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新高考语文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文本一: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
2、贤而世莫知。”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选自史记秦本纪,有删改)文本二: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
3、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不敢固辞,再拜稽首受之。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3分)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
4、十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恐楚人不与”中的“与”是给的意思,与离骚中的“恐年岁之不吾与”中的“与”字意思相同。B“晋文公适薨”中的“适”是刚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字意思不同。C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行礼时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缪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人不给,最后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B秦
5、缪公袭击郑国一事,蹇叔持反对意见,他深知不会成功,同时也预见了晋军会在崤山进攻秦军的可能性,认为秦军的失败不可避免。C秦缪公认为蹇叔在军队出征的时候哭,是在为军队哭丧,十分不吉利;实际上蹇叔只是因为自己或儿子必有一方会死去而哭。D秦军三个主帅听到弦高的话,料想郑国已有准备,就率军回秦,结果半路上遭到晋军攻击,三个主帅都被俘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2)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14在文本一中,百里奚认为“蹇叔贤而世莫知”,请根据文本二概括蹇叔的“贤”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10C F L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析:“臣
6、闻之”中的“臣”是主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故C处断开;“袭国邑”中的“国邑”作“袭”的宾语,其后断开,故F处断开;“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句式对称,各自成句,故L处断开。11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析:A.“意思相同”错误。“恐楚人不与”中的“与”,给。“恐年岁之不吾与”中的“与”,等待。B.正确。“晋文公适薨”中的“适”,刚刚。“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旧时指女子出嫁。C.正确。D.正确。12C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析:C.“实际上蹇叔只是因为自己或儿子必有一方会死去
7、而哭”错误。他也是用这种方式委婉劝谏。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要点 (1)“亡”,逃离;“鄙人”,边境的人;“执”,捉拿;句意通顺。(2)“遽”,立即;“矫”,假托;“劳”,慰劳;句意通顺。(每点1分,少一点扣1分)参考答案 (1)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宛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2)于是立即让奚施回郑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国国君的命令去慰劳秦军。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答题指导 由“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可知,蹇叔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料事如神);由“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可知,蹇叔忠
8、心耿耿(爱国心切)。参考答案 远见卓识(老谋深算、料事如神);(2分)忠心耿耿(爱国心切)。(1分)【参考译文】文本一:五年,晋献公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这是事先用白玉和良马贿赂虞君的缘故。俘获了百里奚之后,用他做秦缪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宛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缪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人不给,就派人对楚人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人就答应了,交出百里奚。在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缪公解除了对他的禁锢,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
9、?”缪公说:“虞国国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缪公坚决询问,谈了三天,缪公非常高兴,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号称五羖大夫。百里奚谦让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上没有人知道。”于是缪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让他当了上大夫。文本二:从前,秦缪公发兵偷袭郑国,蹇叔劝阻说:“不可以。我听说过,偷袭他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着士兵士气旺盛和力量强盛时到达,因此进攻敌人能够消灭他们,撤离战场能够迅速离去。现在行军几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诸侯国的领土去去袭击他国,我不知道那怎么可以。您还是仔细慎重地考虑考虑这件事吧。”缪公不听从他的意见。蹇
10、叔送军队出征送到城门外,哭着说;“将士们啊,我看到你们出去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啦!”蹇叔有两个儿子叫申和视,跟军队一起出征。蹇叔对他的儿子们说:“晋国如果阻击我军,一定在崤山。”缪公听说了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发兵出征,还不知道胜负如何。现在你却哭着送行,这是给我的军队哭丧啊。”蹇叔回答说:“我不敢给军队哭丧啊。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和军队一起出征。等到军队回来的时候,不是他们战死,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我才哭。”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将要西行到周的都城去做买卖,在路上遇到秦国军队,(弦高)说:“啊!这支军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于是立即让奚施回郑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国国君的命
