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430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7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检测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检测 语语 文文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生存方式的提速,以及我们“忙碌”程度的增长,构成了当下全球文化的核心特

2、征。关于近几十年来超时工作是否愈演愈烈的辩论仍未终止,同时又被诸如专业、阶级和性别等因素搅得更为复杂。日常生活加速的感觉是人尽皆知的。作为对“无事不在加速”的回应,“匆忙病”已被公认为现代晚期的病症。尽管这种症状可能与不断增长的弹性工作制有关,工作的加时和加速同样是罪魁祸首。然而,当速度似乎等同于效率和专业主义的同义词时,慢速却可以成为一种方式,来传递另一种可作为替代的价值或拒绝将工作场所置于其他的生活领域之上。在我们的工作、私人生活及公共生活中宣扬慢速的价值,就是建立一个阵地,以期对统治性的“时间”价值体系进行反击。由于这种立场,慢速生活就不仅仅在激发,而是正在得到更多的公众关注。报刊和畅销

3、书中关于工作压力、“反职业主义”以及对增长的“减速”的话题不断涌现,反映出人们在赞美自由支配时间和家庭生活之时,在日常生活中却难以找到时间的困境。流行小说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做的的故事开头,主人翁一位女主管,半夜三更为烤制女儿圣诞节音乐会的馅饼发愁;而在故事结尾,主人翁悠闲幸福地生活在德比郡乡间。这个例子说明了,慢速生活是个相对的概念,人们试图通过将积极价值归于时间使用的特定方式来商洽这种相对概念。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慢速生活的欲望在一系列的社会现象中表露出来。例如,被称之为“健康革命”的运动,强调身体的健康,与迅速流行的“慢”运动诸如瑜伽和冥想相联系。那些具有创意的实践活动的重现,诸如编织和园艺,

4、标志着一种慢速的、更“脚踏实地”的生活倾向。但是慢速生活不同于简朴生活。“简朴”一词恒定地珍视节俭和艰苦工作,以偏爱农村排拒城市著称,并对现代性主张持有怀疑态度。并不是慢速生活运动中所有的形式都具有这种苦行僧式的价值观,例如,慢食运动强调的是物质享受,而慢城运动则起源于一种假设:某种城市生活可以提供活力、社区和美的享受。我们认为,慢速生活强调要挖掘日常生活的乐趣,在意识形态与当下生活之间进行协调,而不是对想象的社区和田园式的黄金时代的怀旧。慢速生活也不是“闭门独处”的同义词。“闭门独处”可以理解为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中抽身而出,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我们要强调的是,根本没必要将“每时每刻经历的简单

5、享受”与封闭社区挂钩。慢速生活或许可以被描述为:强调深思熟虑和专注就需要一种身体的和意识的撤离从一定的空间或地点(如快速或嘈杂的地方)的撤离,至少是在一段时间里,为了休息和恢复精力而向慢速的地方即安静之地撤离。作为一种身体的实践,这种撤离可以是一种能够帮助减压的亚历山大技术,也可以是默想或其他的身体理疗,它们“构成和珍视着当下的瞬间”。慢速生活的基本考虑是时间。其中心思想是:有意识地尝试改变当下时间的规则,以便为日常生活腾出更多的时间。但也不应将慢速生活简化为后现代生活慢速运行的样式,它既不可能提供也不可能造出与当代全球文化并行不悖的孤立时空,以供慢速生活的主体独步其中。与当代文化中的其他内容

6、一样,慢速生活的风格与实践是有意识的刻意的不同步。当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描绘慢速生活时,慢速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或规定的内容;但它可能被主体和实践依据不同情境而得到不同的呈现,在这些情境中,“慢速”由“快速生活”的对立方式来规定。这里没有什么组成慢速生活活动“规定动作”的检查单,慢速的主体也毋须参与我们提到的所有实践活动。然而,在所有的这些实践中,慢速生活是通过用心地使用时间而将日常生活变得既有意义又有趣的最好范例。在一个名为“岂敢懒惰”的访谈里,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感叹自己没有能力“无所事事”,他在懒散和为闲暇活动挤出时间之间坚定地选择2 了后者,这一选择抓住了我们所描述的慢速生活的某些特质

