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第1-10课知识点考点讲义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人类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3、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4、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5、人类的演化过程:人类由古猿演化而来。古猿 能人 直立
2、人:300万年前 早期智人:20万年前 晚期智人(现代人):5万年前二、北京人(北京直立人)1、发现时间:1921年发现遗址,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4、体貌特征:头部: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躯干: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5、生活状况:(1)能制作不同类型的石器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果实。(2)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3)已经会使用火(天然火)
3、(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6、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三、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2、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3、生活状况:(1)使用打制石器,开始制作骨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2)可能知道人工取火;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3)有爱美意识,会埋葬死者。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2、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小米)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3、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1)原始农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 饲养家畜,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2)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1、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2、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1)农业:种植水稻,使用工具为骨耜。(2)畜牧业: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狩猎野猪、鹿等。(3)手工业:懂得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出土了最早的象牙雕刻器。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我国新石期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2、半坡遗址是一处重要的
5、仰韶文化遗址。 半坡人(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3)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4)生产状况:农业:制作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粟、黍,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鱼叉渔猎;采集野果。手工业: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 会纺织,制衣。(考古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sao)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3、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有公共墓地,距今6000 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
6、出现明显的差别。(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4、大汶口文化(1)分布地区: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2)生活年代:距今约5900-4400年(3)手工业: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精致的陶器。(4)墓葬:随葬品有差别,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知识拓展:仰韶文化主要的特征是制作彩陶,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的表现。)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早期城市和早期国家形成(1)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2)人口增
7、长,早期城市形成;有城墙、城壕、水利设施等。(3)社会成员分化加剧,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权力的王。(4)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统治,对外战争,从而形成早期国家。(国家的本质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1)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2)地点:浙江余杭(3)古城特点:古城的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古城有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级建筑。反映了良渚社会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墓葬随葬品数量差
8、距明显,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4)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2、陶寺古城(1)时间:距今4300-4000年 (2)地点:山西襄汾(3)古城特点宫城内有高等级建筑和陶制材料。大型墓葬陪葬品多,阶级分化严重。随葬品来源广泛,反映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其余考古发现: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4)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3、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
9、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三、远古的传说1、五六干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河流域)2、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展开大规模战争,炎帝战败,结成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战争,蚩尤战败,部分归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3、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 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4、尧舜禹与禅让制(1)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2)当时实行禅让制,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其实质是民主选举制度。(3)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
10、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禹治水有功,受民众爱戴,被称为大禹。(从禹治水中学到的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2、夏朝城池:阳城(今河南登封)3、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4、夏朝已具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奴隶主统治奴隶的工具)(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5、统治中心区域: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6、洛阳附近的二里头遗址(1)有大型宫殿群、墓葬,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等。(2)出土
11、用于祭祀的玉器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3)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7、夏朝统治时长400多年,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二、商朝的统治1、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掉了夏朝,建立商朝,都城在亳。2、商朝的统治(1)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盘庚时迁徙到殷(今河南安阳)。 (3)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三、西周的兴衰(4)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奴隶主贵族腐朽。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统治残暴,民不聊生。1、西周建立武王伐纣(
12、牧野之战)(1)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与商军决战获胜,商朝灭亡。(2)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2、西周统治(实行分封制)(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2)内容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受封诸侯承担进献贡赋的义务,军队服从调遣,同时有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分封。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结果: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3、西周衰亡(1)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2)末代君主周幽王时,内外矛盾激化。(2)公元前771年
13、,西周被犬戎族所灭。一、王室衰微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称春秋。2、王室衰微的表现(1)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即“礼崩乐坏”(2)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统治,不在分封,而是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职位不再世袭,分封制逐步瓦解。(3)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4)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不再定期纳贡,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3、结果: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二、诸侯争霸1、原因:(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无法维系。(2)各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活动。2、表
14、现(1)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口号,争夺霸主。(2) 先后称霸。(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3、影响(1)大国争霸,导致许多的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2)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 “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3、城市商业:城市商
15、业活动逐渐活跃,统治者对经济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较广泛使用。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战国七雄1、背景(1)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2)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家分晋); 齐国由大夫田氏夺取(田氏代齐)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地图顺序:东南西北中)3、战争的特点(1)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2)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地区广、持续时间长。(3)著名战役及典故: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等。 4、结果各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先后崛起。二、商鞅变法1、各国的变法目的: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
16、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2、典型变法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3、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稳定社会秩序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士兵的积极性影响:使得秦国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
17、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成功的原因:(1)商鞅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它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支持;(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进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4、水利:都江堰 (1)时间:公元前256年 (2)地点:秦国蜀郡,成都附近的岷江 (3)人物:蜀郡太守李冰(4)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5)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天府之
18、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第7课百家争鸣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即老聃,春秋后期楚国人,著作是老子,即道德经。2、主要思想(1)核心思想:“道”,孕育万物,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要顺应内在规律办事(2)辩证法: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互相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2、主要思想(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施行德政。(3)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因材施教、 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3、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1、儒家(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著
20、作为孟子。(2)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著作为荀子。2、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著作墨子。3、道家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著作庄子。4.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著作韩非子。5、兵家孙武,兵家创始人,著作孙子兵法,奠定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6、百家争鸣的意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M 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8课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天文、历法和
21、医学1、天文(1)商朝甲骨文中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2)诗经中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3)春秋中有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2、历法(1)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2)商朝时历法完备,一年分12月,大月30天小月29年,闰年加一个月。(3)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3、医学(1)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2)战国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病;总结“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3)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二、甲骨文与青铜器1、甲骨文(1)含义:商朝时期,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2)
22、地位甲骨文具备汉字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青铜器(1)特点: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工艺高超;钟鼎等刻铸文字,称“金文”,内容丰富。 工(2)用途: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及国家权力的象征。(3)代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之一)、何尊。(4)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出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与中原王朝有密切联系。三、诗经和“楚辞”1、诗经(1)诗经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2)是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
23、祀典礼等场合创作并传唱的诗歌, 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2、“楚辞”(1)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新体诗歌。(2)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3、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背景:(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民心所向)(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实力增强)(3)嬴政招募各
24、国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嬴政的作用)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攻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3)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2、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央到地方
25、各级机构和官员都要遵从皇帝的指令。(2)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三公之下,设置“九卿”。(3)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有设有乡、里、亭等基层组织。3、影响:(1)郡县制的推行使得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也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
26、史大夫;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创制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焚书坑儒(思想上)(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4)交通上: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5)军事上: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四、功过秦始皇(一分为二
27、辩证看)1、功:本课内容。2、过:沉重的赋税(2/3);徭役和兵役繁重,好大喜功, 滥用民力;严刑苛法;钳制思想,焚书坑儒。五、秦始皇陵兵马俑: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体现了高超制陶工艺水平。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1、赋税沉重(上交2/3),徭役兵役繁重,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刑法残酷,实行连坐制。(残害肢体的肉刑,还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死刑)3、禁锢思想言论,“焚书坑儒”。4、秦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二、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地点:公
28、元前209年夏,大泽乡起义2、原因(1)直接原因:遇雨误期(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3、起义方式: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建立政权:起义军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 建立了“张楚”政权。6、结果:起义失败,陈胜、吴广余部坚持战斗,后来加入其他反秦队伍。7、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三、秦朝的灭亡1、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但反秦的浪潮没有平息。2、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3、巨鹿之战后,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约法三章)。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第 19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