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260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写作专题广东省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文55分,书泻5分)材料一: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人离不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材料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荀子劝学材料三: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联系自己高一的学习经历完成写作任务。(1)写一篇演讲稿,用于善美中学国旗下的讲话,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学习之道”。(2)经过高中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感悟,请给母校初中部的学弟学妹写一封信,说说你对学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

2、,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一,出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强调了人不同于动物,富于学习能力,学习(文化)对于社会中的人的重要性。材料二,出自荀子的荀子劝学。在这里,荀子从“性恶论”的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之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能向良师益友学习善言懿行,以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推而广之,也就是说,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成为有利于国家民族之人。材料三,出自韩愈的师说,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这句话突出了要勇于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学习。也

3、可以说,每一个人无论身份职业、尊长年幼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本次作文要求结合材料,联系自己高一的学习经历,从以下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作:一是写一篇演讲稿,用于善美中学国旗下的讲话,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学习之道”。具体情境是围绕“学习之道”的国旗下的讲话,身份是高一学生,对象是善美中学的学生,文体是演讲稿;二是经过高中一学期的学习,给母校初中部的学弟学妹写一封信,说说你对学习的思考。具体情境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以高一学生的身份写一封信,对象是母校初中部的学弟学妹,具体内容是告诉他们你对学习的思考,文体是书信。考生可以就“学习之道”谈如何阅读经典、如何积累自己以及他人的经验,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

4、观念等。立意1学习的重要性。2借助外物善于学习。3学习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4向他人学习。5学会学习。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期末)高一语文试题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高中语文老师提倡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还为同学们列了阅读书单。张华同学打算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时间好好读书。可是,平时课余时间总是很少,而一到周末,他又忍不住拿起手机,点开朋友圈,刷起短视频一学期下来,张华一本书都没有认真读完,他感到很懊恼。 如果你是张华的同学李明,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会,给张华写一封信,引导他更好地阅读。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5、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先展示了一对矛盾:高中语文老师提倡读书,张华也打算读书,但是,张华的课余时间有限,而周末时间他又贪玩。第二个层次指出了“一本书都没认真读完”这一结果,以及这一结果给张华带来的心理影响:懊恼。在引导语部分,给考生设定了虚拟身份张华的同学李明,这就要求行文过程中,语气口吻要符合同学的身份,用语要得体;同时,引导语还要求“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会”“引导他更好地阅读”,那么,写作过程中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并设身处地地去劝导张华持之以恒、科学合理地去阅读,避免空谈大道理;另外,题

6、干规定了写成书信体,那么,写出的文章要符合书信体的格式要求。写作时,要辩证地分析张华没能完成读书任务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课业负担繁重,课余时间有限;一是主观原因,贪图消遣,浪费了周末时间。针对客观原因,可以建议他尽可能地提高学习效率,争取多给读书留出时间;针对主观原因,则要强调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要增强自控能力,学会规避垃圾信息的干扰。而重点强调的应该是对主观原因的克服。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怎样制定阅读计划、怎样选择阅读书目、怎样高效阅读方面,给他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另外,写作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并设身处地地站在张华的角度,合理地给张华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不应高高在上、

7、泛泛而谈,要在帮助他认识到读书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鼓励他在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勇于行动,尽快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真正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懊恼”。立意提示:1.珍惜时间,是有效阅读的保证。2.莫在懊恼中沉沦,要在自控中阅读。3.书海畅游需时日,自我管控要严格。4.要挤时间、省时间,应读好书、会读书。【解答】在书海遨游给张华的一封信 张华: 你好,今天给你写这封信,想和你交流交流关于读书的心得。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渐渐沦陷,每天疲惫于应付工作学习的繁忙,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很少有人沉下心来认真读书。我们也是这样,语文老师提倡大家多读书,读好

