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60885 上传时间:2024-1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全国甲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1(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材料二:Tau蛋白、-淀粉样蛋白(A)是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相关研究显示,健康成年人一晚不睡觉,Tau蛋白增加幅度超过50%,-淀粉样蛋白增加30%。当睡眠时间大于7小时,记忆损害相关的A蛋白几乎没有沉积。睡眠时间介于6-7小时之间,A蛋白沉积明显增加。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A蛋白将以几何倍数增长。同时,35项不同研究、近万人的数据分析表明,每天睡眠超过9个小时的人容易出现记忆衰退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清醒期

2、,人体大脑中包括A蛋白在内的代谢产物的胞外水平明显增加;在睡眠期,代谢产物从细胞外间隙中移除,不在大脑中堆积。可见,良好睡眠可促进痴呆蛋白等代谢产物的清除,对于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摘编自睡眠不足与过多都会损伤记忆力,光明日报2019年3月31日)材料三:近日,一则“19岁男孩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消息引起关注,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年轻的阿尔茨海默病例。该患者在转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两年前,出现学习时难以集中精力的情况。随着病程发展,记忆力迅速下降,经常丢失物品,阅读困难,反应缓慢,难以完成学业。患者头部MRI扫描显示,双侧海马体有与青少年不相称的萎缩,符合国际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该

3、患者没有家族遗传病史,未检测到其他引起记忆障碍的病因,如遗传、感染和系统性疾病。专家推测,年轻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例如焦虑抑郁、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或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接触重金属化合物、污染水质等。专家提醒,青少年朋友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记忆力。生活中偶尔忘记带钥匙、一时想不起某人名字,并不算病理性健忘。良性健忘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纠正,不影响独立生活。阿尔茨海默病的“忘”是恶性的,会导致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自主生活困难。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全世界尚无特效药物,预防远大于救治。(摘编自专家呼吁关注青少年记忆失常问题,科技日报2023年2月10日)材料四:早在2009年,一项在上

4、海市2200多名五年级学生中的调查发现,有运动习惯的孩子往往成绩更好;2017年,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和智利的学者分析了26项研究数据得出结论,身体活动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在数学和阅读方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起的“人类脑计划”研究发现,坚持运动可以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使大脑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强大。该现象可能源于一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物质,有维持现有神经细胞活力并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生长的功能。在大脑中,BDNF活跃在前额叶和海马体区域。前额叶位于我们的额头后方,掌控着决策、注意力以及人格;海马体位于我们大脑的颞叶深处,发挥长时记忆的形成及存储等重要功能。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

5、明,20至40分钟的有氧运动能使血液中的BDNF增加约32%。所以,运动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敏、更专注,记东西更快、更牢。(摘编自快来围观:运动是这样让娃变聪明的,北京青年报2023年4月25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外界信息输入大脑产生瞬时记忆,被注意到后转为短时记忆,经过多次重复后可形成长时记忆,并最终成为永久记忆。B. Tau蛋白、-淀粉样蛋白(A)增加可能导致老年性痴呆,研究表明,Tau蛋白、-土淀粉样蛋白的增加受睡眠时长影响。C. 海马体的萎缩,是国际公认的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准,这一疾病与家族遗

6、传病史,如遗传、感染和系统性疾病有关。D. 坚持运动可以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使大脑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强大,从而提高工作、学习能力,尤其是数学和阅读能力。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人体大脑中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大幅增加,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增加都是导致记忆力衰退的主要因素。B. 专家认为,年轻人患阿尔茨海默病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例如饮食不均衡,或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接触重金属化合物、污染水质等。C. 良性健忘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纠正,阿尔茨海默症则属于病理性健忘,目前全世界没有特效药物,预防远大于救治。D.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存在于大脑

