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59475 上传时间:2024-10-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比较异同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主要设置在农业地区及地势险要之处,遂形成了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的社会发展。在没有设置卫所的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农业地区由于广设卫所而进步很快;土司地区则因听任土司统治而致使其发展长期滞后。明朝经营西南边疆主要重视农业的地区,导致农业地区与边疆僻地的差距持续扩大,相关的矛盾由此产生。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材料二有清一代,源源不断进入西南

2、地区的移民主要是自发性质的,这与当时统治者已明确意识到人口膨胀问题及其压力有密切关系。到了清朝后半期,从最高统治者到地方封疆大吏,都有了基本的边界意识,这一点体现在边界勘定过程中。与明朝大量搜刮西南地区的重要金属尤其是金银宝石以满足宫廷私欲和享受的需要不同,清朝统治者把西南地区作为国家收取赋税和金属产品的重要来源地。清廷不仅重视各级地方官府治所及周围学校的建设,而且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较前代也更为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在边远民族地区建立了以义学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体系。摘编自杨永福、陶亚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材料三美国对西部边疆的治理,首先表现在经济开发方面。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

3、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向西推进的直接动力。而当时的美国政府对西部地区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和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西进”热情。而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几乎是同时起步,并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为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巩固与发展构建了制度框架。西部精神也是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精神又同时成为西部开发的精神支柱。在美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涉及印第安原住民和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欧洲移民)问题,美国政府推行“熔炉”政策,强调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

4、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措施的异同。(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边疆治理政策的内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加强边疆治理。2.在秦汉乡里社会中,政令从基层组织传至广大民众是政令传播的最后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县道丞,令史、【乡部啬】夫【发征黔】首,布大书市门、离乡市门壁,令黔首(老百姓)智(知)毋巨(炬)罪。岳麓书院藏秦简(六)材料二知令重,写令移,书到,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诵)知之。且遣郭吏循行,问吏卒凡【不】知令者,案论尉丞、令丞以下。毋忽,如律令。敢告卒人。敦煌汉简诏书必明白大

5、书,以两行著故恩泽帽书。无嘉德,书佐方宜以二尺两行与嘉德长短等者以便宜从事,毋令刺史到,不谨办敌案,毋忽。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太守(黄)霸为迪操鼠炎,分部宣布诏令,令民戚知上意。然后为条救,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訪以为善防奸之意。汉书循吏黄霸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政令传播的异同。(2)说明秦汉时期为何如此传播政令?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存的二元政体,产生了政治保守、人才匮乏的问题。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赏识。思想大一统,必须辅之以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制,才能得以有效推行。为此,汉武帝在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

6、、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其后,汉武帝基于构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先后对匈奴、南越、西域、西南夷等展开了一系列经略行动。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材料二唐初,国内战争刚刚结束,灾害频繁。贞观元年(627 年)三月,长孙皇后也亲率内外命妇养蚕。唐太宗时期,朝堂出现了“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的局面。与此同时,羁縻府州制度和军镇屯戍制度得以确立,突厥、契丹纷纷来降,唐朝取得了对周边民族交往战略上的主动权。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摘编自刘歆立唐太宗治国理政思想剖析

7、等材料三清朝迁都北京后,承继明朝基本制度而损益之,通过科举制度等名利之具笼络知识分子,惩治贪腐,荡涤积弊,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等制度,堵塞私派加征,先后推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士民一体当差等政策。清朝平衡了满汉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成为中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水平较高的王朝。清政府废除圈地、投充等弊政,招徕流亡,奖励垦荒;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导运,实现了黄淮百年安澜、漕运畅通;推广种植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在各族人民的共同艰苦奋斗下,清朝经济繁荣、民族统一,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摘编自顾春康乾盛世清王朝的兴衰史鉴(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武帝与唐太

8、宗治国理政措施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古代的所谓“盛世”(“治世”)。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晚唐时期,韩愈借鉴佛教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韩愈在孟荀评价问题上:凡涉及“道统”建构方面的,标榜孟子而贬黜荀子;而在此外的文本言说中,则大致遵循“孟荀齐号”的成说。韩愈认为,只有当封建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真正回到儒家所建立的正统秩序中,才能实现国家中兴。“道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从“道统”的建构方式和过程来看,韩愈以孟子“传道”说为形式依据,以孟子“距杨墨”为关键内容,然而除此之外,甚少涉及孟学其他领域。譬如孟子的“性善”说,韩愈