7、。从工具主义的观点来看,慢速生活的实践可能在产出方面(可能是一块家庭烘制的面包)显得“一事无成”。但正是这个过程既令人渴望又丰富阅历。(摘编自温蒂帕金斯、杰弗瑞克莱格慢速生活)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匆忙病”是对“无事不在加速”的回应,而这种病症与不断增长的弹性工作制以及工作的加时加速有关。B如果人们在生活中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获得日常生活乐趣,那么,就不会出现关于“减速”的话题。C目前,人们对慢速生活的欲望可以从被称之为“健康革命”的运动以及一些创意实践活动的重现中显露出来。D通过实践描绘慢速生活时,慢速生活并没有特别的或规定的内容,因此,慢速的主体也毋

8、须参与所有的实践活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希望通过宣扬慢速的价值来反击快速价值体系。B“简朴”生活偏爱农村排拒城市,由此可见,慢速生活与之相比更具有生命力。C当人们需要深思熟虑和专注的时候,或许可以暂时向安静的空间或地点撤离。D有意识地尝试改变当下快速生活的时间规则,用心使用时间,不失为一种慢速生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A某银行主管在文章里得意地宣称,尽管一周工作 80 个小时,他依然总是能够找到与家人悠闲相聚的时间。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

9、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C1989 年“国际慢餐运动”在巴黎正式开始,20 多个国家签署“慢餐协约”,鼓励人们放慢节奏,享受生活。D某网红主播寄情田园、回归传统、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让忙碌生活的人们找到了一方心灵的净土。4文本最后一段使用了“无所事事”“一事无成”这两个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 分)5作者是如何阐释“慢速生活”的特质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6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农耕的桃源农耕的桃源 冯骥才沿着一条顺由山脚曲曲弯弯流淌下来浅浅而清澈的河水,车子晃晃悠悠地溯源而上。很快便进入另一个

10、世界。一个世外的天地,一个悄然无声的世界,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氧吧,喘气是那么舒服。路左一道石桥,过桥即是山村。我们过桥跨进美丽而古老的山村山西晋中的后沟村。全村男女老少只有 251 人,75 户人家,高低错落地散布在黄土高坡上。后沟村用于耕作的土地都在山顶的高原上。世代的先人将一样样的种子搅拌着汗水在那里培植,给今天的后沟村民留下了四十多种五谷杂粮。令村民为之骄傲的是本村盛产的梨子,历史上最高产量曾达到百万斤。山上蜿蜒曲折的鸡肠小道连接着高高低低的人家,都是用脚踩出来的土路。其中一条主干道,由山脚直通山顶。每到秋后,山顶收获的粮谷蔬果便装上小骡子拉的二马车,由这干道运载下来。这条道是用碎石铺成的

11、,坚实有力,可以承载村民们年年巨大的喜悦和千吨万吨的果实。每逢此时,这碎石道上要铺上黄土,垫上树枝和干草,最怕筐子里的梨子被颠破。后沟村的梨子水多而甜,皮薄而嫩。一车车的黄梨绿菜、红枣白瓜,从山顶运下来后,一半入户入仓,一半拉到集上去卖。直到今天,集上交易的方式常常还是以物易物。村民说,以物易物,相互看得见,不用算计,实实在在,最公平。此刻已入深秋,但家家户户的院里还堆放着黄澄澄的玉米。有的人家将玉米码成一垛垛,像金库里的黄金。挂在墙上一串串鲜红的辣椒,椒尖东卷西翘,好像熊熊的火苗。它们依然带着两三个月前收获时节的眉开眼笑与生活的激情。但村民的生活已经进入农闲。一条汉子倚在一架手摇的鼓风机上读

12、报;几个孩子聚在一块平台上玩“跌面面”;一个小女孩穿着名唤“外刹孩”的鞋子在一旁独自踢键儿;还有四五个老人一排靠墙蹲着,晒太阳,抽烟,发怔,相互并3 不说话。他们几乎整整一生守在一起,话已说尽,为什么还要坐在一起,一种生命所需求的依靠吗?阳光照亮他们雪白的胡子,晒暖了每一面朝南的墙壁。一只蜻蜓落在墙上,吸收着太阳从遥不可及的地方送来的暖意,那种玻璃纸一般的双翅和抹在泥墙中细碎的麦秸皮闪闪发光。外边阳光的暖意已经十分稀薄。但是当阳光穿窗入洞,竟在窑洞里集聚得温暖如春。两位妇女盘腿坐在床上,用杂色的碎布块缝虎枕。虎枕可以当枕头使用,放在炕上又是一件艺术品;当然,老虎还是阳刚的象征并具驱邪之意。枕头

