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零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4899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零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4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零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4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零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4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零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零模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汉字成为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关于汉字的起源,最有名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不过,这个传说没有办法证实。但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现了最早的观测天文的遗迹,这里发掘的陶罐上出现了“文字”的“文”。这个字肯定是汉字的前身。这个时代相当于夏代,可见,从夏代开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记载,文字实物给我们一个信号,汉字在夏代已经形成的推论是完全可能的。从夏代再到殷商甲骨文,这中间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甲骨文是成系统的、完善的文字体系。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

2、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即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把物象画下来随着物象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条,“见形知义”。例如“象”字。有些字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但是古人很聪明。“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一横做一个参照,然后在长横上面画短横就是“上”。这就是指事字。还有很多符号没有办法画出来,如“哼、哈”“之乎者也”等。这样,汉字的构形出现危机,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表现,无形可象。面对困难,古人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假借。要表示大概、可能,甲骨文用“其”表示,“其”没法造出来,就借同音的簸箕的“箕”来表示,于是形成了一个方法叫假借。那么多符号本来有自己的用法,又用做别的用途,借

3、来借去一团混乱,就分不清楚了。现在对甲骨文进行抽样统计,70的字是假借。为什么现在破译甲骨文很难?除了一些字我们认不出来之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假借字还解决不了。除了假借,还有一种形声造字法,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例如“鸡”字(繁体字“鷄”),拿一个“鸟”字加上“奚”声就造出来“鸡”字。形声字的出现,使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而且,任何新词新语都可以用形声造字法,我们现在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材料二早期的文字,需要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去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人们越来越追求书写的简省。为了满足这一用字要

4、求,有些人开始草率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写得很潦草。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就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在战国时期,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变得平直方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小篆的简写,把小篆的弯弯曲曲变成平直方正,所谓“解散篆法”。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马王堆帛书,是隶书,但还带有点篆体的味道。汉武帝时期,隶书成熟了。到东汉,隶书就已经很成熟了。隶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和面貌,汉字的结构古今就完

5、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隶书阶段,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例如甲骨文中手抓着大象鼻子是“为”,是一个动作,是用手牵着大象,金文还能看到样子,但是小篆已经看不清楚了。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隶书写得很美化,但是用笔“波挑”,写起来也慢,最快的办法是直来直去,到东汉的时候,进一步发生变化,直来直去的结果就产生了新隶体,从东汉开始,慢慢地就到了今天的样子,整个过程就是从隶书到楷书的过程。隶、楷都是今文字,楷书只是隶书的楷正化,所以早期的楷书也叫隶书,我们现在把它们分开了,这种隶变,突破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彻底完成了汉字的古

6、今转变,这个转变最后使汉字形体从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走出来,变得更加快捷。楷书是汉字形体发展的极致,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至楷书最终确立。材料三18世纪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东方的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学习西方,晚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国家民族陷入危亡之际,封建王朝风雨飘摇。这时候,一部分人从文化层面反思,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教育不发达导致科技不进步。1902年吴汝纶到日本考察,回来以后建议要像日本人那样重视教育,改革语言文字,统一国语。为什么语言文字跟现代化有关呢?他们发现欧洲人用的是拼音文字,日本人学习欧洲,用五十音图,学习拼音文字很快,而汉字

7、太难学,于是想从语言文字上进行改革。真正对汉字改革影响比较大的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当时汉字改革的讨论非常热烈,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汉字,这方面,蔡元培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另外像胡适、陈独秀、赵元任、黎锦熙、傅斯年、鲁迅等等,都支持钱玄同的观点,要废除汉字,搞拼音文字。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方案,例如赵元任等提出罗马字的拼写方案。可以说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想改变中国,走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汉字改革方案。这些方案中,有的是在汉字基础上的改造方案,有的是全盘学习拼音文字的方案,同时推进了民族共同语,统一国语这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觉得发展成拼音文字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下就变

