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9483 上传时间:2024-10-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着密切关系。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

2、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终结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摘编自宋才发论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嬗变材料二 列宁主导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相隔数十载,但其实质都是通过市场经济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两者路径相似而结果殊异。列宁坦率地承认:“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无独有偶,中国在“文革”后也面临着严重困难。两国领导人都在困难中敢于实践,列宁写道“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

3、革则始于农村,后来迅速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高潮。俄共领袖中,多数人并非把新经济政策视为要长期坚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举措。与苏联的情形不同,中国在改革中虽经曲折,但中共几代领导核心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从不曾动摇过,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摘编自赵大兴同途殊归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败原因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2.现代化的本质是一种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推动力,以效率化、世俗化、民主化、公平化为

4、价值取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中国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态,不走帝国主义压迫他国的老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稳定的政权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让世界逐渐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威胁而是机遇。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党中央意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促进中

5、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摘编自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材料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是一条血淋淋的殖民、掠夺、强权之路,是强取豪夺、霸权横行之路,是集聚私有财产之路。从“西方自由主义鼻祖”洛克开始,资产阶级对财富的占有就上升为最基本的权利,其社会制度成为维护私有财产的工具,是仅仅服务于少数资本家自由、民主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物质至上、资本至上的现代化之途,造就了不可消除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就是制造贫富矛盾并从中牟利的手段,是只为资本获得更多利益的现代化,在追逐利益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惜发动战争、地区冲突,是一条弱肉强食的、少数人获得巨

6、大利益的、少数人致富的现代化之路。摘编自景君学、李靖童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维度(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方现代化的异同。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

7、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其内容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材料二英国文官的选拔是向社会公开的,凡是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法定程序,争取成为文官。要想进入文官队伍,必须经过考试,必须考试合格才能录用。选拔最初重视通才,后来重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文官非因工作上的重大过失不被免职,终身任职。为避免政策受政党更迭的影响,文官不参加政治活动,保证国家政策连续稳定。摘自王晨英、美文官制度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8、知识,分析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08年2月,中国科技部与原铁道部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 计划合作协议。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打破了当时世界运营列车最高时速纪录。使得北京天津的“同城化”成了现实。从沿海到内陆、从高纬度严寒地区到高原地区,中国高铁覆盖了16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2012年,我国开始研发新二代拥有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腾空出世,在涉及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而软件则全部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极

9、大增强了中国高铁的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对加快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复兴号”作为中国标准动车组,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级的车,不管哪个工厂出品,都能连挂运营,不同速度等级的车也能相互救援,摘编自杨戈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百年回顾 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不仅使货物待运量大增,也使货物种类增多、运输范围扩大。运河水运严重依赖自然供水状况存在着运输延误和不定期等弱点。利物浦曼彻斯特地区的运输状况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一地区的商人们决定投资修建一条铁路。在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前夕,多管式气锅的发明使机车的运行速度超过了最快的赛马。1830年利物浦一曼

10、彻斯特铁路通车运营的成功,在英国开启了一个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1870年,英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连接了各地城市和矿区,几乎伸入到城镇和乡村的每一角落。摘编自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1)据材料一 ,概括中国高铁技术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分析推动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设的原因。(3)据材料,比较英国铁路和中国高铁建设中的异同。5.多元一体。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回顾历史,1939年学术界曾经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其中,刚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人类学家、

11、民族学家费孝通与历史学家顾颉刚之间的讨论引人深思。材料一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我们要逐渐消除国内各种各族的界限,但我们仍尊重人民的信仰自由和各地原有的风俗习惯!我们从今以后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1939年2月)材料二依我们看来,文化、语言、体质上的分歧是不容易混一的,若是我们的目的在建设一个现代民主国家,文化、语言、体质上没有混一的必要。若是我们的国家真能做到“五族共和”,组成国家的分子都能享受平等,这个国家一定会受到各分子的爱护。不但不易受任何空洞名词的分化,而且即使有国外强力的侵略,自然会

