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1191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 以下是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1)第一章目录。其中“”处最恰当的子目是第-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金属的冶炼社会大分工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国家的产生A. 氏族制度的形成B.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C.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D. 采集和狩猎生活2. 吕氏春秋审分中指出:今以众地(耕地)者,公作(在井田上劳动)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能说明A. 井田制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B.

2、土地国有制压抑了生产积极性C. 土地兼并形式已经相当严重D. 法律上已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3. 春秋时期,中原贵族与周边民族通婚之事时常发生,诸侯如晋献公先后娶四位戎女为妻,赵简子将其女嫁给代国国君,士大夫阶层如赵衰在随晋文公流亡期间娶赤狄女为妻,鲁国公孙敖曾先后两次与苔国联姻。这反映出当时( )A. 华夷之辩理念已被抛弃B. 夷狄华夏认同意识日益深化C. 传统宗法秩序逐渐崩溃D. 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存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对此启发较大的是A. 孔子B. 商鞅C. 老子D. 墨子5. 战国末期,李斯向秦王嬴政上

3、谏逐客书:“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李斯这一谏书意在()A. 游说嬴政施行变法B. 颂扬秦国广纳贤才C. 规劝秦王改变主张D. 指责秦王下逐客令6. 有学者指出,秦汉全面推行郡县制,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郡县治. 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种观点( )A. 盛誉了秦始皇开创郡县制功绩B. 肯定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进步性C. 认可秦汉时用官制度沿革变化D. 称赞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行为7. 西汉流传的五经版本众多,注释也是五花八门。东汉章帝召集群儒进行商榷、勘定,最终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儒学经典公诸于世。据材料可知,该做法

4、( )A. 消除了传世经典的谬误B.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C. 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D. 提高了儒学的研究水平8. 成语“子虚乌有出自某文学作品,讲述楚国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齐王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该作品语言夸张,极铺陈张扬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下列具有题干中文学特色的是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五言诗9. 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一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二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三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A. 政权鼎立B. 人口迁移C. 民族

5、交融D. 江南开发10. 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有“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由此可知( )A. 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D. 分裂阻断了南北方交流11. 根据唐代官方的漕运数据统计,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官仓所收米粮以河南、河北的漕粮为主,关西(含关中)河东(山西)次之,淮南、江南仅居第三位。据此可知,当时( )A. 经济重心仍在北方B.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 运河漕运受到阻碍D. 粮食仓储体系完备12. 有学者提出“弱唐者

6、,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并认为安史之乱至唐亡,仍存在了152年。由此可知( )A. 藩镇外重内轻威胁了君主专制B. 藩镇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藩镇的设置导致分裂割据局面D. 藩镇的设置维持了唐朝的统治13. 如表为汉代察举制的察举科目与内容。据此可知,当时类目科目察举内容特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发生灾异、动乱或其他重大政治问题之时,由皇帝下诏察举,被举者以“对策”形式发表政见,然后分等授官明经、明法以及“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等科擢举各类专门人才或特种人才岁举秀才、孝廉二科地方向中央朝廷定期贡士,分州举和郡举,这两科最初没有考试,举后直接授官尤异、廉吏二科擢举地方官吏

7、中之有功绩的吏能者A. 注重分类分科选拔人才B. 地方主导了官吏的选拔C. 官员文化素质显著提高D. 以道德为依据选拔人才14. 中国通史指出:“(唐朝)庸是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遇闰月则加二日,因故不能服役者,每日可折绢三尺;加役十五日者免调,加三十日者租、调全免。”“庸”的实行( )A. 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B. 有效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C. 遭到大地主阶级强烈反对D. 解除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5. 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以至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他多次舍身出家,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当时( )A 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

8、B. 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C. 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D. 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16.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A. B. C. D. 17. 北宋蔡襄在论兵十事中曾说:“统兵的枢密院,只知道添加兵员,不会过问军费充足与否;主管财政的三司,只知晓需要采办军需物资,不去追究军费开支的去向,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他们的职责。”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权力分割过细B. 军费开支过大C 承袭前朝传统D. 强干弱枝政策18.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