8、成拼音文字,于是使用了一个过渡办法即简化字,所以简化字在民国时期就推出了,也是钱玄同提出来的,胡适则建议说用老百姓使用的俗字就可以了,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后来没有推行。1949年新中国成立,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国家建设初期即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郭沫若是关键人物。周恩来1958年政协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提出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这三项措施基本上是继承了近代以来的语文现代化成果。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1956年简化字方案公布,在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2004年统计显示,大陆95.25的人会用简化字,同时繁体字还在一部分小范围内使用。汉语

9、拼音方案很快也推行了,并且成为联合国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规范。这样,汉字放弃了完全拼音化的道路,完成现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仓颉造字说,不能成为汉字起源的史学依据。B发掘的夏代文字实物,确准了汉字形成年代。C殷商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完善的文字体系。D早期汉字通过描摹客观物象,创造表意符号。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过描写物象来“见形知义”,出现了象形字。B借助具体符号来指代抽象事物,创造了指事字。C借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新的字,形成假借字。D表意符号和表声符号结合在一起,组成形声字。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隶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A改变篆书的曲线,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B书写笔画讲究平直与方正,属于今文字。C不再具体体现汉字字形和字义间的关系。D楷正化后就是楷书,是汉字的极致形体。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借字增加了甲骨文的辨识难度。B新化学元素命名可以借用造字法。C小篆是秦时官方通用的规范字体。D楷书的形象性会减弱,甚至消失。5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曾遇到哪些困境危机?如何突破?依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皇甫百泉三州集序王世贞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能

11、;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工事而拙

12、言也。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先生绮岁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以罢。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

13、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节选自弇州四部稿)注释:(皇甫百泉:皇甫访,号百泉,与作者同乡。吏:同“使”,被使用。钱谷法比:钱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风人:诗人。镌:裁减,削职。绮岁:年少时。宪:官名。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 去:被流放B以故鲜钱谷法比 鲜:少有C固具在其探幽造微 造:建造D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 渝:改变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

14、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禄虽有之 其山川之奇丽B则足以竭其工于诗 明世则不然C而不限以地之远近 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D吾郡以诗名天下 最后迁滇宪以罢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日之骀荡(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B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本不可凭借我的一些言辞就废弃他们诗歌的工巧(成就)C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故而)他们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D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世俗的爱好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时期,被贬士大夫所作的诗歌,内容与主题多以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为主。B嘉靖年间能作诗之辈,以皇

15、甫一家为最;皇甫一家兄弟四人,又以皇甫访为最。C皇甫访坚守节操,很有盛名,但因恃才自负而常与人发生冲突,故多次遭贬谪。D本文行文脉络清晰,写皇甫访,叙其事论其诗,谓其得“兴、群、怨”之要旨。10皇甫访的诗歌具有哪些特点?结合结尾段内容概括说明。(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子贡曰:“有关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词义相同的

16、一项是(3分)A患所以立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不易得也 贤贤易色C有美玉于斯 先王之道,斯为美D求善贾而沽诸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3分)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3)漆雕开对出仕没有信心,孔子对此却感到高兴。结合选文内容,说明原因。(4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共12分。木兰花慢秦观过秦淮旷望,迥萧洒、绝纤尘。爱清景风蛩,吟鞭醉帽,时度疏林。秋来政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渔村。望断衡门。芦获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蘋。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

17、昏。注释:蛩:蟋蟀。吟鞭:本指诗人的马鞭,这里指行吟的诗人。政:同“正”。衡门:简陋的房屋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首句,写词人过秦淮河时所见之景,勾勒出一幅天高地迥、凄清明净的秋色图,为后文状物抒情做铺垫。B“爱清景”句,写词人沉醉之余,且行且吟,听秋虫鸣叫,穿行于稀疏秋林之中,在清冷秋景中获得了慰藉。C“对触目”句,运用象征手法,虚实结合,极力渲染蓼花红,汀蘋翠,色彩丰富,满目皆悲,具有婉约风格。D“便无情”句,运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无情”更是“有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无法承受的悲苦。13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1