7、颞叶深处海马体区域,有维持现有神经细胞活力并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生长的功能。6. 青少年应如何保持好自己的记忆力,请概括说明。(6分)【答案】4. C 5. C 6. 所学知识经常复习,形成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充足,饮食均衡;培养运动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这一疾病与家族遗传病史,如遗传、感染和系统性疾病有关”错误,“感染和系统性疾病”不属于家族遗传疾病。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增加都是导致记忆力衰退的主要因素”错误,依据原文“该现象

8、可能源于一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物质,有维持现有神经细胞活力并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生长的功能”可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增加应该是有助于增强注意力。B.“专家认为”错误,原文是“专家推测”。D.“存在于大脑颞叶深处海马体区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大脑中,BDNF活跃在前额叶和海马体区域”。是“活跃于”“前额叶和海马体区域”。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图表可见,通过“重复”可将“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永久记忆”,据此可建议:所学知识经常复习,形成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依据材料二“良好睡眠可促进痴呆蛋白等代谢产物的清除,对于认知

9、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材料三“年轻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例如焦虑抑郁、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或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接触重金属化合物、污染水质等”可建议: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充足,饮食均衡;(全国甲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启动六瓣红大蒜、五叶齐大葱、天鹰椒“三辣”唤醒计划,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增收计划近年来,天津市水稻主产区宝坻区以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牵引,积极做优做强水稻、“三辣”、水产养殖等特色种养业。为推动“文旅+农业”

10、融合发展,宝坻区又先后建成了以“千年古渡”为主题的小辛码头村、以“渔事体验”为特色的李宦庄村、以“生态林寨”为特色的赵家湾村等旅游特色村。目前,宝坻区耕地面积有106.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3.62万亩,拥有天津市最大水稻种植面积48万亩的“小站稻”种植基地,稻渔立体种养面积超过27万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精神头越来越足。2021年,宝坻区农业总产值87.2亿元,粮食总产量68.5万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宝坻区用全国万分之三的耕地,生产全国千分之

11、一的粮食,为端牢“中国饭碗”不断贡献着宝坻力量。(摘编自陈建强、刘茜端牢“中国饭碗”推动绿色发展)材料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如今,我国形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以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有96%以上,保证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10年来,我

12、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超过61%;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力保障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摘编自于文静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材料三:2012年,我国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至今已认定6批共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300多年前,浙江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形成有塘皆有水、有水皆有鱼的景观;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先民修建水利工程排涝防洪、将常年积水的洼地深挖变成鱼塘,塘泥堆放在四周作为塘基,形成已有2500余

13、年历史的“塘中养鱼、基上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绿色循环生态模式;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态布局我国1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几乎涉及农林牧渔各产业,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系统,带来的农产品品牌增值在10%30%,在解决当地吃饭问题的同时又吸引一部分人返乡就业,增强了农民的自豪感。(摘编自陈晨农业文化遗产:今天如何更闪光)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宝坻区用全国万分之三耕地生产全国千分

14、之一的粮食,当地农民的收入与幸福感越来越高,这使宝坻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领头羊。B.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涉国家安全,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的高覆盖率,保障了我国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C. 为更好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与浙江湖州都应采用宝坻区的方式,将“文旅”与“农业”有机结合。D. 从我国1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也能看到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中华农业文明。6. 我国维护粮食安全有哪些举措?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案】4 C 5. D 6. 以积极的态度推动科技创新,把握核心技术,为农

15、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以灵活的思维因地制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以传承农耕文化的思维构建绿色循环生态系统,更好地维护粮食安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能力。C.“九山半水半分田”不是稻鱼共生系统的“特色”,而是浙江当时的“地理条件”。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当地农民的收入与幸福感越来越高,这使宝坻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领头羊”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宝坻区用全国万分之三的耕地,生产全国千分之一的粮食,为端牢中国饭碗不断贡献着宝坻力量”。B.“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的高覆盖率,保障了我国粮食产

16、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错,材料二是说“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力保障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可见,不是“农作物良种的高覆盖率”。C.“我国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与浙江湖州都应采用宝坻区的方式”于文无据,材料二“如今,我国形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和材料三“浙江湖州形成绿色循环生态模式”都没有提到采用宝坻区的方式。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二“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超过61%;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有

