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
2、,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早在西周王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2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这一年属于()A公元前21世纪B公元前20世纪C公元20世纪D公元21世纪3“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国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4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
3、发展,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表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 )A.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 B.诸侯国数量不断下降C.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5据考古报告,妇好(商王武丁妻子)墓出土468件青铜器,其中有130多件兵器,在4件青铜钺(古代一种兵器)中,最大的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铭文。据此,推测合理的( )A.铭文所载内容丰富 B.青铜器铸造颇具规模C.殷商时期战乱不断 D.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6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都通过
4、分封来巩固统治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7李华同学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内看到了一件“网红”文物2600年前的孟姬“嫁妆”晋公盘。盘中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360度转动,盘内壁还有珍贵铭文七处183字,清晰呈现了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它应该铸造于()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8据考古报告,妇好(商王武丁夫人)墓出土的青铜器至少有16吨,其中100多件兵器,在4件青铜钺(古代一种兵器)中,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铭文。据此,推测合理的是()A铭文所载内容丰富B青铜铸造颇具规模C殷商时期战乱不断D妇女社会地位较高9甲骨文包含丰富的社
5、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A政治状况B经济发展C科技进步D军队建设10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上述材料说明甲骨文()A内容十分丰富B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C记录了夏朝的历史D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11下列三幅图片所示文物共同反映了()A中华音韵,博大精深B对外交流,经济繁荣C中原文明,源远流长D铸造工艺,无与伦比1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
6、中表现则是()A打制石器B原始陶器C青铜铸造D瓷器烧制13如图是春秋铁质空首布(一种货币),从这枚货币上我们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有()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已经得到广泛流通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是统一的铜币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比较的活跃ABCD14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诸侯竞相效仿。该情况反映()A各诸侯“尊王攘夷”B周王室地位高C商鞅变法成效大D诸侯势力崛起15下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ABCD16下表为商鞅变法内容节选。这些措施()项目内容鼓励耕织
7、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奖励军功依据杀敌的多少,授给爵位,九级以上即是军官,最高爵赏可到二十级。宗室贵族没有军功的人,不能世袭特权。A提高了军队作战实力B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C加速了社会阶层变动D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17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C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D壮大了秦国军事力量18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周王实行分封制B秦国的商鞅变法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北魏孝文帝改
8、革19史书记载:蜀郡郡守李冰“凿离碓(dui),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该工程完工后,既可以行舟,又可以灌溉田地,百姓深受其益。该工程是()A灵渠B长城C都江堰D阿房宫20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苦,一心为民。李冰父子率蜀中父老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修筑成一座彪炳史册的传世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该工程()A造福千秋B顺应自然C功能齐全D结构精巧21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描写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所发挥的作用()A灵渠B都江堰C永济渠D大运河22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本因素是()A铁
9、器、牛耕的普遍推广和使用B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C各国的变法D百家争鸣23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1)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图1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4国史十六讲中提到:令人惊叹的是,这种消极无为的思想,用一种充满哲学思辨的方式陈述出来,闪烁着炫目的火花。材料中“思想”的提出者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25某校在研学活动中参观巴中晏阳初博物馆,当导游介绍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家”时,某同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位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10、,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位教育家是()A老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26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乃是“天下之治道”主张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27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然后“民可使富也”。据此可知,孟子主张()A实行重商抑农政策B关注民生实施仁政C得民心才能得天下D反对战争促进交流28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29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B向大一统国家发展C兼并战争连绵的不断D统
11、一国家不断巩固30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下表中的内容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文明古国文明特点文明成就古代埃及大河文明集权政治浓厚的宗教意识金字塔象形文字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分封制青铜器甲骨文古代罗马海洋文明奴隶制民主政治十二铜表法罗马大竞技场A交互性B多元性C传承性D统一性二、非选择题(40分)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四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
12、发展”的表现。(2分)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钩阳(四匹同样瓶色的号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京师之钱巨万,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材料四“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3)材料四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2分)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2(13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
13、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汉字之源】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统一文字(1)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4分)【思想之光】材料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李定一中华史纲(2)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城出现的什么局面?(4分)(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传承与发展,在谁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2分)【文史之萃】(4)信息卡1和信息卡2中的“他”分别指的是何人?信息卡1中的“他”
14、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3分)33(15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者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符号一:青铜器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敛饰明显増多。百家讲坛(1)写出西周用鼎制度所反映的重大史实及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名称。(4分)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2分)文化符号二:丝绸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
15、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2)据材料,概括中国丝绸外传的影响。(3分)文化符号三:瓷器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贺易,大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万明海上丝绸之