13、一端是虎面,猪鬓做的粗硬的虎须,白布缝的尖尖的虎牙,朱砂色的线绣成的云形的虎眉。虎的表情既威严又滑稽。枕头的另一端是翘起来的虎尾,尾巴末端还挂着用彩色棉线扎成的一绺彩穗,更显得趣味横生。后沟村有动物,但人们从不打猎。村民们不尚吃野味,只吃喂养的家禽与家畜,以及粮食蔬菜和瓜果梨桃。男人用土烧制砂锅,女人用荆条编制箩筐。烧火是山中的荆条柴草,不去砍木伐树。用水古是取自龙门河,现在来自深井。后沟村最令人惊异的是家家户户的下水全部使用暗道。各户的分道通向总道,在大山里穿来穿去,然后下泄河中。为了防止雨水冲毁山道或积水淹垮山体,引发塌方,故而山村处处都有疏导雨水的明渠。最高的排水沟竟在山顶上。明渠的水汇

14、入暗道,兼亦利用雨水冲洗暗道,排除淤塞。如此聪明的、巨型的排水工程缘自何人?现在的后沟村人已经无人能说清楚。口头的记忆就是如此脆弱。然而,这个排水系统,令我对后沟村的历史文明心怀崇敬。说到系统,还不止于此。整个山村的生活都是独立的,齐全的,配套的,自成系统的。它有磨房和油坊。村里有铁匠和木匠,开窑造屋人人都会。至于纺线、织布、裁衣,乃是全村妇女们的擅长。女人们还会用刺绣、剪纸和面塑让生活有声有色。山西人制作面食花样翻新的本领可以进入吉尼斯,后沟村的女人能用五谷杂粮煎炒蒸炸煮烙烤,做出六十多种主食来,兼能制做酒枣、干萝卜、灌肠、腌酸菜等等五花八门的小菜小吃。山村半腰的地方有个小小的广场。广场上有

15、座古戏台。戏台前的广场是这小小山村的精神乐园。各种节日里往往还有种种自编自演和自娱的活动呢。从物质到精神他们都是有滋有味和自给自足的。这才是农耕文明一个罕见和地道的村落典范!我一边思考,一边登上高原。此时,日头西斜,侧光入村,半明半暗,景象更加立体。然而山谷空气之清澄,令我惊异。每一口空气吸入肺,都像气化了的清泉,把肺叶凉爽地洗一遍。低头看到一村民蹲在下边一块突兀的山丘的顶上吃面条,而且边吃边与更下边的另一位村民聊天。那村民坐在自家院中的磨盘上。这下边吃面条的村民与我距离十来丈,他与更下边另一村民又距离十来丈。但所有说话的声音都像在我的耳边,清晰至极。据说,有时两人说话,全村都能听见。我忽然悟

16、到,所谓桃源,既非镜花水月,亦非野鹤闲云。原来互不设防,才是桃源的真意。陶渊明所写是他心中的桃源,我所写是我眼见的桃源。不信,你可去看一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后沟村世代的先人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各种粮谷蔬果,使美丽古老的后沟村物产丰富,政通人和。B农户家中堆放着的黄澄澄的玉米、墙上挂着的一串串鲜红的辣椒,既写出了丰收的景象,也表现出农耕生活的美好。C色彩丰富、趣味横生的虎枕,不仅是有实用价值的枕头,也是一件能够驱邪的艺术品,并且象征着阳刚之气和不屈精神。D村民们不喜欢吃野味,所以妇女们将五谷杂粮通过煎炒蒸煮等方式,做出六十多种食品,使他们的生活

17、丰富多彩,有声有色。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句子中“曲曲弯弯”“晃晃悠悠”两个叠音词,不仅增强了语意,也形象地写出车子在山路上行驶的状态。B句子中,“以物易物”这种交易方式原始且简单,但村民认为它“实实在在”、“最公平”,这表现了村民的纯朴。C句子既说明与文字记载相比,口头记忆存在局限性,也表达了对后沟村排水系统缺乏文字记载的惋惜之情。4 D句子把空气比作“气化了的清泉”,这个比喻不仅写出了作者呼吸到后沟村新鲜空气的感受,也照应了上文。8画波浪线的段落,“阳光”这一意象反复出现,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 分)9请结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本文的相关

18、内容,谈谈你对“陶渊明所写是他心中的桃源,我所写是我眼见的桃源”这句话的理解。(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材料一: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堰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屈公曰:“吾闻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殆人所弃,逆之至也。淫