9、对其似乎无动于衷。摘编自张明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材料二乾嘉新义理学承清初以来反理学的“黎明运动”,具有一套迥异于宋明理学的意义系统,而与荀学构成意义上的共契。首先,乾嘉新义理学力倡“达情遂欲”说,而荀子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正与此相契合。其次,荀子的重礼思想则启导了乾嘉新义理学“以礼代理”说的创生。最后,乾嘉学人既持“以礼代理”说,则重学尚知的荀学必为其所崇,因为作为外制度和规范的礼需由“学”方可获致,而与主内在“反求本心”的孟学不相契接。明清易代,经史之学取代心性之学蔚然兴盛,荀子以传经之功获得道统合法性,乾嘉学人遂以荀学为奥援渐次建构起义理体系,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

10、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摘编自孔定芳、高季红荀学与乾嘉新义理学的建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与乾嘉学人在对待先秦儒学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乾嘉新义理学的主张。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王之所以沟封田井者,亩数一定,不可诡移,一也;邑里阻固,虽有戎车,不可超越,二也;道路有制,虽有奸宄,不可群逞,三也。愚深考封建之法,王畿方千里者,田方千里也;公侯方百里者,田方百里也足以为天子都畿,镇抚天下。井田封国,仁民之要法也。有国家者,欲如三代保守中国以天年终,必井田封建而后可也。摘编自胡宏集(南宋)材料二: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

11、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唯县令之卑也而近于民,可以达民之甘苦而悉其情伪。唯郡守近于令,可以察令之贪廉敏拙而督以成功。摘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三:日本的启蒙学者福泽谕吉等于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严复等于20世纪初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开启了“封建”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苏俄和共产国际泛化封建观的传入,“封建”的含义进一步深化。“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

12、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涉及概念与“所指”的确切性问题,其成败得失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摘编自冯天瑜“封建”概念辨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胡宏“封建”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与王夫之“封建”思想的异同。(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至近现代,“封建”内涵的流变,并分析其影响。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004年)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行省是其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对于乌尔第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乌尔第三王朝将地方区划为:核心区、边远区、附属国。其中,核心区和

13、边远区一同构成了乌尔第三王朝的行省单位,分别称为内省和外省,即行省的“二元制”结构。内省、外省统治主要有三个区别:一、地理位置不同。内省一般位于王朝的核心区域,主要是围绕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区域,北起西帕尔城、南至乌尔城(今伊拉克南部);而外省主要位于底格里斯河中上游,北起阿淑尔城、南至埃兰的阿丹顿城(今伊朗西南部)。二、赋税种类不同。内省向中央政府缴纳或接收“巴拉”税(巴拉意为“交换、轮流”);而外省向中央政府缴纳“古恩”税(意为“地区赋税”)。三、行省长官不同。内省由总督负责行政事务,由将军负责军事事务,由国王任命;而外省一般由官员统筹负责军政事务。刘昌玉乌尔第三王朝行省制度探析

14、材料二元代行省是元朝地方的最高级行政机构,其设置各有目的,诸如防卫祖宗之地,防范叛乱以及把握财税重地等。行省长官总揽一省的政事、军务、司法等各项工作。除了领置行省下属的路(府、州)和县(州)两级政权机构和宣慰司、宣抚司的重大行政事务外,还有权“处理境内官吏迁转,考核和刑事诉讼等政刑之事;掌管境内甲兵、镇戍军队等军国重事;掌管境内农桑、水利、漕运和赋税征收等经济事宜。”可见,行中书省长官以一人兼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李俊刚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乌尔第三王朝行省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乌尔第三王朝与元朝行省制的共同作用。答案

15、以及解析1.答案:(1)同:明、清两代都有大量的内地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地区;统治者都重视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稳定;统治者都认识到西南地区矿藏资源的重要性;都在西南地区大力推进以儒学教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活动。异:明代移民以政府组织的军队为主,清代移民为民众自发;清代边界意识更加强烈;明代以搜刮西南贵金属财富为目的,清代具有商业开发的目的;清代更重视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并建立以义学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体系。(2)政策内容: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构建边疆地区的民主政治体系;塑造西部边疆地区的民族精神;重构边疆地区的族群关系。(3)如何加强:积极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善边疆地区的政治制度;重视边疆地区