9、安石主持变法。到元丰时期,土地开垦面积、市场繁荣程度、人口户数,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民间变乱发生的频率,也降到了宋代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的低点。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B. 必然遭到地主富商反对C.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D. 扭转了北宋衰败的趋势19. 某位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见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A. 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B. 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C. 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D. 客观上促进了辽宋双方经济交流20. 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

10、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对地方控制。这说明猛安谋克A. 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B. 效仿汉族地方管理制度C. 推动金朝建立封建制度D. 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21. 元朝历代皇帝均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加派僧侣为帝师,仁宗、英宗时还下令在地方广设帝师殿,祭祀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制度超出孔庙。这一现象( )A. 改变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B. 迟滞了元朝的汉化进程C. 保证了蒙古文化的纯洁性D. 维护了元朝的长治久安22. 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被册封为帝师,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成为总制院的第一

11、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A. 宣政院B. 御史台C. 枢密院D. 中书省23. 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A. 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俗变化B. 南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C. 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 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24. 如图所示书籍为吴泰先生所著宋朝史话,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书中第五章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书中所介绍的“社会危机”可能是指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冗官、冗

12、兵、冗费少数民族的威胁A. B. C. D. 25. 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颖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 )A. 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 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C. 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D. 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26. 朱熹曾自述:“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个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基于此,他主张( )A. 个性自由B. 存天理,灭人欲C. 格物致知D. 致良知27

13、. 据金史记载,公元1232年,元兵攻打金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曾使用名叫“震天雷”的武器,“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反映出当时( )A. 火器开始用于军事B. 作战方式的根本变革C. 火药技术得到发展D. 民族政权间冲突频繁28. 斗草,属于端午习俗,唐朝后成为妇女和孩童的玩意儿。宋代斗草之风与唐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的斗草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以诗词为证,晏殊破阵子中描述“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柳永更在木看花慢写道“盈盈,斗草青青”,这一现象( )A. 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 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D.

14、 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29. 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第三次北征,“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帝问群臣当复进否,群臣唯唯,惟阁臣(杨)荣(金)幼孜从容言宜班师,帝许之。由此可见,当时( )A. 内阁具有辅佐功能B. 决策民主化程度高C.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D. 政治统治相当昏暗30. 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实行“恤民之政”。明仁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 传达和平对外交往理念B. 促进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C. 减少开支缓解财政压力D. 实施海禁加强对人民控制31. 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出现海防与边

15、疆危机,下列关于明朝表述正确的是( )史实影响A明朝朝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彻底解决了倭患问题。B沙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明军围攻入侵俄军,迫使俄国进行谈判。从法律上承认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C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双方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D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置了隶属于福建省的统治机构。A. AB. BC. CD. D32. 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清初“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乾隆时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嘉庆时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

16、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A. 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B. 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C. 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D. 表明军机处保密原则被破坏33.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从社会政治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制度A.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C. 导致人地矛盾的激化D.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34. 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以下

17、农民战争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皆着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天理教逆匪七十余众,犯禁门,入大内,戕害兵役”A. B. C. D. 35. 如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数据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600余万清前期10亿亩4.1亿A. 海外高产农作物的输入和推广种植B. 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C.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D. 政局稳定和政治清明36. 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不同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下关于儒家思想家与其主张匹配正确的是(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18、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致良知,知行合一点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A. 黄宗羲、王阳明、董仲舒、孔子B. 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孔子C. 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孟子D. 黄宗羲、董仲舒、王阳明、孟子37. “该书十八卷,图文并茂,形象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生产的工艺过程与技术细节”。“该书”是( )A. 永乐大典B. 农政全书C. 天工开物D. 徐霞客游记38. 下图所示是一句屡屡被近代历史验证的西方谚语。按照这一逻辑,西方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如果商品不能越过边境,士兵就得越过边境。西方谚语A. 清政府的对外政策B. 清朝的自大心态C. 清朝军队袭击英军

