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猫》教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30163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猫》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6《猫》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6《猫》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6《猫》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6《猫》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 猫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理解作者在本文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郑振铎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2 课时同学们,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很多人因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今天,让我们随着大师郑振铎,走进这个爱猫的家庭,亲自去体

2、验养猫的快乐与悲伤!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曾与瞿秋白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 家庭的故事 桂公塘 ,散文集山中杂记 ,专著文学大纲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2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3再次朗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

3、更觉难看。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 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 惰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 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 ,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气,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 态,滚来滚 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愿理会。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作者则是

4、“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因 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 欢它。3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 “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 ,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 ”,三妹“很难过” , “我”心里也有一 缕的酸辛。4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 ,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 “不怕生人” “有 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5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大

5、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 词句有“提心吊胆” “查问好几次 ”“笑着骂”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等。6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 ,三妹“很不高兴” ,作者也是“怅然” “愤恨” “诅骂” 。7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 “周家的丫 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 “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的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8第三只猫的“可厌” ,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

6、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 “不好看,又很瘦” “毛被 烧脱了好几块” “忧郁”“懒惰” 。9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喜欢它” “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 ,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 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10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1)“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2)“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调皮、机灵和好动 。(3)“有时由树上跃

7、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 会心一笑!11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前两只猫都遭遇了不幸,此时又有了第三只猫的到来。不同于以往的两只猫,第三只猫的到来似乎并不受大家的欢迎。在大家眼中这只“可厌”的猫,将会有怎样的命运呢?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不幸随之而来,猫被冤的“罪名”是什么?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2 “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

8、是这只猫咬死的?“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3 “凝望”是何意?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目不转睛地看。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 ,被人抛弃 ,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 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 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4 “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不准确。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 咬死。根据是: “一只黑猫飞 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主观臆断鸟是它

9、咬死的 ,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6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比之 对于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 , “难过”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 ,冤枉了第三只猫, “我 ”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7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 ,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愧疚

10、,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8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 “凝望” “被疑” “蒙冤” “受罚” “真相” 。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细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 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 这样安排,不仅使情 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9文章围绕中心写了三个故事,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串联起来的?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

11、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 节三起三落,层层推 进。10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的“我” ,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 “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第二部分(第 314

12、自然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第 1534 自然段):写第三只猫的故事,且其死亡让 “我”难过自责。1抓住细节,描写逼真。本文作者用生花妙笔,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三只小猫呼之欲出,各有特点。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这样的细节描写,读来生动有趣,小猫淘气、顽皮的情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2对比手法的运用。“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远超过了前两只。 “我”对前两只猫十分喜爱,对第三只猫不喜欢,却对它难以忘记。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是精湛的,使作者所欲彰显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猫郑振铎第一次养猫:难过、酸辛

13、第二次养猫:怅然、愤恨第三次养猫:受伤、愧疚1语感教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于文本解读之中。具体包括如何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猫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关于三只猫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对它们不同的态度,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索缓缓推进,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题。2设计替“我”说出几句话的环节(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展开) ,这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这是语感教学中除了品味语言外的另一种形式。这些中间环节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创造都是来自本体的,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 ,或是脱离文本的内容。任何课堂形式的创造都要体现有效教学的原则。3读要成为语感教学的手段,

14、不要为读而读,或是随性所为,想到了就让学生读一下。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在课堂中,如果因学生无法理解而造成“僵局” ,可以通过“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化解。当学生品味了一些精妙语句后,可以通过朗读让其感知其中的妙处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读促解,以解带读。4除了朗读训练外,更需要注重精读、细读。例如,抓住三只猫“是怎么来的”这一线索。前两只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动要来的,而第三只猫是在门口捡到的,从而得知花猫的不受重视的起因。又比如“晒太阳”的细节也各有不同,花猫是“蜷伏” ,感觉很凄清,可能“我”平时对它并不好。又比如引出“若有若无”后,可以追问:“还有哪些类似语句?”总之,应该多找出一些这样的细节。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冤枉,是因为不喜欢吗”这个问题时,抓住“一定是一定是” ,表现这种偏见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