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专项训练 (带答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统编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51631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专项训练 (带答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专项训练 (带答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专项训练 (带答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专项训练 (带答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专项训练 (带答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统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总复习古诗专项训练班级: 姓名: 1.下列诗句名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但悲不见九州同 九州生气恃风雷 B.王师北定中原日 南望王师又一年C.直把杭州作汴州 飞流直下三千尺 D.西湖歌舞几时休 物是人非事事休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鹰隼(一种凶猛的鸟)试翼,风尘吸张(一张一合)B.天戴其苍,地履(鞋子)其黄C.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D.干将(古代宝剑名)发硎(磨刀石),有作其芒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A.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B.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他在课堂上常常明知故问,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C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D.学习不能学了新的就忘了旧的,要时常复习,温故知新,才会真的进步。4.下列句中的“下流”与“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下流”的意思相同的是( )A.这次比赛中,最下流的作品都比往年的作品质量要好。B.此地位居长江下流,水势不可阻挡。C.这种行径只能说明他们的卑鄙和下流。D.他居然连这种下流的话都说得出来,真是个无耻之徒。5.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爱国”这一主题的是( )。A.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B.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昨夜江边春水生,艨瞳巨舰一毛轻。6.下

3、列关于示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音精雕玉琢,有助于流露出真情,使诗更美、更感人B.这首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C.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绪和忧国忧民的情怀D.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绝笔诗7.下列关于山居秋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的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B.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

4、活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C.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山间的静谧感D.这首诗通过写山水田园的清新宜人,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8.乐乐读书方法不对,记不住内容,他的哥哥可以用下面( )来提醒他;小兰读书总是不用心,往往半途而废,你可以用下面( )来劝说她。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C.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积累与运用。1.补充诗句,并在括号内写出所填词语的意思。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_?( ) (2)九州生气恃风雷,_究可哀。 ( )

5、 2.根据古诗文填空。(1)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爱国诗,示儿是写给_的,表达的爱国情;题临安邸是写给_的,表达的是亡国恨。(2)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代的_,山居秋暝的作者是_代的_,两首诗写的都是_季的景色。枫桥夜泊中写景的诗句是“_,_”;山居秋暝中写景的诗句是“_,_”。枫桥夜泊通过一个“_”字,表达了诗人_的思想感情。三、根据所学知识连线。1.读一读,连一连。垂緌饮清露 天光云影共徘徊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青箬笠,绿蓑衣 流响出疏桐半亩方塘一鉴开 斜风细雨不须归2.把相关古诗词、作者及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连线。示儿 王维 喜归自然的隐居者山居秋暝 陆游 孤独忧愁的游子枫桥夜泊 张志和 国

6、家至上的爱国者渔歌子 张继 自由快乐的渔翁四、火眼金睛,辨别真伪。1.结合诗词句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1)随意春芳歇(休息),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自可留。( )(2)姑苏(苏州的别称)城外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夜半钟声到客船。(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指关外)行。 (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题临安邸中的“汴州”指今浙江省杭州市。 ( )(2)枫桥夜泊一诗借一个“愁”字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长相思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军旅生活的厌烦情绪。 ( )(4)王维的山

7、居秋暝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浣女归来竹林的谈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五、句子游乐场。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熏”的意思是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 _。(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B.“醉”字把“游人们”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C.“熏”字暗示了歌舞场面的庞大和热闹,表达了当朝的国力强盛之态D.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慨之情 2.把诗句补充完

8、整,再完成练习。 (1)_,非是藉秋风。(蝉) “籍”的意思是_。这两句说明了_的道理。(2)九州生气恃风雷,_。(己亥杂诗) “生气”的意思是_。这两句表达了_。(3)_,西湖歌舞几时休? “休”的意思是_。这两句表达了_。3.用自己的画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_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 六、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名句。1.蝉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的诗句是:“_,_”。2.林杰的乞巧一诗中描写乞巧节盛况的诗句是:“_,_”。3.说到爱国诗,我们会想起林升的题临安邸中讽刺当政者纵情声色的

9、诗句:“_, _”;还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呼唤社会变革的诗句“_, _”。4.葛洪用“_,_”告诫年轻人要爱惜光阴,努力学习。5.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与积累,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正如朱熹所说的:“_?_”。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学习要_和_。七、古诗名句运用。1.风雪交加的一个夜晚,身处异乡的我辗转反侧,不由得想起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的句子:“风一更,雪一更,_,_。”2.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此情此景,我不禁吟诵道:“_,_。”3.玲玲上课时很不认真,她总是觉得自己还小,以后再学也来得及。老师见了,用岳飞的名句“_,_,_”来劝导他。八、阅读空间。1.补全词

