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60876 上传时间:2024-1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新高考语文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Ⅱ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年新高考语文卷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2024届高考(新高考卷)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形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传;传言之妙,非学不精。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夫茧缲以为丝,织为缣纨,绩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雕以文藻,而世人荣之。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

2、则才慧发矣。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故吴竿质劲,非筈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铦: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节选自北齐刘昼刘子,有删节)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是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

3、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节)【注】筈:箭尾。謏闻:小的声名。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然A故安B其学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其道F是以G虽离师H辅而不

4、反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雕以文藻”,用文采来装饰自己,与石钟山记中“余是以记之”句式结构不同B彰,指清楚、明显,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意思相同。C铦,指锋利,与过秦论“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中的“铦”意思不同。D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时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蚕茧不拿来抽丝,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如果不学习,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B“戎夷之子”虽然出生时声音相同,但长大后语言不同,是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

5、绩考核制度,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察的内容也有所不同。D在求学的道理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4(3分)两篇文章都谈及了学习的问题,请比较二者内容方面的异同。【答案】10ADF 11C 12C 13(1)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2)这样之后,才能足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 14相同点:都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立足点不同:文本一立足于求学者,文本二立

6、足于执政者。侧重点不同:文本一强调学习要累(坚持);文本二强调学习者既要兼顾正式作业和课外作业,又要有尊师重教的态度。【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夫然”与“故”为因果关系,故应在A处断开;“安其学而亲其师”和“乐其友而信其道”是并列对举关系,结构相同,故应在D处断开;“是以”是表结果的连词,前面应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故选A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雕以文藻”,状语后置

7、句,常规语序“以文藻雕”,句意:用文采来充实自己。/“余是以记之”,宾语前置句,常规语序“余以是记之”,句意: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B.正确。两个“彰”都是“清楚、明显”;句意: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那么像凤凰鸣叫的声音也就发不清楚。/声音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却很清楚。C.错误。两个“铦”都是“锋利”;句意:越地铸的剑虽然锋利,但不经过淬火磨砺也不会锋利。/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D.正确。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错,根据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

8、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可知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也可依据“中年”(意为隔年)来判定。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通过、经由;“假”,借助;“者”,的人。(2)“易”,改变;“说服”,心悦诚服;“怀”,依附归顺。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一:由“近而愈明者,学也”可知,文本一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由“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可知,文本一立足于求学者,强调学习要积累(坚持)。文本二:由“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知,文本二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由“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可知,文本二立足

9、于执政者。由“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安其学而亲其师”“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可知,文本二强调学习者既要兼顾正式作业和课外作业,又要有尊师重教的态度。参考译文:文本一:最终极的道是无以言说的,但不用言语来描述解释就没有办法说明仓的义理;最大的象是没有形状的,但不确立形象就没有办法看清它的奥秘。道和象的玄妙,不凭借言辞就不能传播;而传播言辞的精妙,不学习就不能精通。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剥茧抽丝,织成细绢,绘以花纹,那么王侯就穿上它。人通过学习而掌握礼仪,用文采来充实自己,世人就会赞誉他。蚕茧不拿来抽丝,那么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不学

10、习,那么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就像海里的蚌不被剖开,体内的珍殊就不会显露;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那么像凤凰鸣叫的声音也就发不清楚;人的性情不经过磨炼,聪明智慧就不会开启。就比如是金属和木头,金属的性质包含着水,木头的性质蕴藏着火。因此熔炼金属的时候水就出来了,钻木的时候火就生了。人若能从事学习,像钻木炼金一样磨砺他的性情、那么才能和智慧就发生了。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是染色使得它这样的;冰生于水而冷于水,是寒冷使得它这样的;镜子出于铜而明亮过于铜,是磨冶使它这样的;戎夷的后代,出生时声音相同,长大后语言却不同,是后天的教育使他们如此。远看有光彩的,是修饰的结果;近看更加明亮的,是学习的功效。因此吴地

11、产的箭虽然强劲,但没有箭末的羽毛则不美观;越地铸的剑虽然锋利,但不经过淬火磨砺就不会锋利;人虽然本性聪慧,但不积累学问则不会有所成就。文本二:执政者发布深思熟虑的法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打动众人。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打动众人,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那就一定要通过学习!古代进行教育的场所,家庭里有私塾,党里有称为庠的学校,术里有称为序的学校,国家有太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

12、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这样之后,才能足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何处理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

13、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大凡求学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2024届高考(新高考卷)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安定孟与时与余为同年进士,以余年长,常兄事之。余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与时独心推让之出于其意诚

