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4111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

2、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

3、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菜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如果有一

4、个读者凭着这一些信息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共构。如果对峙的两方面有了强弱,那就很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最高典范,都是两难

5、结构。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也能。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传,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一个人的

6、“自身矛盾”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书中的故事全都高屋建瓴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秀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闭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音乐、美术等,在伟大作品

7、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着“两难结构”。B用艺术方式来表现科学家伽利略的这两种常规选择,任何一种,都有主题思想,也都有简明的结论。C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存在“两难结构”,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D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封闭性,它们直通人心,穿越时代,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真正的杰作,还是那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B文章第段中的“拐杖”与第段中的“调解方案”,虽表述不同,但其效用是相似的。C有些评论家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作品中的两难,因此他们提出“调解方案”,来安慰自己。D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放

8、低自己的身位,不作看透一切的宣教,否则很难创作出伟大的作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的一项是()A关于诗经静女的主题,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南宋朱熹认为是“淫奔期会”,而今人多认为是在描写男女爱情。B关于曹禺先生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冷酷、自私的小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莫衷一是。C电影祝福对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了这样一处改编: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但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时,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D白居易长恨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既有同情也有批判,陈鸿也根据这一事件创作出长恨歌传,“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

9、也”。4文章第段中说:“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请选择红楼梦简要分析其中的“两难”。5作者是如何证明伟大作品中都存在两难结构的?请根据文本概括。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乞丐(英)毛姆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

10、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著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她抽上一鞭子。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

11、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

12、,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

13、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案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

14、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

15、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

16、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B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C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

17、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体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文言文阅读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19、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材料二: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

20、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注埃墨:烟灰。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必:判断。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

21、悦C其言D因任E其身F则焉得G无失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给予,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含义不同。B其,代词,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相同。C顾,回头看,泛指看,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含义不同。D涂,通“途”,道路,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C材料二

22、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D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狂夫唐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葆娟娟净,雨衰注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衰:通“渑”,滋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

23、项是()A“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更令人不觉痕迹。B颔联意蕴丰富,对仗工整,“含”“衰”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娟娟”“冉冉”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晚节渐于诗律细”。C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饥而日恒,亏及幼子,则全家可知,这是举一反三的写法。D诗人饱经患难,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怨而不怒。全诗格高律熟,意奇句妥。16诗人是如何塑造狂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十二

24、章中,孔子认为“”,就不能实行礼,就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士人“”,因为读书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2)将进酒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_A_?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相比之下,_B_,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同时,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

25、长。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少,草类植物多。草原上的土壤厚度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淋溶层,而_C_。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古往今来,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向我们描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野草的种子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具有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等特性,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复杂气候的草本群体。草类植物经过占据水分和养分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

26、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代。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中,将成语“耳熟能详”改为“耳濡目染”更符合语境。B句子中,如果将两个“的”都删去,不影响句子的表达。C句子没有主语,要删去“使得”,让“物种”成为主语。D句子中,必须将“经过”改为“通过”,句子才通顺。七、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被忘却了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

27、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于是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等都接连地到了他们的手里。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地读这些书报,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常常称他做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他自己也常说他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

28、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20文中加点的词“贪婪”和“压倒”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补充语段:如果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大脑会越学习越僵化,最后变成了“书呆子”。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下面两个句子都有“像一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2)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

29、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A 3D 4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就体现了“两难”:贾宝玉在一些人看来,是情痴情种,他聪明灵秀、文采风流;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是不肖子孙,他乖僻邪谬、不学无术。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专权敛财,严苛待

30、下,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5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文章列举了戏剧、小说、音乐、美术等领域的例子,来论证这些领域的伟大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重点分析的是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品。援引黑格尔的“二律背反”理论,为论述伟大作品中的两难结构找到了哲学依据。通过分析“两难的调解方案”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从反面(间接)论证。评论家的调解方案歪曲、窄化了原作的艺术思想,而创作者的“解”看似“洞察一切”,实则把伟大作品降格为优秀作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

31、论述”错误。选项中的“此”指的是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中都存在“两难结构”这一现象,而原文中,黑格尔“早就有过深入论述”的是“这种两难”,而非这两个作品中的“两难结构”,选项偷换了概念。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错误。根据第段“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可知,作者探讨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与“清晰的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与“正确的主题”无关。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第段的观点是“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

32、本段从评论者和创作者两个角度进行论证。A .是研究者(评论者)对同作品主题的不同看法,没有涉及“两难”;B.符合整篇文章的观点,但不符合第段的观点;C.祝福原作本身对祥林嫂捐门槛后的情节走向是有明确交代的,所以电影版的相关情节不属于“两难”;D.符合题意,根据表述,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应该如何看待,长恨歌没有给出明确偏向性的答案,而长恨歌传则进行“宣教”:“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从这一点上来说,长恨歌传不能算是伟大的作品。6B 7C 8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他傲慢自负性格一直没有改变。 9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给读者以真实感;叙

33、述顺序巧妙,文中插叙了红发乞丐二十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错。从小说描写乞丐20年前的情况以及他乞讨不开口,最后把纸币扔掉的情节来看,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与“懒惰”无关。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错,兀鹰不