19、D. 中英贸易被禁绝39. 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补偿了鸦片被销毁的英国商人,并开放五个中国港口以进行国际贸易。另外,作为此协议的一部分,这些港口中的每一个,均由不从属于中国法律的英国顾问管理。这些规定,致使中国客观上A. 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B. 司法主权由此丧失殆尽C. 解决了鸦片的纠纷D. 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40. 下列摘编自海国图志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该书()卷一筹海篇一议守上筹海篇二议守下卷二筹海篇三议战筹海篇四议款卷三大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汉魏唐西域沿革图总叙亚细亚洲各国图奥大利亚及各岛图卷四利未亚洲(非洲)各国图四洲志英吉利国分部图亚墨利加州(美洲)

20、各国图弥利坚国全图涉及世界主要地区的地理状况重视维护国家海疆安全借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成果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材料二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表材料三: 宋代人均耕地为4.4亩,在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苏州地区亩产可达四石,但江南其他地方的亩产在二石左右。.于是开发梯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相继加速。“烧畲山于山岗”、“教民焚燎而种”,但山林破坏后,雨则山洪暴发

21、,旱则无水灌溉。.入宋以后,江南每岁漕运额由三四百万石增至六百万石,以致江南谷贵民贫。摘编自郑学檬唐宋江南经济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较前代相比,指出宋代南方出现了哪些变化。(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一中变化带来的影响。42. 中国历代政权沿着“大一 统”的脉络一 路践行, 最终推动了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大臣严尤援引秦始皇筑长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进行批评。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天

22、可汗”,还特意修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方便往来,加强联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深刻的反映着他的民族观念。摘编自田小飞、 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材料二 清朝建立的大一统, 与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不一样,不再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内部创造了一个双元的政教制度。在汉族地区的本部十八省,清朝继承了历代的儒家礼乐制度,以华夏文明治理华夏;而在满蒙藏边疆地区,乃以喇嘛教为共同的精神纽带,在治理方式上更具有多元、弹性和灵活性,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摘编 自许纪霖多元脉络中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概括秦汉至唐朝民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

23、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专设掌管“满蒙藏边疆地区”民族事务的机构,并列举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 以下是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1)第一章目录。其中“”处最恰当的子目是第-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金属的冶炼社会大分工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国家的产生A. 氏族制度的形成B.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C.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D. 采集和狩猎生活【答案】B【

24、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部分处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和国家的产生之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阶段应该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阶段,B项正确;氏族制度和采集狩猎生活都出现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之前,排除AD项;王位世袭制出现于国家产生之后,排除C项。故选B项。2. 吕氏春秋审分中指出:今以众地(耕地)者,公作(在井田上劳动)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能说明A. 井田制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B. 土地国有制压抑了生产积极性C. 土地兼并形式已经相当严重D. 法律上已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作(在井田上劳动)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说明

25、井田制压抑了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公作(在井田上劳动)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可知井田制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排除A项;土地兼并是随着土地私有制而出现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3. 春秋时期,中原贵族与周边民族通婚之事时常发生,诸侯如晋献公先后娶四位戎女为妻,赵简子将其女嫁给代国国君,士大夫阶层如赵衰在随晋文公流亡期间娶赤狄女为妻,鲁国公孙敖曾先后两次与苔国联姻。这反映出当时( )A. 华夷之辩理念已被抛弃B. 夷狄华夏认同意识日益深化C. 传统宗法秩序逐渐崩溃D. 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

2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初期,中原诸侯与周边民族通婚现象增多,虽然多出于政治上的联姻,但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的发展,D项正确;当时华夷之辩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有利于增强夷狄与华夏血缘联系,但华夏血缘并非夷狄认同华夏的唯一依据,排除B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存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对此启发较大的是A. 孔子B. 商鞅C. 老子D. 墨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人与自然存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

27、辩证关系,而这正好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谋而合,C项正确;孔子提倡“仁”和“礼”,不涉及到辩证法,排除A项;商鞅是法家代表,提倡严刑峻法,不涉及辩证法思想,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提倡兼爱非攻,不涉及辩证法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5. 战国末期,李斯向秦王嬴政上谏逐客书:“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李斯这一谏书意在()A. 游说嬴政施行变法B. 颂扬秦国广纳贤才C. 规劝秦王改变主张D. 指责秦王下逐客令【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的大意为不是生于秦国的贤士,