8、书,还为同学们列了阅读书单。在学校,各科作业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周末又忍不住拿起手机,点开朋友圈,刷起短视频就这样,时间从我们的指缝间悄悄溜走。 其实,在闲暇时光,我们与其做一些消遣式的活动,不如随性坐下,把一本喜欢的书摊开在桌上,泡上一杯清茶,与书中美景名士进行一次漫无目的的遨游?打开书,通过或崭新或泛黄的纸张,我们回望大漠的金戈铁马,战国名士谋划着,为自己的君主不顾一切谋取利益。而墨子在这战争慌乱中东奔西走,阻止各国间战争的发生。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睿智勇敢,更见那仁爱正义的品质,那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画面一转是繁华的唐朝,听见一诗人在碧山与客对答“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说

9、桃花流水便是他栖于碧山的原因,这大概就是李白的随性洒脱所在吧,山水间也可自得其乐,就和那个隐居于田园的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我们知道,农家的生活其实没有他所说的那么洒脱自在,但他的淡泊乐观精神让他笔下的田野是那样的令人向往。这会让我们的思绪脱离浮躁的名利,淡泊的精神或许会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生活中不经意的美丽与惊喜。 又是在唐朝,有一位老人叹出“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因为一份论佛骨表被大怒的皇帝贬去潮州的韩愈,对国家朝堂尽心尽力,无悔于己的风骨让我们自叹不已。又来到了西湖,看见了岳飞之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岳飞在乱世中精忠报国,无愧于国

10、家的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不禁会想到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无愧于自己,无悔于社会呢? 阅读,能够使我们心存善意和正直,学会友好地对待身边或许有些糟糕的事;能够让人抛开尘世的包袱,不让世俗的烟尘遮蔽了双眼,看见生活中被苦难隐藏的美好;能够鞭策我们,坚守自己的坚持和原则,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和社会没有一丝惭愧。 阅读,就像是一场随心的遨游,像是在忙忙碌碌里偷得的浮生半日闲,让自己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宁静,让我们在名利迷乱中找到自己的初心和方向。让我们发现,生活除了眼前的烦恼苦难,也有不远处的璀璨阳光和悠远云月,还有我们不曾发现,或许早已忘记的安详美好。 张华,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畅游书海吧

11、!你的朋友:李明年月日 【点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

12、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广东省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在青年文化围中,出现了一种“破圈”现象。“破圈”即原来一些局限于某一群体的圈子,打破了固有的界限,与其他群体相互交流。破圈可以是对自己已有圈子的突破,也可以是让更多围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圈子。材料二: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57名1835岁

13、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围,仅17.3%的受访青年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77.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图”,尝试多元文化。关于如何尝试“破围”的问题,61.2%的受访青年选择在传统围加入现代元素,54.0%的受访青年认为这是高冷圈尝试接地气的方式。其他方面还有“小众”围走进大众视野(51.2%),“民族文化”围走向世界(47.8%)等。以上材料引发你对“破圈”现象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材料一对“破圈”内涵和“破圈”的方式作了解释。材料

14、二引述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专题调查的相关具体数据,介绍青年文化圈及其“破圈”现象。对于材料一,须关注青年“破圈”的本质是打破固有界限,积极主动参与群体互动、交流。对于材料三,须关注的是绝大多数青年都有兴趣圈,而且大多数青年认同“破圈”,勇于尝试多元文化。由此可见当下青年的蓬勃朝气;此外,要关注青年尝试破圈的行为方式。在整体感知上述两则材料内容要点的基础上,考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阐述理由。可以列举当下一些“破圈”的现象;然后分析“破圈”的内涵,如青年的自我突破,文化的包容等;接着分析“破圈”的意义,可以从个人到国家到文化逐层递进;最后鼓励青年勇敢“破圈”,期待“破圈”带来的新境

15、界。【参考立意】1“破圈”是青年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重要途径。2“破圈”利于增加青年的包容度、多元性和灵活性。3“破圈”须积极主动,敢于尝试,勇于创新。4“破圈”加速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承创新。5“破圈”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有人说:“生活不需要死板的计划,因为这样就缺少无法估计的刺激与意外之喜。”礼记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注】跲,ji,绊倒。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在班会课上的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

