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十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5024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十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十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十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十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十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十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24 分)1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 2kg 的是( )A一个苹果 B一只公鸡 C一本物理书 D一张课桌2下列所说的“高低”指响度的是( )A男低音,女高音B高声大叫,低声细语C曲高和寡D唱歌时说的“高八度,低八度 “3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 6s,甲在乙前面 1.2m 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4冬天,人们常把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上一层保温材料,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

2、是( )A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不够易破裂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D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5对下列物理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B 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C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D 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6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几种光现象中解释错误的是( )A“湖光映彩霞”光的折射现象B“潭精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C“风吹草低现牛羊” 光的直线传播D“水中月,镜中花” 平面镜成像7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B照相时,被照者

3、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外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实像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8在“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明小组先对甲物质组成的几个体积不同的物体进行了质量与体积的测量;然后又对乙物质组成的几个体积不同的物体进行了同样的测量,并根据测量数据画出了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反比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C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D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物质的密度小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9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这笛声是由笛腔里的空气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人耳

4、的。10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近视眼矫正时配戴 。11教学楼的走廊里挂着一块平面镜,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他们在镜中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同学间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表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12若把打气筒的出口封住,在将活塞向下压的过程中,筒内气体的质量 ,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3如图,一束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表面,在表面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并且测得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正好垂直,那么入射角为 度,反射角为 度,折射角为 度。14俗话说:“铁比木头重”,其实质指的是 ;松木的密度是 0.5103kg

5、/m3 表示的意义是:,15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16向云层投撒干冰是人工增雨是缓解旱情的方法之一。投撒到云层中的干冰 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气 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17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填“音调”或“响度”)。18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 37.7,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 37.5和 38.4,

6、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 和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读数和作图题每小题 6 分,其它每空 1 分,共 31 分)19(6 分)(1)图甲物体的长度是 。(2)如图乙体温计的示数为 。20完成如图光路图。21(8 分)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试管内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为 。(2)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

7、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4)根据描绘的图线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 ,该物质在第 5min 时处于 态;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 (选填“快”或“慢”)。(5)图象中 DE 段是 过程。22(8 分)如图所示,小王做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他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 10cm 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2)他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米尺旁。点燃蜡烛后,他还应调整火焰中心、凸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 16cm

8、处时(如图),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4)实验中,当小王用白纸遮掉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 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 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 D成像情况像不受任何影响(5)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 (上/下)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以上均可。23(6 分)小明在经过一建筑工地时,看到工地上堆放着大量灰白色的碎石子,小明想这些石子是由哪

9、种石头粉碎的呢?他选取了其中一块,准备在实验室测定它的密度,具体的操作如下:A将小石块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浸入量筒的水中并记下总的体积。B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D将小石块放在天平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2)把天平放在 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3)用调好的天平测石子的质量,当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时,天平

10、平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 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乙,则石子的体积是 cm 3,此石子的密度是 kg/m 3。四、综合题(23 题、24 题每小题 8 分,25 题每小题 8 分,共 25 分)(1)语言表述要简练、准确;(2)写出必要的运算和推理过程;(3)带单位计算;(4)计算结果若有近似均保留两位小数24(8 分)汽车出厂前要进行测试,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 8m/s 的速度行驶 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 20m/s 的速度行驶 100s,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25(8 分)一个玻璃瓶的质量是 20

11、0g,装满水后称得总质量是 700g这个玻璃瓶的容积是多少ml?若用它装植物油,能装多少千克?(植物油的密度是 0.9103kg/m3)26(9 分)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 A 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 10时 15 分,到达 B 地时,钟表显示为 10 时 45 分。求:(1)轿车从 A 地到 B 地的速度;(2)轿车若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 B 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3)若该轿车每 100km 消耗的汽油为 8L,已知汽油的密度为 0.7110 3kg/m3,则轿车从 B 地到达南宁需要消耗的汽油质量约是多少?(结果取整数)2018-2019 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