16、路与中西文化交流(3)根据材料,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2分)并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CBBABBA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CDAAABC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CACCBDBB1【答案】A【解析】二里头文明反映了夏朝的历史,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A项正确;商朝、西周、东周都不符合“最早的中国”,排除BCD项。故选A项。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算方法是用年数除以100,然后取整数加1,得到世纪数,因
17、此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1世纪即公元前20002099年,故选A项;公元前20世纪是公元前19001999年,排除B项;公元20世纪是公元19001999年,排除C项;公元21世纪是公元20002099年,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材料中与“封邦建国”相适应的制度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故选C项;禅让制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封邦建国”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
18、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4【答案】C 【解析】根据“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可知,题干表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468件青铜器”“其中有130多件兵器”可知,商朝青铜器的制造水平很高,铸造颇具规模。6【答案】A【解析】据题干“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初年,为了巩固统治,汉高祖实行分封制。
19、故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故选A项;采用分封制会造成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不是改变地方分裂割据局面,排除B项;采用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并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据“2600年前的孟姬嫁妆晋公盘清晰呈现了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可知,2600年前是东周的春秋朝代。2600年前,即公元前600年。晋公盘文物的重要价值是有助于研究晋国发展的历史,晋国属于春秋时期,故选B项;商朝所处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排除A项;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排除C项;秦朝所处的时间是前221年前207年,排除
20、D项。8【答案】B【解析】材料中表述了在妇好的墓中发现了16吨的青铜器,而且其中100多件是兵器,这些兵器很重,而且在兵器上还刻有铭文。制造这么多这么重的青铜器说明在商朝青铜器的制造水平很高,而且青铜器铸造颇具规模,B符合题意。题目中只是提及了青铜器上有铭文,但是并没有指出铭文的内容,所以不能说铭文所载内容丰富,排除A;材料中提到了青铜器中有兵器,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殷商时期有战乱,但是不能说战乱不断。排除C;妇好是商王的夫人,她的墓中有很多青铜器,说明她的地位很高,但是妇好一人的地位并不能代表所有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D。故选B。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所示图片,“王、臣”所
21、示国家政权,“劓、刖”所示为维护政权建立的刑罚,这些均反映出商周时期的政治状况。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可知,材料说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排除B项;根据材料“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可知,甲骨文记载的是商朝的历史,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C项;根据材料“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可知,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陕西和山东等地,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河南出图的玉器、司母戊鼎和编钟,反映出河南的手工业繁荣,铸造工艺精良
22、,音韵历史悠久。三者共同体现了中原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项;均无法体现三幅图片共同表现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1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C正确,D排除;打制石器、原始陶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AB排除。故选C。13【答案】C【解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春秋铁质空首布”,分析可知,此种铁质货币的流通说明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正确;亦可说明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已经得到广泛流通,正确;金属货币的出现说明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比较的活跃,正确。可见,此枚铁质货币能够反映
23、所述有效信息,故选C项;题干所述此枚货币为铁质货币,并非铜质货币,且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并不统一,表述错误,A、B、D项均包含,排除A项、B项、D项。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郑庄公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打破了西周只有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的规定,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故选D项;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了争霸战争,排除A项;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即战国时期,排除C项;周王室的地位随着诸侯的崛起而逐渐衰微,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魏国、齐国、赵国和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个逐渐衰落
24、。后经过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后,魏、赵、齐实力被削弱,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故选A项,排除B.C.D项。16【答案】A【解析】据“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依据杀敌的多少,授给爵位”“宗室贵族没有军功的人,不能世袭特权”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实力,于公元前356年,支持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同时还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一些的改革,促进了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故选A项;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应体现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但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科举制的创立,加速了社会阶层变动,
25、排除C项;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应体现出社会分化和差距的数据,但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并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经济权力,商鞅变法则顺应了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符合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可见,商鞅被害后,新法没有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选A项;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也是秦孝公死后被害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新法没有被废止并不是因为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排除C项;正是因为新法没有被废止,持续的实行,才壮大了秦国军事力量,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并结
26、合所学可知。B选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途径是鼓励小农经济发展,奖励耕战,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所以B正确;A选项,分封制主要是在政治方面建立统治,其分封对象主要是贵族,与“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不符,A错误;C选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与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不符,C错误;D选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旨是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故D与题意无关。19【答案】C【解析】灵渠、长城、阿房宫都是秦始皇所为,与题干“蜀郡郡守李冰”不符,故ABD选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蜀郡郡守李冰“凿离碓(dui),辟沫水
27、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这是对都江堰的描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组成,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建成以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故C符合题意。20【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
28、巨大的作用”,造福人类,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反映都江堰从建成到现在一直发挥重大作用,为人类造福,没有体现顺应自然,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反映都江堰从建成到现在一直发挥重大作用,为人类造福,没有体现功能齐全,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反映都江堰从建成到现在一直发挥重大作用,为人类造福,结构精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的关键词为“天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因此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故答案为B选项。A选项灵渠,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
