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新高考语文卷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朱熹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注】牛山何必独沾衣:齐景公游览
2、牛山(在今山东临淄),北望国都临淄城流着眼泪说,国都真美!我为何随时光流逝离开国都呢?隐括: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15下列对上面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通过“涵”字将一派秋光摄入眼底,诗人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了徘徊其中的天光云影。B杜诗“翠微”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齐山山色的美丽,表露出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C朱词“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答语纯然景语,山色空翠,烟霏缥缈,意境空灵。D朱熹认为平时身居尘世,难逢开口一笑;今日投入大自然笑逐颜开,应该将菊花插满头,尽兴而归。16两首诗词均引用了“牛山沾衣”的典
3、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的异与同。(6分)15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析:B.“杜诗翠微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错误。“翠微”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代指山。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指导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
4、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表达了无处可逃的宿命悲观。“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同样化用了齐景公的典故。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意为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表达了直面人生的积极乐观。综合以上内容可知,两首诗词都含蓄地表达了面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杜诗中有无处可逃的宿命悲观,而朱词中则包含直面人生的积极乐观。参考答案 同:含蓄地表达了面对人生无常的感慨。(2分)异:杜诗表达了无处可逃的宿命悲观;(2分)朱词表达了直面人生的积极乐观。(2分)【诗歌鉴赏】水调歌头隐括杜牧
5、之齐山诗中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泳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一改原诗的消极情绪,推陈出新地化出了积极意义。词人登上齐山后,倒映在江水中的无限秋景映入眼帘,却只落笔在“云影”二字,意境深远。此时仰头又见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紧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得却是“空翠渺烟霏”。言语间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的漫山碧翠中。交代了时令、景致、人物,词人开始借机抒发人生感慨。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
6、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似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宾客趁着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无须推辞,浪费美好光阴。“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一句,词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何苦对着落日余晖自伤自怜。之后,词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词境顿然开阔。他想到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词人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那更有危机”是说如果能够明白
7、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意思是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读生活和自然,不失为大快人心。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2(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泫然有感宋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
8、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注】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 (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9、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词句简要分析。(6分)15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析:C.“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由“愁生”可知,诗人是由北雁南飞而引起家国之愁。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指导 本诗: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指出诗人已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表明诗人虽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可见,本诗中的书生虽年已七十,一事无成,却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驱除鞑虏,收复北方失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
