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223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阅读专题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15. 下列

2、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短歌行均属于古体诗的范畴,“歌”“行”“吟”都是古体诗。B. 本诗用字精准凝练,“迷花倚石忽已瞑”一句中的“忽”字,写出了诗人留恋美景,浑然不知天已昏暗的情状。C. 诗人两次提及谢公,表现了对谢灵运的仰慕,表达远离现实寄情山水,寻得精神解脱之情。D. “熊咆龙吟”两句描绘熊在岩石上咆哮,龙在泉水中长吟,就连深林、山巅也惊动了,令诗人惊叹、向往。16.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后言中说,“太白以气为主”,这里所说的“气”是指气质,或个性特点。请结合诗歌节选部分,谈谈李白的“气”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5. D 16. 体现在奇特的想象手法上

3、;如描写神仙出场时,彩虹作衣、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均是奇特的想象;体现在大胆的夸张手法上;如“一夜飞度镜湖月”“身登青云梯”等句;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诗中刻画的洒脱的自我形象,体现诗人追求自由的人格;体现在意象的选取上,例如熊、龙、虎、天鸡、金银台等奇特意象,(或组成奇特意境),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体现在语言节奏等方面。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形式自由,如以“我欲因之梦吴越”等七言为主,间以“列缺霹雳”“湖月照我影”等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构成错落有致的节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熊在岩石上咆哮,龙在泉水中长吟”错误,“熊

4、咆龙吟殷岩泉”理解有误,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体现在奇特的想象手法上;如描写神仙出场时,“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彩虹作衣、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均是奇特的想象;体现在大胆的夸张手法上;如“一夜飞度镜湖月”,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夸张说速度快是“飞度”。“身登青云梯”,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以“青云梯”夸张说山路之高险;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中以诗人行动和见闻刻画诗人洒脱的

5、自我形象,体现诗人追求自由的人格;体现在意象的选取上,海日、熊、龙、虎、天鸡、霓、风、金银台等奇特意象,营造了神奇的背景。诗人的幻想色彩鲜艳、变化莫测,极富于魅力,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 体现在语言节奏等方面。诗歌以“我欲因之梦吴越”等七言为主,间以“列缺霹雳”“湖月照我影”“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等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杂言相间,构成错落有致的节奏。“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为骚体。整首诗不受律束,形式自由。江苏省南通市区通州区、启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同时期。兜鍪:头盔,代指兵士。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何处望神州?”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引出登临地点和远望之景,从而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思。B. “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心中无尽慨叹。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表达了对孙权虽统率千军万马,却难以使

7、东南战争平息的惋惜。D. 全词通过三问三答,将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层次分明,意境高远,令人心生悲怆雄壮之感。16. 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孙权,请简要分析作者表达情感异同。【答案】15. C 16. (1)相同点:都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2)不同点:南乡子通过对孙权不畏强敌、勇敢抗争的歌颂,表达自己渴望奋勇杀敌的壮怀,又蕴含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永遇乐借无处寻觅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对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忧思和自身报国无门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表达了对孙权虽统率千军万马,却难以使东南战争平息

8、的惋惜”错,“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表现了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有着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精神。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南乡子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隅,奋发强,战斗不息,具有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九岁继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七岁。作者在这里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年少”却敢于与雄才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凡的胆识和气魄;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势力不断壮大

9、。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抗争,战胜之,表达自己渴望奋勇杀敌的壮怀,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能、懦怯苟安,蕴含这词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永遇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用典。孙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此处用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为:千古江山依旧,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再也见不到了。“无觅处”三字,表明了诗人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痛苦心情。言外之意,表达了对屈膝江左的南宋王朝深为愤慨和

10、自身报国无门的感慨。由此可知,这两首词都用了孙权的典故,都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总结出两首词表达情感的不同。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观田家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注:劬:劳苦,勤劳

