑路了啊!我们一大帮子人就去投资方那里去吵、去闹。闹到后来,投资方只好再结工钱给我们。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多年之前,一个人站在街角的封闭式的电话亭前,落日的余晖照在他疲惫的身上,不时有路人不无鄙夷地从他身边走过。他给家里打了个长途。“你都习惯吗?工作累吗?想家了吗”妈的问题像连珠炮一般。“我很好,您放心吧,一切都很好”他是想笑的,但笑不出来,寻了个理由,匆忙挂了电话。电话挂了,他没有离开。他

38、有倾诉的想法,许多无法和熟人去说的苦闷与难过。他拨了一个陌生号码。一个女人的声音,说:“你找谁?”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电话挂了。他拨了第七个陌生电话,是一个男人的声音。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男人说:“可以呀。 ”他说:“我来这个城市一个月了,太苦了,你知道吗?蚊子特别多,第一晚我都没睡着。还有,这里养了一条大狗。那狗白天虽然是拴着的,可很吓人。见人吼两声,能把人给吓尿了。到了晚上,这狗就被放了出来,说是为了看家护院。我就不敢开门,天一黑关在屋里。和我一起上班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住得近,晚上可以回家,我只能待在这里。白天我们几个人去干活,去

39、挖那大大的树穴。挖树穴我挖不动,一天勉强挖了一个。老板眼睛瞪我,很不满意。老板让我给树浇水,那长长的管子,那重重的机器,都是我从没干过的。浇过水,我身上脏兮兮的像是从河里捞出来的”他还说:“我想家了,我想过放弃,想过回家,但我又不能回家”“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 ”电话挂了。他的心头却暖暖的,是倾诉过后的放松,还有别的什么。那个人,是我。(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倾诉者刚来城市时花光了从家里带来的钱,晚上“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存困境。 B第二个倾诉者在谈到老乡携款跑路后一大帮子人找投资方

40、吵闹要来工钱时,说“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表现了农民工的无奈与善良。C “我静静地听他说” “我认真地听他说” “一切都会好的” ,这些情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对倾诉者的尊重和鼓励。D小说表现了三个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遭遇,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以至于通过向陌生人诉说才得以缓释。2将小说的题目“城市聆听”改为“打工倾诉”好不好?请简要说明。3小说将“我”当年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了最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1D2不好。表意上,若改为“打工倾诉” ,不能传达“城市”这个背景。人物上,小说表现了“我”由当年的倾诉者成为了现在的聆听者。主题上

41、,以“城市聆听”为题,更能表现城市要关注农民工的工作、生存和精神诉求的主题。【 解 析 】 “城市聆听”和“打工倾诉”各有侧重。 “聆听”带有温度和尊重,能表现关注打工者生存环境和精神诉求的温情。 “倾诉”是打工者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的精神需求。比较之下,后者在主题表达上没有前者的高度和温度,不如前者好。3从情节上看,三个故事高度相似,难免使读者产生单调之感,将“我”当年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最后,使小说形成一定的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可以造成“我”的角色逆转,突出主题,前两个农民工正是当年“我”的身影,我耐心聆听他们是因为当年他人耐心地聆听了“我” , “我”的角色逆转,更有冲击力,更突出了每个人

42、都需要心灵关爱,心灵关爱需要传递的主题。先设疑,再释疑,可以吸引读者,前两个故事中, “我”对陌生人的电话骚扰无条件倾听的态度令人生疑,似乎不合情理,读者急欲一穷究竟,结尾才搞清缘由,得到合理解释,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加深读者印象。【 解 析 】 本文将“我”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最后,属于倒叙手法。倒叙可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先写出“我”的聆听,再解释“我”为何会如此理解陌生人的倾诉,使情节发展合乎情理,同时也避免了三个类似的故事给读者带来的重复感。 “我”聆听别人的倾诉是因为曾经被人聆听,从中获得了精神的力量。这样安排,突出了人人需要倾诉,人人需要关怀,并且这种关怀

43、需要传递下去的主题和美好愿望。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 215 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 10 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

44、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 ,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 后” “00 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

45、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 “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

46、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有删改)材料二:一场二胡直播吸引 215 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 2000 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

47、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有删改)材料三: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 ,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嘛还要 200 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

48、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摘编自中国日报)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

49、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不能像“梵文”那样“阳春白雪” ,需要亲近普通民众。B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C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 ,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1B2C【 解 析 】 A 项, “不能像梵文那样阳春白雪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