11、令去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本来很早就听说贵国军队要来了。贵军没有来,我们国君和士兵私下替贵军担忧,每天都为此而心情不愉快,唯恐贵军士兵羸弱疲困和干粮缺乏。怎么这么久才到啊!我们国君派我用白玉犒劳贵军,并献给贵军十二头牛作为膳食。”秦军三个主帅不敢执意不收,拜而又拜,叩头于地,接受了犒劳的东西。秦军的三个主帅很担心,商议说:“我们行军几千里,多次穿越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去偷袭人家,还没到,人家就已经先知道了,这样看来,他们的准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于是回师离开了郑国。在这时,正赶上晋文公刚刚去世,还没有安葬。先轸对襄公说:“秦军不可不袭击,我请您允许我去袭击他们。”襄公答应了他。先轸在崤山截住并攻
12、击秦军,把他们打得大败,俘获了秦军的三个主帅而回。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
13、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
14、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陶启两,机尽故宋,卫效惮父。秦兵已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有删改)【注】须贾:战国时魏国中大夫。穰侯:魏冉,亦作魏厓、魏熠,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暴子:战国时韩国名将暴鸢。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字
15、母涂黑。(3分)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穰侯”中的“谓”是“对某人说话”的意思,与“夫子之谓也”(齐桓晋王之事)中的“谓”含义不同。B“劫王以多割”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两句中的“劫”字含义相同,均为“胁迫、挟持”之意。C“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文中的“十仞之城”是指城墙不算太高。D“从是以散”与“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均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燕两国分别在对抗秦齐时,即使打了败仗也不割让土
16、地,故最终收回了都城,保全了国家。B须贾认为,秦国是个贪婪的国家,不会对哪个国家真正亲近,一味割让土地不能阻止秦国用兵。C须贾引用周书言论,表明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认为上天的宠幸会是常态化,还是要实事求是。D楚、赵两国在看到魏国与秦国交好后,一定也会争着对秦国好,他们的联盟就会很快分崩离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2)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14须贾为了魏国的安危而游说穰侯,并最终成功促使穰侯解除了对大梁的围困,你认为打动穰侯的理由主要有哪几条?请根据文本进行分条概括。(3分)10C F J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析:“
17、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均为动宾结构的短句,均省略了主语“秦”,故在动词“尽”“战”“割”前进行断句,也就是在C、F、J处断句。11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析:A.正确,“谓”含义不同。“谓穰侯”中的“谓”是“对某人说话”的意思;“夫子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式。“谓”是动词“说”。B.正确,两句中的“劫”字含义相同,均为“胁迫、挟持”之意。C.“指城墙不算太高”错误,是指城墙很高,从文意“易守难攻”可知,从选项举例“为山九仞”也可以推知“十仞”是很高的。D. 正确,“从”含义相同,均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12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
18、、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B.“须贾认为,秦国是个贪婪的国家,不会对哪个国家真正亲近”张冠李戴,由“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可知,这不是须贾认为,而是须贾在转述魏氏大臣父兄的言论。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要点 (1)“败”,打败;“走”,使动用法,可意译为打跑;“围”,围攻;句意通顺。(2)“拔”,攻克;“而”,表转折;“罢”同“疲”,疲劳,衰弱;句意通顺。(每点1分,少一点扣1分)参考答案 (1)秦国在华地大败魏国,打跑了芒卯并且围困了大梁。(2)进攻了却不能攻克,秦国军队一定疲惫,那么就前功尽弃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
19、力。答题指导 依据“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可概括出让秦国看清现状:以魏国大臣、父兄的名义表明魏国抗秦的认识和决心。依据“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可概括出让秦国知难而退:假意透露魏国调集三十万众守坚固城池来劝秦国知难而退。依据“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可概括出利诱秦国:从秦国利益出发,表明只要求割让少量土地来拉拢魏国,以离间魏、楚、赵的合纵联盟,使秦国从中获益。参考答案 让秦国看清现状:以魏国大臣、父兄的名义表明魏国抗秦的认识和决
20、心;让秦国知难而退:假意透露魏国调集三十万众守坚固城池来劝秦国知难而退;利诱秦国:从秦国利益出发,表明只要求割让少量土地来拉拢魏国,以离间魏、楚、赵的合纵联盟,使秦国从中获益。(每点1分) 【参考译文】秦国在华地大败魏国,打跑了芒卯并且围困了大梁。须贾替魏国对穰侯说:“臣下听说魏国大臣、父老兄弟都对魏王说:当初惠王讨伐赵国,在三梁打了胜仗,十万大军攻克邯郸,赵国没有割让土地,而邯郸仍然重新得到归还。齐国人进攻燕国,杀死了子之,攻破了燕国,燕国没有割让土地,而重新恢复了国家。燕国、赵国之所以保全了国家、拥有强有力的军队,而土地没有并入其他诸侯,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艰难而重视土地的外流。宋国、中山国
21、几次被攻伐,几次割让土地,而它们也就随着土地的割让而灭亡了。臣下认为燕国、赵国可以效法,而宋国、中山国的举动可以不去做。秦国是贪婪凶暴的国家,没有它所亲近的国家,蚕食魏国,魏国从晋国分得的土地将要被吞并尽了,战胜韩将暴鸢(暴子),魏国割让八县土地,土地还没有完全接收而秦国军队又出兵了。秦国的贪心哪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打跑了芒卯,攻进了北地,这不只是要进攻大梁,而要胁迫大王多割让土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从。现在大王避开楚国、赵国去讲和,楚国、赵国恼怒而同大王争着侍奉秦国,秦国一定接受它们。秦国携同楚国、赵国的军队再来进攻,那么魏国想要不被灭亡也不能做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与秦讲和。大王如果要讲和,
