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3508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8《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8《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8《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8《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专题小石潭记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6、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7、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

2、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8、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二、词语解释题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射。5、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7、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9、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

3、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10、如鸣佩环。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11、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12、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13、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跟着。14、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三、翻译句子题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译: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不动。4.俶尔远逝,往

4、来翕忽。译: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那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四、内容理解题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然后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5、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3、潭上有什么景物?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5、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因为它周围都是石头。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7、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8、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文中描绘

6、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激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9、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激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10、文章前面写“心乐

7、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遂”,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满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1、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由“隔篁竹”听到玲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的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8、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五、比较阅读题(一)小石潭记与游白水书付过比较阅读。【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厓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

9、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皷,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殆:大概,恐怕。磓(du)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上石头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厓:岸边。巨人迹:巨大的脚印。掬(j):双手捧取。皷:古同“鼓”。余甘:水果名。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佁然不动佁然: 。(2)凄神寒骨 凄: 。(3)折处辄为潭 辄: 。(4)书以付过 书: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3.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

10、项是()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使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小溪岸势高高低低,凹凸不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B.“悄怆幽邃”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一来到小石潭,心情就凄苦忧伤。他游山玩水,是为了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C.“掬弄珠璧”写出了江月倒映水中,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D.“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4.【甲】 【乙】两文都写了水,结合画波浪线句子,分析写法上有何不同,写出水怎样的特点?【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乙】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参考答案】1.(1)静止不动的样子(

11、2)使感到凄凉(3)就(4)写2.(1)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2)(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高兴又害怕。3.B【解析】联系原文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诗人原本心情是高兴的,所以B项“作者一来到小石潭,心情就凄苦忧伤”表述有误,诗人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自己内心的愤懑与失意。4.【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侧面描写,看似描写潭中的游鱼,实则为了衬托水的清澈。【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直接描写瀑布的高,并用五丈长的绳子投石到不了底从侧面写出潭水之深,让人印象深刻。(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绍圣元年十

12、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是潭,潭水深的地方,用五丈长的绳子系上石头投入水中,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高兴又害怕。水岸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双手捧取拨弄水中玉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水果,煮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

13、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二)小石潭记与游天平山记比较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

14、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日光下澈,

15、影布石上。_ _。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 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 _,后来途经槐林,_ _,_ _,夜宿于连云阁。【参考答案】1.C【解析】“明灭”写出小石潭溪水的时隐时现,并不是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2.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3.小石潭水声悦耳,游鱼灵动、可爱,让作者感到快乐。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

16、境触发了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让作者感到忧伤。(意思对即可)4.潭周边景物 中午到达桃树林 下午在环翠亭休息 傍晚到达明教院【参考译文】【乙】第二天,(我)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了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玩赏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申时,(我便)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傍晚时,(我)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三)小石潭记与观第五泄记比较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

17、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

18、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记)注罅(xi):缝隙,裂隙。掉:摇动。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掣折:转折。欹(q):斜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境内。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2)悄怆幽邃 邃: 。(3)闻疾雷声 闻: 。(4)而犹不忍去 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填空)4.请比较【

19、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1)大约(2)深(3)听见,听到(4)离开2.(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3.清 伟(或:奇)4.【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参考译文】【乙】从山门向右拐,有一条石头铺的小路。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条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从青壁间落下,震撼摇动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

20、雪花(一样),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的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游人们有的坐(在岩石上,)有的斜靠着岩石向下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离开。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四)小石潭记与黄州快哉亭记比较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

21、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

22、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有删改)注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的本性。蓬户瓮牖:用蓬草做门,用破瓮口做窗。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乌:哪里。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其境过清清: 。不可久居 居: 。不以物伤性 以: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濯: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3.【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由【甲】文中哪个句子得到印证?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23、乌睹其为快也哉!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在思想情感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 。 。【参考答案】1.(1)凄清(2)停留(3)因为(4)洗涤2.(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2)读书人活在世上,假使(他)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思想情感:【甲】文中的被贬者,孤凄神伤、悲凉深沉;【乙】文中的被贬者则坦然从容、豁达超然。写法:【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以乐景写哀情;【乙】文以议论为主,用对比说理。【参考译文】【乙】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他)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他)胸怀坦荡,不因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的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现在张君不因为被贬官而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因为)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做门,以破瓮口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忧思善感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