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说历史,签订了 ,中国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 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 空前严重 。,帝国主义,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被瓜分,怎么办?,出路?,希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义和团运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戊戌变法,第6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背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加剧,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领导力量,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二)主要活动,(一
2、)第一次上书:,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要求学习西方,改革现状。,目的,双半社会,结果:(失败),1891年,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培养维新运动的骨干。,(二)第二次上书:“公车上书”,结果:(失败),(三)第三次上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科举会试的1300多名来自各省的举人。,结果:(成功),“百日维新”,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失败,打破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 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 亡政治
3、运动的标志。,(1)创办报纸: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2)组织学会:强学会 (政治团体),(3)各地成立学会,创办报刊和新学堂,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促进维新运动迅速开展。,强学会遗址,二 “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开始标志: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实行变法。,光绪帝 1871.8.141908.11.14,慈禧太后 1835.11.291908.11.15 同治、光绪时垂帘听政,光绪帝18751908年在位。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
4、”。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于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军事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文化方面,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政治方面,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经济方面,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戊戌变法又称作“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 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三 “戊戌六君子”,改革的失败戊戌政变,1、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
5、和接见伊藤博文,2、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3、经过: (1)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 (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废除变法: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杨深秀,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1865.3.101898.9.28 湖南长沙浏阳人,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 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材料一:103天中康有为上了36个奏章、两部书;光绪帝下了180道有关变法的上谕。这些奏章和上谕,内容无所不包,恨不得立刻将中国变成近代化的富强国家。 新
6、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废除八股取士,等于断送了许多读书人的仕途,使他们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 材料二: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势力冲突日益尖锐。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材料三: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出三条“上谕” 强迫光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 军事改革,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光绪皇帝,你对变法满意吗?,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势力强大的封建 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与破坏,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无权的光绪帝。,4、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只是改革一部分制度是不可能成功的。,3、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四、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小结,一、兴起:(背景、领导力量、主要经过) 二、“百日维新”:(开始标志、内容) 三、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 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