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教案(第4-8课表格式)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9649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教案(第4-8课表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教案(第4-8课表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教案(第4-8课表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教案(第4-8课表格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教案(第4-8课表格式)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教案(第4-8课,表格式)课题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能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3.知道夏朝与商朝恩华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4.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末代君王的腐朽残暴统治,认识国家的兴旺与统治者的关系。5.从夏商西周王朝的“家天下”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明确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教学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

2、简述分封制教学难点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情境设计问题探究情境设计问题探究情境设计情境设计大禹死后,大禹的儿子凭借强大的实力,在大禹死后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破坏了禅让制,并且在夏王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从此开始夏王朝已经和部落联盟有了本质的区别,具备了国家的属性。学生可以讨论,部落联盟制度向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那么大家能否通过阅读归纳出夏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夏朝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呢?1.夏朝及夏朝的疆域“禅让制”和“世袭制”2.夏朝的

3、灭亡3.国之初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的“材料研读”,思考以下内容:(1)“天下”是什么,“天下为公”“天下为家”中“公”和“家”指什么?(2)什么是“家天下”?二、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王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商朝为何又叫“殷商”?(2)商朝是如何灭亡的?【视频】:牧野之战三、武王伐纣经历了牧野之战周军占领了商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那么建立了自己王朝的周武王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目的:巩固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先

4、代贵族权利与义务: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权利: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底内进行再分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教师活动分析下述材料,得出分封制的作用?材料1:经过大分封,各方诸侯都以周夭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它因层层分封所确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集中,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汉司马迁史记(4)学生活动【探究】西周的灭亡课外延伸【商人的来历】商朝灭亡后

5、,商族人成了周朝的奴隶,周武王将印上的遗民分给各诸侯国,商族本是贵族,养尊处优,身无长技,变为贱民后,又被剥夺了土地和特权,无力赡养家眷,只好走南闯北劳碌奔波,以做买卖为主要职业,二周族人重视农业,鄙视生意人,认为做买卖的就是商人。【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为搏爱姬褒姒一笑,点起烽火台上的烽火,引来诸侯助战,诸侯以为有军情,夜以继日赶来,却不料只是周幽王的把戏而已。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归纳并总结出夏朝的范围,夏王朝的灭亡时间及原因,亡国之君?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的残暴统治集齐了人民的不满,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族部落联络周围部落功伐夏王桀

6、,夏王朝灭亡。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因为受战乱,环境变化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最终建都到殷地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商朝也称为“殷商”。商晚期,纣王无道,天下大乱,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结果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积极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作用:诸侯拥兵自重,导致周王室衰微,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局面。归纳概括三代王朝兴盛和灭亡的相似之处,并说说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相似之处:开国君主都是励精图治,爱惜民力,注重国家发展,任用贤才灭国之君都是暴君,统治者荒淫无度、统治残暴、不爱惜民力启

7、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惜民力,爱护百姓,任用贤才,广纳谏言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夏、商、西周兴亡交替的历史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才,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同时也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亦是彰显了此治国之道。板书设计布置作业课后活动练习题、基础训练教学反思课题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与西周的相关史事,了解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史料实证)2.分析春

8、秋时期诸侯争霸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一步理解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并从中分析其对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情境设计一、导入新课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周大夫王孙满回答鼎太巨大,不清楚多重。楚庄王不满,挑衅说楚国铜多,每个士兵的武器拆下来都可以铸成九鼎了。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楚庄王哑口无言只得退回楚国。请大

9、家思考: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对周王室如此无礼,周天子却又无能为力呢?二、探究新知教师明确: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因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一)王室衰微1展示材料: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周平王死后,王室竟然拿不出钱来办丧事。周襄王贵为天子,却狼狈得连一辆自己乘坐的马车

10、都置办不起。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提示: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操控政治。提示: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二)诸侯争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归纳诸侯争霸的原因。提示: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2多媒体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3展示材料:材料一子

11、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材料二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左传闵公元年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史事”回答: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有哪些?4展示观点:观点一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影响恶劣,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观点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一方面,长期战争使得中原民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交融;另一方面,战争使得一些小的诸侯国被消灭,形成了几个大的诸侯国,为战国时期以及之后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评价春秋

12、时期的诸侯争霸的观点,你赞同哪一种?(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争霸,既要看到其弊端也要看到其客观作用)教师过渡:春秋时期政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动。这种政治领域的变动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展示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湖北荆州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材料三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材料四管子地数篇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材料五湖南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材料六战国策东周策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1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结合材料回答: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可列表归纳)师生总结归纳:2.教师提问:与青铜器、石器相比较,铁制农具更加锋利,而且比较便宜、实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找出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操控政治。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

14、配权。提示: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治国有方;齐恒公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得民心。一方面,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提示:各地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课后活动:搜集资料,每人撰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周王室衰微,二是诸侯争霸,三是春秋时期

15、的经济发展。要梳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开始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为追逐自身利益开始进行争霸战争,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导致这种动荡的社会局面出现的根源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的活动探究和基础训练教学反思课题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

16、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商鞅变法 都江堰教学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战国七雄任务一: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变化一: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秦、楚疆域进一步扩大。变化二: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变化三: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任务二:观察战国铜壶,阅读史料、故事,结合教材,思考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战国铜壶及纹饰展示图(壶身刻有

17、宴乐、渔猎、水陆攻战等场景。)材料: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特点: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作战方式改变、重视战略战术。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战争(有分裂走向统一)。任务三: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你能列举三例吗?并与对应成语故事连连线,并讲讲它们的历史故事。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概括战国时期的战争对各诸侯国有何影响? 战国铜虎符 山东齐长城遗址战