16、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指出,有人认为“生活不需要死板的计划”,如果按照死板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人生,那么人生就缺少了惊险的刺激和意外的惊喜,变得索然无味。材料第二段则指出,凡事都要有准备,讲话前有所准备就能言之有据,不然就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前有所准备就能水到渠成,不然就会陷入困境,行动前有所准备就能及时化解风险,不然就会追悔莫及。从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体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人生是否需要提前规划。从第一段来看,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生活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给

17、人带来意外的惊喜或刺激,而死板的计划既无法适应人生的不确定性,也无法培养我们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更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少了许多探索和创造的乐趣。从第二段来看,做任何事情,预先有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则会一事无成。两段话的观点相左,考生可以认可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运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还可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行文思路上,考生可以写人生需要提前计划,可运用层进式的结构,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方面谈凡事都要有规划的原因,如强调计划的必要性,豫则立,不豫则废,采用对比论证法;然后再从辩证的角度,谈凡事需要适度的计划,以便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但在面对突发状况时

18、,要灵活变通,修正计划,让我们的人生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考生特别要注意辩证说理,认可什么否定什么,观点必须明确,切忌含混不清。立意提示:1.规划人生,行稳致远。2.人生因规划而臻于圆满。3.人生多元,精彩无限。4.人生多彩,且行且规划。【解答】规划人生,行稳致远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假如你正在参加一场限时走迷宫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到迷宫的出口儿,你会选择走一步算一步,碰了南墙再回头,还是做好规划,行稳致远地前进?我的答案是后者。人生亦是如此,只有做好规划,方能行稳致远。 规划人生,确定前进的方向。“年轻的我们不是平庸,不是失败,而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年幼的柴静早已立下

19、目标,确定方向,立志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记者。初入东方时空,柴静便连连受挫,困难不断,但她没有“眼空蓄泪泪空垂”,而是昂起头,向着确定好的方向前进,最终斩获“最美记者”的荣誉称号。柴静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前路荆棘满地,长路漫漫也要向着心中的方向前进,因为规划好人生,方能行稳而致远。 规划人生,确定前进的路径。“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迷茫地走在路上,找不到前进的道路: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苟安于当下生活,没有前进的动力。”倘若人人都如行尸走肉一般,过一天是一天,虚度光阴,那社会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可悲景象?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一生兀兀穷年,走遍高原的每一处角落,寻遍高原生存的新物种,边探索边

20、前进,将研究的汗水撒满高原。还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技领航人朱光亚,还有坚守祖国孤岛三十二年的王继才夫妇,他们或走科研之路,或怀爱国之情,都以个人的坚定执着,向着确定好的路径前进,虽艰苦,虽艰难,但仍能沿着规划好的人生方向前进,行稳而致远。 规划人生,坚定向前。同学们,你可以永远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时时刻刻指引着你前进的方向,让你每次抬头时,都能有鼓舞自己前进的动力。而这座山,将由你自己亲手设计,亲自孕育,并坚定自我,坚持向前,相信终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 林徽因曾说:“最容易伤害到别人和自己的,是那些对距离边缘模糊不清的人。”这正如我们之前的提到的走迷宫游戏,那些走一步算一步

21、,没有规划好方向和道路的人,往往是对距离边缘模糊不清的人。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正确的目标,向着前方,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行稳而致远。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同学们,让我们在最美好的年华行动起来,规划好人生,行稳致远,在有限生命中发热发光!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点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

22、,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阅

23、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家乡,总是存在于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里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那里有我们最熟悉的味道。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味永远是最温馨的回忆。它也许是一道正宗的美食,也许是一口纯正的乡音,也许是一处秀美的风景,抑或是一种独特的风俗 那么,你心中地道的家乡味是什么?今天,这种地道的家乡味在你的家乡是否依旧得以保留?你对保留地道的家乡味有何感想和建议? 请你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题干有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要写“地道的家乡味”,

