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254719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

2、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A化石B遗址C传说D文字2“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A神话传说B化石遗迹C口述史料D史书记载3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先后发现了有被火烧过的鹿角和很厚的灰烬层,还发现了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碎块,分属于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A过群居生活B使用打制石器C会钻木取火D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4下图为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北京人制作这些石器主要是用来()A狩猎采集B人工取火C从事农耕D建筑房屋5目

3、前,在海南发现了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大港村遗址、石贡遗址、付龙园遗址、凤鸣村遗址等,在以上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残片。材料可以佐证海南()A历史文化悠久B人类活动遗址最多C陆地开发最早D出土文物最为丰富6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这说明元谋人()A距今约170万年B知道人工取火C能够制作工具D能够直立行走7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8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

4、。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9考古学家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下列遗址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可靠证据的是()A北京人遗址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良渚遗址10北京人遗址发现近10万件石器,这些石器的打制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碰砧法,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尖状器、石锤、石砧等。材料表明北京人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器时代D古代农耕时代1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会简单纺织、制衣的是()A石铲石斧B弓箭长矛C渔叉渔钩D骨锥骨针12

5、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如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A原始农业B青铜铸造C纺织业D冶铁业13某同学以“悠久的中国原始农业”为主题,收集了以下材料。其中属于研究该主题第一手史料的是()A神农尝百草的传说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C诗经的相关描述D齐民要术的记载14一位同学在某处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里看到了下列展品。据此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猪纹陶钵骨耜栽培稻谷遗存A已经发明使用了文字B逐渐产生了阶级分化C过上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D实行禅让推选部落联盟首领15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A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

6、玉器B史记中关于农业起源的记载C半坡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16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距今110009000年,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火塘、蕪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如下图所示)和黍两种栽培谷物。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东胡林出土的炭化粟粒A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B使用旧石器并建立城邦国家C制定“夏历”指导农业生产D与“诸夏”长期交往并交融17肥西县三官庙遗址在发掘初期出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南北两处房屋遗址。这说明三官庙聚落进入()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

7、铜时代D铁器时代18万古江河一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学会保留火种B原始农业的兴起C群居生活的出现D打制石器的使用19一位同学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参加原始农耕体验活动,他使用的工具应是()A B C DA打制石器B骨耜C铁锄D曲辕犁20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形制从山西到广东都有出土。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中原文化向长江流域扩展B中华文化自古一统C长江流域文化向岭南传播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21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

8、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A禅让B世袭C分封D专制22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话中错误的是()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B他们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前23“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华夏是也。”从这材料反映的是()A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B诸侯混战形成了华夏民族C民族融合杂居相处不断交往形成华夏民族D华夏民族是优秀的民族24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

9、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25下图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位置应该分别填写的内容是()A黄帝、炎帝B炎帝、黄帝C炎黄联盟、华夏族D华夏族、汉族26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27相传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教人通商交换,号称“神农氏”。他是()A黄帝

10、B炎帝C尧D舜28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4000年)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随葬品多寡不等的墓葬、象征地位身份的礼器、独立的仓储区和手工业区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B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D我国已出现了文明的初始形态29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这反映了()A.阶级分化的出现B.生产力水平的低下C

11、. 祖先崇拜的差异D.氏族信仰的多样性30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作牧誓”;而下图青铜器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重要证据B传说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C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矛盾二、非选择题(40分)31(16分)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远古祖先的拜访”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任务一【对号入座】(1)请将下列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4分)河姆渡原始居民元谋人黄帝半坡原始居民北京人炎帝山顶洞

12、人尧舜禹洞穴中的祖先定居时代的祖先传说中的祖先任务二【分析论证】(2)以下是王同学搜集的反映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请你仿照范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4分)范例:“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见证半坡人会制作陶器。“骨耜”可以见证:_;“复原的干栏式房屋”可以见证:_;(3)根据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史实,完成探究问题。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探究问题河姆渡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请你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原因(至少两点不同)。(6分)任务三【方法总结

