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1192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下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 私有制已经产生B. 部落联盟战争频繁C. 早期国家开始出现D.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2.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是( )A. 大汶口文化B. 龙山文化C. 良渚文化D. 红山文化3. 以下是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1)第一章目录。其中“”处最恰当的子目是第-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

2、命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金属的冶炼社会大分工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国家的产生A. 氏族制度的形成B.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C.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D. 采集和狩猎生活4. 何尊(如图)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自之义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有助于研究( ) 西周何尊及铭文“中国”一词的起源 “中国”的地理起源西周的甲骨文艺术 西周的分封制度A. B. C. D. 5.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于鲁,都

3、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6. 下图是西周著名的青铜器“大盂鼎”,它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那么,“大盂鼎”的史料类型是A 文献史料B. 文物史料C. 碑刻史料D. 口述史料7. 虽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册封典礼,但是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以示荣宠而已,不再有周初封邦建国时赏赐大量山川土田和人口那样的宏大气魄。这一现象表明西周后期( )A. 血缘政治已经崩溃B. 土地私有制已确立C. 王室势力日益衰微D. 集权体制遭到削弱8.

4、 “守株待兔”指“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兔子”。根据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推断,该故事最有可能出自( )A. 老子B. 论语C. 史记D. 韩非子9. 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诸子并立,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铁器牛耕,经济发展B.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C.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D.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10.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 )A. 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B. 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

5、认同的纽带C. 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D. 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11. 2022年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在构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文化根脉。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墨子12. 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皇帝制度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A. B. ;C. D. 13.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

6、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察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14.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A. 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 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C.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5.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秦朝郡县制B. 西汉郡国并行制C. 唐朝三省六部制D. 元朝行省制16. 汉武帝巡视

7、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情况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级官员和豪强势力的监察。这一“更完备的制度”是( )A 盐铁官营B. 十三州(部)制C. 推恩令D. 均输平准法17. 经过60余年的修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进行改革并积极开拓疆域。下列各项,属于汉武帝改革措施的是( )A.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B. 设直接为皇帝掌控的中朝C. 分封一批同姓的诸侯王D. 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18.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图中“A”处代表的政权是( )A. 吴国B. 西晋C. 东晋D. 陈朝19. 据晋书王敦传记

8、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 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 士族门阀势力强大C. 东晋节度使势力强大D. 两晋时政治民主化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当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实行了( )A. 分封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21. 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 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C. 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 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22. 有同学以“科举取士”

9、、“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作为关键词整理知识。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A. 隋唐盛世B. 民族交融C. 制度创新D. 藩镇割据23.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役悉省。”上述内容反映的是A. 均田制B. 租调制C. 租庸调制D. 两税法24. 如图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分布地图。该时期是( )A. 西汉初期B. 唐朝前期C. 北宋晚期D. 明朝末期25.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

10、,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A.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B.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C. 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D. 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26.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下列史实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张骞出使西域 玄奘西行取经 鉴真东渡日本 郑和七下西洋A. B. C. D. 27. 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 设转运司B. 派文官任知州C. 强化“四监司”D. 设置枢密使28. 古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11、.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29. 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包括( )门第观念淡化 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男女平等实现 民族歧视的现象严重A. B. C. D. 30. 辽史百官志一载:“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周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制度是A. 猛安谋克制B. 南北面官制C. 四时捺钵制D. 四等人制31. “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这一行政机构是( )A. 秦朝

12、的郡B. 唐朝藩镇C. 元朝行中书省D. 宋朝参知政事32. 将以下地区首次划入中央版图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西域 吐蕃 西南夷A. B. C. D. 33. 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A. 宋朝B. 元朝C. 明朝D. 唐朝34. 下图为北京紫禁城中一处机构的旧址,清末官员曾如此评价该机构:自设置以来“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由此推断该机构是( )A. 议政王大臣会议B. 军机处C. 总理衙门D. 外务部35. 雍正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一制度( )A. 导致了等级制度越加严格B. 体

13、现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规范C. 弱化了宦官的权力D.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6. 下列历史事件和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人口增长资源紧缺出现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实行海禁闭关政策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黄宗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危机初步显现孕育着向近代转型的因素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A. B. C. D. 37.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康熙帝时,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置的行政机构是( )A. 台湾府B. 台湾郡C. 宣政院D. 澎湖巡检司38. 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