18、4简要赏析“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句的妙处。(5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1)拟行路难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 ?。”(2)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写到“ , ”,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3)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两句是“ ,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怀古的不满之情。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20题。方饭亭这个地方并不起眼。一座不高的山丘,坡度舒缓,山顶上有一个不大的亭子。从远处望,任何人都会忽略它,认为不过是一处再寻常不过的小景点,是如今公

19、园里随处可见的亭台楼阁等点缀性的建筑之一。亭子八柱八角,双层重檐结构,高度十米左右,顶部为攒尖形状,无论是体量还是形状,它都不具备能够格外吸引眼光的特别之处。我从山脚下走了三十多级台阶,来到亭外,俯瞰四周,视野中楼厦密集,街巷纵横,店铺林立,但因为有大片树林草坪相隔,那些原本喧嚣嘈杂的市声传递过来时,已经被过滤掉不少,变得若有若无,仿佛一阵阵轻微的松涛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中的句子,完全可以移来描绘这座山、这个亭子。亭子中间位置,竖着一块高约三米、宽约一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文天祥的半身画像。画像上方,用篆体字刻着文天祥就义前写下的句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

20、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两旁的石柱上,用苍劲遒峻的字体,刻着一副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方饭亭”三个字,则刻在文天祥画像上方的石柱横梁上,对联横批所在的位置。这个亭子,因为连接了一个伟大的名字,便有了海拔,有了气魄,有了非凡的风貌。方饭亭的名字虽然有些奇怪,却恰恰是一个故事的起点,从这里,文天祥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人心。南宋祥兴元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坡,名为五坡岭。这一年的十二月,文天祥率抗元宋军驻扎于此,多日来连续征战,人困马乏,准备在此稍作休整后,再转入莲花山脉,结营固守。二十日中午时分,宋军埋锅造饭,饭刚刚做熟,正欲就餐,元军骑兵突

21、袭,猝不及防的宋军仓促应战,遭遇惨败。文天祥自知克敌无望,不肯被俘受辱,试图自杀,却未能成功,终被元军俘获。五坡岭之败,是文天祥人生的根本转捩点。此前,他是朝廷重臣,为了收复失地,散尽家资,招兵买马,组织义军,辗转苦战于东南一带。五坡岭之后,他是一名俘虏,一介囚徒,一个丧失了自由的前朝高官。一段悲壮的历史,一种高贵的精神,也以此为开端,铺展生发开来。文天祥被俘后,见到了进攻五坡岭的元军统帅张弘范。左右官员要文天祥下跪,他坚决不从,这一副铮铮铁骨,反而让张弘范心生尊敬,予以礼遇。他多次要文天祥写信,招降正在顽强抗元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一次次拒绝了,最后一次面对胁迫时,他将途中写下的过零丁洋拿

22、给张弘范,作为回答。尾句鲜明地剖白了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后为之动容,把纸张小心地收藏了起来。第二年,南宋覆亡,张弘范再一次劝降。文天样垂泪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范深为感动,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置,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诏令将文天祥押送到大都。自五坡岭战败,到踏上前往元大都的漫漫长路,半年的时间里,一名手无寸铁的俘虏,却能让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敌方将领由衷地尊重敬佩,不难想象,文天祥病弱的躯体内,蕴藏着怎样一股至大至刚、所向披靡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气节。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便派人去劝降,许以宰相高位,长达四年的软

23、硬兼施,也无法让他改变初衷。问其愿望,回答是只求一死。临刑,“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几天后,妻子来收尸,在衣带中发现了丈夫的遗书,便是铭刻在方饭亭中画像上方的那三十二个字,也被称为衣带铭。文天祥诀别人世之际写下的句子,隔了两百多年才被铭刻在石碑上。为纪念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海丰知县在五坡岭修建了表忠祠,又于其北建亭,因祠内联语“一饭千秋人不死,五坡万古宋长存”取名“方饭亭”。其后五百年间,亭子修复毁,毁复修。一九三八年,抗战初期,日机将表忠祠和方饭亭炸毁,现存的方饭亭是解放后重修的。方饭亭的前面,数十级台阶外的一个月台上,矗立着一块长方形石碑,上面镌刻着四个大字:一饭千秋。一顿饭的工夫