13、】(4)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2分)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透过玉的外表),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摔碎后边缘锐利也不会划伤手指),帮(洁)之方也。许慎说文解字材料二良渚遗址用于祭祀神灵的玉琮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珏,象征神权和王权驻马店市博物馆藏“马上封侯”玉佩(1)据材料一,概括“玉德”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6分)(2)据材料一、二,分析“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哪些作用。(4分)3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

14、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我国境内出土的原始居民文物河姆渡文化猪纹黑陶钵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红山文化碧玉龙大汶口文化白陶鬻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良渚文化玉琮材料二“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更为完整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秦亡后,汉代统治集团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材料三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是在唐室中衰以后,自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一些东亚国家把唐代的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其典章制度几乎完全由中国移植而去,城

15、市的格局也仿照长安的市坊制建立。东亚文化圈(1)指出材料一中的文物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远古时代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政治变革”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AAACADA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BCCABBB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CCACBBDDC1【答案】A【解析】远古时代的化石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

16、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选A项;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涵盖范围更大,排除B项;传说、文字均是属于第二手材料,或多或少具有主观色彩,不能作为主要依据,排除C项、D项。2【答案】B【解析】“直接证据”指能够直接说明历史主要事实的证据。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由于北京人存在年代距今久远,研究北京人主要靠化石遗迹,化石遗迹成为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故选B。神话传说和口述史料都带有主观性,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故排除

17、A.C选项。我国到商代才出现文字,所以没有当时记载北京人情况的相关史书,故排除D选项。3【答案】A【解析】从材料“有被火烧过的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集体共同生产生活,过着群居生活,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打制石器,排除B项;北京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我国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可知,当时主要是为了狩猎采集,获得食物,A符合题意;周口洞北京人遗址中厚达几米的石化了的灰烬和燃渣层才能说明火的使用,排除B;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图示只是石器的出现,排除C;北京人遗址时期的人们尚未掌握建筑房屋的

18、技能,排除D。故选A。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海南发现了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大港村遗址、石贡遗址、付龙园遗址、凤鸣村遗址等,在以上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残片”可知,材料反映了海南有许多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说明海南历史文化悠久,故选A项;材料不能说明海南“人类活动遗址最多、陆地开发最早、出土文物最为丰富,排除B、C、D项。6【答案】C【解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说明元谋人会制作石器(工具),会使用火,故选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说明元谋人具体的生活年代,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的“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只能说

19、明元谋人会使用火,且元谋人并不知道人工取火,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元谋人是否直立行走,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选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不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排除B项;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不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不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排除D项。8【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考察的是古人类活动的相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类型房址

20、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半坡人,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因此采用半地穴式房屋,D项正确;北京人、山顶洞人不会建造房屋,住在山洞里,排除A、B项;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A【解析】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故选

21、A。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古人类活动的遗址代表;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古人类活动的遗址代表;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这三处遗址所反映的古人类,已进化为现代人,故排除B.C.D选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从“这些石器的打制方法以砸击法为主”可知,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因此,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说北京人会使用磨制石器,因此,材料并不能表明北京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排

22、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表明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相关内容能表明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已经进入了古代农耕时代,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生,并未进入农耕时代,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简单纺织、制衣”,结合所学可知,骨锥骨针明显与制作衣服相关,半坡人遗址发现的骨锥骨针可以佐证半坡人会简单纺织、制衣,故选D项;石铲石斧很明显与农业生产相关,与纺织、制衣无关,排除A项;弓箭长矛很明显属于狩猎工具,渔叉渔钩则属于捕鱼工具,均与纺织、制衣无关,排除B、C两项。12【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

23、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3【答案】B【解析】据“悠久的中国原始农业”“第一手史料”可知,河姆渡人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原始农耕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栽培人工水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考古发掘而来的,属于第一手史料,B符合题意。神话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诗经收集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与材料“原始农业”不符,排除C;齐民要术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与材料“原始农业”不符,排除D。故选B。1