14、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B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C唐朝,诗人杜荀鹤诗曰“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繁荣,市坊制度废除D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A. AB. BC. CD. D39.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古代科技成果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孙思邈千金方 郭守敬授时历徐光启农政全书 裴秀禹贡地域图A. B. C. D. 40. 如表是中国历史纲要(上)的中国古代史目录。可以提炼的主题是( )单元标题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15、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 传统经济结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C. 科技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 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活跃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 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an,削去,铲平),不得休息。”(1)阅读材料一,概括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是什么?这一主流思想的提出有何意义?材料二 秦汉时期正是大一统

16、理念完全定 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汉时期为“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 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

17、极影响。材料四 观点: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放下了元代曾接触的各种外来文化,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许倬云万古江河观点: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樊树志晚明大变局(4)阅读材料四,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若选择观点请用明代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若选择观点则请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42.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

18、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 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请将这些言论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字母)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楚日:“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A春秋 B西汉 C北魏 D北宋 E清代(1)_: _: _: _: _ 材料二左图是竖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

19、”,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2)材料二最有可能是什么朝代的文物?对于历史研究有什么史料价值? 材料三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地线成就内容东南统一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抗击沙俄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西北稳定新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西南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改土归流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南方平定三藩康熙平定

20、三藩之乱,巩固统一。(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经略边疆的特点。材料四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

21、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下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 私有制已经产生B. 部落联盟战争频繁C. 早期国家开始出现D.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已发现的文明遗址很多,表明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私有制产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联盟战争,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是( )A. 大汶口文化B. 龙山文化C. 良渚文化D. 红山文化【答案】B

22、【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位于辽河上游,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 以下是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1)第一章目录。其中“”处最恰当的子目是第-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金属的冶炼社会大分工由母权制向

23、父权制的转变国家的产生A. 氏族制度的形成B.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C.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D. 采集和狩猎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部分处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和国家的产生之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阶段应该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阶段,B项正确;氏族制度和采集狩猎生活都出现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之前,排除AD项;王位世袭制出现于国家产生之后,排除C项。故选B项。4. 何尊(如图)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自之义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

24、)。这有助于研究( ) 西周何尊及铭文“中国”一词的起源 “中国”的地理起源西周的甲骨文艺术 西周的分封制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何尊(如图)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西周的青铜器,其中有铭文“中国”,铭文中提到建都洛邑,有助于研究“中国”词语的起源以及,“中国”一词的地理起源,正确,正确,铭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错误,何尊中没有涉及分封制度,错误,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5. 周灭商之后,推行

25、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解决贵族之间矛盾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6、。6. 下图是西周著名的青铜器“大盂鼎”,它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那么,“大盂鼎”的史料类型是A. 文献史料B. 文物史料C. 碑刻史料D. 口述史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青铜器“大盂鼎”作为实物,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史料,属于文物史料,B项正确;“大盂鼎”不是经过整理的文献史料,A项错误;碑刻史料不是“大盂鼎”的史料属性,C项错误;“大盂鼎”不属于口述史料,D项错误。7. 虽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册封典礼,但是封赏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以示荣宠而已,不再有周初封邦建国时赏赐大量山川土田和人口那样的宏大气魄。这一现象表明西周后期(

27、)A. 血缘政治已经崩溃B. 土地私有制已确立C. 王室势力日益衰微D. 集权体制遭到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因此赏赐内容不再是大量山川土田和人口,而是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C项正确;这一时期血缘政治尚未崩溃,排除A项;西周后期尚未确立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西周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此不是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8. “守株待兔”指“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根据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推断,该故事最有可能出自( )A. 老子B. 论语C. 史记D. 韩非子【答案】D【解析】【详解】这

28、个寓言是告诉我们不要保守残缺,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法家的思想,所以最有可能出自韩非子,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史记是汉代才出现的史书,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9. 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诸子并立,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铁器牛耕,经济发展B.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C.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D.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封建经济发展,A项正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是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排除AB项;此时周天子仍然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

29、】10.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 )A. 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B. 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纽带C. 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D. 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A项正确;血缘成为维系文化的纽带与“华夏”连称的本义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排除C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

30、别己消失的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1. 2022年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在构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文化根脉。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墨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老子,C项正确;提出道法自然思想的并非孔子,排除A项;孟子并未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B项;墨子并不主张道法自然,排除D项。故选C项。12. 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皇帝制度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31、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符合题意,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3.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察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是的官僚政治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和合