19、洗之事也,行者不利。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得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公曰:“不可!”吴起曰:“起之为人谋。”屈公曰:“成刑之徒也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威武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之将者也。材料二:材料二: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骄慢,表疏不顺,

20、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汉光武云:每一发兵,不觉头须为白。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符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至如颉利,往岁数来侵我国家,部落疲于征役,遂至灭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但经历山险,土多瘴疠,若我兵士疾疫,虽克剪此国,亦何所补?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成刑A 之徒也B 不可C 更已D 子不如E 敦处而笃行F

21、 之G 楚国无贵H 于举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虞,是料想、猜度之意,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B夫子,一般是指对男子的尊称,文中具体指与屈公进行对话的吴起。C致,指表达,与谏逐客书“致昆山之玉”中的“致”意思相同。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持理性头脑,既不好战,又不忘战,这样才能保持军队和国家的威力,才能安身保国。B屈公的话有警告的意图,他认为好战即使是取得一些胜利,也只不过是侥幸,频开战端的祸患总会显现。C“不觉

22、头须为白”形象表现了汉光武帝对用兵的慎重,与苻坚、隋主、颉利轻易发动战争形成鲜明对比。D材料一强调要反对不义之战,材料二强调发动战争要谨慎,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慎战”的思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4 分)(2)有司上言:“林邑骄慢,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4 分)5 14唐太宗为什么最终没有征讨林邑这个国家?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苏轼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苏

23、轼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从戎拟学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以推知,苏辙曾经写诗给哥哥苏轼,向他索要骊山澄泥砚。B本诗前两句通过“举世争称”“百金”等词语表现骊山澄泥砚的坚固与珍贵。C诗人交代澄泥砚是自己从临潼绣领山获取的,与喜好多管闲事的王夫子无关。D面对砚台,诗人展开想象,似乎感受到了经火烧制而成的澄泥砚如今余温尚存。16本诗最后两句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24、1 小题,小题,6 分)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杜甫后期的诗歌多次写到自己衰老多病,如登高中的“_”,登岳阳楼中的“_”,这些诗句深沉悲凉,感人肺腑。(2)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后,提出了“_,_”,合力对抗秦国的策略,并认为这会让秦国“食之不得下咽”。(3)李白在览镜书怀中写道:“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这类览镜生发感慨的古代诗词还有很多,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1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谁也未曾料想,一只卑微的蚕所吐

25、露的内心,却在此后风沙漫天的西域、在苍茫无尽的岁月深处,结成了一条天网般的大道。犹如我们民族的一根生动的血管,一条脊椎般的天路,纵横西东。在这条路上,走来了玉石、天马、植物和菜蔬,也走去了丝绸、铜镜、纸张和灿烂诗篇。这条路不仅交流了思想,同时也输送了技术。它纵贯千里,承担着我们民族最初的梦想。无疑,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想象力和变革精神的一条通道,它用一匹浪漫的丝绸将东方和西方紧密地簇拥在了一起。它犹如一道灵光,让古代中国获得神示,找见了一块“上马石”,也找见了一片能够凭倚的广袤后方、一个新的方向。1877 年,在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丝绸之路”这个词时,横亘于亚洲腹地深处的这一条天路便逐渐掸落灰

26、尘,露出它清晰的五官和婀娜的身姿。丝绸之路仿佛一组庞大而顽强的神经系统,延展于长安以外的广大西域,让那里的生民和万物谨守四序,春种秋收,迁延至今。当“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它不单是国家层面的审慎思考和选择,还是我们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的主动作为,更是这一条辉煌大路的再生之旅。18文中画横线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分别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横亘于亚洲腹地深处的这一条天路便逐渐显露出来”,从语意上看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0 分)

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雪在石河子是常态,一年有半年会下雪。雪景固然可观,久了就有审美疲劳;但是如果你能改用耳朵欣赏,倾听雪的声音的话,那你就会陶醉其中。初雪即已遍地盈野,此后更是肆意抛洒。这儿的雪是那么的晶莹与坚脆,不像南方的雪,一见太阳就化为污水,你想亲近一下就把你的鞋弄得湿湿的。这儿的雪没有那么娇柔,你踏上去,它也还是晶莹的,而且报答给你“嘎吱”脆脆的声音。在这儿你可以真实地体验自己走路的节奏我们很多时候都忘了自己的步伐以及自己究竟走得稳不稳。把脚踩下去就是一个完美的脚印,不过如果你6 慌乱了,对它不够信任,匆忙拔出,那么你的脚印可能瞬间就乱了,鞋里也灌上满满的积雪。用最