28、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不少。如今,驱逐外籍人去帮助敌国,损害民众去有益于仇人,对内削弱自己,对外结怨于诸侯。由此可知,李斯分析了逐客令的危害,意在规劝秦王改变逐客令的主张,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主张变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李斯分析了逐客令的危害,说明当时秦国将要实行逐客令,而不是在“颂扬秦国广纳贤才”,排除B项;李斯向秦王嬴政上谏逐客书的目的是为了规劝秦王改变逐客令的主张,并非是“指责秦王下逐客令”,排除D项。故选C项。6. 有学者指出,秦汉全面推行郡县制,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郡县治. 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种观点( )A. 盛誉了秦始皇开创郡县制功绩B. 肯定了中央集权体

29、制的进步性C. 认可秦汉时用官制度沿革变化D. 称赞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秦汉全面推行郡县制,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的观点认为秦汉时期全面推行郡县制符合历史发展的规矩,具有进步性,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并非秦始皇开创,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郡县制,排除A项;郡县制为地方管理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C项;学者肯定的是郡县制,并非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B项。7. 西汉流传的五经版本众多,注释也是五花八门。东汉章

30、帝召集群儒进行商榷、勘定,最终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儒学经典公诸于世。据材料可知,该做法( )A. 消除了传世经典的谬误B.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C. 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D. 提高了儒学的研究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西汉流传的五经版本众多,注释也是五花八门”“作为官方钦定的儒学经典公诸于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白虎通义统一今文经义,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排除A项;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占据统治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强化思想控制,不是提高了儒学的研究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8. 成语“子虚乌有出自某文学作品,讲述楚国

31、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齐王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该作品语言夸张,极铺陈张扬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下列具有题干中文学特色是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五言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子虚乌有出处汉代的子虚赋。且“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也符合汉赋的特点,C正确;ABD项的特点都与“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无关,排除。9. 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一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二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三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A. 政

32、权鼎立B. 人口迁移C. 民族交融D. 江南开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3世纪中期中国”“以许洛为中心”“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以益州、成都为中心”可知,该时期处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政权鼎立导致出现三大区域经济,A项正确;三大区域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权鼎立,人口迁移、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10. 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有“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由此可知( )A. 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

33、超过北方D. 分裂阻断了南北方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方经济往来增多,要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表明政治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实现国家统一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A项正确;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发生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1. 根据唐代官方的漕运数据统计,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官仓所收米粮以河南、河北的漕粮为主,关西(含关中)河东(山西)次之,淮南、江南仅居第三位。据此可知,当时( )A. 经济重心仍在北方B.

34、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 运河漕运受到阻碍D. 粮食仓储体系完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根据唐代官方的漕运数据统计,唐玄宗天宝年间,官仓所收米粮以河南、河北的漕粮为主,关西(含关中)河东(山西)次之,淮南、江南仅居第三位”可以得出,官方所收米粮以北方为主,恰恰能说明北方的粮食生产能力强,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项正确;题干主旨是“漕运数据”,材料信息中并未涉及“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排除B项;“运河漕运受到阻碍”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粮食仓储体系完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2. 有学者提出“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并认为安史之乱至唐亡,仍

35、存在了152年。由此可知( )A. 藩镇外重内轻威胁了君主专制B. 藩镇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藩镇的设置导致分裂割据局面D. 藩镇的设置维持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诸侯即藩镇的大量存在,虽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却使唐朝统治延续了一百多年,说明藩镇间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藩镇割据导致外重内轻,威胁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藩镇权重导致唐朝后期分裂割据局面出现,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藩镇的设置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3. 如表为汉代察举制的察举科目与内容。据此可知,当时类目科目察举内容特举