24、所发生的事情,足以为千秋万代所铭记。一种气壮山河的精神诞生于此地荒野草木之间,又经过此后数年间的风雨浇灌,终于成长为一棵名为气节的大树,吸天地之气,映日月之光,超越时间而永恒地生长耸立。于是,方饭亭便成为了一座祭台,祭奠的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站在方饭亭前,一些思绪也不由地生发和升腾。首阳山,伯夷叔齐的隐居地,他们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于此踏上刺秦的不归路,悲歌慷慨,天地变色;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抗联八位女战士弹尽粮绝,英勇投江,为民族解放将年轻的生命献祭古往今来,使这些地方具备了精神气息的人们,彼此之间尽管时空暌违,却有着一种相通的东西。他们内心深

25、处都是坚守了一种原则,并且将这种原则看得远远胜过生命。任何高贵卓绝的行为,定会让一个简单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拥有另外的维度。千百年后,后人置身于这样的地点场所,心情仍然难以平静。盘桓于方饭亭旁侧,是凭吊一位彪炳千秋的英雄志士,也是向一个民族优秀卓异的灵魂致敬。不知不觉中,黄昏已经降临,金黄色的阳光自西天斜射过来。位于山坡顶端的亭子,完整地沐浴在阳光中,被涂抹上了一层斑斓的色彩,熠熠闪光。我相信,这最自然不过的景色,分明是大自然安排的一个隐喻,为了宣示、颂扬精神的伟大和永恒。(选自彭程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经被过滤掉不少 过滤:筛选净化B是文天祥人生的根

26、本转捩点 转捩点:转折点C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 翘楚:高官D彼此之间尽管时空暌违 暌违:分离,不在一起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概述文天祥兵败被俘,誓死不降,最终向南就义,语言简洁有力,充满悲痛敬仰之情。B文中引用的两副对联,选取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地点事件,用词精准,语句凝练,意蕴丰厚。C方饭亭数次毁后重修,表明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朝拜永无休止,舍生取义的气节相承至今。D结尾段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方饭亭在夕阳中熠熠闪光,融情于景,含蓄隐晦,耐人寻味。18从全文看,文中第段的叙述有何作用?(3分)19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20本文题

27、目“方饭亭”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1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传统图案,再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添充上丝绵、香料,就制成了古拙质朴的庆阳香包。庆阳香包兼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于一身,绣法多样。藏针绣造型状物,不见针线、形神兼备;立体刺绣类更讲求神似,可作双面挂、立体挂等;线盘香包,多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棱形的“粽子”,可随身携带或挂在门庭上。老一辈手艺人都有一颗“花心”,就是要绣出花朵在自然界中最真实的样子。_。有一款呈葫芦形的香包,中间的蝴蝶呈飞翔姿势,蝴蝶的肚皮、脑袋跟葫芦浑然一体。蝴蝶翅膀与

28、葫芦采取的是同一块布料,从外面一脚针线也看不出来。(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句中的“添”应该改成“填”。B句中的“立体造型”与“平面刺绣”不可以互换位置。C句的两个分号均应该改成逗号。D句中的“花心”应该改为“匠心”。(2)将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用渐变手法呈现出不同光线的照射下一朵花瓣的阴阳不同绣制时至少使用三种颜色过渡能看出新叶和老叶的色差花样图案要做到阴阳对称A B C D(3)第句有语病,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2分)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随着“书香中国”的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在各地

29、落地生根,立足畅通群众与优质文化资源的“最后一公里”。请你为我区的“城市书房”设计一个主题,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主题鲜明。设计有特色,理由充分。请你替学生会拟写一份倡议书,动员同学们为“城市书房”踊跃捐书。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有号召力。请以“城市书房里的灯,亮了”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23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023年9月23日召开的杭州亚运会会徽的主体图形是潮涌,象征着大潮的涌动和发展。其中的钱塘江和钱江潮头是会徽的形象核心,江潮奔涌表达了浙江儿女勇向潮头立的精神气质。

