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1562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动静之辩始于先秦。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孔子被当时的隐士们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生活态度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一传统为其门徒所继承,并在周易大传中形成刚健自强的理论。在这个时代,主张柔静无为的只有道家。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动静两方面,静是根本的。他的生活原则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还主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治国方针。庄子及其后学更甚。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2、”,即忘掉人己物我的一切区别,停止身心的一切活动,以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地。庄子的后学更以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并非一无是处。在一些方面,它对“刚健有为”的思想有补充作用。其一,这种学说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扰心,即教人脱除名利的思想。这在生活的失意者那里,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而在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那里,可使人去掉种种的左顾右盼,增添勇往直前的锐气。一些宋儒之所以主张静为动之本,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如“二程”说:“前日思虑纷扰,又非义理,又非事故,如是则只是狂妄人耳!惩此以为病,故要得虚静;其极欲得如槁木

3、死灰,又却不是。盖人活物也,又安得为槁木死灰?既活则须有动作,须有思虑。”其二,这种学说教人减低欲望,勿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勿胡乱消耗,也都有深意,可以救弊。其三,先秦道家的政治思想,极力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先秦道家还对阶级社会里文明的虚伪性加以无情的揭露。反对干涉的思想在西汉初期的实践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反对专制、反对等级划分的思想则在不同时期里引发过反抗意识。其四,这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是教人重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修养。如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早在先秦,这方面的合理因素就被主张“有为”的思想家吸收。如管子一书中有所谓的“静因之道”,荀子有“虚一而

4、静”。注重主体修养,是应该肯定的。但总的来看,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背道而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消极的。(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物,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

5、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廊,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的节奏、韵脚,窗户外的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

6、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著胜地”,这使人人自远的酒正能引人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7、的一项是(3分)A.先秦的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主张积极有为,于是形成了和道家“柔静无为”相对立的刚健自强理论。B.材料一第一段举了老子和庄子的主张,并引用相关内容,是为了论证道家认为“静”是动静两者中的根本的观点。C.在某些方面,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可以对“刚健有为”的思想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D.管子中的“静因之道”和荀子的“虚一而静”等思想虽然有消极的成分,但注重主体修养是其合理的成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是美学“静照”的起点,只要抵达这一起点,人们就能静观万物而有所得。B.“柔静”思想虽

8、然能够教人脱除名利、减低欲望、反对干涉、重视修养,但是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相悖,所以起消极作用。C.美感诞生于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之时,此时空明的觉心可以容纳万境,万境中也浸入了人的生命与性灵,此即灵气往来时。D.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而精神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襟比刚健自强的追求更能带来美感。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B.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家家屋檐下插柳,绿色碧透全城。簪柳:宋代风俗,寒食、清明家家户户门前插柳以庆春避邪。)C.韩持国的词

9、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D.李白诗:“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皱眉,丑妇效颦)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静”,两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7分)5.材料二画线句提及“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请结合文本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空”与“实”。(7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

10、,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

11、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取材于王安石材

12、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未知其故也特:竟然,却B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处理得好C求其所异者蔑矣蔑:微小D然后骐骥与驽骀di别矣别:分辨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人之有异能于其身迩之事父B不患士之不欲为为之于未有C而其将无不趋我吾为其无用而掊之D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荣辱忧戚在我: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

13、的原因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5分)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10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6分)【材料】(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3)南越之修簳,加强弩之上,而彍gu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注释】:簳gn:小竹,可做箭。梃:棍棒。(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7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君子食无

14、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2-14题。绮罗香红叶张炎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

15、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注】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舣y ,停船靠岸。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C“长安谁问倦旅”,以一疑问句领起,“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又用自己烘托红叶。D“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写自己现在正在夏木阴阴,

16、夜雨潇潇的江南听雨。13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史湘云对菊)B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贾探春簪菊)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林黛玉咏菊)D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贾宝玉种菊)14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7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2分)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岂曰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纵使相逢应不识,。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获

17、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在论语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北京的树肖复兴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

18、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

19、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栆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

20、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

21、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

22、边的春色呢?”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

23、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

24、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16. 下列语句中,“讲究”与例句中“讲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A.这一次我们学校请的专家报告真好,非常讲究实效。B.北京人以茶待客,沏茶时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这叫讲究。C.写高考作文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的道道还真不少。D.明星走红地毯,总是穿着讲究的服饰,力求光彩照人。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B.

