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303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阅读专题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高一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3. 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个传统意象都寄寓美好。起句平缓叙述,主人公涉江采莲的雅洁形象跃然纸上。B. 本诗第三、四句巧用设问,一句深沉的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自问自答,也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作铺垫。C. 此诗后四句,采用“悬想”手

2、法,把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达到“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效果。D. 本诗是游子思乡之作,采用“思妇调”的“虚拟”方式,以故乡妻子的口吻,设想家室离思,表达了游子思乡的苦闷、忧伤之情。14. 胡应麟诗薮内编评价本诗语言“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3. B 14. “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是指本诗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语言质朴自然,用语不粉饰,不堆砌,浅显直白,有自然美,诗中很多地方是直白口语,如“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日常生活口语不仅没有丝毫粗俗,反而增添了情绪。语言凝练含蓄,化用前代典籍中的典故,把丰富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不仅丰富了诗

3、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语言凝练,如本诗化用楚辞的意象和诗句,暗示了其未申明的含义,体现了含蓄美。【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错。“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此句抒写女主人公由采花的欢乐转为独自思夫的忧伤,情绪并未转为欢欣雀跃。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意思是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却道理深刻;虽然故事浅近,但却意义深远。涉江采芙蓉的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这首诗用语浅显,自白自然,不加雕饰,有很有口语化的语言,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来芙蓉要送给谁呢?心中的那个人在遥远的地

4、方。几乎就是口语表达,但却并不粗俗,反而准确传达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由欢乐转为忧伤。还有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只能抱一怀愁绪孤独老死。同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忧伤,令人叹惋。这首诗还有一个语言特点就是凝练、含蓄。在用词上,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用了很多楚辞里的常用的意向,比如“芙蓉”、“兰”、“芳草”等等。但是本诗不仅仅限于词,诗歌中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对楚辞的一种借鉴。如“漫浩浩”和“路漫漫其修远兮”中的“路漫漫”相似。还包括“同心而离居”这句和楚辞中“何离心之可同兮”也极为相似。可见,本诗歌作者从楚辞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营养。也正是通过对这

5、些典故的运用,极大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和内涵,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语言凝练含蓄。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农父庐舍(唐)丘为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插秧歌(宋代)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沟塍:沟渠和田埂。耒耜:古代种像犁的翻土农具,也做农具的统称。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6、正确的一项是( )A. 丘诗首联“已绿湖上山”的“绿”作动词用,传神地写出漫山遍野春色盎然的景家。B. 结尾两句的“饭牛”“闭关”写出农家的生活日常,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C. 插秧歌一、二句直叙插秧其事,渲染出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D. 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不答”是因为刚刚栽插完毕,又要忙着去照料鹅和鸭子。16. 同样是农村题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 表现手法:丘诗一、二两句融情于景,表达了对春天悄然而至的喜悦之情;“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运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白描),描绘农人们在田间的躬耕不辍;最后两句“饭牛”

7、“闭关”的动作描写,既写出田家辛勤的日常生活,也暗含诗人躬耕自适、屏绝尘扰的意趣。杨诗一、二句运用动作描写,以“抛”“接”“拔”“插”写出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的劳动状态;三、四两句运用比喻,以“兜鍪”喻斗笠,以铠甲喻蓑衣,突出雨中农事的辛劳;后半首运用语言描写,反映劳动生产的劳身劳心。语言风格:丘诗清新自然,平淡有味;杨诗多用口语、俗语,浅白质朴。【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农人不答是因为刚刚栽插完毕”错误,“莳未匝”意为还没栽插完毕;“又要忙着去照料鹅和鸭子”错误,是要提防鹅和鸭子来捣乱。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8、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表现手法:丘诗一、二两句融情于景,表现在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诗句如口头语、家常话,却写出了物候特点和人们的普遍感觉,诗意盎然,表达了对春天悄然而至的喜悦之情;“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运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白描),湖色青青,农人们在田间躬耕不辍。这两句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写的是农人正在田间渠边劳作的景象。结尾两句“饭牛”“闭关”的动作描写,写农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休息。饭牛就是喂牛。关即门闩,闭关就是闭门。傍晚时分,农人们给勤劳,一天的耕牛喂饮后,关上柴门回到家中休息。结句“归来还闭关”,一方面是写农人劳累了一天,

9、第二天还要早起出工,需要及早休息,这从一个侧面含蓄地写出了春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农人们无事不相往来、互不相扰、闭关自守的心理状态。整首诗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安定时期,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宁静生活。既写出田家辛勤的日常生活,也暗含诗人躬耕自适、屏绝尘扰的意趣。杨诗一、二句运用动作描写,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的劳动状态。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三、四两句运用比喻,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

