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816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4.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 短诗五首,情景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从诗经以来,诗歌的发展历史从未断绝。尤其是因“新文化运动”而兴起的“新诗”,为宣传新思想,推广新文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课所学习的五首短诗,都是“新诗”中的经典之作,尽管它们都很简短,但都是那个时代中最耀眼的文字,品读这些诗歌,不仅让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也能得到生活的启示。,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重点)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深入体味诗歌的意蕴,感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律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对生活的信心和热

2、爱。,生难字词,墓畔(pn) 吟唱(yn) 舵手(du) 房舍(sh) 埋没(mi) 芦荻(d) 卞之琳(bin) 聂鲁达(ni),月夜,作者档案,沈尹默(18831971),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区),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文题解说,月夜:题目表明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是诗人在月夜下的所见和所感。,写作背景,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1918年在新青年第一期刊登,成为现代第一首散文诗。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社会环境正如

3、诗中所描述的“月夜”一样。新青年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觉醒了一代人,为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结构图示,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诗的前两句描写霜风、月光有什么作用?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个凄冷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突出了诗人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的精神追求。,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深秋夜晚,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在这种萧索的环境中,诗人面对一株“顶高的树”,也就是更强势的人或势力,也“并排立着”,决不“靠着”,反映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主题概括,月夜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4、。,萧红墓畔口占,作者档案,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字朝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文题解说,萧红墓畔口占:“口占”指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题目指出了这首诗是诗人在凭吊亡友萧红时,在墓前出口吟成的。,写作背景,萧红墓畔口占:1942年1月,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1944年,诗人戴望舒前来凭吊萧红墓,写下了这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诗中的“红山茶”有什么含义?诗人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了对萧红的深情的悼念,

5、同时,“红山茶”也象征萧红像山茶花般热烈、灿烂的生命,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怎样理解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所表达的情感?活着的诗人在长夜漫漫的痛苦寂寞中等待着胜利,而逝去的友人不再漂泊流浪,“卧听着海涛闲话”。对比之下,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也有对萧红的羡慕之情,羡慕萧红终得解脱,无须如同自己一样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言少意丰,韵味深长。,主题概括,萧红墓畔口占通过诗人在亡友墓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

6、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结构图示,断章,作者档案,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文题解说,断章:本诗是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诗人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写作背景,断章: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7、,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诗人把四个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主题概括,断章通过对生活中几个平常画面的描写,寄寓了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风雨吟,作者档案,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文题解说,风雨吟诗歌所吟诵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

8、雨、诗人心中的风雨,以表达诗人的勇气和决心。,写作背景,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12月,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处于动乱,社会经历着风雨,诗人写下这首诗,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抒发了战士般的情怀。,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赏析风雨吟中“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诗人运用两个比喻,写出了极富画面感的风雨之景,描述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而“房舍”则像大海中的孤舟一样渺小,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这种对比,更突出了风雨的气势,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怎样理解“年轻舵手”的含义?

9、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诗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舵手”表达了诗人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坚定信念,要像大海中的舵手一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主题概括,风雨吟描写了风雨来临时的自然之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如晦的社会局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构图示,统一,作者档案,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文题解说,统一表明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诗人借“统一”一

10、词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写作背景,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这首诗写于1969年,诗人被智利共产党提名他为智利总统候选人,后为了智利左翼的团结而退出竞选。,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在诗人看来,所有的叶、花朵都是一样,所有的果实、树木也都没有差别,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所以说“繁多是个谎言”。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人们常说:“世界是多样化的,是丰富多彩的。”而聂鲁达却认为“繁多是个谎言”“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你更赞同哪个说法?为什么?示例:我更赞同“世界是丰

11、富多彩的”这一观点。固然“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是一种美好的大同世界,但是,鲜花也有各种各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美,才使这个世界更有魅力。,主题概括,统一:诗人通过“叶”“花朵”“果实”“树木”等意象,表达了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结构图示,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1、林语堂:“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你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显示人生的无奈的悲哀。 2、世界上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其实都有内在的联系,都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事物如此,人与人之间更是这样。 3、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同一个事物或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事物有相对性。,断章主题探究,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4、一

12、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的爱情故事。 5、一个“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爱情故事。 6、你热爱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热爱”你,给予你回报。,课堂小结,短诗五首是五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的代表作,他们在诗中或表达对理想的渴望,或抒发对信念的坚守,或流露对朋友的怀念,或阐述对生活的理解,都具有凝练的语言,优美的节奏,诗歌虽短,意味深长。,随堂测试,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2)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随堂测试,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B.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C.雾天的树林仿佛披上了半透明的轻纱。 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随堂测试,参考答案:,1.(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2)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