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世界史共6个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材料二诸王及八旗大臣乃议政王大臣组合之骨干,其议事既不克保密,且对世宗(雍正帝)之统御又不甘臣服,故世宗欲对诸王加以裁制犹恐不及,更遑论将军务交之筹划。是以乃另拣亲信重臣经理之,由此遂有军机处之创立。邝士元中国经世史(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两者相比有何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军机处设置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材料二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
3、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3.阅
4、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入仕为官的门第限制被打破,寒门士子凭真才实学通过考试就能获任官职。为彰显公平,高官贵胄子弟入朝为官反而受到一定限制。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宰相李昉之子进入殿试,太宗为避嫌疑,取消其考试资格。同时,通过政策倾斜,对偏远地区的士子给予特殊照顾,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如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录取的601名进士中,有417人出身布衣。摘编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材料二:孙中山说“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他还说:中国历代考试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过现代
5、的民主政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在科举制度废除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未能重新建立起公开、刚性和程序化的选官制度。当时,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甚至倒退到科举以前的形态,直到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和实践的形成,我国文官选任制度的真空才得到填充。摘编自房列曙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材料三:中国于2006年开启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有法可依的新局面。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发挥了重大
6、作用,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就是落实政府行政职能、践行国家治理责任的战斗队,只有不断培育出更高素质的公务员、建设更高能力的公务员队伍,政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行政体系效能才能不断提高。摘编自贾海藏新时代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路径:科学化+法制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取士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并简析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
7、时代中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所呈现的趋势。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
8、定。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材料二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
9、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
10、: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3)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历史图表的研究价值。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文化学术秉承战国之余续,活跃在诸侯国境内的文士也大多来自齐鲁及荆楚地区。当时分散各地的诸侯国王,如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河间献王刘德,皆秉承战国养士之风。汉初藩国文化尚有地域差异
11、,相对而言,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而北方河间一带则重在经术。汉武帝中后期,原本游说于诸侯王国的文士会聚长安。当时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王褒、扬雄等人因辞赋受宠,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则以经术而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摘编自宋展云汉末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材料二自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已经完成了两次历史性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世界文化中心从东方转向欧洲。进入17、18世纪,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释放出巨大效能,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开始向欧洲倾斜。到1900年,“全球1/5的土地和1/10的居民已归于欧洲列强的各个帝国的版图”,“欧洲文明笼罩全球
12、”。第二次调整是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20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发展尽显疲态。而二战后的美国凭借“工业产出占世界的近1/2,贸易出口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2/3”的实力,最终取代欧洲成为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和世界文化中心。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再次发生变化,世界文化格局也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变化,进入了第三个大调整时期,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呈现上升态势。摘编自颜旭百年大变局:世界文化格局的解构与重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学术文化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格局前两次调整的显著特征。
13、(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面对世界文化格局迎来百年巨变所应采取的态度。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时期:图一是隋唐时期,图二是明朝时期。变化: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目的: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防止泄密,加强专制皇权。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乃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1)第一小问“时期”,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政治体制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图二是明朝时期的政治体制,皇帝执掌六部;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图二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是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2)第一小问“目的
14、”,据材料二“其议事既不克保密,且对世宗(雍正帝)之统御又不甘臣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为了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防止泄密,从而加强专制皇权;第二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一主要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乃至被废除,材料二主要围绕军机处的设置,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答案:(1)特点:具有实用性的特点,适应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服饰文化多元化(南北服饰文化和民族交融)。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民族交融的影响;统治者改革政策的推动;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2)趋势:注重人性的解放、现世的享乐主义;由单个中心向多地区转变,样式风