10、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雨中农事的辛劳。后半首运用语言描写,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反映劳动生产的劳身劳心。语言风格:丘诗,这首诗虽称“题农

11、父庐舍”,所写内容却与农舍无关而是反映了农家春耕时节忙碌的生活。春风吹绿了湖边的山野,田家也开始了春耕,平整土地,喂养耕牛,整日不得闲暇。而诗中田家实际上是归耕的隐士,春耕之余闭门谢客,体现了一种隐逸情怀,通篇语言清新自然。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诗人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欣赏态度来赞美农家生活的。他对农民生活作了诗化、美化、理想化,可以说这是一曲“田园牧歌”。从这首诗的情调,读者也可隐约看出诗人与世无争的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态,语言平淡有味。杨诗,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读来耐人寻味。诗歌口语入诗,生动活泼。但由

12、于诗人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浅白质朴,又新鲜风趣。浙江省绍兴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统测高一语文试题(二)(7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琵琶行(节选)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竹枝词四首唐白居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13、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注】这组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诗人由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形同谪居,此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外部藩镇割据加剧。暗鸟:指归宿之鸟。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通州司马:指元稹,遭遇类似白居易。10.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中,两种旋律交错出现,琵琶之声清脆圆润,以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听众的反应衬托琵琶女技

14、艺的高超,并利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C.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了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写江面上烟雾迷漫,营造一种朦胧之美,“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D. “红簇簇”“碧凄凄”体物入微,体现出巴楚一带雨景色彩浓郁的乡土特色;“冷花”“湿叶”融情于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冷寂。11. 竹枝词中白居易通过“竹枝”歌声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 C 11. 羁旅多病之愁,“愁杀江楼病使君”; 贬谪流离之苦,“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民生多艰之怨,“蛮儿巴女齐声唱”,竹枝之怨非一人之怨。结合注释

15、中的国家动乱不安可以得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营造一种朦胧之美”说法错误,“水烟低”应为“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第二首写静夜听唱竹枝。末句诗人喟叹云:“愁杀江楼病使君”,可愁煞了江楼上的我这个忠州病使君啊!无穷羁愁尽在“杀”之中,表达了羁旅多病之愁。第四首三四句“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意思是难怪曲调苦只因为词语苦,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马的诗。通州司马“词苦”,寄寓了志士们流离迁谪之悲,抒发了贬谪流离之苦。第二首“蛮儿巴女齐声唱”,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说明竹枝之怨非一人之怨,结

16、合注释“此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外部藩镇割据加剧”可知国家动乱不安,抒发了民生多艰之怨。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516题。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注】张先,字子野,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四十岁中进士,曾在江南任吴江县令等小官,遂有感于自

17、身境遇写下这首词。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琵琶行(节选)白居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词一个“垂”字炼字精当

18、,词人举头眺望远天,天空好像与江水相连,刻画了一幅江上美景图。B张词和白诗同写琵琶之乐,都是作者仕途不顺,有感于自身境遇而作,在题材与主旨上都有相似之处。C张词“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并为下阕抒情做好铺垫。D张词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16张词下阕与白诗节选部分同为摹写音乐的文字,试结合诗句分析其摹写方法的相同之处。(6分)_15C“船夫们”错误,应为“美女们”。16运用比喻,张词“玉盘大小乱珠迸”与白诗“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句子,将节奏紧凑、精湛的音乐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

19、那样清脆的声音,以声写声,增强表达的生动性。侧面烘托,张词“弹出今古幽思谁省”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环境烘托,张词“江空月静”与白诗“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弹奏者的动作或神态描写,张词“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写出琵琶女醉态愁容,白诗“轻拢慢捻抹复挑”“低眉信手续续弹”等句,描写琵琶女的动作描写,都有对弹奏者技艺的赞美。(任选三点即可,每点2分)浙江省湖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4(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望蓟门祖 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

20、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燕台:原为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三边:泛指边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临燕台,着一“惊”字,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B.颈联将战争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显得意境壮阔。C.尾联借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抒发了想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D.本诗从军事上落笔,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2)有人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望”,有人认为是“惊”,你认为是哪

21、一个?请说明理由。【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首先理解字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解答】(1)A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

