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655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醉

2、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扁牖,八荒为庭衢”“暮天席地,纵意所如。”体现了文人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状态,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它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

3、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自己常说,夏日闻暇时,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陶潜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充分表达了陶渊明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超越境界。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

4、,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

5、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材料二: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闹的氛围,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在此次的饮酒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

6、黛玉替他回了令: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挂归,宜会亲友。(其二)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部真

7、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言出发,不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作者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材料三:采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窦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蝌枕莉。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其精神核心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方面联系密切。B中国酒文化精神所追求的自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自由能够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使得心灵的本真形象得以恢复和重建。C在宴饮和郊游的场合,中国古代文化人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其所行酒令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单一。D中国酒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种哲学意识,寻求超越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赋予酒以

9、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其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B陶渊明不通音律,却备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素琴,在聚会时抚得怡然自得。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超越了自身艰难苦厄的超脱境界。C中国酒文化脱不开娱乐意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描写的宝玉生日宴会饮酒行令的场面涉及中国酒文化,体现出一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D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众人在大观园为宝玉摆寿酒,作为行令者的湘云对酒令的要求新颖别致,其所作的酒令能凸显她的形象特点。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自由意识”的一项是()(3分)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

10、王公前。B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C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有人评价,“史湘云像夏天,热烈奔放;林黛玉像秋天,凄清冷艳”,请结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4分)5材料三中,“湘云醉眠芍药裀”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结合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4分)链接材料: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

11、坎坷形状。红楼梦十二曲之乐中悲(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蓝袍先生(节选)陈忠实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

12、。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憧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13、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

14、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送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蓝袍先生”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

15、么称呼我?”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姓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

16、。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傻子突然跪

17、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嗯。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

18、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B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C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

19、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D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对“读”,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B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20、。D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8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内涵的异同点。(6分)9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

21、是益重渭。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割耳,深数寸。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无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翚。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节

22、选自明史徐渭传)材料二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蓬勃奋发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23、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节选自古文观止徐文长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袁宏道A游越B中C得D渭残E帙以示F祭酒G陶望龄H相与I激T赏J刻K其集L行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24、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死系狱”和“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苏武传)中的“论”字的含义相同。B“白衣往吊,抚棺恸哭”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中的“吊”字的含义相同。C“是胡公知有先生矣”和“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中的“是”字含义不相同。D“胡为不遇哉”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中的“遇”字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喜好书法,擅长草书,绘画花草竹石,也都超逸有情致。B徐渭诗作格调高雅,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解,气度沉静而且章法谨严。C徐渭性格狂放不羁,命途多舛

25、,仍有胡宗宪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D徐渭纵情山水,走遍齐鲁燕赵等地,饱览塞外大漠,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诗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4分)(2)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4分)14“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是对徐渭的高度推崇,请结合二则材料简要概括徐渭之“奇”。(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李嘉祐一官万里向千溪,水宿山行鱼浦西。日晚长烟高岸近,天寒积雪远峰低

26、。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闻道慈亲倚门待,到时兰叶正萋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之阻隔,为下文写长途跋涉的艰辛蓄势。B颔联“近”“低”二字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而是对空间错觉的摹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C颈联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黄芦苦竹”等诗句,但意象虽然相似,感情基调却不相同。D末句“兰叶正萋萋”以景结情,不仅渲染出美好欢乐的气氛,而且有着丰富的暗示性,耐人寻味。16诗人展开想象,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汇于笔端,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强化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

27、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邦彦苏幕遮中“_”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都写到鸟鸣,前者流露出一种轻松欢快之情,后者则传达出一种沉郁苦闷之情。(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引用典故,采用铺陈手法,意在表达自己同先贤们感同身受,隐忍苟活,著书立说,其目的是“_,_”。(3)黄河作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更是诗人笔下的常客,请写出包含有“黄河”意象的诗句“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有时是在_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天气晴朗,薄凉。我决心要到山

28、里去一起,一个人。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阔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铁是如此_。活鲜鲜的青色一剧剧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阳光更浓了,山景益发清晰,一切气味也都被蒸发出来。稻香扑人,再有点醺然欲醉的味儿。这时候,只恨自己不能着一身宽袍,好兜两袖素馨回去。路旁更有许多叫得出来和叫不出来的野花,也都晒干了一身的露水而抬起头来了。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黄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却顾,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我想起一首极喜欢的歌:“我的财产

29、放置在一个地方,远远地在青天之上。”真的,直到那天我才忽然领悟到,我有那样多_的美好产业,像清风明月、像山松野草。我要把它们寄放在溪谷内,我要把它们珍藏在云层上,我要把它们怀抱在内心中。1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和文中加点的“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你走慢一点呀,快了,老太太跟不上。B多跟优秀的人学习交流,你会变得优秀。C一场雨后,小草跟大树都喝饱了水。D他热情地招呼我:“你跟哪儿来呀?”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典雅又生动,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木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温婉雅致的散文