34、是小说描写的重点,只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构不成暗线。作者写兀鹰是为了烘托或衬托出他傲慢自负的性格,而非推动情节发展。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乞丐做法的原因,可从人物的性格角度入手。正是因为这一傲慢自负性格,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接受“我”给他的纸币,因为“我”是他的熟人,面对“我”,他内心潜藏着的自信与自负被唤醒,这让他觉得“我”是怜悯、同情他,故选择拒绝老熟人的善意。结合乞丐20年前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个傲慢自负的人“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

35、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由他乞讨不开口说话、落魄得让人恐惧的现状看,他还像以前一样,性格并没有改变。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叙述视角看,小说从“我”的有限视角描述故事,以“我”观察红发乞丐来表现人物,从注意对方,到观察对方,再到想起对方、寻找对方、想帮助对方,最终不知对方所终,既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思想状态,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人称的叙述也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从叙述方式看,用了插叙。作者插叙了一段自己与乞丐认识的经历,20年前的罗马,他们常聚在餐厅争论文学、艺术之类的话题,而红发年轻人在众人面前总显露出一

36、副不屑一顾,自负清高的姿态。其作用是丰富了文本内容,使小说情节紧凑;丰满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性格。叙事技巧上采用了留白艺术。小说的结尾写道“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叙述节奏看,叙事节奏紧凑,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空间和时间交织一起。依文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详写了乞丐是如何引起作者的关注,对比红发乞丐与众乞丐的不同,乞讨方式,如红发乞丐手不伸,只凝视着你。略写了红发乞丐乞讨过程中被警察殴打,却毫无表情,习以为常。时间上有的地方快写略过,比如“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新的一

37、天又到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得知作者是认识红发乞丐的,进一步地观察并接近他。其中有快写,也有慢写,节奏紧凑。其作用揭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态度,蕴藏哲理。10BDF 11B 12B 13(1)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种地,鲁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送给他封地,曾子坚决推辞不接受。(2)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的功绩(工作成绩),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会对他是愚蠢还是聪明感到疑惑了。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是为了证明认识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实践来验证;进而提出选拔官员的见解。【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

38、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乎”相当于介词“于”,“比”的意思,“乎仲尼”是后置状语,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尼”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悦”的宾语为“其言”,所以应在“言”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任”的宾语为“其身”,所以应在“身”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并且“焉得乎”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故应在BDF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给予/结交、亲附。句意: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B.错误。用法不同。代词,他;/语气副词,表祈使,一定。句意:他不会改变节操吧?/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

39、的愿望。C.正确。回头看,泛指看;/访问,拜访。句意:孔子看着弟子们说。/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D.正确。句意:看马究竟能跑多远。/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错误。由原文“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可知,孔子并不是直接询问颜回,而是借用自己的梦境。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弊”,破旧的;“耕于鲁”,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鲁耕”;“致”,送给;“固辞”,坚决推辞。(2)“课”,考核;“不疑于愚智”,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

40、语序为“于愚智不疑”;“庸人”,平常(一般)的人。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可知,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是为了证明认识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实践来验证。由原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

41、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可知,进而提出选拔官员的见解。参考译文:材料一: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种地,鲁国国君知道(听说)了这件事,送给他封地,曾子坚决推辞不接受。有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跑出包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土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

42、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来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

43、”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材料二: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仪表,孔子信以为真君子,就收他为徒;同他相处时间长了,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是真文雅,同他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按照容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来,即使凭借孔子那样的聪明,也还有看人失实的结论。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

44、错呢?因此,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结果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结果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如果炼铜造剑时只看所掺的锡和火色,就是区冶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可是用这把剑到水上砍死鹄雁,在陆上劈杀驹马,那么,就是臧获也不会把剑的利钝搞错。如果只是打开马口看牙齿,以及观察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马套上车,看马究竟能跑多远,就是臧获也不会把马的优劣搞错。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的功绩(工作成绩),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会对他是愚蠢还是聪明感到疑惑

45、了。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15B 16前四句描写了草堂美景,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然后叙述潦倒穷困的生活处境,与前面的美景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倔强的人生态度;末句以自嘲的笔调直接把这种疏狂表现得淋漓尽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含衰二字运用拟人手法”错,“含”“衰”两个只是把当时的状态运用得极细腻生动。“衰”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显

46、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1)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故人接济,而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几乎快要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2)尾联写出了诗人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由此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这里使用自嘲的方式来展现“狂”。17 人而不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47、。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弘”“毅”“昔”“宴”“恣”“谑”“顾”“惟”。18为何草原上树这么少草对水分的需求较低有厚厚的钙积层19D【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依据前文“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可知语境强调人们好奇草原上的树为什么很少,因此可填写:为何草原上树这么少。依据前文“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可知语境强调相比之下,草比树木需要的水分少,因此可填写:草对水分的需求较低。依据后文“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可知语境强调草原上有很厚的钙积层,大量树木因此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因此可填写:有厚厚的钙积层。19本题考查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二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