36、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发生灾异、动乱或其他重大政治问题之时,由皇帝下诏察举,被举者以“对策”形式发表政见,然后分等授官明经、明法以及“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等科擢举各类专门人才或特种人才岁举秀才、孝廉二科地方向中央朝廷定期贡士,分州举和郡举,这两科最初没有考试,举后直接授官尤异、廉吏二科擢举地方官吏中之有功绩的吏能者A. 注重分类分科选拔人才B. 地方主导了官吏的选拔C. 官员文化素质显著提高D. 以道德为依据选拔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科目和察举内容可知,汉代察举制注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A项正确;材料“地方向中央朝廷定期贡士,分州举和郡举,这两科最初没有考试,举后直接授官”体

37、现了地方推荐的特点,“地方主导”夸大其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人才选拔的方式和标准,得不出官员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的客观事实性结论,排除C项;以道德为依据选拔人才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4. 中国通史指出:“(唐朝)庸是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遇闰月则加二日,因故不能服役者,每日可折绢三尺;加役十五日者免调,加三十日者租、调全免。”“庸”的实行( )A. 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B. 有效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C. 遭到大地主阶级强烈反对D. 解除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 “庸”的实质是纳绢代役,这可以有利于保证

38、农民的生产时间,A项正确;农民被免除调或租,是以多服劳役为代价的,并不能有效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B项;“庸”的实行维护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此时农民仍然对封建政府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5. 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以至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他多次舍身出家,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当时( )A. 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B. 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C. 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D. 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可知梁武

39、帝依然将儒学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佛教宣扬绝性弃欲的教义与儒学伦理道德是相违背的,排除A项;笃信佛教只是梁武帝的个人信仰,无法反映儒佛关系的变化趋势,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治国思想仍采用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6.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禹贡地域图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的。C项正确;是东汉,是唐末,排除ABD项。故选C项

40、。17. 北宋蔡襄在论兵十事中曾说:“统兵的枢密院,只知道添加兵员,不会过问军费充足与否;主管财政的三司,只知晓需要采办军需物资,不去追究军费开支的去向,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他们的职责。”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权力分割过细B. 军费开支过大C. 承袭前朝传统D. 强干弱枝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故可知造成材料现象的成因是权力分割过细,A项正确;军费开支过大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二府三司是宋朝设置,不是承袭前朝传统,排除C项;强干弱枝政策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不符,排除D

41、项。故选A项。18.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到元丰时期,土地开垦面积、市场繁荣程度、人口户数,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民间变乱发生的频率,也降到了宋代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的低点。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B. 必然遭到地主富商反对C.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D. 扭转了北宋衰败的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土地开垦面积、市场繁荣程度、人口户数,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民间变乱发生的频率,历史上的低点”可知,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B项“必然”表述绝对,排除;C项“实现了强兵”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A

42、项。19. 某位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见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A. 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B. 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C. 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D. 客观上促进了辽宋双方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漫画,可知是北宋与辽的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

43、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排除A项;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20. 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对地方控制。这说明猛安谋克A. 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B. 效仿汉族地方管理制度C. 推动金朝建立封建制度D. 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对地方控制”体现的是猛安谋克制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

44、;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并未效仿汉族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并未推动金朝建立封建制度及加深女真的封建化,排除CD项。故选A项。【点睛】21. 元朝历代皇帝均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加派僧侣为帝师,仁宗、英宗时还下令在地方广设帝师殿,祭祀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其规模制度超出孔庙。这一现象( )A. 改变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B. 迟滞了元朝的汉化进程C. 保证了蒙古文化的纯洁性D. 维护了元朝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现象反映了蒙古贵族接受汉族文明比较缓慢,所以会迟滞元朝的汉化进程,B项正确;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汉化进程缓慢不代表没

45、有汉化,排除C项;汉化的迟滞造成元朝统治的早衰,统治比较短暂,排除D项。故选B项。22. 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被册封为帝师,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A. 宣政院B. 御史台C. 枢密院D. 中书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被册封为帝师,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并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统治时期设立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A项正确;御史台是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排除B项;枢密院是掌管军事职能的机构,排除C项;中书省是元朝的中央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排除D项。故选A项。23. 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A. 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