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时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38411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88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5 显微镜和望远镜1.伽利略望远镜时有焦距_ 的_镜做物镜,有焦距_的_ 镜做目镜,主要用于观察地面远处的物体。2.开普勒望远镜时用焦距_的_镜代替_镜作为_ 镜(填“目”或“物” ) ,是由两个_镜组成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具有_较广的特点,主要用于观察天体。3.显微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对这物体的一组透镜叫_ 镜,对着观察者眼睛的一组透镜叫_ 镜。 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均是 镜,其物镜的焦距 比较 _,目镜的焦距 比较_,1f 2f物体 AB 放在物镜下,虽然离物镜很近,但仍在焦距以外,使 AB 通过物镜后形成一个_像(选填“实”或“虚”)。这个像又位于目镜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如图所示

2、,将像拉至人眼的明视距离附近,人眼观察到的则是一个_、_的_像。5现有两个焦距分别为 50mm 和 200mm 的凸透镜,如果要用这两个凸透镜做一个开普勒望远镜,需要准备一个_cm 长的镜筒。6有一显微镜由焦距为 8mm 和 20mm 的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_透镜作显微镜的目镜,_透镜作显微镜的物镜。7有两块凸透镜 和 ,它们的焦距分别为 18 cm 和 8 cm,另有一块凹透镜 ,它的焦1L21f2f 3L距 =10cm欲使一束平行光先后通过其中两块透镜后,仍为平行光,但比原来窄,则下列所选透镜和安3f置方法正确的是 ( )A.选 和 ,使两透镜间距 D=26 cm,使光先通过12 2LB选

3、 和 ,使两透镜间距 D26cm,使光先通过 1C.选 和 ,使两透镜间距 D8 cm,使光先通过,L3D. 和 ,使两透镜间距 D2 cm,使光先通过2 28为什么显微镜的物镜的焦距比较短、目镜的焦距比较长?9为什么望远镜的物镜焦距比较长、目镜的焦距比较短?10完成图中的光路图11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f30 cm)一个,滴管一支,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白纸,细盐粉,头发丝,昆虫翅膀,等等。实验:(1)小水滴可看做一个焦距很小的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镜,其直径为 4 mm 左右,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约为 10mm15 mm,如图甲所示;(2)在甲

4、图中,透过这个小水滴,应该能成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不是这样,就要调整水滴与“箭头”间的距离,或者改变水滴的直径),这是通过小水滴所成的一个 像(选填“虚”或“实”);(3)使凸透镜成 镜,与小水滴的距离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30 cm),通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竖直直线上,并且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且眼睛不要离得太近,边观察、边微微调节凸透镜的位置,即可看到箭头被_成很大的_像。(选填“虚”或“实”)(如图乙所示),比图甲中通过小水滴观察到的箭头要_得多(选填“小”或“大” ) ;(4) 再用头发、细盐粉、昆虫翅膀等代替刚才试验中的小箭头,就可以看到

5、被_ 得很_的头发丝,细盐粉、昆虫的翅膀花纹的像;(5)若用眼镜代替凸透镜,在家里完成上述试验,应该选_眼镜(填近视或远视)该眼镜镜片的度数约为_。提示:眼睛的度数为焦距的倒数乘 100,即 。1D=0f参考答案1.大,凸透,小,凹透,2.小,凸透,凹透,目,凸透,视角3.物,目4.凸透,小,大,实,倒立,放大,虚5.256.20 mm, 8 mm7. BC(提示:通过两透镜的平行光束比原来窄,说明是望远镜,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焦距大,即光线先通过焦距长的 ,当 和 组合,为开普勒望远镜,镜筒长为 D ;当 和 组合1L2 126fcm1L3时,镜筒长为 D ).3fcm8.微小的物体要在物镜焦点外才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该放大的实像通过目镜后又一次被放大成正立的虚像,要使两次都放得比较大,只有物镜焦距较小,目镜焦距较大才能获得,而且要使物镜成的像都能落在目镜焦点内,目镜的焦距必须很大才能保证,所以显微镜焦距比较短,目镜的焦距比较长。9.望远镜的作用是为了增大视角,要增大视角,目镜的焦距必须比较小才行,而物镜的焦距比较大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通过物镜成像都能落在目镜的焦点内。10.如图所示11.(1)凸透,物;(2)实;(3)目,放大,虚;大;(4)放大,大;(5)远视,330 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