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60877 上传时间:2024-1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5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5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5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5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新高考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

2、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

3、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节选自姚鼐李斯论)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商鞅教孝公A燔B诗书C明法D令E设告F坐之过G而禁H游宦之民。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官职,与现在的“博士”不同。B. 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C. 逆探,预先了解,其中的“逆”与“逆来顺受”中的“逆”意思不同。D. 三代先王,

4、指夏商周时代的先王,他们的仁政理念,往往为古人所推崇。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李斯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为秦朝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B. 李斯借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C. 姚鼐认为李斯并非是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他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这与苏轼观点不同。D. 李斯舍弃荀子的学说,是为了迎合君主而获得恩宠,“中侈君张吾之宠”的做法为姚鼐所批评。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2)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

5、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14. 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姚鼐写作李斯论的目的是什么?(3分)(新高考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瘤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顷,望见百雉遮泄,知沭城新筑。衣冠

6、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温、一井医,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

7、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竭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注白下:南京的别称。风世;劝勉世人。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8、黑。(3分)主人仍送A至前B所迎处C代为治D筐箧E束缰靷毕F握手G问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致,意思为“表达”,与孔雀东南飞中“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的“致”含义不同。B. 宰,意思为“治理”,与滕王阁序中“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的“宰”含义相同。C. 涕,意思为“眼泪”,与荆轲刺秦王中“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的“涕”含义相同。D. 决,意思是“判决”,与苏武传中“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的“决”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B.

9、 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C. 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D. 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14. 文章结尾说“可以风世”,你是如何理解“可以风世”的?(3分)(新高考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

10、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段干木闻之,曰:“

11、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杨子曰:“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材料二: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

12、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注】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谗慝:为奸作恶。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B. 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C. 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13、D. 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B. 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C. 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D. 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

14、,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14. 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人物对待生死的态度杨朱颜之推强调生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舍生取义。王羲之(新高考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自新传归有光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

15、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哉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枚,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

16、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资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答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侍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轻儇:轻薄浮滑。归子:作者自称。俦人:伴侣,

17、朋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输A纳B无C所D出E每F岁G终H官I府J催K科L搒M掠N无O完P肤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的官服(古代按官职品级高低对官服颜色有规定),借指高官显贵。B“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吾妻归宁”(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宁”字含义不同。C“未尝视人颜色”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颜色”一词含义不同。D“殊不为意”与“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殊”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8、)(3分)A张自新自幼聪明,他背诵古代经书的内容,过目不忘,同时,他不修边幅也遭到嘲笑;他家庭生活困难,母亲想让他中断学业,他没有接受。B张自新对吴中轻浮讲究穿戴的学生视而不见,他谈论古今,意气慷慨;学官向张自新索要礼金,他拿不出钱来,遭受辱骂,郁郁不乐,不久得病而终。C本文歌颂了张自新的高尚品格,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件,其中几个细节很感人,如用灯檠投掷睡着的同窗、涕泣长跪求母亲、为兄代过受责等。D这篇人物传记,通过作者的描写,一个正气凛然、自信满满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张自新怀才不遇的痛惜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

19、返,为其母具酒食。(2)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14“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这一句写张自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张自新的文章的什么特点?(3分)(新高考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蛸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0、,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贳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

21、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赏筼筜谷偃竹记)材料二:高人旷士,用以寄其闲情,学士大夫,亦时彰其绝业。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亦未尝以供人耳目之玩,为己稻粱之谋也。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节选自

22、王绂论画)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与可是日A与其妻B游谷中C烧笋D晚食E发函F得诗G失笑H喷饭满案。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寻,古代长度单位,通常为八尺或七尺,长度与“壁立千仞”的“仞”相当。B. 萃,指聚集,与现在所说的“出类拔萃”“人才荟萃”中的“萃”词义词性都相同。C. 矜,指庄重。老子“自矜者不长”中的“矜”则为“夸耀”之意。D. 稻粱之谋,又作“稻粱谋”,指鸟觅食,文中用的是比喻义“人谋求衣食”。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从

23、蝉腹、蛇鳞般的小笋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B. 文与可认为自己画的竹子虽不过数尺,却有万尺气势。他将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和诗作筼筜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C. 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又见到昔日好友文与可画的墨竹图。他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放下画卷,失声痛哭起来。D. 清高脱俗之人和胸襟开阔之士,喜欢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有学之士和为官之人,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24、,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14. 对于如何才能创作出高妙画作,苏轼、王绂在文中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请分别概括。(3分)(新高考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六)材料一: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