15、格多样化;逐渐注重实用性。(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可以得出具有实用性和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根据材料一“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知南北服饰文化和民族交融。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可知统治者
16、的重视和推动;根据材料一“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民族交融的影响。(2)趋势:根据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可知注重人性的解放、现世的享乐主义;根据材料二“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可知由单个中心向多地区转变,样式风格多样化;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可知逐渐注重实用性。(3)认识:根
17、据不同时期服饰的变迁和特点,结合唯物史观进行回答,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3.答案:(1)分科考试;人数多;照顾偏远地区;限制高门子弟;打破门第限制。(2)原因: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3)趋势:科学(规范)化、法制化。解析:(1)根据材料“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可得出人数多;根据材料“同时,
18、通过政策倾斜,对偏远地区的士子给予特殊照顾,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可得出照顾偏远地区;根据材料“为彰显公平,高官贵胄子弟入朝为官反而受到一定限制”,可得出限制高门子弟;根据材料“入仕为官的门第限制被打破,寒门士子凭真才实学通过考试就能获任官职”,可得出打破门第限制。结合所学可知,采用分科取士的方式。(2)原因:根据材料“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可得出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根据材料“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可得出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影响:根据材料“在科举制度废除的一
19、段时间里,我国一直未能重新建立起公开、刚性和程序化的选官制度。当时,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甚至倒退到科举以前的形态,直到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和实践的形成”,可得出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根据材料“我国文官选任制度的真空才得到填充”,可得出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3)趋势:根据材料“中国于2006年开启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有法可依的新局面。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可得出科学(规范)化、法制化。4.答案:(1)背景: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2)原因
20、: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影响: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解析:(1)根据材料一“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根据材料一“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中小地主阶级的
21、崛起(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根据材料二“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
22、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5.答案:(1)不同:明代:田赋占比最高。清代:关税和厘金占比逐渐超过了田赋。(2)趋势: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政府蠲免田赋;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
23、加。(3)历史图表能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更能比较直观、形象、清晰地表现出历史的联系、变化和趋势,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解析:(1)不同:根据两组数据表并结合注释文字内容分别进行解释说明。其中由表1可以看出,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征收“辽饷”,自加派田赋起即占主导且比重逐渐攀升。由表2可以看出,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时,因原有的税收难以增加,故新增商税厘金,且关税和厘金比重逐渐超过田赋。(2)趋势:根据表2中数据折线图可知,晚清时期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使得清政府需要另辟财源。
24、与此同时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通商口岸增多,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中国原材料出口增加,关税收入有所增加。随着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国内商品经济也有所发展。所以具体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政府蠲免田赋;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加。(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历史图表形象直观,能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更能比较直观、形象、清晰地表现出历史的联系、变化和趋势。所以历史图表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6.答案:(1)趋势:学术中心从王国转移到关中地区;中央政权对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从学术多元到尊崇儒
25、术。原因: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局面形成;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官方学校体系建立;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重视文化传承。(2)特征:国际力量消长变化是世界文化格局调整的基本动力;战争是这两次世界文化格局调整的主要形式;世界文化格局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新文化中心均能兼容并蓄、整合多元文化。(3)态度:保持战略清醒;着力提升实力;以斗争谋取主动;强化文化融合力;扩展文化传播与影响力;推动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变革。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汉初藩国文化尚有地域差异,汉武帝中后期,原本游说于诸侯王国的文士会聚长安”可得出学术中心从王国转移到关中地区;根据材料“当时
26、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王褒、扬雄等人因辞赋受宠,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则以经术而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中央政权对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方面加强思想文化认同,从学术多元到尊崇儒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汉初文化学术秉承战国之余续,活跃在诸侯国境内的文士也大多来自齐鲁及荆楚地区”“汉武帝中后期,原本游说于诸侯王国的文士会聚长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局面形成;根据材料“当时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王褒、扬雄等人因辞赋受宠,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则以经术而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
27、化的辉煌”可得出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重视文化传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相关政策,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官方学校体系建立。(2)根据材料“第一次调整是世界文化中心从东方转向欧洲”“第二次调整是从欧洲转向美国”“国际力量对比再次发生变化,世界文化格局也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变化,进入了第三个大调整时期,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呈现上升态势”可得出国际力量消长变化是世界文化格局调整的基本动力;根据材料“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发展尽显疲态。而二战后的美国凭借工业产出占世界的近1/2,贸易出口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
