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3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

上传人:基**** 文档编号:251147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50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3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人教版(2023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及期未测试合集(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可打印】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2023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目 录第一单元1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12改造我们的学习7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1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7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225人应当坚持正义31第一单元综合测试35第二单元486记念刘和珍君48为了忘却的记念547包身工598荷花淀65小二黑结婚(节选)65党费65第二单元综合测试70第三单元859屈原列传8510苏武传9111过秦论97第三单元综合测试104五代史伶官传序118第四单元12512玩偶之家(节选)12513迷娘(之一)130致大海130自己之歌(节选)130树和天空130第四单元综合测试135第一单元1社会历

2、史的决定性基础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

3、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节选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材料二马克思早在18421843年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而与他人进行的大量通信中,就提出了“庸人及其国家”,分析了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苟且生存、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和状况。1843年3月,马克

4、思到荷兰游历,对比国外的情形和舆论的状况,更加意识到德国“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的不堪。德国提供给世人的,只是空洞的爱国主义和畸形的国家体制。一个最平凡的荷兰人仍然是一个现代社会自由的公民,而在德国,即使是最有见解的人也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在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统治下,当时的德国正在上演专制主义的滑稽喜剧,到处是自谓“爱国者”的“可怜虫”;或者更本质地说,是可笑的体制需要而且也培育了这种“可怜虫的爱国主义”。整个国家还肤浅地沉浸在1813年战胜法国的荣耀中炫耀爱国主义的胜利,而面对法国革命的蓬勃生机,则丝毫也不感到“羞耻”。在5月的信中,马克思展开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社会

5、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它是“属于庸人的”,是一个庸人的世界、庸人的社会,或者说庸人是这个世界和社会之主;正如尸体充满了蛆虫一样,世界上充满了庸人。庸人当道,需要的是奴隶,或者可以说,他们是“这些奴隶的占有者”。奴隶没有自由,占有者也并不需要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他们的奴隶一样,都是庸人”。但究其实,人却是有思想的存在物,心灵和行为上自由的人必然是国家、社会体制上的共和主义者;因为人自身的状况决定着他们所属的共同体的特征和要求。但当时德国的问题是庸人既不愿做自由的人,也不愿做共和主义者。他们希求与动物一样,只是卑微地生存和繁殖;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个人,他们也许知道自己该希求哪些属于自己的东

6、西,但在政治的淫威下,为人“非常审慎”的德国人就不再做非分之想,“不再希求别的”了。假如一个人感到自己并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像被饲养的奴隶或马匹一样是其主人的所有物,那么,很自然地主人就成了整个社会的目的,世界就属于主人的了。他会认为,世界就应该是现在他所统治的这个样子,或者应该是他自己以为的这个样子。他要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来确定世界的秩序和未来,并且“骑在那些不知有其他使命而只知对主人俯首听命,投其所好并准备效劳的政治动物的脖子上”。马克思把以上的分析归结为一点:“庸人的世界是政治动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里的“政治动物”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这样的社会中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阶层的人都关注

7、政治,政治是国家、社会生活的焦点和中心;二是指在政治的统率和辖制下,每个人都分为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差序体制,而“非人化”就成为这种体制的原则和特征。以此来观照一下德国与法国的情况,二者的不同之处就很明显了:德国致力于这种“庸人世界”体制的完善,而法国革命则是“要重新使人恢复为人”。所以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法国了。(摘编自聂锦芳马克思关于“庸人及其国家”的思想及其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政治、法、宗教、文学等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状况带来的负面结果,还是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B.经济关系深受其他现实关系的影响,但归根到底它是决定性基础,无论

8、哪个历史阶段都不可逾越这条红线。C.德国庸人自诩为“爱国者”,但他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专制体制的产物与必需品。D.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因为德国沉浸在1813年战胜法国的荣耀中,所以德国的统治制度是“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答案:C解析:A项,“是经济状况带来的负面结果”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B项,“经济关系深受其他现实关系的影响”错误,“深受”与原文“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不符;“无论哪个历史阶段都不可

9、逾越这条红线”错误,原文说的是“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只强调这条红线是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D项,强加因果关系。2.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又都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B.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是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的。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和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创造的。D.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答

10、案:B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关键意思有三点: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包含这三点意思的只有B项。3.下列有关“庸人及其国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庸人,主要指当时德国占有者之外的奴隶,他们普遍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只是苟且偷生。B.当时专制政治统治下的德国就是庸人国家,统治者及其奴隶都不愿做自由人和共和主义者。C.德国的庸人世界就是政治动物世界,被“骑”的政治动物甘愿以主人为中心确定秩序与未来。D.庸人世界中,各种阶层都关心政治,“非人化”成为这种差

