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增分提升练含解析:组合二(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8554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增分提升练含解析:组合二(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高考语文增分提升练含解析:组合二(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高考语文增分提升练含解析:组合二(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高考语文增分提升练含解析:组合二(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高考语文增分提升练含解析:组合二(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组合二(1)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山西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

2、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垮台。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 。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少数人高收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

3、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必然性。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若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就会不稳。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 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 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而此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

4、。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境地,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 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B.政府受公共福利的刚性存在的拖累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甚至导致政府垮台。C.发展中国

5、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D.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 ,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B.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阐述了其原因。C.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D.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6、A.如果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B.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C.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D.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河北唐山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斗 茶李 艳“黄局,上回我输,这次咱老哥儿俩再比一回!”“还叫黄局,骂人了啊!”老黄摆摆手,“老李,你这人还真倔!先说好了,这次谁输了可得请客! ”老黄和老李那可是一对历来已久的“冤家”!在单位上就明争暗斗,廉政风一来

7、,俩人又争着戒烟戒酒,最后连茶也争着戒了。可笑的是,退休后居然又争着解除了“戒茶”之律,一言不和就斗茶!老李点头嘿嘿一笑,“我先开始!”话一落他先烧上一壶山泉水,又从包里拿出茶饼置于茶盘上,下刀,开饼,茶箕收拢待用。开水先热了杯器,茶叶入壶,再沸水醒茶,头汤去掉,再冲二泡。公道杯分好,二人各一杯。只见细白瓷盏里,茶汤艳红剔透,与杯白相映,煞是好看。老黄端起一杯,腕部送力,杯中茶汤便由着腕力向顺时针方向搅动,茶色在汤中匀动,香气也随之而出。老黄眯眼一嗅一啜,入口醇厚回甘,齿颊留香,茶韵无穷。 “不错!有年头!”老李这才端起杯品饮。先让茶汤在口腔中游了个来回,再落入喉咙。之后笑容满面,胸中稳操胜券

8、,“好吧?比你上次赢我的岩冷古茶还略胜一筹!”“老倔头,别高兴的太早了!等着,我拿宝贝出来!”老黄洗杯换壶,当他从茶盒里拿出茶来,老李的眼先直了!“黄局,你这,你这茶还真是宝贝呢!”“嗯!确实是宝贝! ”老黄得意地笑了,“蒙顶黄芽!稀罕吧?!”说起蒙顶,还有个故事!当年,苏东坡与蔡襄在惠山寺斗茶,用的是素有“天目”之称的兔毫建盏杯,自恃有“仙茶”之美誉的“蒙顶山茶”,加之东坡对品茶、烹茶的造诣,以为便能斗赢大学士蔡襄。不料,在烹好茶出汤后,蔡襄的茶盏里,茶饽沫纯白似雪,经久不散,“咬盏”之艺把东坡赢得心服口服。因此,这段史上的“斗茶”让蒙顶更加扑朔迷离了!“你拿蒙顶来压我? 哼!茶艺不行再好的

9、茶也是浪费!再说了,就这蒙顶,史上一败名垂千古!”老李翘起二郎腿,嘴巴上这样说,眼角的余光还是闪烁在那盒蒙顶上!“哈哈!能受东坡先生青睐,虽败犹荣!等着看好吧!”老黄也没含糊,娴熟的茶艺一点不比老李差!不消一刻,茶出。老李低头闻着茶香,眼观茶色,只见杯中汤色黄中透碧,清澈透亮,手指摇杯轻晃,仿佛一团琥珀在杯中生香,品一口,甜香鲜爽,甘如洌露,茶香由口鼻引入身体各处,直令筋骨松软,毛孔舒张。“服不服?”“不服!我还有货! ”老李头边说边开始第三盘斗茶。他这次拿出的是一个普通的茶包。“不是我说你,太倔!你说说,要是当初不戒茶,你个副局能那么早就内退?”“嘿,你正局退休难道就不是因为戒茶?”“我那时

10、可是病退!戒茶也是因为服药不能喝茶才戒的。你戒,是因为怕人送茶!人家连茶都不送你了,你还在官场混啥?定内退不选你选谁 ?”“黄局,你装病那会儿还真像!”老李用手戳戳心口,“心病呀!退了也好!自己买茶喝,心里踏实!”老李端起刚泡好的茶一饮而尽。“退下后是踏实了,可是,心里咋又空了呢?”老黄是个空巢老人,儿子在外工作,一到月底除了收到他们通过手机银行的入账通知,平时连个照面都没有。退休后的生活,也就和老李出来斗茶时,翻出压箱底的好货赢了他,才感觉生活尚有一点生趣! 想起这些就一阵心紧,端起杯也一饮而尽。这茶汤刚入口,一股难忍的苦涩茶碱当即让他差点没吐出来!“这是什么茶?”“闺女给我买的茶,最便宜的

11、那种!知道我爱喝茶,每个月都送来”老黄举杯再饮,在口腔里细细品着,让味蕾在苦涩的茶汤里缓缓苏醒,慢慢回甘,咽下后,他对老李说:“明天,我请客”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写老黄拿出“蒙顶黄芽”时, 老李“眼先直了” “眼角余光闪烁”,表现老李的惊讶与艳羡。B.老黄和老李退休前“戒茶”与退休后热衷“斗茶”的情节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走茶凉”社会现象的思考。C.小说插入 ”苏轼与蔡襄斗茶”的故事,既写出了老黄内心的得意、战胜老李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意趣。D.小说在写老李、老黄斗茶时,通过对沏出茶水的描写、人物品茶时

12、的感受 ,从侧面表现出老李和老黄茶艺的精到。5.作品三次写“斗茶”,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答:6.试分析小说以“斗茶”为题目的作用。(6 分)答:答案精解精析1.B A 项强加因果,“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是公共福利刚性特征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 项“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错,主要因素是没有形成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D 项“发展中国家 ”错,应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 。2.C “ 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错,应是为了推出“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的结论。3.A “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

13、陷阱 ”错,根据原文可知,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4.B “ 人走茶凉”的说法错误,文章通过对比表达的是老李、老黄对亲情的渴望。5.答案 第一次:运用准确、传神的动词来展现茶艺。第二次:以虚写实,用“苏轼与蔡襄斗茶”的历史典故突出茶品。第三次:通过老黄先后品茶味觉的变化来表现心理的变化。解析 回答本题,先要找出有关三次“斗茶”的描写,再分别分析。第一次用“烧上一壶山泉水” “拿出茶饼” “置于茶盘上” “下刀” “开饼” “茶箕收拢待用”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将老李的茶艺准确、传神地展现了出来。第二次运用“苏轼与蔡襄斗茶”的历史典故,突出了蒙顶山茶的茶品,这是以虚写实的手法。第三次通过写老

14、黄品茶时先是觉得苦涩,但听老李说是他女儿给买的茶后,再细细品味,感到苦涩后慢慢回甘,表现了老黄由不屑于老李所泡之茶,到羡慕老李能喝到女儿买的茶的心理变化的过程。6.答案 揭示了“斗茶”这一中心事件。小说通篇围绕“斗茶”展开情节。通过斗茶展示人物形象。在斗茶中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斗茶看似比茶的品质、比茶艺,实则比人生、比亲情。(意思对即可)解析 “斗茶”是小说的标题,也是本篇小说的中心事件,小说的情节都围绕“斗茶”展开。通过斗茶,展现了老黄和老李以斗茶为乐趣,渴望儿女陪伴、渴望亲情的退休老人形象,在斗茶的过程中展现了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表面上比的是茶的品质和茶艺,实则比的是人生和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