32、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代替了察举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而且这是皇权加强的结果,内阁在性质上不属于官僚,排除C项;王位世袭制不属于官僚制出现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14.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

33、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A. 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 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C.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交通等举措,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秦朝的这些举措并非专门针对南北方,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内容并非仅仅针对基层社会,排除B项;“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秦朝郡县制B. 西汉郡国并行制C. 唐朝三

34、省六部制D. 元朝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戒于“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但“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些诸侯国的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B项正确;秦朝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加强君主权力的作用,排除C项;元朝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16. 汉武帝巡视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情况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级官员和豪强势力的监察。这一“更完备的制度”是( )A. 盐铁官营B. 十三州(部)制C. 推恩令D. 均输平准

35、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巡视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情况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设置十三州(部)制来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派出刺史代表中央巡视地方,B项正确;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法都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排除AD项;推恩令是为了解决地方诸侯问题,排除C项。故选B项。17. 经过60余年的修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进行改革并积极开拓疆域。下列各项,属于汉武帝改革措施的是( )A.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B. 设直接为皇帝掌控的中朝C. 分封一批同姓的诸侯王D. 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

36、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A项是汉初的政策,排除A项;C项是汉高祖的措施,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是汉宣帝时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8.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图中“A”处代表的政权是( )A. 吴国B. 西晋C. 东晋D. 陈朝【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史上,与十六国对峙的南方政权,即示意图中“A”处,代表的是东晋政权,C项正确;三国时期,与魏、蜀鼎立的吴国,其范围与图中政权不同,排除A项;西晋政权是全国性统一政权,排除B项;与陈朝对峙的北方政权并非十六国,排除D项。故选C项。19. 据晋书王敦传记

37、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 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 士族门阀势力强大C. 东晋节度使势力强大D. 两晋时政治民主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因此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B项正确;司马氏和王氏共分天下,而不是皇帝爱惜人才,排除A项;门阀势力强大不等于地方分裂割据,与地方节度使无关,而且东晋时期尚未建立节度使,排除C项;门阀势力强大不能体现政治民主化倾向,而且当时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

38、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当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实行了( )A. 分封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靠门第即可当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C项正确;B项是隋朝开始的,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制度,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制度,按照品德选拔,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标准是才学,排除D项。故选C项。21. 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

39、. 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 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C. 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 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可知这一时期儒家与佛道思想相互影响,说明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排除C项;玄学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2. 有同学以“科举取士”、“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作为关键词整理知识。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主题是( )

40、A. 隋唐盛世B. 民族交融C. 制度创新D. 藩镇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取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枢权力机构变化、“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赋役制度,故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隋唐制度创新,C项正确;隋唐盛世 应该体现为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融合的信息无关,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C项。23.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役悉省。”上述内容反映的是A. 均田制B. 租调制C. 租庸调制D. 两税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

41、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役悉省。”可得出其强调的是以地税与户税为主,这是唐朝的两税法,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24. 如图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分布地图。该时期是( )A. 西汉初期B. 唐朝前期C. 北宋晚期D. 明朝末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的都城在长安,周边的少数民族,北方有回纥、突厥,东北有靺鞨,西南有吐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前期的民族关系,B项正确;西汉时期没有回纥、靺鞨、吐蕃等民族,排除A项;北宋晚期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辽和西夏,排除C项;明朝末期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蒙古的鞑靼、瓦剌,排除D项。故选B

42、项。25.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A.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B.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C. 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D. 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

43、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未涉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排除B项;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多年幼,掌握大权的太后重用亲戚,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为亲自执政,依赖宦官,造成宦官专权现象,这样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6.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下列史实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张骞出使西域 玄奘西行取经 鉴真东渡日本 郑和七下西洋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所以符合题意,B项正确;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朝

44、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27. 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 设转运司B. 派文官任知州C. 强化“四监司”D. 设置枢密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枢密使分化相权,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D项正确;提举刑狱司是地方机构,不符合对相权的调整,排除A项;转运司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派文官担任知州属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削弱相权,排除B项;宋朝时期,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安抚使,分管财政、司法、储备粮食平抑物价、治安边防,四监司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28. 古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明经、进士”都是指科举制的考试科目,故D项正确;世官制以世袭为特征,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察举制以举孝廉为特征,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