12、一同起来抗战的。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费孝通(1939年4月)材料三我当初使用这“民族”一名正同你的意思一样,凡是文化,语言,体质有一点不同的就称之为一个民族。但是九一八的炮声响了,伪满洲国在伪“民族自决”的口号下成立了,我才觉得这“民族”不该乱用,开始慎重起来。我虽是没有研究过社会人类学,不能根据了专门的学理来建立我的理论,可是我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艰危的时代。我有爱国心,我有同情心,我便不忍不这样说。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顾颉刚(1939年5月)材料四后来我明白了顾先生是激于爱国热情,他的政治立场我是完全拥护的。因为历史发展本身已经答复了我们当时辩论的问题。答案是中华民族既

13、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我们这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来之不易,历经几千年,是亿万人努力创造得来的成果,我们子子孙孙自应力保其繁荣、富强、完整、统一。这一点我希望顾先生能含笑点头,予以同意。顾颉刚先生百年祭费孝通(1993年8月)(1)根据材料一至四,顾颉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至四,概括顾颉刚先生和费孝通先生观点的异同。(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顾费两位先生跨越六十多年的辩论的看法。6.近现代企业内迁材料一“七七”战端一开,国民政府规划了以川、云、贵、湘西为重心发展大后方工业的战略布局,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实行了一些奖

14、励工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许多工厂在内迁途中屡遭轰炸,但资本家与各厂职工们均表现出牺牲精神,“看见前面同伴被炸死洒着眼泪把死尸抬到一边,咬着牙照旧工作”。内迁的工厂不仅填补了西部工业的大部分空白,还使大后方形成了一支包括企业家、科技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工业建设骨干队伍。抗战8年,内迁工厂大体上保证了正面战场的轻武器供应无虞。当时西部地区所形成的工业中心区和各地的产业优势,许多至今仍保留着明显的痕迹。摘编自侯德础西部地区两次开发的历史扫描等材料二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上海经济发展遇到较大困难,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在崇尚节俭的社会环境中显得相当萧条。同时内地的经济发展又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经验。

15、经陈云同志批准,1956年一批企业从上海散到内地。一五计划期间,上海约有270多家企业在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内地省区生根开花,约有15万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参与内地重点工程建设,对于内地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摘编自谷牧谷牧回忆录(1)根据材料,分析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初期企业内迁的异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企业内迁形成的民族精神的内涵。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背景: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危机引发严重政治危机;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2)相同:两者都是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变革开始的;两者都实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两者都实行了主要针对发达资本

16、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两者都通过市场走向社会主义:两者实施前都面临严峻的困难局面;两者都强调实践先行,“摸着石头过河”。差异:两国改革命运不同,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逐渐废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但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不断深化改革;两国的改革群众基础不同;两国的领导者改革战略智慧不同。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根据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17、可知,经济危机引发严重政治危机;根据材料“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可知,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2)相同:根据材料“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则始于农村,后来迅速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可知,两者都是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变革开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相同点还可以从都实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了主要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通过市场走向社会主义、实施前都面临严峻的困难局面、都强调实践先行,“摸着石头过河”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差异:根据材料“与苏联的

18、情形不同,中国在改革中虽经曲折,但中共几代领导核心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从不曾动摇过,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改革命运不同,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逐渐废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但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不断深化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两国的改革群众基础不同、两国的领导者改革战略智慧的不同进行说明。2. 答案:(1)特点:和平发展。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理念;近代中国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或第三世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答出5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即可)(2)相同:中西现代化都是

19、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推动力,以效率化、世俗化、民主化、公平化为价值取向。不同:方式不同中国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西方现代化过程伴随殖民扩张和剥削压迫;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理念,西方流行强取豪夺、霸权横行;发展类型中国是后发型,西方是先发型;实施主导中国是政府主导,西方是私人资本家主导;发展环境中国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中,西方在殖民扩张和争夺激烈的环境中;制度保障中国是广泛意义的人民民主制度,西方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基础中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西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成果分配中国是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西方现代化过程中贫富差距悬殊。国际影响中国现代化增强