14、然也。与时以选为成都推官,余亦为令越中,将别,无以为与时赠者。而太史公本纪云:“惟刑之静哉。”自古论刑取其要,未有“静”之一言为至。此真圣人之语,余以是为与时告焉。与时从太行山以来京师,今又官蜀中,览剑阁、石门之胜,岂不亦壮哉!昔王介甫初仕大名为司理,而韩魏公为守,尝告以“君年少,当读书,不宜专以吏事”。而介甫实未尝不读书也。以此恨韩公为不知己,而韩公之意则美矣。故余于与时,尤望于吏治之暇,无忘学古之功。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往时张文隐公尝为余言:“今时人材,惟赵孟静难得。”赵先生,成都人也。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缘一见之。士之相知,岂在见不见

15、哉!然余怀之久矣。而美与时之获见先生也,又喜与时之得师也。(节选自归有光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有删改)材料二: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越地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古之人为一乡

16、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熏蒸渐泽。今大者专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欧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节选自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有删改)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余好古文辞A然不与B世之为C古文者合D与时E独心F推让之G出于其意H诚然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年,文中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与

17、现在表示年龄相同的“同年”意思不同。B故,文中意为因此,与屈原列传中“故其称物芳”的“故”意思相同。C中州,又名中原,是区别于我国边疆地区的说法,指黄河中下游地区。D累,文中意为连续,与成语“日积月累”的“累”意思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与时与归有光情同手足,当孟与时出任成都推官时,归有光因为没有礼物可以赠送给孟与时而感到惭愧。B归有光一直想要与赵孟静相见,但却未能如愿,因此他对孟与时到蜀中以后能见到赵孟静相见并师从他学习表示羡慕。C曾巩对越地非常熟悉,他认为越地同中原差别不是很大,物产之美“绝于天下”,百姓很少打官司,喜好嬉戏娱乐。D曾巩主张为官者不

18、管官职大小,都应有“德义惠爱”之仁,并以此“熏蒸渐泽”百姓,而不应“倾摇懈弛”。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2)而越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14(3分)这两篇赠序都表达作者对友人的股切劝慰之意,请分别概括作者的劝慰内容。【答案】10ADG 11B 12A 13(1)处在这个国家,(要)侍奉那些贤明的大夫,以那些仁义的士人为友。(2)但是越地还保留陋习,难道是越地习俗无法改变吗?大概因为来这里做官的人没有尽到他们治理教化的责任吧! 14材料一劝勉友人对待刑法要慎重(或“静”)、工作之余要勤奋读书、尊重当地贤

19、士。材料二劝勉友人要有“久居之心”,“不小其官”,积极改变越地的落后面貌。【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爱好古文,然而不与当世写古文的人苟合,独独与时真心推崇礼让我,是出自于他内心的真诚。“余好古文辞”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A处断开;“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中,“与世之为古文者”作“合”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D处断开;“与时独心推让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DG处断开。故选ADG。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从前;因此。句意:我从前被张文隐公赏识。/因此他在作品中描述的事物都带有芬芳的色彩。C.正确。D.正

20、确。连续;积累。句意:多年的老酒陈醋。/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感到惭愧”于文无据,由原文“将别,无以为与时赠者”可知,原文只是说将要分别,没有什么东西拿来赠送给与时,没有说感到惭愧。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友”,以为友;“大夫之贤者”“士之仁者”,定语后置,应为“贤大夫”“仁士”。(2)“尚”,保留;“更”,改变;“盖”,大概。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而太史公本纪云:惟刑之静哉。自古论刑取其要,未有静之一言为至。此真圣人之语,余以是为与时告焉”“故余于与时,尤望于

21、吏治之暇,无忘学古之功”“而美与时之获见先生也,又喜与时之得师也”可知,材料一劝勉友人对待刑法要慎重(或“静”)、工作之余要勤奋读书、尊重当地贤士。由原文“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成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欧于治”可知,材料二劝勉友人要有“久居之心”,“不小其官”,积极改变越地的落后面貌。参考译文:材料一:安定的孟与时与我是同榜考中的进士,由于我年纪稍微长一些,(他)常常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我。我爱好古文,然而不与当世写古文的人苟合,独独与时真心推崇礼让我,是出自于他内心的真诚。与时因为投职成为成都推官,我也成为越中的县令,将要分别,没有什么东西拿来赠送给

