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7386 上传时间:2018-1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测评(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重商主义政策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A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

2、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该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B.德国法西斯正大举入侵苏联C.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D.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解析 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余粮收集制,题目提供的传单反映了这一政策。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D3.1923 年,列宁提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此后苏联的历史发展表明( )A.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列宁的

3、设想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C.斯大林与列宁在过渡速度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D.斯大林坚持了列宁的建设方针解析 按照列宁的设想,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要“一二十年”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胜利。但是,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加快了建设的步伐,缩短了过渡的时间。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C4.1921 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 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

4、义集体农庄解析 1921 年,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 C5. 导学号 34224062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实施并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胜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这些都足以说明“斯大林模式”( )A.优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B.具有实用和高效的特色C.适应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D.自身能克服各种弊端解析 材料表明,“斯大林模式”不仅促进了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而且在保障卫国战争所需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6.(2018

5、湖北咸宁联考)“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解析 由“集体农庄” 可判断属于斯大林时期,故 A 项错误;由“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可得出集体农庄已经建立,但保留有私人土地,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 B 项错误; 由“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

6、%,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可得出集体农庄体制有弊端,故 C 项正确;由“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可知集体农庄是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的,无法体现其自主权,故 D 项错误。答案 C7.“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 ”。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解析 在“斯大林模式” 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答案 A8.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

7、斯大林模式” 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苏联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资产阶级和地主从占少数比例到消亡;工人比重明显增加 ;个体农户数量急剧减少 ;集体农庄农户数量激增。由此可知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苏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斯大林体制,故 C 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期间,苏联均没有集体农庄,故 A、 B 两项均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没有资产阶级和地主,故 D 项也可排除。答案 C9.“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在苏联社会主

8、义建设过程中,继续这种尝试的主要是( )A.列宁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此全力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在后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的做法最符合上述特点,故选 B 项。答案 B10.赫鲁晓夫在改革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改善苏联的生活,他创造了生动形象的“土豆烧牛肉”一词来解释他要达到的目的。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B.扭转了苏联的发展方向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D.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民生解析 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力图改善人民的生活,但其改革是在坚持“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不可能扭转苏联的

9、发展方向和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结构。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D11.“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 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解析 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二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没有使苏联实现工业化,不可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直接贡献

10、,排除 A、B 两项。农业集体化也服务于工业化,是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D 项是最佳答案。答案 D1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废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由此可见,两者的局限性在

11、于都没有彻底改变原有旧体制。答案 D1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实际上是在不断后退,不但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相比,就是与日本、韩国相比也是如此。事实上,苏联除了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之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地滑向第三世界国家”。苏联“不断后退” 的根源是 ( )A.苏联领导人改革失败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了严重失调C.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美国推行针对苏联的“冷战”政策解析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苏联“不断后退”的根源。斯大林后历任领导人改革失败,以及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等都是苏联“不断后退”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根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现象并非原因

12、。故选 C 项。答案 C14.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 题干材料“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 ”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相关,因为这一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故 C 项正确。答案 C15. 导学号 34224063 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

13、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主要是因为戈尔巴乔夫( )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B.放弃与美国争霸所取得的成果C.结束对东欧的控制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解析 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心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后,在苏联推行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引发了苏联社会长期积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

14、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摘编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编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 党在过

15、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 1953 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16、(6 分)(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材料三 ,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6 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4 分)参考答案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 ;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 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17、。(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7.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1/3,1932 年上升 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 90%。1936 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 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 6 800 人,另一

18、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 1 700 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 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在 1926 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 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 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 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 5 年,利率仅 6%。1936 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 5.5%。摘编自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1)根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4 分)

19、材料二 斯大林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摘编自斯大林全集(2)根据材料二,苏联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先决条件是什么 ?(4 分)材料三 1933 年 8 月 14 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材料四 1933 年,美国罗斯福政府

20、承认苏联:“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摘编自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历史影响。(6 分)(4)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苏联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6 分)参考答案 (1)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技术人才失业,也使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商品和资金市场短缺的问题,为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2)苏联领导人正确的理论认识和政策措施。( 或苏联领导人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作用)(3)主要成就: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历史影响: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 ,改善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4)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决策; 坚持对外开放,重视交流合作; 善于抢抓机遇,适时调整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维护经济主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教版 > 必修2 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