11、。15. 下列对这两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诗首联运用了白描手法描绘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各有分工,紧张忙碌又秩序井然。B. 杨诗颔联把笠比作兜鍪,把蓑比作盔甲,形象鲜明,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而且更寓有深意。C. 韦诗中没有描绘“微雨”,而突出“众卉新”,既写出万木欣欣向荣,又表达诗人欣喜之情。D. 两首诗都直接从现实中截取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口语描绘劳作场景,朴实畅达,自然轻快。16. 两首诗歌都写劳作,但是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 同:都写了农家生活的辛苦和农事的繁忙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异:杨诗抒发了吃苦耐劳,勤劳乐观精

12、神;韦诗:揭示了赋税徭役的繁重,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的抨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用生活化的口语描绘劳作场景,朴实畅达,自然轻快”错误,第二首诗没有用“生活化的口语”,“自然轻快”也表述错误,语言风格自然活泼。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杨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三四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也表现了农事的繁忙,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

13、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抒发了吃苦耐劳,勤劳乐观的精神。韦诗:“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同情之意流注其间,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表达了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心。结合以上分析,从“同”与“异”两个角度分析抒发的情感即可。江苏省徐州市等三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14、完成小题。九日登高王昌龄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化用“一衣带水”的典故,写家乡与京城长安隔水相望,表现出与亲人“天涯若比邻”的意思。B. 颔联中“润”字写出菊花鲜艳润泽的特点,“秋”字令人眼前浮现出金梨缀树、硕果累累的画面。C. 颈联写重阳佳节人们插茱萸祛病避邪,饮菊花酒延年益寿的民俗,表现出古人欢度节日的仪式感。D. 诗歌描写登高出游的盛况,风格秀丽明快,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16. 从全诗看,这首诗

15、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案】15. A 16. 抒发了作者对繁华盛世景象、重阳节风土人情及习俗的喜爱与赞美;寄托了思亲祝福之情;流露出闲适自得的情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首联化用一衣带水的典故,写家乡与京城长安隔水相望,表现出与亲人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理解错误。首联写重阳时节,雨后初晴,人们纷纷涌向城墙北楼远眺,远望青山如黛, 河如玉带,围绕皇城,令人陶醉。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重阳时节,雨后初晴,人们纷纷涌向城墙北楼远眺,远望青山如黛,河如玉带,围绕皇城,令人陶醉。颔联由远及近,秋雨过后,景

16、色清明,菊花四处开放,金黄一片,滋润娇嫩,分外妖娆,皇宫御苑里面,霜染红叶,幻若云霞,金梨缀树,硕果累累,一片雍容华贵的气象。颈联写到处游人如织,男人们插着茱萸,饮者菊花酒,相互祝福健康长寿,盛装的妇女云鬓高起,插着翡翠凤钗,吊坠微微颤抖,犹如凤凰起舞,愁态可掬,是不是思念远方的亲人呢。前三联借青山、菊花、金梨、茱萸等景物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热闹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繁华盛世景象、重阳节风土人情及习俗的喜爱与赞美。 “茱萸插鬓花宜寿”,也借男人们插着茱萸,饮者菊花酒,相互祝福健康长寿的风俗表达了对亲人的祝福之情。“翡翠横钗舞作愁”,直接点“愁”,流露出诗人的思乡情怀。尾联写休说陶渊明隐逸洒脱,归隐田园

17、,赏菊饮酒,怡然自乐,可是和现在的时代(盛唐)相比,估计他也没有如此潇洒风流吧。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诗人的欢悦,流露出闲适自得的情感。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秦太虚梅花(节选)苏轼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注】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官黄州时期。孤山,位于杭州西湖旁,苏轼曾任杭州通判。畀:给予;昊:广漠的