30、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书香默默入心来,。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

31、,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续书香。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近,“小镇做题家”再度成为网络热词

32、。“小镇做题家”是指因为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所以只能不断地学习、刷题、考试,通过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以此实现某种程度上的“鲤鱼跃龙门”,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青年学子,而小镇也成为普通家庭或寒门的代名词。“小镇做题家”本是年轻人的自我调侃:出身小镇,做题改命,却成为一些人嘲讽与挖苦的新名头,被异化成“没有能力,空会做题,书呆子式,低情商的,疯狂加班导致内卷的,无法适应社会”的年轻人,从而引发了大众网友的愤怒与批判。对“小镇做题家”的嘲讽引发了大众的质疑,那么你对于“小镇做题家”这一现象有着怎样的解读?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对社会、时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选

33、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3分)C“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错误,原文“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选项中“只能”缩小范围,表述绝对化。2A(3分)A“不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错误,原文是“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3D(3分)“自由意识”是指“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是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D

34、体现的是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不是“自由意识”。4“热烈奔放”指的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史湘云的酒令通过描绘长江波涛汹涌,铁索揽舟的壮阔景观,以及使用例如“这鸭头不是那丫头”的诙谐用语,抒发了其豪迈健阔之情,体现其热烈奔放的性格;“凄清冷艳”指的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酒令通过视觉上的“落霞”“孤鹜”“折足雁”等哀景,与听觉上的“九回肠”“捣衣声”相结合,抒发了一种哀婉凄怨之情,体现其凄清冷艳的性格。(一点2分)5体现出自由意识。自由意识主要指的是一种“真”境,追求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湘云醉酒后放下了封建道德标准的顾虑,在芍药花下的大青石上肆意洒脱地醉卧,敞亮、豪爽、潇洒、

35、飘逸,如闺阁中的真名士;体现出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指超越不幸与痛苦,摆脱现实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靠叔叔婶婶抚养长大,但是她面对落魄偃蹇的人生,却“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醉卧青石,睡得香梦沉酣,超越了人生苦楚;体现出娱乐意识。娱乐意识体现在饮酒行令,能够调和饮酒气氛,也能够表现自我。湘云行饮酒行令是给宝玉生日晚宴助兴,表现出浓厚的娱乐意识,也展现出她学识丰富、性格诙谐幽默、天真率直的一面。(一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6A(3分)B“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错。“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和“漫不经心”是神态描写!“瞅着”是动作描写,这些神态、动作描写

36、,表现了杨马娃在挨打后的无奈,内心对我些微反抗。C“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错。为了表现父亲是一个冷峻、规矩、严谨的人。D“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错。“我”顶替父亲成为一名私塾先生,第一天就受到了冲击挑战,最终我战胜了杨马娃,并不是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7D(3分)D“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错。原文是“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滋味”是“我”继承了父亲的腐朽的教育方式而内心失落悲哀。8同:“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2分)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2分)蓝袍先生的“

37、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2分)9(1)从社会环境上看,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2)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3)从情节发展上看,“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4)从主题表达上看,“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10C、H、J(一处1分)11B(3分

38、)A论,判罪。含义相同。句意:被判死罪,关进监狱/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B吊,悼念死者;吊,慰问。含义不同。句意:徐渭身穿白衣前往吊唁,拍着棺木大哭/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C是,这;对的。含义不同。D遇,际遇;接触。含义不同。句意: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12B(3分)B“徐渭诗作格调高雅”错误,原文“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的意思是“诗作的体裁格调有时也有卑下的”,而不是“诗作格调高雅”。13(1)幕府中若有紧急之需,会在夜深时打开大营门来等待徐渭。徐渭有时喝醉了不能来,胡宗宪也只是好好对待他。(“夜深开戟门以待”,省略句,补充“待”的宾

39、语“徐渭”;“或”,有时;“顾”,只是。一处1分,句意1分。)(2)徐文长既然向来不能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诗坛的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把他们看作奴才,所以他的名声不能传出越地。(“雅”,向来;“骚坛主盟”,诗坛领袖;“奴”,把看作奴才。一处1分,句意1分。)14才能奇异;性情奇怪;遭际奇特。(一点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徐渭,字文长,是山阴人,做学生时,有盛大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征召到幕府里,宗宪猎得白鹿,将要把它献给朝廷,让徐渭起草奏章,与其他门客所起草的奏章一道,寄给跟自己关系好的学士评判,让他挑选其中特别好的一篇,送上朝廷。学士把徐渭所写的奏章进献皇上,世宗非常高兴,越发地宠信、倚重胡