29、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与题干不符。C选项,永济渠是继隋炀帝开通济渠、邗沟之后,开凿的又一重要运河。与题干不符。D选项,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题干所给不符。22【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和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使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即引起了社会变革,故选A项;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频繁的战争。排
30、除B项;各国的变法是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革而开展的,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排除D项。2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1)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可知,材料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AB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排除D项。24【答案】A【解析】提取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消极无为的思想”“充满哲学思辨
31、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他也提出了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即题干所述“充满哲学思辨的方式”,故选A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还强调“礼”的重要性,“义、智、信”也是孔子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发扬了孔子“仁爱”思想,排除C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他主张“非攻”“兼爱”,排除D项。2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的教育主张,故选C项;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排除A项;孟子宣扬实行“仁政”,排除C项;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
32、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乃是“天下之治道”主张的思想家是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故C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不符,故A排除。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与题干不符,故B排除。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与题干不符,故D排除。2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优惠的商业税制”可知,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实施仁政,关心民众,减少税收,发展经济以改善民众生活,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
33、的是关注民生实施仁政,没有涉及“重商抑农”政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关注民生实施仁政,没有涉及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关注民生实施仁政,没有涉及反对战争促进交流的内容,排除D项。2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材料可知,“法家严”,故“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据所学知识,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只有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
34、部统一,使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所以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从分裂到统一,没有涉及分封制度趋于完善,所以A不符合题意;兼并战争不断只是片面信息,主要是反映从分裂到统一,所以C不符合题意;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没有涉及统一国家不断巩固,所以D不符合题意。30【答案】B【解析】据题干表格中信息对比可知,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是大河文明、集权政治、浓厚的宗教意识,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古代罗马的文明特点是海洋文明、奴隶制民主政治,这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题干未体现文明的相互影响,不能说明古代文明具有交互性,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文明的传承,因为
35、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比,排除C项;古埃及和古代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未体现古代文明具有统一性,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31 (12分)【答案】(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2分)(2)变化:从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2分)政策:休养生息(2分)(3)人口南迁;(2分)影响: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4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可得出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和粮食的储备。(2)依据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得出西汉初期残破荒凉;依据材料三“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
36、得出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依据所学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3)依据材料四“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得出西晋末年人口南迁;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2(15分)【答案】(1)商周时期(2分);小篆(2分);(2)创办私学(2分);百家争鸣(2分);(3)汉武帝(刘彻)(2分);(4)司马迁(1分);辛弃疾(1分);史记(1分);【解析】(1)据“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可知,商周时期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因此,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商周时期的历史;据“图2统一文字”可知,秦朝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2)
37、据“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可知,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创办私学;据所学可知“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城出现的百家争鸣。(3)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可知,汉武帝时期,其在思想上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4)据信息卡1“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可知,其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史学巨著为史记;据信息卡2“他是南宋著名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可知,其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33(15分)【答案】(1)史实:实行分封制。青铜器:司母戊鼎。意义:是国家和权力
38、的象征。(2)影响: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传播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3)地位: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品。原因:制瓷业发达,造船技术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交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解析】(1)小问由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可知具有等级划分,阶级越高数量越多,周天子是最高阶层,反映的就是分封制;根据图片可知,这个青铜器是司母戊鼎;由材料“鼎最初成为家国宝器”可知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2)小问,由材料中“丝绸制成的
39、筒裙”可知,服饰变得多样化;日本出现“博多织”的纺织法说明利用丝绸提高了纺织技术;材料“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世界各地”体现了不仅传播了中国丝绸,还带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等到全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3)小问,通过材料“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可知,瓷器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原因可从产业状况、交通、技术、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考虑,如“多瓷器”说明制瓷业发达;“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说明造船技术高超;“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说明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是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杭州等是沿海城市,拥有港口,可以运往亚非各地,说明海上交通便利且发达;再加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对外贸易。根据这几点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