18、天字,苍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情立马待黄昏”交代了赏梅的时间,表现出即便是黄昏时分,诗人也要赶往江边驻马欣赏梅花的兴致。B“竹外一枝斜更好”用语平易却极富意趣,既勾画出梅花斜倚修竹,幽独娴雅的神韵,又暗合诗人落寞的情怀。C“万里”强调距离之远,暗示诗人迁谪辗转之愁;“十年”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D最后两句感慨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将残留的梅香交还给苍天,本诗以此作结,曲尽意致,耐人寻味。16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咏梅花,请简要赏析。(6分) 15C(鉴赏古代诗歌。“逐客”“佳人”都是诗人自喻。“逐客”指称被朝廷迁谪之人,正是诗人目前身

19、份;“佳人”一词在古代不专指美女,还指美好的人、有才干的人。)16实写黄州江头千树梅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一枝斜倚竹外娴雅的孤梅之美。(2分)虚写诗人回忆十年前在杭州孤山的情景:赏梅饮酒,醉眠少休,醒来之时梅花纷纷扬扬落满一身一地。(2分)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逐年老去的慨叹以及满腔的迁谪之意。(2分)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

20、释:阙,指长安。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魏扶,即诗人的好友。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15.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B.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C. 颈联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色又绘声,给人一种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D. 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16.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 孤寂、

21、凄凉之情。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渐新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离别的不舍之情。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渔樵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逸情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错误,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可见并非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22、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

23、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

24、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总之,诗歌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表现诗人的离愁与不舍;最后两句再现了诗人在出仕为官和眷念归隐山林过渔樵生活之间的矛盾心理。江苏省盐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15-16题。孤雁张炎楚【泛指南方】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失意】惊散。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只寄得、

25、相思一点。料因循【迟延】误了,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形容愁苦连绵不绝】。谩长门夜悄【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锦筝弹怨【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忽然】、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

26、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赏析】解连环孤雁是宋亡后之作,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的艺术功力。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

27、之痛,漂泊之苦,凄婉动人。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起句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怅离群万里,

28、恍然惊散”。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

29、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 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

30、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之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之一。“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

31、死”事表达心声。从对上阕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下阕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了张炎词的“清空”本色。换头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因“

32、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和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的一片愁怨之情。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的急切

33、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 “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一往之深情。“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

34、: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一个 “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离群之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的复杂矛盾心理。至此,孤雁之情已至深至切似乎无法再写,但作者意犹未尽,再次从虚处下笔,进一步替孤雁设想:“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

35、珠帘双双紫燕了。从用意上看,此二句实承以上而来。即如上所述,孤雁之愁已至浓至厚,无法解脱,其望归思伴之情已至深至切,无以复加,但退一步说,即使雁之愿望无法实现,它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的“双燕”(暗指归附元朝者)一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一笑,从而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的情怀,使其形象得到了升华。而在这空灵蕴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的心迹也得到含蓄而委婉的表露。这在情感上,表现为异军突起;在格调上,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峭拔。由于作者在这首词里没有刻意于静态的摹写,而着重从孤雁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上由“怅”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写出了动感,因此,在意脉和情感节奏上,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

36、起伏跌宕,于空灵之中见出流动,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词人遣词炼意、体物抒情的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词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的方法上,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注】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37、。因循: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谩,同“漫”,徒然。长门是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前三句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写孤雁失群的遭际,“空”营造出空阔、寂寥的环境氛围。B.“自顾影”中表示孤雁对自我的怜惜,“欲下寒塘”表现出孤雁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C.借苏武托雁寄书的典故和陈皇后筝声诉怨之事,衬托孤雁误了书信的自责和无人怜之的哀怨。D.末三句写孤雁看到人家半卷画帘迎接飞燕双双归来也不会感到羞愧,以双燕类比孤雁之心迹。【答案】D。衬托。16. 近代陈匪石:“此为咏物之作。南宋人最讲寄托,于小中见大。”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借孤雁所寄托的“大”的内容。(5分)【答案】借孤雁的离群,寄托自己的漂泊之苦。借孤雁寄书艰难,寄托南宋灭亡后词人的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借孤雁想象与同伴重逢的惊喜,寄托词人与困境中坚守希望的乐观。借孤雁面对双燕不以孤独为羞,寄托遗世独立、不改节操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