17、力保障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可知,以积极的态度推动科技创新,把握核心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结合“1300多年前,浙江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形成有塘皆有水、有水皆有鱼的景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态布局”可知,以灵活的思维因地制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结合“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先民修建水利工程排涝防洪、将常年积水的洼地深挖变成鱼塘,塘泥堆放在四周作为塘基,形成已有2500余年历史的塘中养鱼、基上种桑、桑

18、叶饲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绿色循环生态模式可知,以传承农耕文化的思维构建绿色循环生态系统,更好地维护粮食安全。(全国甲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3(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

19、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

20、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

21、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22、。“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

23、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

24、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新”思维、新改变,助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中新网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25、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乡村”构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底色,即使是现代化的今天,也依然是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B. “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C. “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D. 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进入新时代,绝大多数农民安身

26、立命的基础出现了变化,农民的生育观念也随之改变,原本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B. 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这体现了村庄基础结构之变。C.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比如村民的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这其中体现了乡土文化的变迁。D. 美化乡村环境能够让乡村更具魅力,更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从而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6. 某市高中学校准备联合开展关于“乡土文化”的主题研习活动,作为学校代表,小民想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一个演示文稿,准备在活动中做汇报。请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小民撰

27、写一份发言提纲。(6分)【答案】4. B 5. A 6. 中国乡村社会在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下出现了三个层面的巨变,分别是治理之变、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和价值之变。“后乡土中国”的特征有两个:一是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村庄”;二是农户生计模式转变为农业兼副业的兼业模式。乡村振兴要靠“新”,要用新思维、新改变助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打造有魅力的新农村。【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与文意不符,根据材料二“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

28、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知,“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绝大多数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出现了变化,农民的生育观念也随之改变”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可知,是生育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变化。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可知,中国乡村社会在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下

29、出现了三个层面的巨变,分别是治理之变、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和价值之变。由材料二“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可知,“后乡土中国”的特征有两个:一是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村庄”;二是农户生计模式转变为农业兼副业的兼业模式。由材料三“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

30、村”可知,乡村振兴要靠“新”,要用新思维、新改变助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打造有魅力的新农村。(全国甲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4(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木如何经由根部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有时候可以在一些斜坡步道上观察到,那里的土壤因雨水侵蚀而流失,地底的根系相对也容易暴露出来。科学家已经在哈茨山区证实,树木的根部确实是一种错综交织的系统,而这系统可以把同一个树种以及一个树群里的大部分个体结合起来。树木间营养物质的交换、紧急状况下的邻里互助似乎都已经是既定规则,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森林是一种超生物体,也就是类

31、似蚁窝的构成物。但树木为何如此社会化,为何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理由很单纯,独木不成林,独树无法制造出同一区域内稳定均衡的气候,也会受到风吹雨打而无所依怙。反之,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可以缓和酷暑与严寒,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并制造湿润的空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而且能够活得很久。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树木必须不计代价地维持完整的共同体,如果所有个体都只会独善其身,其中会有许多无法存活下来。不断有树木死去的结果会使树冠层出现许多空隙,从这里风暴更容易侵入森林,并造成更多树木倒下;夏天的暑气也更容易逼近地面,使土壤变得干燥。所有的树木都必须承受这些后

32、果。因此,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也都值得尽可能长久地存活。为此,树木甚至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供给其养分,直到它再度健康起来。反之亦然,曾经伸出援手的树,现在也需要协助。这些有着粗壮银灰色树干的山毛榉树,让我联想到一群大象:它们同样也擅长照顾同伴,也会扶持病者和弱者,直到它们有能力重新站起来,若非不得已,甚至不愿抛下死去的亲人。虽说每棵树都是共阴体里的一分子,但其中显然有程度之分。大部分的树桩会在几十年内化为腐殖质(对树木而言这算是非常快的),只有极少数的树桩历经数百年气息犹存。为何情况会如此不同?难道树木间也存在阶级社会?似乎是如此,只不过“阶级”一词还不够精准。那更像是以亲