22、一定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这是臣下在魏国听到的,希望您以此来考虑国事。周书说:天命没有常规。这句话是说上天的宠幸不可能屡次降临。战胜暴鸢而割得了八县土地,这不是由于兵力精锐,也不是由于计谋的精细,是上天的宠幸太多了。现在又打跑了芒卯,进入了北地,来围攻大梁,因此认为上天的宠幸是正常的。聪明人却不这么看。臣下听说魏国召集它近百个县的所有精兵,来留戍大梁,臣下认为不下三十万人。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高的城墙,臣下认为即使是商汤、周武王复生,也不容易攻下。轻信楚国、赵国的军队,越过十仞高的城墙,去攻打三十万的军队,而且志在必得,臣下认为从天下初分的时候到现在,不曾有过。进攻了
23、却不能攻克,秦国军队一定疲惫,那么就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刚刚有所疑惑,可以让魏国少割一些土地拉拢魏国。希望您趁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赶到大梁,赶快用少割得土地的办法拉拢魏国。魏国刚刚产生疑虑而能够用少割让土地来讲和,一定很想这样做,那么您就得到了您想得到的。楚国、赵国恼怒魏国先于自己与秦讲和,一定争相侍奉秦国。合纵就这样被拆散了,而您在这之后就可以从楚、赵、魏之中从容地选择盟国了。况且您曾经割取过晋国土地,何必用兵呢?不用军队而魏国献上绛、安邑,又替陶地开辟了两条道路,几乎尽得了昔日宋国之地,卫国必定会更加忌惮。秦国军队不受损失,而您就控制了这些地方,想求得的东西什么没得到呢?想要做的什么没做
24、到呢?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冒险。”穰侯说:“好。”于是解去了对大梁的围困。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材料二:士苟欲深明博
25、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模,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材料三: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26、?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B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C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
27、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D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引申为掌权或掌权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B春秋属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经”所指的经书范畴,其体例为编年体史书。C“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与“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焉”字含义相同。D“砥砺”有磨炼、锻炼或激励、勉励之意。文中指前者,与“砥砺前行”的含
28、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为人正直、以民为本,才会不失民心。B文中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C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D材料一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了治国及做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大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2)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14材料一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具体途径及表达意图,请简要概括。(3分)10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
29、断句的能力。解析:“智”作“不明”的主语,不可断开;“庶人有谒必达”与“公族请问必语”结构对称,排除A、C两项;“所以明智也”是一个表原因的判断句,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11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解析:C.焉,都是语气助词,了。D.“与砥砺前行的含义不同”错误,“砥砺前行”的“砥砺”,砥、砺都是磨刀石,引申为磨炼。与文中的“砥砺”的含义相同。1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析:A.“为人正直”错误,由原文“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可知,分发俸禄要周到,动用刑罚要恰当,国君心地要仁慈,想到百姓的利益
30、,为百姓除害,这样就能做到不失民心了。“为人正直”无中生有。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赋分要点 (1)“伐”,切断;“塞”,堵塞;“何以”,宾语前置,凭什么;句意通顺。(2)“以”,凭借;“及”,赶得上,比得上;“非此之问也”,判断句,我问的不是这个;句意通顺。(每点1分,少一点扣1分)参考答案 (1)然而不勤学好问,则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本源,又凭什么来立身呢?(2)孔子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说凭借你的能力,再加强学习,岂是别人能超越的!”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指导 由原文“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可知,具体途径是广开言路,
31、择善而行。由原文“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可知,不被隔绝蒙蔽;由原文“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可知,不失民心;由原文“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可知,不失权势。参考答案 具体途径:广开言路,择善而行。(1分,写出一点即可)表达意图:不被隔绝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权势。(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魏武侯向吴起询问“元年”有什么意思,吴起回答说:“说的是国君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小心谨慎。”魏武侯问:“怎样才能在开始的时候小心谨慎?