16、的教育发展;协调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解析:(1)第一小问问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形成了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及材料二“有清一代,源源不断进入西南地区的移民主要是自发性质的”可知,明、清两代都有大量的内地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地区;根据材料一“明朝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材料二“清廷不仅重视各级地方官府治所及周围学校的建设”可知,统治者都重视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稳定;根据材料二“明朝大量搜刮西南地区的重要金属”,及“清朝统治者把西南地区作为国家收取赋税和金属产品的重要来源地”可知,统治者都认识到西南地区矿藏资源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二“清朝在边远民族地区建立了以义学为中心

17、的基础教育体系。”及所学知识可知,都在西南地区大力推进以儒学教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活动。第二小问问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形成了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及材料二“有清一代,源源不断进入西南地区的移民主要是自发性质的”可知,明代移民以政府组织的军队为主,清代移民为民众自发;根据材料二“到了清朝后半期,从最高统治者到地方封疆大吏,都有了基本的边界意识”可知,清代边界意识更加强烈;材料二“明朝大量搜刮西南地区的重要金属尤其是金银宝石以满足宫廷私欲和享受的需要不同,清朝统治者把西南地区作为国家收取赋税和金属产品的重要来源地”可知,明代以搜刮西南贵金属财富为目的,清代具有商业开发的目的;根据材料二“清廷

18、不仅重视各级地方官府治所及周围学校的建设,而且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较前代也更为重视”可知,清代更重视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并建立以义学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体系。(2)根据材料三“美国对西部边疆的治理,首先表现在经济开发方面”可知,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为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巩固与发展构建了制度框架。”可知,构建边疆地区的民主政治体系;“西部精神也是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精神又同时成为西部开发的精神支柱。”可知,塑造西部边疆地区的民族精神;“美国政府推行“熔炉”政策,强调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可知,重构边疆地区的族群关系。(3

19、)应尽量从政治、经济、文化(也可扩展至民族、外交、军事等角度)等多角度思考。可从材料一,二,三归纳总结,经济方面,都重视农业发展,可归纳为积极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方面,明朝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清朝重视各级地方官府治所,美国构建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制度框架,可归纳为完善边疆地区的政治制度;以此类推,教育方面,可重视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可归纳为协调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2.答案:(1)同:形式:大书、大扁书。场所:集市等人多聚集处。目的:使民众知晓朝廷政令。主体:政府颁布。异:汉代政令传播更为标准规范;主体扩大,民间力量参与。(2)从载体角度:竹简过于笨重,使用搬动不

20、便。张贴布告可以口耳相传,便于传播。从主体角度:基层制度(乡里制度)的发展,利用民间力量参与宣传,有利于减轻阻力。从目的角度: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巩固统治。从受众角度:秦汉广大民众受教育水平较低,识字率不高。(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1)根据材料“道丞,令史、【乡部啬】夫【发征黔】首,布大书市门、离乡市门壁,令黔首(老百姓)智(知)毋巨(炬)罪。”;根据材料“知令重,写令移,书到,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诵)知之。且遣郭吏循行,问吏卒凡【不】知令者,案论尉丞、令丞以下。毋忽,如律令。敢告卒人。”可知相同的是形式:大书、大扁书。场所:

21、集市等人多聚集处。目的:使民众知晓朝廷政令。主体:政府颁布。不同的是汉代政令传播更为标准规范;主体扩大,民间力量参与。(2)从载体角度:竹简过于笨重,使用搬动不便。张贴布告可以口耳相传,便于传播;从主体角度:基层制度(乡里制度)的发展,利用民间力量参与宣传,有利于减轻阻力;从目的角度: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巩固统治;从受众角度:秦汉广大民众受教育水平较低,识字率不高。3.答案:(1)同:开疆拓土,经略民族地区(综合运用武力和怀柔手段处理民族问题);广纳贤才,尊贤重能;协调君主和官僚队伍的关系。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唐太宗虚怀纳谏,接受相权的制约;汉武帝重视制度创新(如察举制、刺史制),