33、密程度或喜爱程度来决定同伴间是否乐意相助的社会。对于这点,我们只要抬头观察一下树冠层就能够理解。一般树木都会尽量扩展自己的枝干,直到碰触到同样高度的其他树木的枝丫末端为止,它们无法继续伸展,因为有较好空气与光线的生长空间已经被捷足先登。纵然如此,那里所有的枝干都发展得这般孔武有力,让我们不禁要想:上面的生存竞争该有多激烈!相反地,真正的树木朋友从一开始,就会注意不向彼此伸出太具威胁性的手臂,它们并不想从对方那里夺走什么,因此树冠层只会向外围朝着“非我族类”的方向延伸。透过根部,这些朋友是如此唇齿相依,甚至有时候会一起死去。这种不间断地向残桩雪中送炭的友谊,一般只存在于天然林里,不过或许所有的树

34、种都存在这种现象。因为除了山毛榉树,我也曾在橡树、冷杉、云杉、花旗松等树木旁边观察到这种活了很久的残桩。然而在人造森林里,就像中欧地区大部分的针叶林,树木明显只是顶着同样物种名称的“街头游童”,它们的根在种植时就已经永久损坏,要建构共同的网络显然是不可能了。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反正它们多半也没机会变老,依据树种的不同,大约在一百年内,其树干就会被认定可以砍伐了。(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树木根部错综交织的系统,把树群里的个体全都结合起来,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和邻里的互助。B.

35、只有极少数的树桩历经数百年气息犹存,那是因为它们生存在一个更加乐意相助的树木的社会里。C. 一般树木都会尽量扩展自己的枝干,但它们从一开始,就会注意不向彼此伸出太具威胁性的手臂。D. 人造森林的树木,由于根部无法建构共同的网络,因此它们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也没有机会变老。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陈述观点时使用“一般”“或许”“大约”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用语的严谨。B. 第二段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C. 第五段“街头游童”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种用法与第四段中“阶级”的引号用法相同。D. 父章使用多种说明

36、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树木要维持完整的共同体的重要性。6. 这篇文章介绍了树的生命秘密,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4. B 5. C 6. “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这告诉我们在竞争中也要学会互相帮助。“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这启示我们团体对个体的重要性,在良好的团体中人能更好地成长。“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树木甚至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启示我们不能忽略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于弱者要多给予关心与帮助。“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启示我们在团体中要多沟

37、通交流,才能走出困境,行走得更远。【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把树群里的个体全都结合起来”表述绝对化,文中是说这系统可以把同一个树种以及一个树群里的“大部分”个体结合起来。C.“一般树木”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真正的树木朋友”,而不是“一般树木”。D.“也没有机会变老”以偏概全,文中说它们“多半”也没机会变老。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辨析和对说明方法、标点符号的判断能力。C.“街头游童”使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阶级”使用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两者用法不同。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第二段“但树木为何

38、如此社会化,为何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理由很单纯,独木不成林,独树无法制造出同一区域内稳定均衡的气候,也会受到风吹雨打而无所依怙”,“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树木尚且懂得共生合作,这告诉我们在竞争中也要学会互相帮助。第二段“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可以缓和酷暑与严寒,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并制造湿润的空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而且能够活得很久”,“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这启示我们团体对个体的重要性,在良好的团体中人能更好地成长。第三段“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也都值得

