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二首》教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956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二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二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二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二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二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 古诗二首教学要求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2.学习本课的生字。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阅读、背诵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2.会解释重点词句。教学课时两课时。跟我学课文1古 诗 二 首池上 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撑、采、回”是对小娃的什么描写?句导读: 前两句写小孩划船偷白莲的情景。诗意: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不解藏踪迹,“不解”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浮萍一道开。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句导读: 后两句写

2、出小孩回去的时候不知怎样掩盖自己踪迹,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表达了小孩顽皮、纯真的情态。诗意: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骑、振”是对牧童的什么描写?句导读: 前两句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闭口立”是对小娃的什么描写?句导读: 后两句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诗意: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知识

3、点详解 这是对小娃的动作描写。“撑、采、回”写出了小娃采莲的动作。“不解”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小娃的心理。“不解”为不懂得。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这个小娃给人留下了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骑、振”是对牧童的动态描写。“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闭口立”是对牧童的静态描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1.读古诗,

4、识字。2.学习池上,感受诗中的童心之美。3.背诵这首诗。教学课件一、积累引入,破题入文。1.童年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课内课外阅读了一些古诗,描写童年生活乐趣的诗句谁能说一说?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白居易的诗(板书课题:池上)3.读题解题齐读诗题,并说题目的含义(池塘上发生的事)4.简介作者白居易(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诗作、诗风。(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热爱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 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人。二、自主读诗,以读悟意1.启发学生根据预习,

5、提出问题。2.自主读诗,读通读顺。(1)自由读诗,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多种方式读诗,生生交流评价,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相机正音:读准平舌音“踪”,翘舌音“撑”,前鼻音“莲”,后鼻音“艇、萍”。指导“迹”“萍”的写法:“迹”是半包围结构,先写“亦”,后写“辶”;“萍”上下结构,上面的“艹”写宽些。盖住下面的字。)3.由疑而入,感悟诗意。(再读诗,边读边把文中难理解的字、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讨论、研究。)(1)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诗句,利用各种资源试着释疑。(工具书、注释、图片等)(2)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词语的意思,如:艇、浮萍、踪迹、不解等;交流诗句

6、的意思。)三、感悟诗情,品赏画意(一)研读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1.再次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用自己的话描述。)2.提问:假如你是诗中的小娃,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不同的感受)3.想象画面,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有韵味的诵读前两行诗。(二)品读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1.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2.通过读诗,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天真、顽皮等。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三)品析词语。诗意大致了解了,那我们回过头看看全文,请大家默读课文,作者在诗中运用哪些动词,同学们圈一圈。1.说出这些动词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用换词、解词

7、、做动作等形式理解。2.说一说你最欣赏哪个词,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之妙。3.再次品读这首诗,加深理解四、由情导读,由读成诵1.哦!原来荷花池上发生的是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呀!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2.此时白居易自己来读这首诗,我想他会这样读!(师范读。)3.谁想当白居易来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4.播放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来给画面和音乐配出朗诵。5.全班背诵古诗。五、练习巩固,课外拓展1.默写古诗2.练习把这首诗写成一个小故事。(可以随意想象,加上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1.“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学习中占有特别重要的

8、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要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和方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又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2.在教学中借助教学课件,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亻:偷 他 化 停 仙 艹:萍 花 草 荫 莲辶:迹 边 过 送 达 氵:浮 池 泳 泊 海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9、“”。(1)池上的作者是宋代的白居易。()(2)“不解藏踪迹”的“不解”意思是不能解开。()(3)“迹”字共 9 画,除去部首还有 6 画。( )3.写出加点字的意思。不解藏踪迹,(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一路)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涵美。3.背诵所见这首诗。教学课件。一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1.集体背诵池上。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二、 学生自读所见,初步了解大意三、读诗解意(一)导入课题1谈话导入。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

10、,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二)检查预习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3学习生字。(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意欲、振林越、鸣蝉、忽然(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3)去掉词,读生字。意、欲、振、忽、樾、蝉“蝉”看图学习。比较字形:“思意”“震振”。4自读诗文。(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2)

11、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3)读出节奏。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师范读一行,指名接读,全班读。(三)整体感知,知大意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

12、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13、。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

14、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5)吟诵诗句,感情朗读1、吟动静,吟出对比。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

15、?(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2吟假想,吟出创意。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

16、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吟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六)指导书写书写“振”、“意”、“欲”与“忽”。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1出示生字“振”、“意”、“欲”与“忽”,读准字音。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5用投影,集体评议。四、积累背诵,总结拓展。1背诵古诗。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 因为)意欲

17、,( 所以)忽然 。(之所以)忽然 ,(是因为) 。(动听的)歌声 ,(天真的)牧童。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所见袁枚看 读听 吟想 唱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教学中,教师抓住了诗人所看、所听、所想。运用了“读吟唱”的方法学习古诗。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也就是在

18、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还有唱的方法来完成的。1.写出加点字的意思。(1)意欲捕鸣蝉。(想要) (2)忽然闭口立。(闭上)(站立)(3)歌声振林越。(回荡)2.按要求写字。加一部分:音+心=意 谷+欠=欲 勿+心=忽 虫+单=蝉 扌+辰=振 3.读一读,记下来。寻隐者不遇(唐)贾 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隐者:隐居的人。指有知识而不愿做官,甘愿住在山林、乡村的人。不遇:没有遇到。童子:小孩,指服侍隐者的书童。言:告诉,说。译文:诗人进深山去拜访一位隐者,没有遇到。诗人就在松树下询(xn)问隐者的书童:“你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书童回

19、答:“师傅采药去了,他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m)漫(mn),不知道他在哪个地方。”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

20、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2.池上赏析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3.所见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

21、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 > 三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