25、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C.第7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表明在他心中树比人重要。D.文章第12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18.文中第8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6分)19.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颗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7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56分。20.语言基础运用(6分)衣尚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的又一个优质文化节目。服饰是生活的必须品,也

26、是承载文明的艺术品。衣尚中国节目聚焦于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旨在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唤醒观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仅节目借助了歌、舞、剧等习见的文艺样式,还通过街舞、说唱、圆舞曲等舶来的艺术形式阐释服饰文化,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衣尚中国的成功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既要,又要。(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句中的“节目”都不可以删掉。B句中加点词语“必须”应为“必需”。C中画线的两个短语的顺序不能互换。D句中“不仅”一词所处位置不正确。(2)在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使语意连贯、完整。(3分)21.作文(50分)反思,意思是“回头、反过来思

27、考”,常用来指对行为或思想等进行分析总结。有人这样提炼反思,“它是对认识的再认识,对思想的再思想”;也有人说:“反思是指对人对事持有理性思考和独立精神。”以上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符合逻辑。参考答案1.A.2.C.3.D.4.(7分)材料一是从动静之辩的角度来谈各家的主张,强调道家的柔静无为主张以及部分宋儒柔静学说对“刚健有为”思想的补充作用。(3分)材料二是从美学角度谈到了静照产生的条件是内心的空明,精神淡泊及静照对艺术美感诞生的重要作用。(3分)语言表达(1分)5.空:是指此刻陶渊明的心是暂时脱离了世务,没有挂碍,他即便结庐人

28、世,也能够因精神淡泊而守住内心的空明。(3分)实:是指精神淡泊的陶渊明以空明心在归隐生活中体验到人生的广大与充实:体会到“日夕”“山气”“飞鸟相与”等万境之美,悟到生命本真在于恬淡。(3分)语言表达(1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6A7C8A9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翻译4分,语言表达1分。及:等到。又如:及郡下,诣太守。及既上,苍山覆雪。10(6分)应选择材料三。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而要“适其任”;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

29、的功用,与本段的观点一致。【评分参考】6分。能指出本段的观点2分,能解释材料三的大意并指出与本段观点一致3分;语言表达1分;意思对即可。(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7分)11.第一问:有德,笃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怀仁,博学,尊礼。(2分)第二问示例: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重视“行”,而且将“行”视作“言”的基础,即先行而后言。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正所谓“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认真努力完成,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才能取得切实的成绩。而光说不做,夸夸其谈,最终只能欺骗了自己,甚至自食恶果。(4分)语言表达(1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译文:秋霜已

30、经降临大地,无数的树林落叶纷纷。为着不招致春花的嫉妒,红叶这时才呈现出冷艳的姿容。冷瑟瑟的枫树,排列在吴淞江畔;我这个孤独的旅人,又吟出了愁苦的诗句。我的船儿正停泊在孤村流水之间:在斜阳映照的归途上,红叶有似烂漫的鲜花,连绵无尽。啊,荒凉的水沟里,一片红叶凄凉地飘流着。为什么柔情蜜意它载不去,只载去烦恼忧愁呢?长安的人们哟,有谁关心一下这些疲倦的“旅人”?因为怕看见自己衰老的容颜,就一味喝酒,四处漂泊,竞成了这个样子。它徒然把自己打扮得时新漂亮,可是却不能列入洛阳花谱之中。它只能在酒杯前随着旋风飞舞,最后化作无数片碎断的红霞纷纷飞逝。啊,我是多么怀念江南的春天,到处呈现出一片浓绿。我闲适地坐在

31、窗前,倾听着夜雨的飘洒。12D13D14年华迟暮。结合词句:“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孤独飘零。结合词句:“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结合词句:“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结合词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评分参考】答出中的任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语言表达(1分)未结合词句,酌情扣分。15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生于毫末;起于累土与子同裳;与子偕行尘满面,鬓如霜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16.A17.A.18.(6分)老槐树

32、见证了鲁迅在绍兴会馆中写作乘凉的情景;老皂荚树见证了法律奠基者沈家本先生住在吴兴会馆中的岁月;枣树和柿子树见证了荀慧生在甲十九号用果子和柿子招待梅兰芳等朋友的生活场景;老枣树见证了四合院的沧桑历史;合欢树见证了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吴晓铃先生在这里的学者生活;杜梨树见证了湖北会馆里87岁老太太日常的岁月沧桑和朴实的生活风貌。(每点1分,答出5点即可,语言表达1分)19.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叶子浓密如云,花朵洁白耀眼,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当时的人们没有因为住房困难而砍掉它,引起了作者的尊敬(1分);杜梨树有八十年的历史,每一片树叶都会在夏夜扇起自然风,老太太的说法引起了作者的共鸣(1分);这一棵老杜梨树代表的是老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1分),作者希望这种历史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因这棵树,作者也表达了某种隐忧(2分)。语言表达(1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56分。20.(1)A(2)聚焦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方式(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二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