28、闲逸的心态踏雪,用真诚倾听自己的脚步,踏踏实实地踩上去,安安心心地拔出来,完成旅程每一个惊喜。如果可以,在脚印的前方,拖出一个浅浅的弧形。这时你回头看看,那片静谧的森林划下了一道轨迹这就是我们的旅程呀。我们很多时候忙着生活,从来没有留一些时间回头看看自己的精彩,渐渐地迷失了自己。其实,回头看看,我们的脚印是如此的美丽。纵使你有凌波微步,还留雪上爪痕。踏雪有声,脚步或匆忙、或凝重,而声音亦随之变化:如西域歌曲,节奏瞬间难揣测;如中原古琴,端庄千古可想见。独行时雪地可听心声,心静则雪声清脆稳重,心躁则雪声凌乱嘈杂;群出时旷野演奏交响,整齐如行进千军万马,混乱如两军对阵厮杀。倾听踏雪的声音其实就是倾

29、听自己的心声。20请分析三处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各具有怎样的表现力。(3 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效果。(4 分)22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 Q 正传)B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啊!(大堰河我的保姆)C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边城)D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哦,香雪)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俗话说“眼见为实”,但孔子却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

30、不可信”。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7 参考参考答案答案 1.C(A 项原文是“可能与不断增长的弹性工作制”有关,选项过于绝对。B 项“就不会出现关于减速的话题”说法错误。D 项“因此”强加因果)2.B(“慢速生活与之相较更具有生命力”于文无据)3.A(第二段的观点是“慢速生活是个相对的概念”)4.“无所事事”指的是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在这里强调对懒散状态的否定,期望自己能够用心使用时间,过有趣有意义的生活;“一事无成”指毫无成就,在这里用反语(或改变词性色彩)表明慢速生活并不是没有收获,

31、而是有“产出”的。(本题 4 分,每点 2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5.从当代人的切身感受如“无事不在加速”等现象入题,引出对“慢速生活”的阐释,易于让读者理解“慢速生活”的特质;用概念的对比进行阐释,通过与“简朴生活”“闭门独处”作对比,在比较中凸显慢速生活的特质;运用举例论证以及引用(“引用”可以不答),具体说明慢速生活的特质。(本题 6 分,每点 2 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提醒学生组织答案时可把“特质”的具体内涵稍微点一下)6B(A 项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政通人和”理解不当;C 项中“也是一件能够驱邪的艺术品,并且象征着阳刚之气和不屈精神”理解不当;D 项中“村民们

32、不喜欢吃野味”理解不当;强加因果)7A(A 项中“曲曲弯弯”“形象地写出车子在山路上行驶的状态”理解不当)8(1)“阳光”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意象,把各种景物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动人画卷。(2)承接上文老人晒太阳,引出下文妇女缝虎枕。(3)突出了后沟村安宁静谧的桃源般的特点,渲染了农耕生活温馨美好的氛围。(本题共 4 分。每点 2 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9(1)“桃源”指是纯朴温馨、自足自给,人人平等、相互信任(互不设防)的农耕生活。(2)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想像出来的,是虚拟的,表现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3)作者笔下的桃源是现实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表现了对后

33、沟村完善的农耕文明的赞叹与感慨。(本题共 6 分。每点 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10.BDG 成刑之徒也,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11.C12.D13.(1)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在上的统帅不玩弄武力,在下的臣民不废弃武备。(“制”“玩”“武”各 1 分,句意 1 分)(2)有官员上奏说:“林邑国王骄傲怠慢,所上奏章中的言辞不够恭顺,请发兵讨伐他们。”(“骄”“表疏”“顺”各 1 分,句意 1 分)14.吸取乱用武力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环境艰险,发兵得不偿失。林邑仅仅是态度、言语不恭,发兵小题大做。(1 点 1 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司马法记载

34、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就一定会灭亡;天下虽然安定,忘记战备就一定危险。”周易上说:“君子要修整武器,防备不测。”武力是不能随意玩弄的,随意玩弄就没有威力;武力也不能废除,废除就会招来敌寇。从前吴王夫差好战遭到灭亡,徐偃王没有武备也被消灭。所以英明的君主裁断国政治理国家,在上的统帅不玩弄武力,在下的臣民不废弃武备。周易上说:“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危亡,这样就会使自身安全并保住国家。”屈公说:“我听说武器是凶器,战争是违背道德的。现在你策划战争违背道德,好用武力,必定被人们所唾弃,倒行逆施到了极点。过分放纵的事情,做了的人都会不利。再说,你曾使用鲁国的军队,不应在攻打齐国时取胜,但仍在齐国取胜了;