12、冲市十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24 分)1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 2kg 的是( )A一个苹果 B一只公鸡 C一本物理书 D一张课桌【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结合生活常识,估测物体的质量。【解答】解:A、一个苹果苹果大约为 0.25Kg,不符合题意;B、一只公鸡大约为 2Kg,符合题意;C、一本物理书大约为 0.25Kg,不符合题意;D、一张桌子大约为 25Kg,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有生活常识,能粗略估测物体的质量。2下列所说的“高低”指响度的是( )A男低音,女高音B高声大叫,低声细语C曲高和寡D唱歌时说的“

13、高八度,低八度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解答】解:A、男低音,女高音,指的是音调的高低;B、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指的是响度的大小;C、成语“曲高和寡”在文学中指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而在物理学中,成语“曲高和寡”中的“高”是指曲子的音调高。D、唱歌时说的“高八度,低八度 “指的是音调。故选:B。【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音调和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3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的速

14、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 6s,甲在乙前面 1.2m 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s 与运动时间 t 成正比,s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 s 与所对应的时间 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解答】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 s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知 v 甲 0.2m/s,乙的速度 v 乙 0.1m/s,v 甲 v 乙 ,故 A 错误。B、读图可知

15、,经过 6s,甲运动了 1.2m,乙运动了 0.6m,因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 1.2m0.6m 0.6m 处,故 B 错误;CD、因为 v 甲 v 乙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东运动的,故 C 错误,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 st 图象,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 s 与所对应的时间 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 s 与 t 成正比,s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4冬天,人们常把

16、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上一层保温材料,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 )A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不够易破裂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D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分析】水在凝固时,质量是不变的,但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因此体积会变大,所以会把水管冻裂。【解答】解:寒冷的冬天温度较低,此时水会由于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凝固前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因此能够把水管冻裂;故选:D。【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凝固的现象,并且明白冰和水的密度不一样导致体积不一样,而质量是不变量。5对下列物理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7、,吸收热量B 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C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D 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

18、出热量。此选项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D、雪的形成主要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6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几种光现象中解释错误的是( )A“湖光映彩霞”光的折射现象B“潭精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C“风吹草低现牛羊” 光的直线传播D“水中月,镜中花” 平面镜成像【分析】(1)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19、(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水变浅了等。(3)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解答】解:A、“湖静映彩霞 ”是指天上的彩霞在平静的湖面形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的现象,故是光的反射现象,故 A 错误。B、“疑水浅”是指由于光的折射,看到水底形成的像,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要浅,是光的折射现象,故 B 正确。C、“风吹草低现牛羊”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C 正确;D、“水中月、镜中花”,这里的花和月都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故 D 正确;故选:A。【点评】

20、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会根据不同现象的特点进行分类记忆。7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外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实像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分析】(1)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根据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3)根据投影仪是根据物距大于 1 倍焦距而小于 2 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4)根据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

21、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解答】解:A、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 A 正确;B、照相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之外,所以 B 正确;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 C 错误;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所以 D 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考查了有关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一道基础性题目。8在“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明小组先对甲物质组成的几个体积不同的物体进行了质量与体积的测量;然后又对乙物质组成

22、的几个体积不同的物体进行了同样的测量,并根据测量数据画出了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反比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C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D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物质的密度小【分析】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所以该图象反映的是质量随体积变化图象;由于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利用公式 mV 比较密度的大小关系。【解答】解:ABC、由图可知,甲、乙的 mV 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但不同的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故 AB 错误,C 正

23、确;D、当甲乙体积相同时,甲和乙的质量不同,从图象上可以看出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则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 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概念及应用数学函数图象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图象问题时,可采取控制变量思想,取相同体积来比较质量得出密度关系。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9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这笛声是由笛腔里的空气 振动 产生的,是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的。【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解答】解:笛子是由嘴吹气

24、引起空气振动产生声音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悠扬的笛声是通过空气这一介质传到耳朵里的。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能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10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近视眼矫正时配戴 凹透镜 。【分析】人的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太大,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因此需要佩戴凹透镜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太大,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因此需要佩戴凹透镜。【解答】解: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作用相当于一架照相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曲