25、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

26、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趨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选自古文观止)【注】昼:地名,今山东临淄。趨然:超然远去的样子。材料二: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

27、横夭,岂曰天年乎!(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古之贤人A皆负B可致之才C而卒不能行D其万一者E未必F皆其时君之罪。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愚,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与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愚”意思和用法不同。B不豫,有“泛称尊长有疾”“不高兴”“不事先预备”等意思,文中指孟子身体有疾。C廊庙,廊指厅堂周围的屋,庙指供祭祖神之地,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代指朝廷。D抑,在文中是抵制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

28、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肯定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并认为如果按照贾谊的主张治国,可以建立近似于夏商周三代的功业。B孔子努力地争取国君的重用,曾先后派弟子去楚国表明心意。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C绛侯、灌婴是汉高祖的旧部,又辅佐文帝巩固政权,苏轼认为他们与汉文帝之间的感情超越了父子兄弟之情。D班固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欧阳修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意外早死。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出自苏武传)14根据苏轼和欧阳修对贾谊的评论,

29、你认为贾谊不受重用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新高考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一)【答案】 10. CEG 11. B 12. A 13. (1)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2)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 14. 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解析

30、】【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以求仕进的人。“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禁游宦之民”这四部分为并列关系,都是商鞅教秦孝公的具体做法,故它们之间应断开,故在CE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今义,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B“意思相同”错。“相”,表示动作的偏指一方/相互。句意:靠谁来相救呢/相互见

31、面的日子很少。C正确。“逆”,预先、预料/不顺。句意: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心思/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李斯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错。“李斯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的是秦始皇,不是李斯。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可”,认可、肯定;“愚”,使动用法,使愚昧;“无以”,没有方法。(2)“设”,假设;“遭值”,遇到;“趋时”,代指“迎合当时的君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斯逆

32、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威武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您又没有强有力的辅

33、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事情不效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辞,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秦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材料二: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

34、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 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便宜有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酷的刑法带来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并把这严酷刑法当作好方法。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

35、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新高考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答案】10.

36、 CEF 11. B 12. C 13.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14. 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主人仍然把我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帮我打点行装,备好车马后,握住我的手问道。“主人”作主语,“送至”作谓语,“前所”作宾语,宾语后C处断开;“治筐箧”为动宾短语,其后E处断开;“束缰靷毕”也动宾短语,其后F处断开。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

37、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表达;招致。句意:古代的人往往对于过去任职的地方再三表达眷恋之意。/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想到招致您的不喜欢呢?B.错误。治理;县令。句意:我治理沭阳两年。/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C.正确句意:凄然流泪。/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D.正确。判决;决定。句意:他们说起(我)当时判决某个案件。/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张冠李戴。结合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

38、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可见,“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的那个人是作者,而非张、沈两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迟明”,黎明或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峄亭于十字桥延候”;骈辚,一同前往或前行。(2)“风”,风范,风度、高风;“百世之下”,百代之后;“亲炙”,亲身受到教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后注释可知,“风世”即劝勉世人之意。结合文意分析,作者是在离任多年后被吕峄亭邀请回从前任职之地的。一句“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表明作者为官时

39、的贤德。而文中“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应是说吕峄亭多年后感恩重义,不忘父母官,诚邀其回故地重游,得出为人当感恩重义的结论。“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则是从两方面得出结论:为官当勤政爱民,为人当感恩重义。这样才能让百姓会怀念他,让后代会仿效他。正因如此,作者认为记下这些内容“可以风世”。参考译文: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代的人往往对于过去任职的地方再三表达眷恋之意。也许因为贤德的官员能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家人,做官而不能忘记自己的任职的地方的人,那里的百姓,也不会忘记他的。我治理沭阳两年,乙

40、丑年,迁职到江宁。如今已是戊申年。我被道员吕峄亭多次来信邀请感动,就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借宿在钱接三先生家中。钱氏是当时接待过我的主人,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而留有胡子,接三相貌像父亲,与他谈及父亲的事情,他却不怎么知晓。(这是因为)我离开沭阳时,他才断奶的缘故啊。(钱接三)深夜摆酒款待我,(我)听到车声辚辚,原来是吕峄亭派人来迎接我。天刚亮的时候已经走了六十多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很长的城墙遮挡住了道路,我知道这是新修筑的沭阳城。几十名缙绅争着来扶着车子。大体说来,以前骑着竹马嬉戏的孩童,如今都老态龙钟拄着拐杖了。第二天后,进入县衙游逛观