24、第二个任务要回答地道的家乡味是否保留下来,第三个任务是就保留地道的家乡味发表感想和提建议。第一个任务要选好角度具体展开,第二第三个任务则可略写。文章第一个任务侧重考察对家乡的体验和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里的山川大地,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会勾起你的回忆,拨动你的心弦,引发你的思考。材料中的“地道”,意谓着“真正的、纯粹的”等内涵,它用来修饰“家乡味”,抒发自己与他人“不一样”的感受和见解。写作时可以选取一个较小的角度来切入,比如写家乡风味独特的小吃,写家乡独特文化背景下的人和事,写家乡特有的秀美景色,写家乡独具特色的习俗等,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真挚感情。第二第三个任

25、务可在文章后部分进行今昔转折,由对家乡过去的回忆转入现实观照,并略谈感想建议。虽不必多写但必须包含在文章中,成为文章整体的一部分。参考立意:1.地道的家乡味是一道正宗的美食。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会懂得家乡味道的珍贵与难得。写作时,我们可以搜索记忆中储存的与家乡美食有关的素材,介绍某种美味的外形和类型,美味的制作过程及吃法,让读者了解你家乡的美食,力求通过文字表述调动读者的味蕾,并留下深刻的印象。2.地道的家乡味是一口纯正的乡音。什么地方的人,就说什么地方的话。尤其是我们身处异乡时,一般都会对乡音有着很深的体验,每当回忆起乡音来,都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而且还不时牵动着我们的思绪,引出了许多

26、动人的故事,也增进了我们对家乡的情感。3.地道的家乡味是一处秀美的风景。一石一础,一砖一瓦,一草一叶,小桥流水,井栏树冠那里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让我们流连忘返,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永远伴我们成长。4.地道的家乡味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比如农村传统的过春节,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家人团拜,互相祝贺,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民俗风情的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解答】家乡的味道 家乡味永远是最温馨的回忆。它也许是一道正宗的美食,也许是一口纯正的乡音,也许是一处秀美的风景,抑或是一种独特的风俗 家乡的味道是什么?也许是那团聚的幸福,也

27、许是那秀丽的山水,也许是那一桌丰盛的午餐。它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回味无穷。那叮叮咚咚的碗筷碰撞的声音,那黛绿色连绵不绝的青山,那熟悉的地方口音,无一不在诉说着,家乡的味道。那熟悉的吆喝声是引言。早晨,楼下传来的吆喝声把我唤醒,少了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家乡显得更加具有风土人情。缕缕阳光透过窗帘洒向地板,软绵绵而又让人觉得温暖的味道扑面而来。居民傍着阳光,闲散地站在小道上聊着天,那熟悉又苍老了不少的面孔映入我的眼帘。还好,那些曾望着我长大,陪我一起玩耍的他们,都还在。说话的声音不时飘到楼上,那只属于老家的地方话总是不经意地勾起思念,在心中泛起点点涟漪。微风传送着的吆喝声越来越小,逐渐飘散在风中。那可口

28、的饭菜是正文。每个地方都有几道属于当地特色的家常菜,也许制作过程十分简单,但也只有本地的人才能做出那独特的韵味。在我的家乡也有许多土特产,比如松花皮蛋、扎粉,都让我十分回味。我比较喜欢吃辣,特别是家乡独特的辣味,那种味道无法用语言形容。当在外的游子吃到家乡的一碗炒扎粉,那唤起的思念总会让人眼眸氤氲。那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是什么也不能够替代,不能够磨灭的,它鲜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独一无二。 那瑰丽的景色是后记。我的家乡有许多小山,每一座山都有属于他们的一个小故事。也许是有诗人曾在此作诗,也许是这儿曾出过状元,那些故事都被当做给山起名的依据,比如明月山。话说那儿的名字与嫦娥奔月有关,可我却觉得这名

29、字定跟在明月山顶看见的月亮独特而又分外秀美的有关。明月山有一个十分著名的景点青云栈道。它傍着山修筑,栏杆旁总有些许云雾缭绕,让人有行走于青云之上的感觉。顺着栈道一路向上,到达顶峰,如果夜晚在此留宿,定能看见那剪独特的月亮,和缕缕清冷的月光。那延绵不绝的群山在月光的照耀下更加醒目,愈发幽青。 家乡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是甜甜的、暖暖的,是藏在心底最温馨的记忆和情感的慰藉【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