22、与时,太史公在(本纪里说:“掌管刑狱,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啊!”自古以来论述刑罚的要旨,没有像“静”这一字好到极点。这是真正的圣人的话,我把这句话作为对孟与时的劝告。与时从太行山来到京师,如今又到蜀中为官,游览剑阁、石门的胜景,难道不也壮伟吗!昔日王介甫(王安石)开始在大名担任司理,而韩魏公担任太守,韩魏公(韩琦)曾经对王介甫说“你年少,应当读书,不应专心于官事”。而王介甫实际上未尝不读书。因此为韩魏公不了解自己而感到遗憾,但是韩魏公的心意却是好的。所以我期望与时,在为官治理政事的空闲时间,尤其不要忘记学习古人的勤奋用功。孔子说:“处在这个国家,(要)侍奉那些贤明的大夫,以那些仁义的士人为友。

23、”过去张文隐公曾对我说:“如今的人才,只有赵孟静是难得的人才。”赵先生,是成都人,我从前被张文隐公赏识,而赵先生因为这也知道我,只是没有缘分见他一面。士人相知,哪里在见面与不见面啊!然而我心里想念他很久了。(我)羡慕与时能与赵先生相见,更为与时得到一名老师而高兴。材料二:谈论世事的人说南越地区偏僻又遥远,那里的风俗习惯与中原大不一样。所以派去做官的人都不打算在那里长期供职,总是车船还没上路,就已经扳着手指头计算返回的日期了,又都把那个地方的官职看成低一等,认为不值得认真干一回。他们预先自作筹划竟像这样,因而到任后全都偏斜动摇,懈怠松弛,没有忧劳和勤胜的心思。以前的越地同闽地、蜀地一样,最初都属

24、于蛮夷聚居区,闽地、蜀地现在都已经改变了,但是越地还保留陋习,难道是越地习俗无法改变吗?大概因为来这里做官的人没有尽到他们治理教化的责任吧。越地的风俗习惯,我对它很熟悉,同中原也不是差别很大。日常生活照样不违反一般常规,未曾会生什么别的病。越地物产丰饶,果木有荔枝、龙眼、橄榄;花有素馨花、山丹花、含笑花等种类;食品有海产各种物品、多年的老酒陈醋:都在全天下独一无二。百姓中打官司的很少,喜好嬉戏娱乐。在这里做官的人只因他没有长期供职的心思,因此就说这地方不能干:如果他具备长期供职的心思,如何就不能干呢?古时候的人掌管一个乡或一个县,道德、仁义、恩惠、慈爱还足够用来熏陶感染百姓。现在统辖范围大的独

25、掌一个州,怎么能把那官职看成低一等而不认真干一回呢?让这些人获知我的主张而思索一番,人人都树立起长期供职的思想,又不把那官职看成低一等,替越地百姓洗刷掉他们的粗鄙习俗而把他们驱使到大治上来,处于闽地、蜀地之上,没有百姓真不幸的慨叹。这番事业在一千多年以外干出来,那么它本身所得到赞誉的大小就可想而知了,但是,不是那些才干锋芒崭露远远超过众人的人士,做不到这一步的,在南方做官的人太多了,我深深明白那才干锋芒崭露,远远超过众人,而且能行用我的主张的人士,只有李材叔罢了。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6(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

26、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

27、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趨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

28、,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选自古文观止)【注】昼:地名,今山东临淄。趨然:超然远去的样子。材料二: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古之贤人A皆负B可致之才C而卒不能行D其万一者E未必F皆其时君之罪。11

2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愚,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与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愚”意思和用法不同。B不豫,有“泛称尊长有疾”“不高兴”“不事先预备”等意思,文中指孟子身体有疾。C廊庙,廊指厅堂周围的屋,庙指供祭祖神之地,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代指朝廷。D抑,在文中是抵制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肯定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并认为如果按照贾谊的主张治国,可以建立近似于夏商周三代的功业。B孔子努力地争取国君的重用,曾先后派弟子去楚国表明心意。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

30、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C绛侯、灌婴是汉高祖的旧部,又辅佐文帝巩固政权,苏轼认为他们与汉文帝之间的感情超越了父子兄弟之情。D班固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欧阳修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意外早死。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出自苏武传)14根据苏轼和欧阳修对贾谊的评论,你认为贾谊不受重用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10ACE 11B 12C 13(1)谋略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 (2)(你)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我)要见你干什么? 14主