20、了世界和平力量,西方现代化成为了地区冲突和世界动荡的重要因素。(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可知,和平发展。背景:根据材料“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理念;根据材料“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可知,近代中国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根据材料“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原则”可知,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根据材料“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可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根据材料“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可知,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2)同:结合中西方现代化的过程来看,中西现代化都是以工

21、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推动力,以效率化、世俗化、民主化、公平化为价值取向。不同:综合两则材料内容来看,关于不同可从崛起的方式、历史原因、发展类型、实施主导、发展环境、制度保障、经济基础、成果分配及国际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3.答案:(1)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传统干部制度的局限;党和政府对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视;学习借鉴西方制度。(2)同:公开、公平竞争;考试选拔,择优录用;终身制。异:英国实行政治中立原则,中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英国选拔侧重才能,中国选拔注重德才兼备。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的发展

22、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传统干部制度的局限;根据材料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党和政府对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视;学习借鉴西方制度。(2)同:根据材料一“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和材料二“英国文官的选拔是向社会公开的,凡是符

23、合条件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法定程序,争取成为文官。要想进入文官队伍,必须经过考试,必须考试合格才能录用”,可得出,公开、公平竞争;考试选拔,择优录用;根据材料二“文官非因工作上的重大过失不被免职,终身任职”,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相同点还有“终身制”。异:根据材料一“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和材料二“为避免政策受政党更迭的影响,文官不参加政治活动,保证国家政策连续稳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实行政治中立原则,中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根据材料一“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和材料二“选拔最初重视通才,后来重视

24、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选拔侧重才能,中国选拔注重德才兼备。4.答案:(1)表现:创造了世界运营列车的最高时速纪录;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中国的高铁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推动高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转变。(2)原因:工业化的开展使得货物运输量增加;水运交通的局限性;火车技术的进步;商人和资本家的投资。(3)同:技术创新推动铁路建设;全国性铁路运输网迅速形成;铁路建设推动了城市发展不同:英国:社会力量推动铁路建设;中国:党和政府规划推动铁路建设发展。解析:(1)“表现”,据材料一信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打破了当时世界运营列车最高时速纪录”得出:创造了

25、世界运营列车的最高时速纪录;由材料信息“从沿海到内陆、从高纬度严寒地区到高原地区,中国高铁覆盖了16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得出: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由材料信息“复兴号的腾空出世,在涉及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而软件则全部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得出:中国的高铁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由材料信息“复兴号作为中国标准动车组,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级的车,不管哪个工厂出品,都能连挂运营,不同速度等级的车也能相互救援”得出:推动高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转变。(2)“原因”,据材料二信息“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不仅使货物待

26、运量大增,也使货物种类增多、运输范围扩大”得出:工业化的开展使得货物运输量增加;由材料信息“运河水运严重依赖自然供水状况存在着运输延误和不定期等弱点”得出:水运交通的局限性;由材料信息“这一地区的商人们决定投资修建一条铁路”得出:商人和资本家的投资;由材料信息“在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前夕,多管式气锅的发明使机车的运行速度超过了最快的赛马”得出:火车技术的进步。(3)“相同”,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技术创新推动铁路建设、全国性铁路运输网迅速形成、铁路建设推动了城市发展等角度分析。“不同”,依据材料二信息“这一地区的商人们决定投资修建一条铁路”和材料一信息“2008年2月,中国科技部与原铁道部共

27、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合作协议”可知:英国是社会力量推动铁路建设;而中国则是党和政府规划推动铁路建设发展。5.答案:(1)日本侵华企图分裂中国;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2)顾颉刚:认为只有一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或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费孝通:认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或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同:都认同中华民族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都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其共同目的都是团结抗日。(3)【观点】水平一能够结合当时时代、学者立场、时代演变,全面分析。参考论点1:学术观点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分析相同的一点)和学者的立场(分析不同)而变化的。(意思相近即可)学术辩论是为了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巩固国家