22、唐太宗沿用隋制(如三省制、科举制等)并加以完善;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等手段扩充财政收入,唐太宗轻徭薄赋;汉武帝以儒学为正统思想,唐太宗倡导“三教并行”。(2)评析:中国古代的“盛世”(“治世”)具有生产力发展较快、国家统一、社会风气昂扬向上、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等特征;“盛世”(“治世”)的出现是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统治者(君王)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能都归功于帝王);“盛世”(“治世”)局面下的民生改善、民族交融等都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但中国古代的“盛世”(“治世”)没有突破封建社会的周期律;古代“正史”撰写者受政治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美化甚至歪曲(如淡化“盛世”局面下的官吏贪腐、豪

23、强兼并、言论控制等问题)。解析:(1)同:根据材料一“先后对匈奴、南越、西域、西南夷等展开了一系列经略行动”“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汉武帝在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材料二“羁縻府州制度和军镇屯戍制度得以确立,突厥、契丹纷纷来降”“唐太宗时期,朝堂出现了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的局面”可得出开疆拓土,经略民族地区(综合运用武力和怀柔手段处理民族问题);广纳贤才,尊贤重能;协调君主和官僚队伍的关系。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唐太宗虚怀纳谏,接受相权的制约;汉武帝重视制度创新(如察举制、刺史制),唐太宗沿用隋制(如三省制、科举制等)并加以完善;汉

24、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等手段扩充财政收入,唐太宗轻徭薄赋;汉武帝以儒学为正统思想,唐太宗倡导“三教并行”。(2)综合汉、唐、清三朝的情况来看,中国古代的“盛世”(“治世”)应具有生产力发展较快、国家统一、社会风气昂扬向上、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等特征;同时“盛世”(“治世”)的出现是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统治者(君王)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能都归功于帝王);“盛世”(“治世”)局面下的民生改善、民族交融等都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但中国古代的“盛世”(“治世”)没有突破封建社会的周期律;古代“正史”撰写者受政治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美化甚至歪曲。4.答案:(1)相同:都认可先秦儒学的价值;都借助先秦

25、儒学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都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扬弃。不同:韩愈重视先秦儒学的政治价值,而乾嘉学人更重视先秦儒学的思想价值;韩愈在“道统”建构上尊孟贬荀,而乾嘉学人在建构义理体系时尊奉了荀学而冲击了孟学。(2)主张:乾嘉新义理学批判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肯定人的合理欲望,强调“以礼代理”和向外学习。原因:政治上,这一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不满;思想上,明清之际的儒学在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带动下,逐渐走向了对宋明理学的反思。在此背景上,乾嘉学人愈发重视荀学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乾嘉新义理学。(从政治、经济、思想和荀学

26、四个角度分析即可)意义:乾嘉新义理学冲击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但乾嘉新义理学从本质上,依然属于传统儒学范畴,其进步意义有限。解析:(1)同:据材料“韩愈认为,只有当封建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真正回到儒家所建立的正统秩序中,才能实现国家中兴。”“经史之学取代心性之学蔚然兴盛,荀子以传经之功获得道统合法性,乾嘉学人遂以荀学为奥援渐次建构起义理体系,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可知,韩愈借助尊孟学、贬荀学构建“道统”,而乾嘉学人借助尊荀学构建新义理体系,因此二者都认可先秦儒学的价值;都借助先秦儒学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

27、;都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扬弃。异:根据材料“韩愈认为而不是目的本身”,可看出韩愈注重先秦儒学的政治价值;从材料“首先,乾嘉新义理学力倡不相契接”可看出,乾嘉学人注重先秦儒学的思想价值。(2)其主张可通过概括材料得出,如根据材料“乾嘉学人既持以礼代理说,则重学尚知的荀学必为其所崇,因为作为外制度和规范的礼需由学方可获致,而与主内在反求本心的孟学不相契接。”可知,乾嘉新义理学批判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肯定人的合理欲望,强调“以礼代理”和向外学习。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和荀学四个角度分析,如乾嘉新义理学诞生于清中期,此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激化了社会矛盾,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儒学不满,再加上乾嘉学人对荀