28、的2/3的实力,最终取代欧洲成为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和世界文化中心”可得出战争是这两次世界文化格局调整的主要形式;根据材料“自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进入21世纪,进入了第三个大调整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世界文化格局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新文化中心均能兼容并蓄、整合多元文化。(3)综合两则材料主旨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世界文化格局迎来百年巨变,我们应保持战略清醒;着力提升实力,以斗争谋取主动,强化文化融合力,增强本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同时扩展文化传播与影响力,推动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变革。中国近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表所示为王韬、
29、张謇、孙中山的工商业思想主张。序号思想主张且夫通商之益有三:工匠之娴于艺术者得以自食其力,游手好闲之徒得有所归,商富即国富,一旦有事,可以供输精饷。此西国所以恃商为国本欤铁路、矿山、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也。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国强民之术实在于工(1)分别概括的工商业思想主张,并指出其对应的人物。(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工商业思想变化的趋势。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石年份19371938193919
30、401941194219431944粮食产量111.6122.1175.4152.6145.6148.4181.2181.7增长指数100109.4157.2136.7130.5133.0162.4162.8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材料二1943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各根据地以“组织起来”为口号,大力发展合作制经济,使合作制成为根据地的主要经济形式。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力图通过合作制,开展生产,发展经济,解决边区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从合作制经济视阀对陕甘宁边区盐业的生产和运输进行研究,可了解边区盐业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以及合作组织在盐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效果。合作组织和盐业发展二
31、者之间调适和融合的动态过程,亦是边区盐业经济从“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摘编自胡杨陕甘宁边区盐业发展中的合作制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盐业合作实践的历史作用。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民国初年,全国各地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少地方政府也设法干预旧式婚俗,号召青年参加由政府主办的集体婚礼,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城市青年的婚姻开始大胆突破以往的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方式转变,不少婚礼在礼堂举行,出现了主婚人
32、、证婚人,尤其是给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书,使婚姻向手续完备的合法婚姻方向发展。当时城市中的新婚夫妇多有自己的工作,为此他们大多接受简化婚礼,认同婚礼时间和程序的压缩。但当时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仍有沿用传统婚姻习俗的,如三书六礼等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摘编自广东省婚姻家庭建设协会广东近代不同时期的婚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婚姻习俗变化的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婚姻习俗变化的原因。4.军费与财政材
33、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向长城一线及华北地区不断侵略渗透。全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日救亡热潮,中国共产党明确
34、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大敌当前,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始考虑调整其对日政策,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开始进行秘密接触。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国共关系取得迅速好转。摘编自刘芃、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材料二19371945年湖南、湖北征发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人数统计表(单位:人)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湖南19050522074521329621678016962320883618442110175654210湖北75805950439827964280670758830786942727
35、9642668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关系迅速好转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说明19371945年湖南和湖北征丁人数变化的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观察下表,完成试题:表一中国缫丝工业的发展状况(1914-1927)地区1914年场数1919年场数1924年场数1927年场数上海606572104无锡5141645浙江33718其他5766合计7389101173表二1932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表时间总指数棉纱卷烟麦粉火柴水泥啤酒1932年月平均99.5103.9114.666.0101.096.81933年月平均97.293.4106.
36、987.7109.4100.487.01934年月平均100.7105.993.998.8103.0103.0105.41935年月平均102.1100.799.2113.596.796.7101.11936年11月份121136.3135.8111.0144.1144.170.7(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表一数据进行分析,缫丝业发展呈现何种趋势和特点?这一时期影响缫丝业变化的因素可能有哪些?(2)分析上表,19321936年我国卷烟业、火柴业、水泥业发展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商业为立国之本。对应人物为王韬。:国家经营,人民共享。对应人物为孙中山。:实
37、业救国。对应人物为张謇。(2)趋势:由振兴商业到发展实业;由重视商业到工商业全面发展;由私人资本到国家资本。(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根据材料“商富即国富”“此西国所以恃商为国本欤”,可以得出主张商业为立国之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应人物为王韬;根据材料“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可以得出主张国家经营,人民共享,对应人物为孙中山;根据材料“不知外洋富国强民之术实在于工”,可以得出主张实业救国,对应人物为张謇。(2)根据材料“工匠之娴于艺术者得以自食其力”与“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振兴商业到发展实业;根据材料“铁路、矿山、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
38、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重视商业到工商业全面发展;根据材料“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私人资本到国家资本。2.答案:(1)趋势: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原因:“三三制”政权的建立;边区军民辛勤劳动;“双减双交”土地政策实施;陕甘宁边区地处抗战后方,受战争影响较小,环境相对安定;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抗日的思想宣传。(2)历史作用:扩大了边区盐业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支持(或缓解边区经济困难);有利于推动边区治理体系的合作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为新中国手工业的社会主义