18、国七雄之间日趋激烈、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导致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过渡:面对强大的诸侯国和频繁的兼并战争,各诸侯王要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别国消灭?三、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视频导入)任务一: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要变法?简述出现了哪几次著名的变法?目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任务二:阅读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商鞅变法每条内容产生了怎样的作用?领域内容作用政治确立 县制 ,由国君 直接派官吏 治理。废除贵族的 世袭特权 。改革 户籍

19、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经济废除 井田制 ,允许 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 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 度量衡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最能体现改革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经济富国军事奖励 军功 ,对有军功者 授予爵位 并 赏赐土地 。有利于提高战斗力任务三:研读下列史料,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材料一:经过商鞅的艰苦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材料二:明确: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20、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点拨提升: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任务三: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有什么启示?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继位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五马分尸而死。启示: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改则兴,不改则衰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过渡: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任务一:观察下图,阅读教材,简述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1、战国时期的双镰铁范1.农业: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2.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3.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4.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都江堰相关概况。1)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2)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3)人物:秦国蜀郡郡守李冰4)功效:堤防、分洪、排沙、控流5)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 思考: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

22、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年代尺梳理战国的起止时间观察春秋与战国的形势图,发现不同,学会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地图中明确战国七雄的位置,增强时空观念讲历史故事,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变法:(1)李悝(ku)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2)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3)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自胡服骑射以后

23、,赵国军事实力增强、涌现出廉颇、李牧、赵奢等诸多名将,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劲敌。历史小贴士: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参考答案:说明了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通过研读史料、小组讨论等学生活动,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影响,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但是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观察图片、梳理战国

24、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人物扫描李冰任蜀郡守后,和他的儿子李二郎在都安县”带领民众兴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时称“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考察水情和地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李冰还治理大渡河、开发岷山,对蜀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教学总结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土地私有化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增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

25、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的基础训练教学反思课题第7课百家争鸣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主张,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及意义,再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教学难点掌握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老子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6、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2.孔子的思想主张道德: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政治: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经历: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教育: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

27、人都应该受教育。3.孔子的教育成就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学术思想进一步活跃发展,形成不同的学派诸子百家:“诸子”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到春秋末“子”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战国时期,“子”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合作探究:小组讨论: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原因有哪些?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思想: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学术

28、思想活跃。2.主要学派及思想主张: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任务:3.研读材料,阅读教材,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材料: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29、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学生知道这部书的作者是谁吗?学生讲故事塞翁失马故事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你知道孔子多少?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通过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

30、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课堂小结春秋时代,出现了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到战国时代,涌现了更多的思想流派,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等。这些学派的代表思想家游说天下,并相互论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

31、的影响为大。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活动探究和基础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我国天文、历法的成就。2.知道黄帝内经,了解名医扁鹊的重大成就。3.知道甲骨文的地位和价值;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其史料价值。4.知道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教学重点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教学难点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尚书中的这句话说明早在商朝,就已经有了书册。既然有了书册,那书册中用什么文字记录当时的事件呢?是不是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字呢?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并得出:甲骨

32、文(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正文相关内容,归纳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及历法成就。诗经中有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哈雷彗星。(2)历法成就:相传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商朝时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2展示材料:材料一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译文:上古的先民生病了,却不知道用药物来治疗。(于是)炎帝(神农氏)开始尝试百草的滋味,了解它们的寒、温、平、热

33、等药性,辨别它们之间的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组方原则。(在此过程中, 他)曾经一天遇到了七十种毒,但都被他神奇地化解了。于是炎帝把他的观察用文字记下,记录药性用法,以便治疗百姓的疾病,医学之道就从此开始了。材料二扁鹊,原名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百姓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们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材料三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最早的探究生命规律、摄生和诊疗原则的综合性典籍。该书问世于战国时期

34、,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以黄帝、岐伯、雷公等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人体生命医学规律,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教师提问:综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夏商周时期的医学成就。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1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相关内容,并思考:什么是甲骨文?它记载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展示图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提示: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2展示材料: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35、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殷墟出土的甲骨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 500个,已经释读的大概有三分之一。教师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呢?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多媒体出示材料和表格,讲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展示材料: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甲骨文造字方法象形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假借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4

36、.教师提问: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一些简单的、形象性强的,我们也能认识。下面我们玩个猜字游戏: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甲骨文字形举例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日明河可上正 借为征田从萌明下右 借为佑鱼涉洹亘本兽 借为狩车陟盂于末亦 借为夜5.观看视频甲骨文的发现,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怎样的地位?提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6展示图片: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正文内容回答:青铜器有

37、何特点?它的用途是什么?它成为了什么象征?提示: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提示: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稀少,比较贵重。7课堂活动:开展“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活动,初步了解四个精美的青铜器,理解青铜器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8.展示材料: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铸造在钟、鼎之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朝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

38、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教师提问:金文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内容包含哪些方面?9展示图片: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上面图片中的文物是哪一遗址出土的?它展现了哪一时期的文明?这一遗址还出土了哪些文物?与中原文明有何联系?(三)诗经和“楚辞”1多媒体出示经典群舞相和歌,感受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魅力!2展示材料:教师提问:请你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对诗经和离骚作一简要介绍。3拓展端午节的由来: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

39、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天文成就: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历法成就:相传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商朝时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战国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

40、、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平常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王懿荣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多媒体出示下列表格,学生先猜一猜这些甲骨文在现代是哪些汉字,然后再由教师揭秘,并由教师介绍甲骨文的内容,分析其造字特点)其实,商周时期留下的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明成就不止有甲骨文,还有闻名于世的青铜器。教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

41、为“金文”。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师生共同归纳: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诗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新体诗歌,即“楚辞”,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夏商周的科技与文化,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甲骨文和青铜文明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并由此而生出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活动练习和基础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 41 页 共 4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统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