28、学的吸收与发展,推动了乾嘉新义理学的诞生。意义: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其意义进行说明,如:乾嘉新义理学的主张推动了儒学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依然属于传统儒学范畴,进步意义有限。5.答案:(1)历史背景:宋代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宋代长期实施强干弱枝的政策;南宋边疆危机凸显;理学思想和经世致用学风逐渐兴起。(任答两点即可)同:都主张分权地方,以发挥其能动性;都蕴含一定的民本思想。(任答一点即可)差异:胡宏主张在地方实施封建制度,王夫之则认为封建的危害性更强,并不主张照搬传统封建制;前者立足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后者则对封建君主专制予以一定的批判。(言之有理即可)(2)流变:由国家制度变为社会形态。(言之有理即

29、可)积极影响:为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消极:易造成史学概念的混淆,不利于中国与国际的史学交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由材料“愚深考封建之法,王畿方千里者,田方千里也;公侯方百里者,田方百里也足以为天子都畿,镇抚天下。井田封国,仁民之要法也。”及所学可得出宋代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南宋边疆危机凸显;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长期实施强干弱枝的政策;由材料“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及所学可得出理学思想和经世致用学风逐渐兴起。第二小问异同:同:由材料“

30、愚深考封建之法,王畿方千里者,田方千里也;公侯方百里者,田方百里也足以为天子都畿,镇抚天下。”“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可得出都主张分权地方,以发挥其能动性;由材料“井田封国,仁民之要法也。”“唯县令之卑也而近于民,可以达民之甘苦而悉其情伪。”可得出都蕴含一定的民本思想;异:由材料“愚深考封建之法,王畿方千里者,田方千里也;公侯方百里者,田方百里也足以为天子都畿,镇抚天下。”“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得出胡宏主张在地方实施封建制度,王夫之则认为封建的危害性更强,并不主张照搬传统封建制;由材料“有国家者,欲如三代保守

31、中国以天年终,必井田封建而后可也。”“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可得出前者立足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后者则对封建君主专制予以一定的批判。(2)第一小问流变:由材料“愚深考封建之法,王畿方千里者,田方千里也”“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苏俄和共产国际泛化封建观的传入,封建的含义进一步深化。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涉及概念与“所指”的确切性问题,其成败得失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

32、联。”可得出由国家制度变为社会形态。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可得出为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由材料“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苏俄和共产国际泛化封建观的传入,封建的含义进一步深化。”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由材料“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涉及概念与“所指”的确切性问题,其成败得失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可得出易造成史学概念的混淆,不利于中国与国际的史学交流。6.答案:(1)同:行省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长官都拥有较大的权力;行省都受中央节制,服务于中央集权。异:乌尔第

33、三王朝行省:实行内省与外省的“二元制”结构;地理划分上区分核心区与边远区。元朝行省:统一的行省结构;地理划分上注重犬牙交错,打破传统的山川形便。(2)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治;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发展;提高行政效率;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地方治理提供有益借鉴。解析:(1)相同点的主要从行省的地位职权和它与中央的关系来分析。从材料一中“行省是其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和材料二中“元代行省是元朝地方的最高级行政机构行省长官总揽一省的政事、军务、司法等各项工作。”可得出,行省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长官都拥有较大的权力;从材料一中“对于乌尔第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发挥了重要

34、的作用”和材料二中“其设置各有目的,诸如防卫祖宗之地,防范叛乱以及把握财税重地等”可得出,行省都受中央节制,服务于中央集权。不同点的主要从行省的设置结构、地理位置来分析。从材料一中“分别称为内省和外省,即行省的“二元制”结构”可得出,乌尔第三王朝行省:实行内省与外省的“二元制”结构;从材料一中“地理位置不同。内省一般位于王朝的核心区域,主要是围绕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区域,北起西帕尔城、南至乌尔城(今伊拉克南部);而外省主要位于底格里斯河中上游,北起阿淑尔城、南至埃兰的阿丹顿城(今伊朗西南部)”可得出,地理划分上区分核心区与边远区。从所学可知,元朝行省统一的行省结构;地理划分上注重犬牙交错,打破传统的山川形变。(2)从材料一中“对于乌尔第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材料二中“诸如防卫祖宗之地,防范叛乱”可得出,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治;从材料中行省职权和设置等信息可得出,行省制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发展;从材料一中“内省由总督负责行政事务,由将军负责军事事务,由国王任命;而外省一般由官员统筹负责军政事务”和材料二中“行中书省长官以一人兼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可得出,行省权力集中,人员精干,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从所学可知,行省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地方治理提供有益借鉴。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