25、度太大,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矫正时应配戴具有发散作用的 凹透镜。故答案为:凸透镜;凹透镜。【点评】了解人眼睛的结构与成像原理,知道近视眼的特点及矫正方法可顺利解答。11教学楼的走廊里挂着一块平面镜,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他们在镜中所成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同学间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表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分析】(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虚像和物体大小相等,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2)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解答】解:某同学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虚像大小和该同学大小相等,当该同学走进平面镜时,该同学本身大小不变,所以该同学的像大小不变

26、;同学间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表明了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故答案为:不变;可逆。【点评】(1)人离平面镜越近感觉像越大,像的大小实际上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只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大,是眼睛的一种错觉。(2)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中,光路都是可逆的。12若把打气筒的出口封住,在将活塞向下压的过程中,筒内气体的质量 不变 ,密度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分析】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与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体积是物体所占据的空间;根据密度概念可分析密度的变化。【解答】解:活塞向下压的过程中,筒内的空气被压缩,体积将变小;质量指物质的多少,是物质的一种属

27、性,体积变化不会引起质量变化;根据密度的公式 可知:当质量 m 不变、体积 V 变小后,密度将变大;故答案为:不变;变大。【点评】此题考查知识面较广,涉及到 3 个物理量,抓住物理量的概念,深入理解并能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判断其是否变化。质量是属性,其余量是可以变化的,并且是经常变化。13如图,一束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表面,在表面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并且测得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正好垂直,那么入射角为 60 度,反射角为 60 度,折射角为 30 度。【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28、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掌握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解答】解:因为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 30,所以入射角为 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 60,所以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 30。因为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所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 903060,因此折射角为 906030。故答案为:60;60;

29、3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反射角、入射角、折射角的概念,搞清反射角、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根据题意做出光路图,利用几何知识解决。14俗话说:“铁比木头重”,其实质指的是 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 ;松木的密度是0.5103kg/m3 表示的意义是: 1 立方米松木的质量是 0.5103kg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解答】解: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应该这样说:在体积相等时,铁的质量比木头的质量要大。即铁的密度比木头大。密度的物理意义是由定义而来: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松木的密度是 0.5103kg/m3,表

30、示的物理意义就是 1 立方米松木的质量是 0.5103kg。故答案为: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1 立方米松木的质量是 0.5103kg。【点评】本题考查密度表示的意义,也是个比较常见的问题,记忆和理解的时候要注意和密度的定义结合起来。15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室内 (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凝华 形成的。【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解“冰花”出现在冬天的早晨,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窗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故答案为:室内;凝华。【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

31、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16向云层投撒干冰是人工增雨是缓解旱情的方法之一。投撒到云层中的干冰 升华 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气 液化 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1)固态的干冰在常温下很易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此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2)由于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故答案为:

32、升华;液化。【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7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传递信息 (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响度 (填“音调”或“响度”)。【分析】声音的响度和物体的振幅有关,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平时可以利用减少声音分散的方法来提高响度,如喊话时把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解答】解: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

33、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故答案为:传递信息;响度。【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提高响度的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8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 37.7,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 37.5和 38.4,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 37.7 和 38.4 。【分析】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几下,就用来测量体温,如果该病人的体温低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就是前一个病人的体温数据;如果该病人的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

34、体温。【解答】解: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几下,就用来测量两个病人的体温,测量体温是 37.5的病人时,因为使用前没有将水银柱甩下来,显示的仍然是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 37.7测量体温是 38.4的病人时,该病人的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体温,为 38.4。故答案为:37.7;38.4。【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是温度计正确使用,以及使用体温计时的注意事项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三、作图与实验探究(读数和作图题每小题 6 分,其它每空 1 分,共 31 分)19(6 分)(1)图甲物体的长度是 3.80cm 。(2)

35、如图乙体温计的示数为 36.6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 0 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 0 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首先要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解答】解:(1)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物体左侧与 6.00cm 对齐,右侧与 9.80cm 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9.80cm6.00cm3.80cm ;(2)在体温计上,1之间有 10 个

36、小格,一个小格代表 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此时的示数为 36.6。故答案为:(1)3.80cm;(2)36.6。【点评】此题考查了刻度尺、温度计的读数,是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20完成如图光路图。【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另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解: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