32、”吴起回答说:“做事要正当。”魏武侯问:“怎样才能做事正当?”吴起回答说:“要有明达的智慧。智慧不明达,做事怎能正当呢?广泛听取意见并选择正确的而从之,是使智慧明达的方法。所以古代的国君在开始处理政务的时候,大夫如果有一句谏言,士如果请求见一面,百姓如果有所陈述,一定要让他们畅达,君王同族弟子中有所询问,一定与他们交谈,不要将各地的来访者拒之门外,这样就能做到不被蒙蔽欺骗;分发俸禄要周到,动用刑罚要恰当,国君心地要仁慈,想到百姓的利益,为百姓除害,这样就能做到不失民心了。君王自身要正派,身边的大臣要严格挑选,大夫不去兼职,掌握管理百姓大权的人不能集中在同一宗族中,这就是不专权仗势。这些都是春秋
33、一书中的含意,也是元年的根本。”材料二:一个读书人如果想要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美名流传到后代,然而不勤学好问,则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本源,又凭什么来立身呢?骐骥良马虽然跑得很快,不遇到伯乐,没有机会施展它走千里路的能力;干将宝剑虽然锋利,不靠人的力量不能自己砍断东西;乌号是良弓,如果不用辅正弓弩的器具加以校正,则自己不能校正自己;一个人才华虽高,如果不专心求学问,不能成为圣人。水积多了成为河川,那么蛟龙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积多了成为大山,那么豫樟等树木就可以生长在上面;学识积累多了就能成为圣人,那么富贵尊显就来了。价值千金的狐皮衣服,不是一只狐皮能够拼成的;台庙的屋椽,不是一棵树
34、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礼法,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智慧。所以说:勤学好问是增进智慧的根本。材料三: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说凭借你的能力,再加强学习,岂是别人能超越的!”子路说:“学习也会有好处吗?”孔子说:“一个国君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那么政事就会出差错;读书人如果没有能从中获得教益的朋友,那么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弩离不开矫正的工具。木料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圣明。接受教导重视学问,谁还能不成功呢?诋毁仁义,厌恶贤士,就要遭受刑罚。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无须
35、用揉制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做成箭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有些东西天赋异禀)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装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入吗?”子路听后拜谢说:“我接受老师的教诲!”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4(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
36、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今寡人恐叔逆从政之经,以辅公叔之议。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叡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
37、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断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B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
38、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C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D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服”是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服装,衣身紧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是为了改变汉族宽衣博带式的服饰。B“公叔”指贵族,与下文特指公子成不同。赵武灵王担心王叔违背了从政的原则,以至于助长了贵族们对他的非议。C“学者”意为学习的人,并非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公子成认为,推行胡服会使学习的人背离了先王之道。D“上党”,今山西东南部地名,地处太行山西麓。赵武灵王认为穿骑射之服便于扼守上党这
39、样形势险要的地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武灵王认为臣子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古今公认的道理,所以公子成应改穿胡服。B赵武灵王下令改穿胡服,并不是想纵情恣欲贪图享乐,而是要借此显示治理国家的能力。C公子成说他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是因为卧病在床,行动不便,这实际是回避的托词。D公子成认为改穿胡服背离了先王之道,违反了众人的心意,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2)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14赵武灵王派王孙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公子成,但他没有接受,后来当面陈述才改变了他的态度。两