30、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

31、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停止晚读,出门看云!”近日,在云南昭通一所学校,班主任李老师看到天空飘来了一片七彩祥云,让同学们暂停晚读去走廊上欣赏美景。“能看到七彩祥云,是一件很幸福、很幸运的事情。这么美好的东西,大家要一起分享才好。”李老师的这番话收获无数网友的点赞,也将话题“语文老师的浪漫”送上了热搜,引发了众多评论:评论一: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瞬间值得欣赏,看一场晚霞,听一场秋雨,

32、赏一次落花与大自然的接触,也是另外一种“学习”。评论二:“停课看云”也是一种“无用之用”,毕竟教育首先是育人。教育不是填满,而是点亮。评论三:学校教育要让更多的美有空间得以弘扬。评论四:“停课看云”是另类,“多学一秒、多考一分”才是当务之急。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在教育中点亮心灵,感悟美好 在功利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李老师能不囿于尘俗,不被教室的围墙困住,向同学们分享美好,其做法令人赞叹。须知一个眼中无美、视野狭窄、灵魂干涸的人,怎么

33、可能做出出色的成就? 所以,我认为学校应积极提倡美育,激活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学会诗意地栖居在人世间,体悟生命的美好,进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这应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我们知道美无处不在,但很多同学早已丧失对美的感知能力。就拿我自己来说,窗外四季更替、云卷云舒,但我似乎已很久没关注过了,在日复一日的三点一线中,我好像只记得天冷加衣,下雨打伞。我不知道春花夏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态,不知道秋果冬雪有一种怎样的意蕴。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我看见同学们每天都步履匆匆,双目无神,只惦记做哪些题、刷哪本书提分更快。他们背诗词,不是为品味诗词之美,而是为了默写句子;他们读名人故事,不是因受其精神的感召,而是为了丰富素

34、材。 原因何在?除了学生自己缺少内驱力,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曾几何时,除了应试,学校等教育机构部门,又做出过多少科学合理的努力?谁又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灵是不是赤地干里、一片荒芜?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做出过真正的尝试? 有人问,培养一个爱美、善感的心灵有什么好处?伤春悲秋,为赋新诗强说愁,于社会何益? 说此话的人恰恰不明白,古人感伤的不只是繁花凋谢、黄叶飘零,而且是生命流逝、人生短暂,他们是在为韶华不再、功业未成而悲叹。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激励着他们惜时如金、建功立业,唯恐人生虚度。这难道不是拥有一颗爱美、善良的心带来的生命的激情?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批量制造做题的机器,那么

35、这样一批心灵干涸、眼界逼仄的个体,将来走到了工作岗位上,又如何能做出优秀的业绩?而李老师的这一做法,表面上看是耽误了学生的做题时间,实际上却让学生意识到美无处不在,让学生葆有一颗能感知美、欣赏美的活泼的心灵,这难道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从来功业卓著者,都有一颗爱美、活泼的心灵。苏轼从小接受父亲的“放任”教育,亲近自然,感知美,培养出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在之后的人生中,高吟“老夫聊发少年狂”,高唱“明月几时有”,不管顺逆,从未消沉,活出了精彩;南仁东从小喜欢仰望星空,工作后也经常赏夕阳、看烟霞,在一颗爱美的心灵上,生出对国之重器的构想,功绩振山河;爱因斯坦热爱小提琴,他通过巴赫的严谨之美感悟支配

36、世界的规律,开启了他研究物理的新视角,用爱美的头脑看到科学的奥秘。 威布莱克说:“富有生机就是美。”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就是让学生葆有生机与活力,永远带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让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的学生是美的,这样的教育更是美的。【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式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先写了一位老师让学生暂停晚读课、去看七彩祥云的事件。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遇到了“美好的事情”应该分享。此后,材料又列举了此事引发的一系列评论。前三者持肯定意见,认为这位教师真正抓住了教育“点亮”的精髓,善于启发式、激发式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37、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认为对美育的弘扬不能仅仅止步于这位教师的这次行为,还应走得更远,打破更多的“围墙”。评论四则基本上基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要求,得出了“唯分数论”的观点。通观这些评论可以发现,虽然意见不一,评论者思考的立足点都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合理的。他们都是在表达一种希望:教育界应该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考生可以在这些观点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对此件事发表看法,借此阐述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试题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对这一事件发表思考与感悟。鉴于本题更类似于时事评论,可以采取“引议联结”的思路结构,先以简洁的语言引述材料,