35、你曾使用过魏国的军队,不应在攻打秦国时取胜,但你仍在秦国取胜了。我听说过:不是祸乱的人不能造成灾祸。我本来就奇怪我们大王多次违背上天的意旨,到现在未发生灾祸,咦!原来将等待你啊!”吴起吃惊地问:“还可以更改吗?”屈公说:“不能了!”吴起说:“我将通过人力谋划而改变。屈公说:“你是属于已经定型的那一类人,是不可更改的了。你不如勤勉地处事,忠厚地做人,楚国没有比推举贤能更重要的了。”太公兵法上说:“将领要表现出慈爱的心肠,建立威武的战功,以使他的部众竭尽全力;要训练部队的精神和锐气,磨炼将士的节操,提高全军的士气;军队分为五队,使旌旗番号互相区别,不要造成混乱;行军布阵要坚不可摧,班与组要彼此连接

36、呼应,禁止一切为非作歹的事。”书中关于筑垒布阵的序列,战车骑兵的处置,部署兵力的形势,军内的法令,奖惩的技巧,使士卒上刀山入火海、冲锋陷阵擒取敌将,至死而不退缩的策略,多与现在的将领有所不同。8 材料二:贞观四年,有官员上奏说:“林邑国王骄傲怠慢,所上奏章中的言辞不够恭顺,请发兵讨伐他们。”太宗说:“兵器是凶器,不得已才使用它。所以汉光武帝说:每一发兵打仗,不觉头发胡须就变白了。自古以来,凡是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灭亡的。苻坚倚仗自己兵力强大,一心想要吞并晋朝,发兵百万,一次战争就自取灭亡。隋炀帝也一心想要多去高丽,连年征发劳役,人民十分怨恨,最后死在匹夫的手中。至于像颉利,往年多次来侵犯我国,

37、他的部落都疲于征战,也导致灭亡。我现在看到这些,哪能就调兵打仗呢?何况要翻山越岭,那些地方瘴气弥漫,瘟疫流行,假如我的士兵染上瘟疫,即使消灭了这个蛮国,又有什么好处呢?语言文字之间的不恭,何必在意!”太宗最终没有发兵讨伐林邑国。15.C 自己获取的、喜好多管闲事、与王夫子无关,均不符合诗歌的意思。16.最后两句诗,苏轼表示这个澄泥砚自己已经用不到了,最近自己想学习班超投笔从戎;(2分)运用典故,表现了苏轼弃文从武,报效国家,建功封侯的志向与选择;(2 分)这一选择体现了苏轼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昂扬自信,豪情勃发。(2 分)17.(1)百年多病独登台;老病有孤舟(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38、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白居易照镜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张九龄照镜见白发)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秦观千秋岁)(6 分。每空 1 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8改为:这条路不仅输送了技术,同时也交流了思想。改为:它纵贯千里,承载着我们民族最初的梦想。(4 分。每句 2 分,改对 1 句得 2 分)19.原句更具形象性。“露出它清晰的五官和婀娜的身姿

39、”运用拟人手法,展示了天路的神秘和美丽。(“掸落灰尘”用词形象生动,突出天路的历史悠久和曾经被遗忘的现实,酌情给 1 分)原句更具逻辑性。从“掸落”到“露出”,突出丝绸之路从被历史遗忘到逐渐重现的过程。原句语言风格呈现出文学性,颇具诗意化,与整个文段语言风格更相符。(6 分。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真实生动地模拟踏雪时发出的清脆声音。(声音延长)由雪地走路转换到反思平时走路状态,在对比中突出雪地走路的独特体验。(语意转换)解释雪天森林中走路的轨迹就是我们的旅程,使旅程更具体形象,强调生活中要留意自己的精彩。(解释说明)(3 分。每点 1 分,答出效果即可得分)21先将“独行”雪地与“群出”行走在雪地时形成对比,又从“独行”角度将“心静”听雪与“心躁”听雪,从“群出”角度将“整齐”出行的声音与“混乱”出行的声音形成对比。通过多层对比,既生动地描写出踏雪时的不同声音,增强真实性与丰富性;又将不同心境与雪声变化的照应,启迪人们不要忘了倾听自己的心声。(4 分。分析对比的构成 2 分,分析出对比的效果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