22、。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妥。故选A。(2)此类题两个答案均可,但要说明理由。认为“惊”是诗眼: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见到壮丽景色,却着一“惊”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从而激发了尾联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故“惊”是诗眼。认为“望”是诗眼: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首联起句“燕台”,是“望”的出发点

23、,第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颔联写万里雪原,寒光闪闪,曙光初照,旌旗猎猎;颈联写望见杀场的烽火,再写蓟城重镇,山海拱卫,稳如磐石;尾联写“望”后之感,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更有豪气顿生之感。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故“望”为诗眼。答案:(1)A(2)示例一:我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惊”。“惊”是震惊、震撼之意,严整的军容、荒寂的环境、紧张的战事和险要的地势都震撼着诗人的心,使他产生了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爱国之志。示例二:我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望”。“望”是远看之意,前两联写“望”中所见

24、之景,第三联由“望”而产生联想,尾联抒发“望”后所感,表达报国之志。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赏析: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

25、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暗香宋姜夔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26、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注:何逊:南朝梁代诗人。瑶席:丰盛美好的宴席。叹寄与路遥:南朝时陆凯与范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与范晔。翠尊:绿色的酒杯,这里指酒。14. 下面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月下、梅边加一“玉人”,使美人与梅花相互衬托,再著一“唤”字则静中有动,富有情趣。B. 以何逊自比,表达“渐老”的衰态,增加了时间的厚重感,抒发了词人对岁月逝去的叹惋。C. “但怪得”两句写出了词人埋怨梅花的幽香散入到丰盛宴席中,扰乱了自己的思绪与宴饮的兴致。D. 整首词在咏梅的过程中把现实与过往自如

27、切换,在时间的交错中显现恋情之深,意蕴悠长。15. 简要分析本词的表现手法。【答案】14. C 15. 用典。用何逊的典故,抒发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感叹;用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来寄托词人的相思情意。虚实结合。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赏梅经历,同时赋予现实的感受体验,抒发词人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对比。昔日与佳人赏梅折梅雅趣与如今忘记词采与文笔的衰老之状形成对比:昔日携手赏游梅林的喜悦与如今折梅相送而不得的伤感形成对比。【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埋怨”的说法错误,虽然词人再难有当年的创作激情,但是令人惊异的是,竹林外稀疏的梅花,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词人稍感安慰。可见

28、此句应包含欣喜、意外的心理活动。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用典。“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根据注释可知,这是用何逊的典故。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树彷徨终日。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抒发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感叹。“叹寄与路遥”,根据注释可知,南朝时陆凯与范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与范晔。这是用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来寄托词人的相思情意: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虚实结合。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

29、与攀摘”五句为第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何逊而今渐老”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作者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赏梅经历,同时赋予现实的感受体验,抒发词人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对比。“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过去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如今提起笔来却难有佳句,昔日与佳人赏梅折梅雅趣与如今忘记词采与文笔的衰老之状形成对比;“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当年携手共游,何等惬意!而今“叹寄与路

30、遥”,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昔日携手赏游梅林的喜悦与如今折梅相送而不得的伤感形成对比。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悲秋杜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注】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凉风动万里”运用夸张的修辞,在点明时令的同时,渲染秋日的凄冷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 颔联“

31、家远”“秋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表现家人离散、季节更替。C. 颈联将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自己对举,借天上飞鸟的轻快迅疾反衬自己的迟缓老迈,表达了作者无法像鸟儿一样飞回故乡的愁绪。D. 杜诗以格律严谨见长,本诗八句,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15. 此诗情感沉郁,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简析本诗表达了哪些悲情。【答案】14. D 15. 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群盗尚纵横”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远待家书,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之情;老逐众人,表达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难见两京,表达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32、。(写出任意三点)【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错误,首联和尾联并不对仗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凉风动万里”,写秋风一起,万里秋景萧瑟,触动了诗人的“悲秋”之情。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凉”既是秋天给人的真实感受,也是作者这个游子面对时序更迭而产生的悲伤之感。“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群盗”是说盗贼四起,“尚纵横”写战乱之烈,引起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有忧国忧民之悲。“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此句写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颔联上句“家远待书日”,写诗人离家万里,盼望家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却不能得到慰藉之悲。颔联下句“为客情”,“客”漂泊羁旅意。表达了诗人天涯漂泊之悲。作者心中满怀愁情,从纷乱的愁绪缝隙中看到飞鸟高翔而过,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之情;“老逐众人行”写诗人年老体衰却不得不随着众人逃难,写出了年老力衰生活无奈之悲。“何由见两京”,“何由”指什么理由;“两京”指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表达了诗人难见两京,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