24、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博物馆的展品判断,干栏式建筑复原图证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定居下来,会建筑房屋;猪纹陶钵说明河姆渡人已经会制作陶器,会饲养牲畜;骨耜、栽培稻谷遗存证明了河姆渡居民从事原始农业,这些展品都说明了河姆渡人过上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故选C项;展品中没有发现文字符号,排除A项;逐渐产生了阶级分化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实行禅让推选部落联盟首领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时间、地点均不相符,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最为可信,故选C项;玉器与农业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史记的史料价值不如实物史料,故排除B项;炎帝教民

25、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属于神话传说,可信程度较低,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火塘、蕪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和黍两种栽培谷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由“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可知与采集狩猎相关;由“粟和黍两种栽培谷物”,可知与农耕定居相关。因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A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建立城邦国家,排除B;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排除C;与“诸

26、夏”长期交往并交融,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故选A。1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肥西县三官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并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南北两处房屋遗址,这表明该遗址所处的聚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因为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石制和陶制工具和器物,开始定居和建造简单的房屋。B选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时期,主要工具是石器,时间跨度相当长,大约从25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1万年前左右。在这个时期,人类主要生活在狩猎采集的方式下,还没有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出现。排除A选项;青铜时代是青铜器大量出现的时期,大约跨越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开

27、始进入定居和农业生产的阶段,同时也有铜器和青铜器的制作。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器时代,与题目描述不符,排除C选项;铁器时代是铁器开始普及的时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221年左右,铁器比青铜器更加坚固耐用。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城邦时代,经济文化逐渐繁荣。排除D选项。18【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新旧石器时代的界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打制的石器,在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右器时代,伯石器时代原始人便角打制右器来集食物,新岩器时代原始人使角蘑制右器种植农作物,来获取食物,原始农亚兴起。“新右器、旧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人工取火的运用,是

28、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又一步提高,故A不符合题意。群居生活的出现,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打制石器的便用,是说明这种石器的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9【答案】B【解析】A项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那时候还没有农业这一说,故该项错误。B项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的,且有农业了,该项正确。C项铁器出现在春秋时期,已经不再原始,故该项错误。D项曲辕犁出现在唐朝,与原始农耕不相干,故该项错误。20【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属于长江流域,而良渚文化的玉琮从山西到广东都有出土,可以看出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故选D项;浙江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

29、化,排除A项;从题干中的良渚文化的玉琮从山西到广东出土这一个考古发现,无法论证中华文化自古一统,排除B项;题干中,山西到广东都有出土良渚文化,说明长江流域的文化不仅向岭南,还向北方传播,排除C项。2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确立通过禅让制进行,其标准是德才兼备,故选A。22【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炎帝黄帝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选项,传说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等,传说的内容有一定的人工加工的成分。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并非全部都是真实的历史,也有人工加工的成分。故答案为C。23【答案】C【解析】根据“华夏民族,

30、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币大同,渐化合以成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远古时期的部落互相交错,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故选C项;均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2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先民的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A选

31、项正确。民族意识已经超越了宗族观念,而不是对宗族观念的强化,故B选项错误。皇帝的地位得到了夏商周三族的认同,而不是各族,故C选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世袭制,故D选项错误。25【答案】C【解析】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此即阪泉之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炎黄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此即涿鹿之战,最终打败蚩尤。炎黄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C项;题干中的黄帝、炎帝;炎帝、黄帝;华夏族、汉族均不匹配、的位置,排除A项、B项、D项。26【答案】B【解析】

32、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各具特点,但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B正确。题干图片中没有关于文字的描述,故A排除。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排除。远古传说不一定可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故D排除。2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号称神农氏,他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炎帝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故选B项;A.C.D项人物与“神农氏

