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33096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与尹师鲁第一书10欧阳修诗 歌 赏 析采 桑 子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译文:山清水秀西湖好,水映青山,水中白云飘。天蓝云白山青秀,天地云物共清鲜。丝竹管弦歌声传,鸥鹭岸边仍闲眠,应是听惯管声,歌声已不惊。风轻水静月皎洁,此夜最易泛画船。皎洁月光映湖面,好似琼玉田一片。如此美景人陶醉,谁还羡,乘鸾升天的神仙。泛舟湖上似仙界,人在舟中是神仙。赏析: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着力

2、表现西湖的恬静脱俗。词的下片写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文 言 积 累欧阳修“三上”作文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文: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

3、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着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 ”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 ,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见绐(di) 惶迫(hun) 愚懦(r)B怪骇(hi) 诛死(zh) 怨嗟(ji )C欢戚(q) 砧斧(zhn) 鼎镬(hu)D枕藉(ji) 襄州(Xin) 咽

4、喉(yn)解析:A 项, “惶”读“hun” , “懦”读“nu” ;B 项, “嗟”读“ji” ;C 项, “戚”读“q” , “砧”读“zhn” 。答案:D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约使人如河上 如:如果B便遣白头奴出城 遣:派遣C及得师鲁手简 简:信D怪不如约 怪:责怪解析:A 项,如:到。答案:A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以:表原因 的介词,因,由于B方喜得作书以奉问以:表目的连词,用来,来C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以:动词,以为,认为D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解析:A 项,以:表因果

5、的连词,相当于“因为” 。答案:A4下列对“见”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见其二子焉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未得与项羽相见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越吾未见其明也图穷而匕首见A/B/C/D/解析:看见;推荐,介绍;表被动;会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发现;显露,出现。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 513 题。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路中

6、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此又非也。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

7、可及前事也。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安道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一)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意:意思B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布:布置C则趋而就之 趋:去,赴D然吾辈亦自当绝口 绝:闭紧解析:B 项,布:遍布,到处是。答案:B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C 项均为“转折连词,然而” 。A 项, “而” ,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不译;连词,却。B 项, “为” ,动词,作为;判断词,是。D 项, “之” ,代词,指高司谏;代词,指被贬官这件事。答案:C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为何足惊骇B得罪虽死,不为忘亲C使知事有当然

9、而不得避尔D史册所以书之者解析:A 项, “惊骇”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均为“惊慌害怕” 。B 项, “得罪”古义是获罪,今义是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C 项, “当然”古义是理当如此,今义是应当这样,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D 项, “所以”古义表原因,不表结果;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答案:A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_答案:但是,师鲁却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看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2)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_答案: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可死也不牺牲道义,他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二)9下列各句

10、中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 到夷陵写去 俟:等待B感激不避诛死 感激:同现代汉语中的“感激”C则戚戚怨嗟 戚:悲戚D安道亦以为然 然:对解析:B 项,感激:感动发愤。答案:B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道与予在楚州 与:连词, “和”B又常与安道言 与:连词, “和”C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 之:代词,这件事D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 之:结构助词, “的”解析:B 项,与:介词,跟、同。答案:B11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最能体现作者泰然心境的一组是( )感激不避诛死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

11、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A BC D解析:写“前世有名人”的表现,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无异庸人” ;写“近世人”被贬后的表现,作者也不赞成。表现了作者在被贬后的心态。答案:C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代文学家韩愈对待贬谪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心胸不够豁达。B在贬所勤官慎职,不做穷愁文字,凸现了作者面对贬谪的泰然心境。C范仲淹、高若讷、尹洙、欧阳修先后因直言政事被贬逐,当时有人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四贤,指范仲淹、高若讷、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余靖(字安道)。D本文行文朴实,同叙家常一样,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

12、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解析:A、B、D 三项均可在文中找到根据。C 项对背景的描述有误。余靖是“四贤”之一,而“一不肖”指高若讷。因此, “高若讷”和“余靖”应互换。答案:C1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_答案:(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罢了。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

13、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

14、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 、 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

15、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B处穷达,临祸福 穷:贫困C知伊阳县 知:掌管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解析:B 项,穷:困境。答案:B1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A 项,均为“代词,指尹师鲁” 。B 项, “而”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 项, “以”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D 项, “于” ,与“见”一起表被动,引出主动者;介词,在。答案:A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

16、重。至于他的“忠义之节” ,在当时称他师鲁的人中,未必尽知。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正义直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 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解析:C 项, “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答案:C17断句与翻译。(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得 疾 无 医 药 舁 至 南 阳 求

17、 医 疾 革 隐 几 而 坐 顾 稚 子 在 前 无 甚 怜 之 色 与 宾 客 言 终 不 及 其 私 享 年 四 十 有 六 以 卒答案: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_答案: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其所 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_答案: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_答案: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

18、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参考译文: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晓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师鲁年少时考中进

19、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 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

20、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 息戍两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 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讲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 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

21、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倚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四、能力迁移18(堪)下列各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 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能)B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愿意)C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孔雀东南飞)(胜任)D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与尹师鲁第一书)(忍受、经受) 解析:B 项,忍受。答案:B19(要)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相约,誓约)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险要)C张

22、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同“邀” ,邀请)D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总括、概括)E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与尹师鲁第一书)(希望,想要)F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吕氏春秋察今)(需要)解析:B 项,关键。答案:B20(也)下列句子中的“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 )陈胜者,阳城人也 狐日:“子无敢食我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缚者曷为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 BC D解析:表判断;表肯定语气;表祈使语气 ;表疑问语气;用在语句中,表停顿。答案:A21(句式类型)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村中有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A每为一印

23、,火烧令坚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D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B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 项为省略句,C 项为判断句,D 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B22(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 江 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 “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4、。_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_答案: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 , “滁州”望“阆州” ,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又接以“楼高视君家”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23(语言运用)南滨中学举行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节”为主题的现场书法比赛,请你为该活动写一段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生动得

25、体;60 字左右。_答案:(示例)书法的世界,飞扬的墨迹,弘扬的是民族传统,培育的是民族精神;不要犹疑,来参与吧,即席挥毫,一同展示艺术不朽的魅力,一同激发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宠辱不惊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

26、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重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评析: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 ,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 为目”的“圣人” ,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 ,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 。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

27、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 “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宠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唐宋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