40、宗宪,胡宗宪因此也更看重徐渭。胡宗宪主管幕府,气势严肃庄重,将领、官吏们没有谁敢仰视。而徐渭头戴角巾,身着布衣,只行长揖之礼,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幕府中若有紧急之需,会在夜深时打开大营门来等待徐渭。徐渭有时喝醉了不能来,胡宗宪也只是好好对待他。徐渭懂军事,喜欢出奇妙计策,胡宗宪擒住徐海,诱捕王直,徐渭都参与了其中的谋划。徐渭依凭胡宗宪的权势,很骄横。等到胡宗宪被投入监狱,徐渭害怕灾祸及身,于是装癫狂,竟拿巨大的锥子刺自己的耳朵,深入几寸。后来,又杀死了后妻,被判死罪,关进监狱,他的同乡张元忭竭力挽救,才得免除死罪。于是游历金陵,到达宣、辽等地,纵观各个边关险塞,与李成梁的几个儿子结交为友。进入

41、京师后,做了张元忭手下。张元忭用礼法来教导他,但徐渭不能听从张元忭教导,时间长了,就生气离开。后来元忭去世,徐渭身穿白衣前往吊唁,拍着棺木大哭,哭后,也不告诉主人家自己姓甚名谁,就离开了。徐渭天才高超,不同凡俗,诗文水平超出一般的人。善于写草书,绘画花草竹石也很精巧。嘉靖年间,王世贞、李攀龙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为是平民身份,被他们摈弃。徐渭愤恨他们用达官贵人来欺压寒素之士,发誓不入这二人的帮派。之后二十年,公安县的袁宏道在越中游历,发现徐渭残余的书册,把它拿给祭酒陶望龄看,两人一同激动欣赏,于是就刻印了徐渭的文集,使流行于世。材料二:文长既然已经在科举考试上不得志,于是就放肆地饮酒,纵情山水

42、,走遍了齐鲁燕赵等地,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峦起伏、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声震天的景象,风雨交加、树木倒伏、幽谷闹市、奇人异士、珍稀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又有蓬勃奋发不可磨灭的壮志,和英雄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悲痛,所以他的诗,嬉笑怒骂,如水奔流出峡谷,如春芽破土,像寡妇深夜的哭声,像逆旅行客迎寒启程。虽然他诗作的体裁格调有时也有卑下的,但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不是那种像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徐文长在文章写作上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势沉着法度精严,他不压抑自己的才能,也不无节制地议论以致打破了文章的思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既

43、然向来不能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诗坛的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把他们看作奴才,所以他的名声不能传出越地,可悲啊!文长喜好书法,用笔奔放有如作诗,在苍劲豪迈中又使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正是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韵味。他还善作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但文长终究因为在当时不得志,怀着愤恨死了。石公说:“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古今文人的牢骚和苦难,没有超过先生的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在胡公幕府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对先生的赏识;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赏识他,唯一遗憾的就是身份未能显贵。先生诗文的崛起,一扫近代

44、文坛荒秽之气,百世之后,自会定论,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不奇特的。正因为没有一处不奇特,这也就注定他到了哪里都不能得志。可悲啊!15C(3分)C“感情基调却不相同”错,感情基调同为凄苦。16长烟高岸的近景与远峰积雪的远景相对照,突出山高水远的跋涉之难,表达对堂弟的关切;游子的离乡远行与父母的倚门等待相对照,表达对堂弟早日归家与父母团聚的叮嘱与期待;今日万里赴任的艰苦与他日家人团聚的欢喜相对照,表达对堂弟现状的安慰和美好未来的祝愿。(一点2分)17(1)鸟雀呼晴山深闻鹧鸪(2)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闻

45、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8C(3分)19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目不暇接/精彩纷呈/变幻莫测/赏心悦目无与伦比/无可匹敌/清新脱俗(一处1分)20典雅:“夕晖”“却顾”“殉”等文言词的运用,文白相间,使得行文高雅简净、细致优美。(1分)生动:拟人手法的运用,“抬起头来”“矜持”赋予野花山色以人的情态,美景如在眼前,形象可感。(2分)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兜两袖素馨”,把无形的花香具象化,读来让人具体可感。典雅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山间美景的喜爱,眷恋。(2分)21原文是短句,更符合文章整体灵动的语言风格;(1分)原文中“错字连篇”“粗制滥造”作谓语,而其在改写后的句子中作定语,作谓语时对这类书的否定意义更强烈;(1分)“就像石楠花一样”在原文中被放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与上文中的“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1分)22(1)不同的书散发不同的香。(2)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3)书能提升人的气质(一点2分)23作文60分。参考立意1小镇做题家,最美追梦者。2“小镇做题”,逆天改命。3小镇做题家,理应得到尊重。4十年饮冰,岂笑他人热血。5身在井隅,仍仰望星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