39、改造积累了经验。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可知,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原因:根据材料“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三三制”政权的建立;边区军民辛勤劳动;“双减双交”土地政策实施;陕甘宁边区地处抗战后方,受战争影响较小,环境相对安定;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抗日的思想宣传等角度进行说明。(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1943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各根据地以组织起来为口号,大力发展合作制经济,使合作制成为根据地的主要经济形式。”可知,扩大了边区盐业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力图通过合作制,开展生产
40、,发展经济,解决边区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可知,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支持(或缓解边区经济困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推动边区治理体系的合作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根据材料“合作组织和盐业发展二者之间调适和融合的动态过程,亦是边区盐业经济从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可知,为新中国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3.答案:(1)趋势:集体婚姻的流行;婚姻观念更为开放;向手续完备的合法婚姻方向发展;婚礼简单化。(2)原因:民国建立;政府干预旧式婚俗;婚姻法规的出现;西方婚姻习俗的观念传入。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号召青年参加由政府主办的集体婚礼”可分析出集体婚姻的流行;根据材料“
41、大胆突破以往的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方式转变”可分析出婚姻观念更为开放;根据材料“婚姻注册许可证”可分析出向手续完备的合法婚姻方向发展;根据材料“接受简化婚礼,认同婚礼时间和程序的压缩”可分析出婚礼简单化。(2)原因:根据材料“民国初年”可分析出民国建立;根据材料“地方政府也设法干预旧式婚俗”可分析出政府干预旧式婚俗;根据材料“给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书,使婚姻向手续完备的合法婚姻方向发展”可分析出婚姻法规的出现;根据材料“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可分析出西方婚姻习俗的观念传入。4.答案:趋势: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政府蠲免田
42、赋;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加。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从1861年到1873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收入提高,其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在原因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大量的人口伤亡,人口流失使大量田地抛荒。根据材料“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可知,政府蠲免田赋,导致这一部分收入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与之相对应商税收入增加。再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
43、税收入也相应的增加。5.答案:(1)背景: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激化;全国各阶层掀起抗日救亡热潮;中共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国民政府基于民族大义,使内战逐步停止下来。(2)趋势1:持续征丁,征丁数量各年份不等,但被征丁口的总量保持增长。原因:日本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使中国越来越多的领土沦陷,国民政府被迫抵抗,征丁总量增长。趋势2:19371938年征丁数量增加;19391945年征丁数量虽有小幅增长,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之初,国民政府积极组织抗战,故征发壮丁数量增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加之国统区人口越来越少,征发壮丁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解析:(1)
44、由材料“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向长城一线及华北地区不断侵略渗透”及所学可得出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激化;由材料“全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日救亡热潮”可得出全国各阶层掀起抗日救亡热潮;由材料“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可得出中共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材料“大敌当前,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始考虑调整其对日政策,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开始进行秘密接触。”及所学可得出南京国民政府基于民族大义,使内战逐步停止下来。(2)第一问趋势,由材料“ 19371945年湖南、湖北征发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人数统计表(单位:人)”可知,整体来看,国民政府在湖南、湖北连年征丁,征丁数量各年份不等,但
45、被征丁口的总量保持增长。原因结合所学从日本侵华的深入进行分析说明,例如:日本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使中国越来越多的领土沦陷,国民政府被迫抵抗,征丁总量增长。本问也可分段进行分析,观察材料可知19371938年征丁数量增加;19391945年征丁数量虽有小幅增长,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原因结合所学从抗战不同阶段国民政府的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日本全面侵华之初,国民政府积极组织抗战,故征发壮丁数量增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加之国统区人口越来越少,征发壮丁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6.答案:(1)趋势:1914年1927年缫丝业稳定发展,不断上升。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上海、无锡等地发展
46、较快。影响因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政策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部分政策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各种实业组织团体的建立;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2)原因: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东北地区逐渐被占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美国实行“购银法案”,导致中国白银价格上涨,大量外流,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日益严重的乡村危机和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官僚资本的发展,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打压。解析:(1)趋势:据表一中国缫丝工业的发展状况可知,1914年19
47、27年缫丝业稳定发展,不断上升。特点:据表一中国缫丝工业的发展状况可知,地区发展不平衡,上海、无锡等地发展较快。影响因素: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从内外因两方面分别去分析,首先,从内因来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辛亥革命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政策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部分政策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各种实业组织团体的建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其次从外因来说,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2)据表二数据可知,1932年1935年,我国卷烟业、火柴业、水泥业的发展都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内外两方面分别去分析;首先从国外来看,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东北地区逐渐被占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美国实行“购银法案”,导致中国白银价格上涨,大量外流,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