10、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书生”,是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立志救国。参考答案 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诗歌鉴赏】这首诗看起来调子是低了一些,但从诗人的年龄上说,陆游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年复一年的岁月蹉跎,只落得个“一
11、事无成老已成”的结果。这是一名战士欲上战场而不能的叹息和遗憾。而“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两句又是老诗人壮怀激烈、斗志昂扬的精神再现。天地有什么理由容纳那丑陋的胡虏,要建立恢复大业恐怕还需要志在报国的读书人。这仍然是壮心不已的呐喊。尽管自己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可是,一展开九州地图,想到沦陷地区的遗民,还是禁不住老泪纵横。到这里似乎又显得感情沉重了,但是,难道这不同样是一位爱国主义者的抒怀吗?这首诗正是陆游豪歌尽唱隐苍凉的代表作。一位战士的老泪纵横的确是一种苍凉,然而,正是这种苍凉,增加了悲壮的厚度,才使豪迈、雄浑的高歌更加充实,而不流于空泛。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3(二)古
12、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唐高适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观胡人吹笛唐李白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注】王七即王之涣,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秋天,诗人由河南梁园来到安徽宣城,曾与宣城宇文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写到胡人吹出的笛声,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一样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B两首诗都不侧重对笛声的正面描写,而重在从听者的
13、角度突出“笛声”的感染力。C高诗基调明快、秀丽,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营造了深远的意境。D李诗开篇点题叙写感慨由来,叙事抒情,层次井然,语言自然平淡,情感激越苍凉。16自古笛声多传达丰富情感。请分析两首诗如何运用“笛”这个意象来传达情感的。(6分)15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析:A.“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错误,由高诗“胡人吹笛戍楼间”可知,胡人吹起的羌笛声在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响起;由李诗“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可知,胡人吹奏着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乐。两首诗没有点明音乐所起之处,选项表述不恰当。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指导 由高诗“借问落梅凡
14、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可知,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表达了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李诗前半写闻笛,后半写感兴,直抒胸臆,触景生情。由首联“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两句点题,叙写感慨的由来,是因为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诗人听到国都所在的秦地之声,撩动了忧国之情,从而为下文的叙事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颔联“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两句侧重叙事,
15、“十月”点明观胡人吹笛的时间,“吴山”和“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一个“晓”字,表现出了秋季肃爽,吴地的山丘更为疏朗的特点。颈联“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这两句侧重抒情,抒写闻笛的感受。诗人听了苍凉悲壮的出塞古曲,自然会联想起当时北部边境隐伏之患,忧国之心也就油然而生。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心。然而,自天宝三载(744)遭谗离京以来已近十年之久,在这十年之中,诗人眼看着国事日非,危机四伏,而自己却没有报国之路,他的心情极其沉痛,为此写出了“泪满逐臣缨”这样悲凉慷慨的诗句,更足以见诗人对国家的一腔忠愤。尾联“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此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起身遥望
16、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浩渺,深感国都遥远,融景生情,流露出诗人一片眷恋人主的苦情。“恋主情”三字之前冠以“空怀”二字,写尽了诗人忧愤之深。既表现了诗人对“主”的希望与拳拳恋“主”心绪,也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报国之志始终没有忘却,显露出诗人身在江南而心恋魏阙的怆然情怀。参考答案 高诗:想象奇妙。诗人身处边塞,闻笛声而想象善述离情的梅花落的笛音借着风传满万里关山,景观壮伟,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李诗:直抒胸臆。颈联以一“愁”字写听闻出塞引发的感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忧。(2分)触景生情。被放逐的诗人回望通往长安的路,触景生出“空怀”之情,抒发了报国无路、怀才失意之遗恨
17、。(2分)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4(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扬州慢宋赵以夫琼花,唯扬州后土殿前一本。友人折赠数枝,赋而感之。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注】翦翦:整齐的样子。毬:球状物。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春风、明月两句,对仗工整隽永,让人联想到描绘扬州繁华的诗句。B“冰花翦翦,