41、览,到了先人烧饭的地方,姊妹斗草嬉戏的地方,过去会见宾客研究公文的地方,慢慢行走盘桓,凄然流泪。即使是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条排水沟,我也对它们产生深深的情感,自己也不理解其中什么缘故。有张姓和沈姓两个小吏前来拜访,年龄都八十多岁了。他们说起(我)当时判决某个案件,担任阅卷官推荐某份考卷的情形,我全然记不起来了。往事重新提起我恍然醒悟,如同温习儿时读过的旧书,又好像失去的物件重新得到(一样亲切)。县里朱广文善于作诗,吴中翰精于欣赏品评,解、陈两位书生善于作画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历史典籍,常常夜深了口中还滔滔不绝。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给人画像,有时品评书画,有时纵论上下古今,有时是邀

42、请人来,有时是吩咐备车前往,竟没有片刻的空闲。于是就忘记了是在沭阳做客,同时也忘记了自己的衰老。过了半个月,冰雪渐至,一年即将结束,不得已我再三恳切地辞别主人。主人仍然把我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帮我打点行装,备好车马后,握住我的手问道:“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先生呢?”我不能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忍心回答。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您说我会再来吗?忍心让您伤心说我不会再来吗?然而我作为五十年前的县令,离开后重来旧地,世上像我一样的人很少了;作为四品高官,奉养老母在家闲居,还能想到五十年前的旧任县令,世上像吕峄亭先生这样的人更少了。分离后聚合,聚合后分离,离散后可以重新聚合,但人年老后不能再次年轻

43、。对这一次分别,我不能做到超然无情,所以画了两幅画,一幅赠给吕君,一幅自己保存。传给子孙看,让他们知道一个官员可以重新回到任职之地,这个官员(的为官)可以推想,迎接旧任官员如同现任官员一样,这样的主人(的为人)也可以推想。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我提笔写下了这篇记,可以用来劝勉世人,而不只是为了表达一点微不足道的朋友聚散的感慨。(新高考卷)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答案】10. CFH 11. D 12. A 13. (1)全国凡是受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退还给了他的子孙。(2)为什么那些贤能有智慧

44、的人坚守操行这般艰难?而奴婢妾女一类的人舍身就义却这般容易? 14. 对生死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不要担忧生命的长短。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远在异域他国,并非齐国的土地所生产培育的东西,也都一定要弄来,就好像是自己围墙里的东西一般。“虽殊方偏国”是整个句子的状语,前面有“虽”这个关联词,所以在“偏国”后面断开,故在C后断。“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是“即使也”这一复句前一分句结束,应该在“产育者”后面断开,故在F断。“无不必致之”是“即使也”这一个复句后一分句结束,动宾成分完整,应该在“必致之”后面

45、断开,故在H后断。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藉”,凭借,依靠。/“借给”。句意:凭借他祖辈的财产。/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B.正确。“世故”,生计。/世俗人情。句意:他不经营生计。/对世故人情很老练。C.正确。两个“诚”都是“确实”之意。句意:确实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因为战败而亡国,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D.“意思相同”错误。“临”,面对。/靠近,临近。句意:面对危难苟且求生。/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临近深深的潭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错,依据“奉养之余”“

46、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可知杨朱没有遣散宾客,而是在奉养宾客之余,才遣散家财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人受其施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受其施者人”“受到过他施舍的人”;“相与”,共同,一起;“赋”,通“赙”,赠送财物办丧事;“反”,通“返”,返还,退还。(2)“贤智”,形容词作名词,“贤能有智慧的人”;“操行”,名词作动词,“坚守操行”;“引决”,自杀,文中指“舍生取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

47、间乎?”,可知杨朱对待生死的态度是听之任之,不必担忧生命的长短。兰亭集序中,体现王羲之生死观的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意思是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参考译文: 材料一: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靠他祖辈的财产,家中积聚万金之多。但他不经营家业,却纵情所好。只要是人们所想做的,人们所想玩的,他无不去做,无不去玩。他家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几乎可同齐、楚两国的君王相媲美了。至于他情意所喜好的,耳朵所要听的,眼睛所想看的,口中所想尝的,即使远在异域他国,并非国中所生产培育的东西,都一定要弄来,就好像是自己围墙里的东西一般。他外出游览时,尽管山川险阻,道路遥远,都一定要去,就像在咫尺之间散步一般。四方来宾在他家里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