31、观上:贾谊不能努力去获得君王的重用,做到不弃其君,且不爱其身;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客观上:汉文帝不能用才,疏远贤才。【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古之贤人”是句子的主语,为了表强调可以单独断开,A处断句;“负可致之才”是动宾结构,C处断句;“不能行其万一”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E处断开。故选ACE。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使动用法,使愚蠢。句意:我看贾谊的言论。/来使

32、百姓愚蠢。B.“文中指孟子身体有疾”错误,结合“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可知此处的“不豫”应是“不高兴”。C.正确。D.正确。抵制;或者。句意:可怎奈(孝文帝)却抵制辅佐王道的策略。/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们与汉文帝之间的感情超越了父子兄弟之情”错,“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意思是“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没有“超越”之意。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被;“安”,怎么;“复”,再。(2)“畔”,通“叛”,背

33、叛;“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蛮夷为降虏”;“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汝为见”,宾语前置句,见汝为。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主观上:“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然后举出孔子、孟子的例子,证明“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并且当遇到困境时,贾谊不善于“处穷”,不能正确处理情绪,“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即贾谊不能努力去获得君王的重用,做到不弃其君,且不爱其

34、身;“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客观上:“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汉文帝不能用才,疏远贤才。参考译文:材料一:贾谊论苏轼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言论,如果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去

35、做,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前往,再派子夏去(以表明自己的意向)。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辛勤努力。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去,还说:“齐王大概会重新召我回朝。”君子不忍心舍弃他的国君,是这样情意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的天下,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整顿乾坤的重任)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

36、?”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然后才断定天下确实不值得让他奋发有为,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绛侯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联合数十万兵力,来(帮助文帝)决定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年轻后生,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

37、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有在刚见面站着交谈的顷刻之间,就突然对皇帝危言耸听地谈论值得痛哭流涕的天下形势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而亡,这也真是个不善于在困穷不得志的逆境中生存的人。谋略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懂得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伤害自己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材料二:如果以贾谊的论述,孝文帝(汉文帝)大致推行他的主张,(达到的效果)还能与周成王、周康王的功德媲美。

38、假如将他使用于朝廷,使他坐于廊庙之上,那么张扬大汉的风度,升上三皇之首,犹如决堤放水、脱落稗草上成熟后的子粒一样容易了。可怎奈(孝文帝)却抵制辅佐王道的策略,远远地将他流放到诸侯王的地方。所以贾谊路过长沙,作赋一篇临汨罗江凭吊屈原,而司马迁在屈原之后为其作传,以昭明贾谊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摒弃放逐。但班固不但不讥笑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况且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意外早死,怎么能说他寿命短呢!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7(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滂字德霖,武义人。滂自少

39、诵说,能屈其师。与浦江梅执礼同游学,人士多倾下之,号“东梅西刘”。中大观己丑进士第,调新昌县令。县在豫章山中,俗嗜斗,令到官辄移病去,以他吏摄之。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豪邹氏横里中,挟贵婣诬人死,滂捕致械治之。部使者为请,不听,卒傅以法,投豪于相州。蔡京与滂祖为布衣交,滂至京师,京曰:“吾故人有孙耶?”除详定勒令所删定官,欲挽滂为党。会常瓌书诗屏间,京疑其讪己,属滂求其迹,且迁官。滂笑曰:“此胡为及我哉?”京闻之不悦,滂亦拂衣去。坐是不调者十余年。靖康初,诏除太常博士,不拜。建炎中,上问人才于近臣,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皆云滂可用,用滂知建昌军。建昌旧守多懦

40、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滂至,一以法绳之,兵不胜其忿,持戟入市掠人物,即拒者刺伤之。滂捕系追偿,兵遂为变。滂及母、妻皆死,时绍兴甲寅七月三日也。滂卒时年五十六。其妻汤氏侍姑侧,兵及身犹不去,竟遇害。建昌人闻滂死,皆恸哭失声。逾期,父老犹会佛祠哭之,有欲绝者,且千里以书吊其孤。朝廷既诛始乱者,复用御史言,褒滂为朝请大夫,官其一子墉。滂好学,善属文,与人交,终始如一,闻有急,倾财赴之。居官嫉恶如仇,毅然不可回夺,以及于难云。(节选自宋濂刘滂传)材料二:鼛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至是,京还朝,遇诸涂。既见,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诚能谨

41、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节选自宋史孙鼛传)【注】蔡京:北宋末年奸相。欲绝:感情极其强烈。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建昌旧守A多懦B夫C威权D不立E兵习F悍骄G邀H求无度。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B. 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称。C. 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