10、句,完成练习。 (一)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_,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_,故园无此声。(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程:_ 聒:_(2)长相思的作者是_代的_。词的上阙描写的是_的情景,下阙描写了将士们_的情景。(3)“故园无此声”中“故园”指_,“此声”指词中的_,表达了诗人_的感情。(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久久不能入睡,苦不堪言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

11、之情。 (二) 蝉垂緌饮清露,_。居高声自远,_。(1)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的_。古诗从_、_、_、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2)这首诗中,诗人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_,_。(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不需要借助秋风B.这首诗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C.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D.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三)乞 巧 _,_。 _,穿尽红丝几万条。(1)本诗作者是_代_。诗的重点在于_(写景抒情)。(2)本诗的前两句写的是_的故事,后两句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在_这一天,人们_

12、的风俗。(3)下列对于诗句“穿尽红丝几万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几万条”是实指,人们对月穿针,乞求心灵手巧,一共穿了数万条红线B.“几万条”是虚指,说明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红线,人们衣食无忧、生活富足C.“几万条”是虚指,极言红线数量之多,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_。 青箬笠,绿蓑衣,_。(1)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_(季节)。(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和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3)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的生活情趣。(五) 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二) _, 昨夜江

13、边春水生, _。 艨艟巨舰一毛轻。 问渠那得清如许? _, 为有源头活水来。 _。(1)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诗人_。(2)“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3)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观书有感(其一)是借景喻理的名诗,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B.观书有感(其二)是说创作艺术基本功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C.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观书”的感受,借景揭示深刻的哲理2.己亥杂诗是组诗。请将下面两首已亥杂诗进行对比,分析其情感上的异同。(一)己亥杂诗 (二)己亥杂诗(其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

14、东指即天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这两首诗讲的都是关于( )的问题。A.朝廷 B.人才 C.天公(2)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表达的是_的思想情感,(二)表达的是_的可贵精神。 参考答案一、1.C 2.B 3.C 4.A 5.D 6.A 7.D 8.B C二、1.(1)几时休 什么时候停止(2) 万马齐喑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2.(1)诗人儿子 当朝统治者 (2)唐 张继 唐 王维 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愁 孤寂忧愁三、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半

15、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示儿陆游国家至上的爱国者 山居秋暝王维喜归自然的隐居者 枫桥夜泊张继孤独忧愁的游子 渔歌子张志和自由快乐的渔翁 四、1.(2)(3) 2.(1)(2)(3)五、1.(1)吹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古都汴州(2)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这两句诗通过写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批判。C项中,“表达了当朝的国力强盛之态”不正确。2.(1)居高声自远 凭借,依靠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籍,自能声名远扬。 (2)万马齐喑究可哀 朝气蓬勃的局面 作者希望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思想感情。 (3)山外青山楼外楼

16、 停止 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对统治者纵情声色的愤怒之情。3.(1)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已经不专心一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2)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六、1.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2.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3.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4.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 5.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6.勤勉好学 勤于请教七、1.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2.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3.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八、1.(一)身向榆关那畔行 聒碎乡心梦不成(1)

17、路程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2)清 纳兰性德 行军艰难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3)故乡 风雪声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4)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这首词中“山一程,水一程”表现了将士们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聒碎乡心梦不成”说明行军之人被风雪声惊醒后,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二) 流响出疏桐 非是藉秋风 (1)唐 虞世南 外形 习性 声音(2)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3)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蝉鸣表达了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声名远扬。D项中说这首诗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不正确,其他三项都是对古诗内容的

18、理解,均正确。(三)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1)唐 林杰 抒情(2)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七夕 对月穿线乞巧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意思是“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几万条”是虚指,说明穿过的线有很多,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因此,本题选C。(四)桃花流水鳜鱼肥 斜风细雨不须归 (1)春季 (2)白色 青色 绿色 (3)悠闲自在(五)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1)宋 朱熹 (2)知识不断更新和发展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观书有感(其一)是借景喻理的名诗,以源头活水形象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观书有感(其二)用一个现象来说明创作艺术基本功到家,就能孰能生巧,驾驭自如,所以A、B两项都是正确的。因为观书有感(其二)是借助一个现象来说明一个深刻哲理的,所以C项是错误的。2.(1)B (2)示例:诗人希望政府打破一切陈规旧制,让各种各样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使国家振兴诗人勇于奉献自己的崇高献身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爱惜,珍视之情,但课文中的诗是借希望上天不拘一格降人才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而右面选取的诗中则表达了作者愿为培养人才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10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五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