30、材料中“勇向潮头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它也是一种馈赠,一种滋养,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请以“拜失败所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平谷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评分细则 20243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B(“确准”有误)2(3分)B(“具体符号”有误)3(3分)B(A项“战国后期”有误,C项“不再具体体现”有误,D“汉字的极致形体”不是隶书的特点,是

31、楷书)4(3分)D(无根据)5(6分)汉字以形表意,很多汉字无形可象,出现构形危机;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古体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汉字书写隶变,突破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工业革命后,部分人认为汉字难以适应现代化历程,要求废除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实行汉字简化,完成现代转型。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3分)C(造:造访)7(3分)C(而表示转折的连词。A项,其,代词,他们的连词,表假设;B项,则,副词,就却,转折;D项以,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8(3分)B(“余”,其他的,剩余的。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9(3分)C

32、(“恃才自负而常与人发生冲突”无根据,应是“身负才华”,不然会前后矛盾)10(6分)形式工整。恢宏大气。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意思对即可)由“其诗之工不待言”可知形式工整;由“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可概括为恢宏大气;由“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可概括为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每个特点2分,包含特点准确1分,结合内容1分)11(10分)(1)(3分)C(C项,指示代词,这;A项,“立”和“位”古通用使动用法,使站得住;B项,容易交换(轻视);D项,好的善于)(2

33、)(3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3)(4分)示例1: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对出仕能力没有信心。孔子认为做官最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能力,他因漆雕开对自身从政的素质高要求和严于律己感到高兴。示例2: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委婉地表示不急于出仕。孔子认为学业有成却不急于出仕做官,难能可贵,他为漆雕开以修身为要和笃志求学的精神感到高兴。漆雕开的“自知”,2分;孔子因为漆雕开的“自知”而高兴,2分。意思对即可。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12(3分)C(“象征手法”“虚实结合”有误)13(4分)示例:“旷望”句写视野之空旷,“绝纤尘”句突出风景之清丽洁净

34、,“爱清景”三句借景抒情,写出词人经过秦淮河时,见到辽阔清幽的秋景,心境旷达,表达出词人舒畅平和的心情。(2分)上片最后两句写仿佛千百年来行旅的愁苦都总和起来,施加在现在的羁旅之人(词人自己)身上,表达了词人深重的羁旅之愁。(2分)14(5分)示例: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江月善解人意,仿佛看懂了词人心思(“知人”),黄昏时分就早早爬上半空(“上”),照亮山川(“照”),以便词人更好地望乡。(解释2分)词人凭倚高处,触景生情,表达了词人思乡怀人的浓郁忧愁。(2分)【评分参考】手法1分,解释2分,情感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15(共8分)(1)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前辟四

35、窗 垣墙周庭(3)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4)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3分)C(翘楚:杰出的人才)17(3分)D(“浪漫主义手法”“含蓄隐晦”有误)18略。19(3分)一个普通平常的地方(1分),由于有了为国家民族而英勇壮烈的行为和事迹(1分),这些地方便具备了精神气息,变得非同寻常。于是人们把它写进历史,赋予它让人感佩景仰的精神,成为人们崇敬的所在(1分)。20(6分)寓意:方饭亭的位置是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地方,有着沉重的历史故事。(1分)方饭亭是文天祥就义后,人们为纪念文天祥而修的亭子。(1分)方饭亭是文天祥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文天祥舍生取义精神的象征。(1分),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景仰和歌颂之情。(1分)好处: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1分)题目是全文的结构线索。(1分)【评分参考】内容4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1(6分)(1)(2分)A (2)(2分)C(3)(2分)蝴蝶翅膀与葫芦用的是同一块布料,从外面看不出一脚针线来。(“采取”使用错误,应该为“用”或“采用”;“从外面一脚针线也看不出来”改为“从外面看不出一脚针线来”或者“从外面看,一脚针线也看不出来”;每处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