37、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 OC;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此作出折射光线 OB,如图所示:【点评】注意法线要画成虚线。光的折射作图,记住角的大小关系:由空气斜射入水,折射角小,由水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即空气中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总是大些。21(8 分)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试管内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C”),示数为 38 。(2)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8、(3)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4)根据描绘的图线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 50 ,该物质在第 5min 时处于 固、液混合状态 态;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 慢 (选填“快”或“慢”)。(5)图象中 DE 段是 该液态物质沸腾 过程。【分析】(1)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2)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3)熔化

39、是吸热过程。(4)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可以根据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5)如图,物质先吸热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之后,温度再升高,不断吸热,液体的温度升高,到达沸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沸腾过程。【解答】解:(1)A 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 C 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 10,每一个小格代表 1,示数是 38。(2)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3)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物质停止熔化,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

40、,可见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4)物质在第 5min 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 5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 50。物质是固态时,吸热 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 28(48 2028)物质是液态时,吸热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 40(905040)所以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慢。(5)如图,BC 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DE 段是物质的沸腾过程。故答案为:(1)B; 38;(2)晶体;(3)吸收;(4)50;固、液混合状态;慢;(5)该液态物质沸腾。【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升温、熔化、升温、沸腾四个过程,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1、熔点、沸腾、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读数等,该题综合性很强,有很大的难度。22(8 分)如图所示,小王做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他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 10cm 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10 cm。(2)他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米尺旁。点燃蜡烛后,他还应调整火焰中心、凸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 同一高度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 16cm 处时(如图),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投影仪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4)实验中,当小王用白纸

42、遮掉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 C 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 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 D成像情况像不受任何影响(5)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 上 (上/下)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C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以上均可。【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定义即可解答此题;(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3)凸透镜成像时,2fu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4)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

43、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5)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上移动。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可以使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都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但是如果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个高度,每进行一次实验都需要进行调整,给实验带来很多不便,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44、,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2)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3)烛焰放在距凸透镜 16cm 处时,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4)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选 C;(5)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下面是实验更方便操作,更合理是操作是把蜡烛升高,或凸透镜和光屏同时调低。故选 C故答案为:(1)10;(2)同一高度;(3)放大;投影仪;

45、(4)C;(5)上;C 。【点评】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直线和在同一高度,像都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但是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每进行一次实验,都要调整三者的高度,给实验带来很大的麻烦。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不需要每一次实验都调节,简化实验,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是最合理的。23(6 分)小明在经过一建筑工地时,看到工地上堆放着大量灰白色的碎石子,小明想这些石子是由哪种石头粉碎的呢?他选取了其中一块,准备在实验室测定它的密度,具体的操作如下:A将小石块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浸入量筒的水中并记下总的体积。B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

46、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D将小石块放在天平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CBDEA (只填字母序号)。(2)把天平放在 水平台 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填“左”或“右”)调节。(3)用调好的天平测石子的质量,当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时,天平平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 33.6 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乙,则石子的体积是 15 cm 3,此石子的密度是 2

47、.2410 3 kg/m 3。【分析】(1)掌握天平的调平,在调平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哪边的盘高,平衡螺母向哪边移动;(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分度值;(3)在进行量筒的读数时,注意其分度值,根据公式 计算石子的密度。【解答】解:(1)经分析,测量矿石密度的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B把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D将小石子放在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用天平测出石子的质量 mE在量筒中倒人适量的水,此时液面的示数为 V1A将小石子用细线系好后浸没在量筒

48、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 V2(2)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右盘高,平衡螺母应向右调节;(3)应将物体置于天平的左盘,在右盘中添加砝码,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 0.2g,所以石子的质量 m20g+10g+3.6g33.6g ;由图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 1ml,水的体积为 30ml,水和石子的体积为 45ml,所以石子的体积为V45ml30ml15ml15cm 3; 2.24g/cm 32.2410 3kg/m3。故答案为:(1)CBDEA;(2)水平台; 右;(3)33.6; 15;2.2410 3。【点评】此题是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考查了有关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