18、拥碎玉成毬”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眼前琼花晶莹洁泽的特点。C下阕开头三句写窗前琼花清香四溢,既扣词前小序,又引起下文的转折。D姜夔曾作自度曲扬州慢,本词既沿用姜词调名,更沿袭姜词的意绪。16有人说,咏物词的关键在于不滞于物。这首词本只为赋花,吟咏之间却生出许多感慨,遂成精品。请结合全词进行赏析。(6分)15B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析:B.“眼前琼花”错,此句描写的是想象中的琼花,是虚写,不是“眼前琼花”。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指导 上阕咏赞琼花,通过想象写出当年扬州琼花的芳姿与神韵。起首三句交代琼花的来历和背景,词人写在扬州有“蕊
19、仙飞下琼楼”,因而才有这天下独一无二、清丽脱俗的琼花。“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中的“冰花”“碎玉”是对琼花外观的描述,进一步言其冰清玉洁、晶莹剔透、可爱至极。“太真肌骨,飞燕风流”句,词人将琼花比作史上美艳绝伦的“太真”和“飞燕”,足见词人眼中琼花之美丽。最后两句,词人明确点出只有敛天下所有花卉之芳艳,并放之于扬州,才能开出如此奇花。下阕借友人所赠之花回到眼前,写出现在扬州的衰败,寄寓了词人的沉痛之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起首三句由扬州后土祠的琼花转而写友人所赠之琼花。冷雨敲窗,惊醒午睡的词人,醒来后入目即是窗前数朵琼花,花香扑鼻。“似阆苑花神”句进一步强调此花非凡间之物,寥寥数字写尽琼花之空灵
20、。既然琼花是来自扬州的花神,何妨借问扬州现状?于是,词人“问竹西风景”,如今已是边陲之地的扬州,散尽了昔日的繁华,仅是一座军事要塞而已。但词人不愿实写,而是借花神之口,道出扬州如今“长空淡、烟水悠悠”的衰败和破落,其中隐含了词人生发的失意和怅然。最后一句中“又”字突出了孤城“吹起新愁”的黄昏,并非一个晚或是几个晚,而是无数个,再次强调了词人忧国忧民之心。本词由赋琼花转而哀扬州,加深了词的思想境界,格调超出一般的咏物词。参考答案 上阕咏赞琼花,通过想象写出当年扬州琼花的芳姿与神韵。下阕借友人所赠之花回到眼前,写出现在扬州的衰败,寄寓了词人的沉痛之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本词由赋琼花转而哀扬州,加深了
21、词的思想境界,格调超出一般的咏物词。(每点2分)【诗歌鉴赏】作品产生的感发力量与作者的初衷不符,这是文学中的常见现象。这首词就是如此,以小序中“赋而感之”可以看出,作者本意是咏花,孰料写着却生成许多感慨,这感慨使词的思想性加深了。很明显,上阕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三人称咏赞琼花,即所谓“赋”。词人将花儿比作天上的仙女,告别了琼楼瑶阙,飘然降临人间;写她那洁白的花朵犹如冰花、碎玉,簇拥成球;想象她成天伫立在石阶畔,既有杨贵妃那样丰腴的体态,又有赵飞燕那样绰约的风姿;她摄取了世间一切草木之花的丽质清气,集于一身。花和美人向来联系在一起,因此将琼花比喻为杨贵妃、赵飞燕算不得出奇,倒是“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
22、”九字抓住了琼花莹泽洁玉的特点,最为逼真。其次“敛群芳、清丽精神”七字,也堪称新、警。其后几句不免落入俗套。然而词人在后半篇内,却将作品的质量整整提高了一个等级。其契机是什么呢?这就得从所咏之花的特殊性说起了。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云:“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枯,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淳熙中,寿皇(孝宗)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翠无花,仍送还之。其后,宦者陈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则大减矣。”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琼花不仅有惊人的美丽,而且有高洁的品性,实属难得。琼花的名字,永远与扬州齐名。因此,历来咏琼花者,不能不咏及扬州。此篇也不例外,首
23、先所选用的词调就是扬州慢;其次则整个上阕的背景亦是扬州。自隋炀帝开大运河以来,扬州,成为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可是,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大举南攻,扬州都首当其冲,兵燹之祸,竟使积累达数百年之久的富庶与文明之地遭空前浩劫。罢兵了,休战了,在南宋小朝廷用屈辱换来的相对和平时期,扬州是否有条件稍稍恢复往日之经济、文化名城的旖旎风情呢?没有!因为宋金双方以淮河中流划界的缘故,扬州已经成了边关,只能以军事要塞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呵!作为时代的一个缩影,扬州的盛衰怎能不唤起南宋臣民们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感呢?姜白石在扬州慢一词中就有这样精
24、警深沉的句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尽管词人选用扬州慢的词调且写下“十里春风,二分明月”的佳句,但实际上在为扬州衰败之叹做铺垫。果然,他从历史之扬州的“盛”中反观出了现实之扬州的“衰”,不禁感慨生哀,于是掉转词笔,改用第一人称,愣将半篇未写完的“琼花赋”续成了一首“哀扬州赋”。这下阕,便是词序之所谓“感”了。上阕所赋,是想象中的琼花,扬州后土祠中的琼花,昔日的琼花;眼前摆放着友人折赠的数枝琼花还没有派上用场,何不借她起兴?于是乎乃有“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一句,意思是:碎雨敲窗,将我从午梦中惊醒,只见窗前花瓶里插着几枝琼花,清香四溢,飘浮在天空。这花是哪儿来的?直说友人所
25、赠,就无诗意,且下面文章难作,故而从虚处着笔。“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像是琼花之神同情我的孤独,特骑着仙鹤从扬州来鄙地一游。“花神”既从扬州来,何不向她打听打听扬州的近况呢?于是引出下文“为问竹西风景”,其实不用问,词人也可以想象扬州“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残败景象,词人不愿用实笔写这令人神伤之景,所以接着蓦地一笔宕开,顾左右而言他道:“长空淡、烟水悠悠。”七字虽不着边际,却委实下得精彩。大有“多少事、欲说还休”之慨,诵之令人回肠荡气,只觉无限落寞惆怅都在言外。以下顺势明点出此种情绪并揭示其所从来,放笔为全篇收尾:“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羌管孤城”四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