33、”称号无关,排除A.C.D项。2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随葬品多寡不等的墓葬、象征地位身份的礼器、独立的仓储区和手工业区”,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已经出现了城池、建筑、仓储区和手工业区,墓葬陪葬品的多寡不等和象征地位身份的礼器说明出现了贫富差距和阶级,这些都是文明和国家产生的初始形态,故选D项;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A项;社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4000年,当时因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已经过渡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排除B项;

34、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指的是中原文明和周边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原文明,材料仅仅体现了山西的文明,无法印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C项。29【答案】A【解析】从“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可知,随葬品随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出现不同,反映了阶级分化的出现。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说法与题干无关。故选:A。【30【答案】C【解析】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属于文献典籍,青铜器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

35、属于文物发现,因此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故选C项;排除D项;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尚书牧誓的记载和青铜器内底铭文都不是传说,排除B项。二、非选择题31【答案】(1)洞穴中的祖先:;定居时代的祖先:;传说中的祖先:。(4分)(2)“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2分)“复原的干栏式房屋”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屋(或过着定居生活)(2分)(3)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4分)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2分)(4)依据

36、:化石和考古发现(2分)【解析】(1)洞穴中的祖先:据任务一中的不同的“祖先”可知,洞穴中的祖先指的是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的远古人类,其中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三者均处于旧石器时代。故而,洞穴中的祖先应填;定居时代的祖先:定居时代的祖先指的是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约1万年,结束于距今约5000多年至4000多年)的原始先民,其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黄河流域,二者均处于新石器时代。故而,定居时代的祖先应填;传说中的祖先:相传在黄帝之后

37、,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而,传说时代的祖先应填。(2)“骨耜”可以见证:骨耜是一种挖土工具,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它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复原的干栏式房屋”可以见证: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表明河姆渡人已经会建造房屋且过着定居生活。(3)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

38、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原因:长江流域温暖湿润,且雨季时间较长,比较潮湿,故而,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但北方较南方降水量少,且四季分明,比较干燥,故而,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即这两种文化的不同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4)依据: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

39、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因此说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同时要归纳出人类起源还需要辅之以考古发现。32【答案】(1)仁、义、智、勇、洁。(4分、符合题意的几他答案也可,“玉德”照抄材料不得分)儒家。(2分)(2)用作六教祭祀的礼器;用来代表权力;蕴含吉样寓意;象征美好品德。(4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也可答:作为饰品象征身份。体现等级。作为摆件,寓意吉祥,“君子如玉”,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是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光华内致,不彰不显)【解析】(1)具体内容:据材料一“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可知,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据材料

40、一“舰理自外(透过玉的外表),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可知,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据材料一“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可知,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据材料一“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可知,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据材料一“锐展而不技(掉碎后边缘锐利也不会划伤手指),絮(洁)之方也”可知,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综合可知,“玉德”涵盖了仁、义、智、勇、洁。学派: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41、”,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所以,“玉德”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2)作用:据材料一“玉佩”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玉”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可知,蕴含吉样寓意,象征美好品德等;据材料二“用于祭祀的玉琮”、“象征神权和王权”可知,其用作六教祭祀的礼器,用来代表权力。33【答案】(1)新石器时代。(2分)特点:多元起源;多元一体。(2分,任答一点即可)(2)结果:秦汉帝国的建立。(2分)影响: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3)原因:中国文化具有先进性,对周边国

42、家具有吸引力;中国国力强盛,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地理相近,交通便利,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中的图片可知,材料一的图片展示了从河姆渡文化到仰韶文化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耕文明出土的文物,从这些文物各具特色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即中华大地的各个地方都发展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文明,这些文明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2)根据材料二中的“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可知,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是秦汉帝国的建立,即秦朝完成大一统,汉朝延续大一统,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从材料二中的“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结合所学可知,在秦朝的“政治变革”中,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多个盛世,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3)根据所学可知,在古代,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具有先进性,因此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中国古代出现过多个盛世,当时国力强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东亚其他国家与中国相邻,地理的临近加上交通的便利,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