39、尽可能长久地存活。为此,树木甚至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供给其养分,直到它再度健康起来”,“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树木甚至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个体对于团体而言很重要,对个体忽视,可能会给团队带来灾难,启示我们不能忽略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于弱者要多给予关心与帮助。最后一段“然而在人造森林里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启示我们在团体中要多沟通交流,才能走出困境,行走得更远。(全国甲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钱终极押题模拟卷5(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40、题。材料一: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五代宫廷画家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清代蒋廷锡所绘塞外花卉图中,记录下他在塞外观察到的66种野生花卉。这两幅绘画看似只是个例,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重视笔墨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之作,但在传世的大量绘画作品中仍不乏博物绘画,它们还有待于人们深入发掘。中国博物绘画在20世纪初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性的博物绘画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这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绘画被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其中创始性的代表画家是冯澄如。他在20世纪前期绘

41、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博物绘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生物资源普查以及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推动了生物科学绘图的发展,这类博物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历经半个多世纪陆续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两套丛书汇集了众多画家的数万幅作品,由此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物科学绘画风格。(摘编自王钊图绘自然:博物绘画在中国)材料二: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博物绘画之美表现在如下维度:一是客观精确之美。一幅博物绘画创作需要长时间的辛劳与耐心,也成就了其精确

42、细致。博物画家利尔画一只鹦鹉有时就需要3个月的时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其特征和情貌。二是色彩斑斓之美。博物绘画还原了大自然最为丰富的色彩。博物学家费迪南德鲍尔的色卡仅绿色就有200多个,红色、蓝色等也有100多个,以展现描绘对象颜色细微的变化。三是复合叠加之美。博物绘画中,为了节省成本,无奈将同一种动物画在一幅画中,比如一幅博物绘画将不同种类的蝴蝶画在一起,展现出令人炫目的效果。有的甚至将不同类的动物放在一起,比如梅里安把蛇、青蛙和蛾子放在一起,讲羽化成蝶的故事,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哲学的意味和情趣,真正把读者带入了大自然奇妙的情境之中。(摘编自张文静访中央编译局薛晓源:领略博物绘画精细浑厚之美

43、)材料三:博物学绘图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一,博物学绘图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其二,植物界中,不同类群的植物形态结构和大小千差万别。从植物的细胞结构(微观),到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直至复杂的植物群落、景观生态(宏观)均可以通过博物学绘图的技巧来真实地表达出来。摄影很难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如:叶脉走向、叶缘锯齿形态、花的内部组织结构等特性)。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由于照片受到光线和拍摄角度的限制,有时不能清楚地表现某些植物分类特征(绘图可以表现细节)。博物学绘图可以通过对物体各部分细节的描绘,正确细致

44、反映植物的花朵、果实、根、茎、叶等部位和形态特征。(摘编自胡冬梅博物学绘图的历史使命)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只不过当时并未独立发展,博物绘画直到20世纪初才走向独立。B. 中国博物绘画的发展,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国家对生物资源的普查、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C. 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画历来被人们重视,但这不妨碍博物绘画的创作,绘画作品中不乏博物绘画。D. 博物绘图是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让人们在欣赏博物绘画的同时既能获得审美享受,也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5. 根据材料内容,下

45、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用绘画记录动植物,但这些绘画并非为科学研究服务,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科学绘图。B. 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必须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博物绘画。C. 博物绘画所展现的事物是客观精确的,这是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写意画做不到的。D. 与摄影相比,博物绘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使命,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很好的辅助、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6.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记录动植物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因此有人认为,博物绘画会逐渐被其他手段取代,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46、6分)【答案】4. A 5. B 6. 我认为博物绘画不会被取代。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具有精细浑厚之美,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能从微观、宏观角度真实地表达出事物之美;博物绘画能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五代宫廷画家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

47、生灵”可知,文中只是举例,并不能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必须”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和材料一第二段“他在20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可知,在冯澄如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之情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博物绘画,因此不能说“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我认为博物绘画不会被其他手段取代,然后再分析理由。根据材料二“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可知,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根据材料二“博物绘画之美表现在如下维度:一是客观精确之美。”“二是色彩斑斓之美。”“三是复合叠加之美。”“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哲学的意味和情趣,真正把读者带入了大自然奇妙的情境之中”可知,博物绘画具有精细浑厚之美,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博物学绘图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一,博物学绘图是一种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