28、的统一。(演变)(意思相近即可)水平二仅结合时代看问题;或仅仅单一视角看待问题水平三无明确观点。【史实】在确保史实正确的基础上水平一史实论述能够体现辩论的时代背景,但主要是罗列。水平二史实论述仅列举历史事件,不能充分体现时代背景。水平三史实陈述错误。【论述组织】依据论述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酌情赋分。水平一其论述组织逻辑合理,能充分建构起论据和观点的关系。主要论述:1939年无论是顾还是费都是在日本入侵民族危亡之时对民族问题的思考。其主张虽然不同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唤起民族之团结,以共同抵御外侮。但顾的观点包含着否定国内少数民族的问题。费则是基于西方民族学理论,而未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993年随着有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充分落实。费孝通先生借鉴顾颉刚的观点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努力借鉴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更加深刻地思考今后应当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水平二仅仅是提取了三则材料中的描述,无法组织语言,形成对于这场学术辩论的整体解释。水平三条理组织混乱。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三中“九一八的炮声响了,伪满洲国在伪民族自决的口号下成立了,我才觉得这民族不该乱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出处等可知,当时日本侵华企图分裂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建立了伪满洲国。(2)异: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只有一个

30、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可知,顾颉刚认为只有一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或中华民族的一体性;根据材料二中“若是我们的国家真能做到五族共和,组成国家的分子都能享受平等,这个国家一定会受到各分子的爱护”可知,费孝通认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或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同:综合材料一中“我们仍尊重人民的信仰自由和各地原有的风俗习惯”,材料四中“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中华民族来之不易,历经几千年,是亿万人努力创造得来的成果,我们子子孙孙自应力保其繁荣、富强、完整、统一”等信息可知,顾颉刚先生和费孝通先生都认同中华民族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都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两人的目的都是团结抗日。(3)论述:首先

31、,综合四则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辩论的背景、立场和特点;然后,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者关注的相同点及其对历史、现实等的影响,如说明两人在日本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主张虽有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唤起民族团结意识,虽然顾先生否定少数民族问题,费先生未与中国实际结合,但两人在学术研究上的态度和相互借鉴,为我们思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借鉴和榜样;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运用唯物史观,表述规范,逻辑清楚,言之有理。6.答案:(1)异:抗战时期内迁主要是从沿海迁往大后方,相对集中;建国初期是从上海迁往各地,相对分散;抗战时期内迁企业主要服务于抗战,建国初期内迁企业主要服务于工业

32、化建设同:都是在政府规划、领导下进行;都是由经济发达地区迁往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都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2)内涵: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不畏牺牲;艰苦奋斗。解析:(1)异:根据材料“国民政府规划了以川、云、贵、湘西为重心发展大后方工业的战略布局,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可知,抗战时期内迁主要是从沿海迁往大后方,相对集中;根据材料“经陈云同志批准,1956年一批企业从上海散到内地。一五计划期间,上海约有270多家企业在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内地省区生根开花”可知,建国初期是从上海迁往各地,相对分散;根据材料“七七战端一开,国民政府规划了以川、云、贵、湘西为重心发展大后

33、方工业的战略布局”“内迁工厂大体上保证了正面战场的轻武器供应无虞”“一五计划期间,上海约有270多家企业在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内地省区生根开花,约有15万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参与内地重点工程建设,对于内地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可知,抗战时期内迁企业主要服务于抗战,建国初期内迁企业主要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同:根据材料“国民政府规划了以川、云、贵、湘西为重心发展大后方工业的战略布局,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经陈云同志批准,1956年一批企业从上海散到内地”可知,都是在政府规划、领导下进行;都是由经济发达地区迁往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根据材料“内迁的工厂不仅填补了西部工业的大部分空白,还使大后方形成了一支包括企业家、科技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工业建设骨干队伍”“当时西部地区所形成的工业中心区和各地的产业优势,许多至今仍保留着明显的痕迹”“上海约有270多家企业在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内地省区生根开花,约有15万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参与内地重点工程建设,对于内地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可知,都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2)内涵:根据材料“许多工厂在内迁途中屡遭轰炸,但资本家与各厂职工们均表现出牺牲精神”“看见前面同伴被炸死洒着眼泪把死尸抬到一边,咬着牙照旧工作”,可从不畏牺牲;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艰苦奋斗等方面分析。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