40、次说辞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0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析:“顺宜”指制定合适的措施,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排除A项;“制礼”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礼”后应断开;“所以”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B、D两项。11A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析:A.“是为了改变汉族宽衣博带式的服饰”错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是强国之策,而不是为了改变服饰。1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析:B.“而是要借此显示治理国家的能力”错,结合原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
41、以报中山之怨”,可见其胡服骑射是为了防御强敌,保卫国家,为先王报仇。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要点 (1)“论贱”,考虑普通民众;“信贵”,使贵族接受君命;“信”,使动用法,使信任;句意通顺。(2)“不达于”,没有体会到;“敢”,冒昧地;“道”,说;句意通顺。(每点1分,少一点扣1分)参考答案 (1)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利益;要想执掌国家政权,首先要使贵族接受君命。(2)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指导 先看王孙绁的表达,“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
42、”“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今寡人恐叔逆从政之经,以辅公叔之议”等,这些句子是转述的话,“寡人”等词语的运用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且用了命令的语气,表达了不信任的态度;再看赵武灵王自己的表达,“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分析了国家周边的形式,当面劝说陈述道理,讲明了改穿胡服骑射是为了利民厚国;“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指出公子成抵制完全是出于私心。参考答案 转述的话居高临下,用了命令的语气,表达了不信
43、任的态度;当面劝说陈述道理,讲明了改穿胡服骑射是为了利民厚国,公子成抵制完全是出于私心。【参考译文】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赵武灵王)派王孙绁去告诉公子成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也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子女不能违背父母,臣子不许抗拒君王,这是先王定下的通则。现在我下令改穿胡服,如果王叔您不穿它,我担心天下的人对此会有所议论。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原则,但要以有利于民众为出发点;处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则,但首先的是政令能够顺利施行。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利益;要想执掌国家政权,首先要使贵族接受君命。
44、现在我改穿胡服的目的,并不是想纵情恣欲只顾自己享乐。事情一旦开了头,就有成功的基础。等到事情成功以后,政绩才能显现出来。现在我担心王叔违背了从政的原则,以致助长贵族们对我的非议。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当面陈述我的意见。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我听说,中原地区是聪明而有远见的人士居住的地方,是各种物资和财富聚集的地区,是圣贤对人进行教
45、化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改变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从而使学习的人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说:“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现在,我国东面有黄河、漳水,是和齐国、中山共同拥有的边境,但没有战船守御它。从常山到代郡、上党郡,东面与燕国和东胡接壤,西面
46、与楼烦、秦国、韩国紧紧相邻,但我们没有骑兵部队防守。所以我准备制造战船,招募习于水战的居民,让他们来防守黄河、漳水;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防备于东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境。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绝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
47、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2024年新高考全国卷临考语文冲刺卷5(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汤东野,字德广,丹阳人。崇宁间张怀素谋倡乱,范寥知之,欲驰入京言状,无以为道里费,东野资之。怀素伏诛。寥起布衣,召对,白上:“臣非汤东野无以见陛下。”上问:“东野何人?”即对镇江府学内舍生,且具道所以资送之恩。有诏,乘递马赴阙。既对,言契上心,即授忠义郎。靖康中,知平江。车驾幸杭,苗、刘作难。明受收至,东野疑之。时张浚以礼部侍郎参赞御营军事,留平江。东野谋于浚,欲匿收不宣。浚曰:“事已如此,胡可匿?”因相与谋,阴取故府所藏登极救书置舆中,迎登谯门,
48、读而张之,即捐其阶,禁,无敢登者。乃与浚议勤王之师。皇帝复位,以功超拜徽猷阁待制,入为工部侍郎。周望宣抚浙西,将屯军平江,奏言“非东野莫可为守者”。东野知望不足与立功,辞至七八,不得已而行。既至,乃修治城垒、楼橹,为战守之具甚备。望束手无策,东野所言,悉弃不用。即以蜡书具所与望议论本末,驰奏,乞别自将,不然只与俱死。奏凡十余上。上手救报曰:“朕仗卿甚重宜与望协心共力以捍一方勿轻相同异。”于是不敢复言。望果败事,引咎自劾。寝不报,而台评继上,请正失守之罪。上为之特下诏曰:“汤东野昨累有奏,陈措置守御,颇有伦理。只缘事权不专,遂致失守。与其他弃城不同,可止落职。”绍兴初,从张浚讨李成。初,成之叛也,鄂州李允文擅杀知岳州袁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