38、然后分析李老师的做法,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教育观,并旗帜鲜明地表明“我”对这种教育观的看法。接下来,我们既可以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取驳论法,批驳那些不同看法。论据要丰富典型,把古今中外的哲人名言和教育故事援引进作文,增加论辩的力度,同时让内容丰富。在论证过程中,最好能由点及面,由对李老师这一件事的分析,扩展到对整个教育的审视、思考,甚至上升到人生观的思考。写作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发展的眼光做辩证式分析,避免走极端。立意提示:1.突破教室的墙,释放灵魂的香。2.莫以“美”为饵,钓“分数”大鱼。3.教育之路千万条,以人为本第一条。4.人生应有美的栖居。5.让美育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6.让

39、教育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美。7.在教育中点亮心灵,感悟美好。【解答】在教育中点亮心灵,感悟美好 在功利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李老师能不囿于尘俗,不被教室的围墙困住,向同学们分享美好,其做法令人赞叹。须知一个眼中无美、视野狭窄、灵魂干涸的人,怎么可能做出出色的成就? 所以,我认为学校应积极提倡美育,激活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学会诗意地栖居在人世间,体悟生命的美好,进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这应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我们知道美无处不在,但很多同学早已丧失对美的感知能力。就拿我自己来说,窗外四季更替、云卷云舒,但我似乎已很久没关注过了,在日复一日的三点一线中,我好像只记得天冷加衣,下雨打伞。我不知道春花夏叶是一

40、种怎样的情态,不知道秋果冬雪有一种怎样的意蕴。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我看见同学们每天都步履匆匆,双目无神,只惦记做哪些题、刷哪本书提分更快。他们背诗词,不是为品味诗词之美,而是为了默写句子;他们读名人故事,不是因受其精神的感召,而是为了丰富素材。 原因何在?除了学生自己缺少内驱力,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曾几何时,除了应试,学校等教育机构部门,又做出过多少科学合理的努力?谁又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灵是不是赤地干里、一片荒芜?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做出过真正的尝试? 有人问,培养一个爱美、善感的心灵有什么好处?伤春悲秋,为赋新诗强说愁,于社会何益? 说此话的人恰恰不明白,古人感伤的不只是繁

41、花凋谢、黄叶飘零,而且是生命流逝、人生短暂,他们是在为韶华不再、功业未成而悲叹。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激励着他们惜时如金、建功立业,唯恐人生虚度。这难道不是拥有一颗爱美、善良的心带来的生命的激情?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批量制造做题的机器,那么这样一批心灵干涸、眼界逼仄的个体,将来走到了工作岗位上,又如何能做出优秀的业绩?而李老师的这一做法,表面上看是耽误了学生的做题时间,实际上却让学生意识到美无处不在,让学生葆有一颗能感知美、欣赏美的活泼的心灵,这难道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从来功业卓著者,都有一颗爱美、活泼的心灵。苏轼从小接受父亲的“放任”教育,亲近自然,感知美,培养出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在之后

42、的人生中,高吟“老夫聊发少年狂”,高唱“明月几时有”,不管顺逆,从未消沉,活出了精彩;南仁东从小喜欢仰望星空,工作后也经常赏夕阳、看烟霞,在一颗爱美的心灵上,生出对国之重器的构想,功绩振山河;爱因斯坦热爱小提琴,他通过巴赫的严谨之美感悟支配世界的规律,开启了他研究物理的新视角,用爱美的头脑看到科学的奥秘。 威布莱克说:“富有生机就是美。”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就是让学生葆有生机与活力,永远带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让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的学生是美的,这样的教育更是美的。【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