26、范仲淹渔家傲词里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据此,则作者当时所居,是否也属边城呢?粗粗看过,三句只是直书此时此地之环境与心境,似可一览无余;及至沉吟久之方觉它寥寥数字却将无数时间、空间融汇起来,实在耐人寻味。试想,“黄昏”而曰“又”,“愁”而曰“新”,则昨日、前天、上月甚至去年不知有多少个“已是黄昏独自愁”包含其中,非“此时”与“彼时”相同画面的多重叠印而何?此盖就纵向而言,若作横向观察,读者又可以看出,它还是多种相似图景的双影合成。细细体味,那另外的一幅照片是姜夔扬州慢词之“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不言扬州,而扬州自见。词人一生写了许多咏花词。今存虚斋乐府六十八首,咏花之作
27、就有二十四首,竟超过了三分之一。但大多格调不甚高。只有这首词,原本只为赋花,不料却抒发出很多盛衰之惆怅,遂成精品,由此可见咏物词之关键在于不滞于物。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5(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水调歌头宋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注】这是作者告老,隐居湖州卞山后写的作品。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28、。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点明时令,反映出词人的开朗胸怀。B“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C“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词人从时间和空间上反复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徒留恨意。D末尾句,词人自比东晋谢安,表明东山再起的决心和收复失地的抗金意志。16有人评论梦得词“能于简淡处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陶渊明)、东坡之妙,岂近世乐府之流哉”,请从“简淡”和“雄杰”两个角度分析本词的情感。(6分)15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析:B.“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词人
29、对时局的不满”分析错误。词句的意思是: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应为委曲婉转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指导 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意思为: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此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表明自己就像陶渊明一样,早就有归隐田园的心愿。这两句写得非常具有田园意味,具有言辞简约恬淡的特色。词中“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意思是“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扑灭了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东山老”指东晋的谢安,谢安让东晋王朝能够偏安江南,立有大功。这一
30、句作者自比谢安,既有精忠报国的豪迈,又有对腐朽朝廷的愤怒控诉,气势磅礴,声情并壮,所谓一语见雄杰。从整首词看,全词意境开阔豁达,如“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感情豪迈雄健,如“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颇有苏轼之风,既表达了报国无门、归隐难安的矛盾,又表达了欲解纾国难、再立新功的心声。参考答案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表达归隐田园的心愿,言辞简约恬淡。“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一语见雄杰,既有自比谢安、精忠报国的豪迈,又有对腐朽朝廷的愤怒控诉,气势磅礴,声情并壮。全词意境开阔豁达,感情豪迈雄健,有苏轼之风,既表达了报国无
31、门、归隐难安的矛盾,又表达了欲解纾国难、再立新功的心声。(每点2分)【诗歌鉴赏】这是作者告老,隐居湖州卞山后写的作品。梦得随高宗南渡,陈战守之策,抗击金兵,深得高宗亲重。绍兴初,被起为江东安抚大使,曾两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诸将得悉力以战,阻截金兵向江南进攻。后高宗听信奸相秦桧,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将岳飞、张宪被冤杀,主战派受到迫害,梦得被调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使他远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隐退山野。眼看强敌压境,边马悲鸣,痛感流年轻度,白发徒增,很想东山再起,歼灭敌军,却已经力不从心,思欲效法前贤谢安而不可得了。因写
32、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上片起首四句先写晚年生活的环境和乐趣。秋色已深,菊花开放,霜降来临,词人所住的房子掩映在花木深处,小路盘山蜿蜒而上。这是一幅山居图景,清丽而幽静。下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写自己生活的乐趣:若问我为什么就白白地看着那岁月流逝,毫不顾及双鬓已经斑白?我会回答是因为留恋如沧海般辽阔美丽的太湖,它映出了青天云霞,明媚绚烂。下片写自己的生活和老来的怀抱。漂泊了一生,足迹遍于天涯,现在回到家里,扫净已荒芜的道路,那松竹茂盛的地方就是家园。词人回到家中感到喜悦和安慰,所以笔下的家园也显得十分静谧、优美。但在那个国土沦丧,河山破碎的时代,一个胸怀抱国之心的抗金志士,又怎能终老于隐居的山林呢?“却恨”三句,笔锋一转,在隐居之后,词人仍时常听到“悲风时起”,这悲风是自然界之风,更是人间悲风,南宋朝廷苟安求和,不愿力战敌人,前线频传战败消息,对他来说,也就是“悲风”。再看到归雁南飞,金兵南下,愤怒之火又在胸中烧起,所以句首着一“恨”字,力敌千钧,倾注了词人的满腔忧愤。这种爱国激情,使他对自己不能像谢安那样从容破敌感到有愧于国家,也对南宋将无良才感到深深的忧虑。虽然退居且愿一享隐居之乐,但他又挂念抗金大计,时刻关注前线,所以一首抒写晚年怀抱之词就表现得感情激越、悲凉、慷慨,充满了爱国忧民之情。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