42、。D. 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刘滂曾与浦江人梅执礼一同外出求学,后来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好学,擅长写文章,轻财仗义,与朋友交往自始至终都态度如一。B. 新昌县民风好勇斗狠,非常难治理,因此县令到任后总是称病离职,朝廷只好委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上任后改变了这一局面。C. 刘滂逮捕了强横不法的士兵,追索抢劫之物还给物主。士兵发动兵变,杀害了刘滂和他的母亲、妻子及小姑,百姓听到噩耗后深感悲痛。D. 蔡京在回京途中遇到旧时好友孙鼛,希望他以后有机会帮助自己,孙鼛对蔡京提出了不少劝诫。蔡

43、京默然不语,任宰相后将孙鼛外放为地方官。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2)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14. 从刘滂、孙鼛拒绝蔡京要求的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他们共同拥有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 CEG 11. D 12. C 13. (1)刘滂用诚心治理百姓,不久县内就太平无事,邻县有无法判决的诉讼,也请求由刘滂裁决。(2)蔡先生,是身份显贵的人;然而才学与德行不相称,恐怕会给国家带来祸患。 14. 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不计名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

44、意:建昌从前的郡守大多是懦弱的人,没有威势与权力,士兵向来骄横不法,索求无度。“建昌旧守多懦夫”是判断句,“懦夫”作宾语,其后E处应该断开;“威权不立”是主谓结构,其后E处应该断开;“兵习悍骄”是主谓句,“悍骄”是形容士兵的习气,作谓语,其后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就能使老师屈服。/能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B.正确。C.正确。因为;连坐治罪。句意:因为这十余年没有升职。/副官犯法,直管他的主官要受连坐之罪。D错误。都指帝王的祖先。句意:您如能谨慎守帝王的祖先的法度。/指先代帝王所制定

45、而为后世沿袭、应用的法则。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小姑”错误,根据原文“滂及母、妻皆死”和“其妻汤氏侍姑侧”,可知这里的“姑”不是指小姑(丈夫的妹妹),而是指婆母(丈夫的母亲)。如果是小姑,不可能用“侍”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临以诚”,状语后置,应为“以诚临”;“治”,太平,治理得好;“讼不能决者”,定语后置,应为“不能决讼”。(2)“蔡子,贵人也”,判断句;“胜”,相称;“贻”,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能力。由原文“会常瓌书诗屏间,京疑其讪己,属滂求其迹,且迁官。滂笑曰:此胡为及

46、我哉?京闻之不悦,滂亦拂衣去”可知,刘滂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由原文“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可知,孙鼛不计名利。参考译文:材料一:刘滂字德霖,是武义县人。他从小时候诵读、讲说诗书,就能使老师屈服。与浦江梅执礼一同到外地求学,所遇文士大多甘拜下风,两人号称“东梅西刘”。大观己丑年考中进士,调任新昌县令。新昌县在豫章山中,民俗好斗,县令到任后,总是上书称病离职,(朝廷)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用诚心治理百姓,不久县内就太平无事,邻县有无法判决的诉讼,也请求由刘滂裁决。土豪邹氏横行乡里,仗着宫中贵人之势,诬陷他人致死,刘滂逮捕

47、他,给他戴上刑具,审理此案。监司替他说情,(刘滂)没有听从,最终依法治罪,将他流放相州。蔡京与刘滂的祖父是贫贱之交,刘滂来到京城,蔡京说:“我的老友有孙子啊?”让(刘滂)担任详定勅令所删定官,想要拉拢他成为自己的党羽。恰逢常瓌在屏风上写诗,蔡京怀疑他讥讽自己,嘱咐刘滂搜寻证据,将要给刘滂升迁官职。刘滂笑着说:“这种事为什么找到我身上呢?”蔡京听后不高兴,刘滂也拂衣而去。因为这十余年没有升职。靖康初年,诏命授官太常博士,(刘滂)没有接受任命。建炎年间,皇上向身边的大臣询问人才,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都说刘滂可以重用,(朝廷于是)任命刘滂为建昌军知军。建昌从前的郡守大多是懦弱的人,没有威势与权力,士兵向来骄横不法,索求无度。刘滂到任,全部将其绳之以法,士兵非常愤恨,手持武器到市面上抢劫东西,有反抗者就刺伤他们。刘滂逮捕、拘系行凶的士兵,追索、偿还抢劫之物,士兵于是发动叛变。刘滂和母亲、妻子都死于兵变,当时是绍兴甲寅年七月三日。刘滂去世时五十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