11、序体制的原则和特征。答案:A解析:材料二的第二段中说的是“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社会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它是属于庸人的,是一个庸人的世界、庸人的社会,或者说庸人是这个世界和社会之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他们的奴隶一样,都是庸人”,从这里看,“庸人”应该还包括“占有者”。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参考答案:道理论证:直接和间接引用马克思书信中的论述,对“庸人及其国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对比论证:将德国与荷兰、法国进行对比,揭示德国庸人社会的现状和危害。比喻论证:如将庸人比作蛆虫,揭示了德国庸人当道的现实。5.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庸人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

12、参考答案:阻碍了德国经济的重新振兴;强化了专制体制;使德国人陷入“非人化”处境;使德国远远落后于法国。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对一切问题都要,做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的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依据和存在权利。科学的一切领域和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向哲学思维敞开,接受哲学家的质疑、批判与考问;同时,(),也要在这种质疑、批判和考问中证明自身的合理性。我们把这一点叫作哲学思维的敞开性。哲学活动因此成为一种质疑、批判和考问的活动,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

13、一是揭示、彰显暗含或隐匿在人们日常所拥有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和前提;二是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提出疑问,进行批判和考问,迫使它们为自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从而为新的可能性开辟道路。以塞亚柏林把这种哲学活动的必要性概括得:“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就必须质疑假设,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追本溯源恰如

14、其分置之度外孜孜不倦B.寻根究底恰如其分束之高阁持之以恒C.追本溯源入木三分束之高阁孜孜不倦D.寻根究底入木三分置之度外持之以恒答案:B解析:“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寻根究底”,追究根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根据语境应用“寻根究底”。“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此处做“概括”的补语,只能是“恰如其分”。“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根据适用对象,应选“束之高阁”。“孜孜不倦”,非常勤勉,不知疲倦。“持之以恒”,长

15、久地坚持下去。根据语境,应选“持之以恒”。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哲学思维本身也向质疑、批判和考问敞开B.也要敞开质疑、批判和考问哲学思维本身C.对哲学思维本身的质疑、批判和考问也要敞开D.质疑、批判和考问哲学思维本身也要敞开答案:A解析:这段文字论述的是“科学”和“哲学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科学的一切领域和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向哲学思维敞开,接受哲学家的质疑、批判与考问”,同时结合“也要在这种质疑、批判和考问中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可知“哲学思维”是其阐释的对象,故答案为A项。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

16、,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B.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C.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D.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答案:D解析:A项,“做到”与“水平”搭配不当;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C项,“做到”与“能力”搭配不当。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面对世界,一种可以验证的思维,才是趋向世界真实的思维。验证思维,一是现实的结果,一是逻辑的推导。这种思维,但它是人类迄今为止探索世界的最好方法了。它至少让人类的智慧,不

17、再停留或满足于一种主观幻想之中。逻辑思维的特征体现为两个“验证”,一个是自身的“自圆其说”,另一个是与现实的符合,而这两种“验证”,都源于将思维规则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思维的规则。参考答案:依据于两点虽然依然存在局限反映的必须是客观世界的原则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中心意思。城市如果要让生活更美好,就要从让每个人都住有所居开始。但住房问题又是城市最大的挑战,“房荒是城市特有的问题”。恩格斯1872年的名著论住宅问题就提出住房问题的根源是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中,带来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从而形成住房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反差。住房短缺是一种

18、典型的“城市病”。参考答案:住房短缺是伴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城市病”。2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政治,但哲学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重视辩证法,背后有现实问题,有政治内涵,这就是批判、否定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辩证法的学理性,而没有看

19、到它背后的现实问题和政治内涵,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强调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往前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往后看,海德格尔哲学“从头到尾都是政治的”。即使解构主义哲学也不是所谓“纯粹哲学”,与政治无关。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同时,政治需要哲学。如果说“哲学家不时地以其哲学名义,投身于政治研究乃至政治进程中”,那么,“政治家或有时利

20、用哲学概念使其政治企图合理化,或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汉斯斯鲁格语)。的确如此。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很难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毛泽东之所以重视哲学,提出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教条主义,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邓小平之所以重视哲学,重申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离开了这一政治背景,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还原为一般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就索然无味。当然,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但哲学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却是无疑的,而且同一个哲学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

21、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哲学不应成为某种政治的传声筒或辩护词,因为哲学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即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脱离政治,因为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如此,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学哲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并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从而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摘编自杨耕哲学的位置在哪里)1.下列关于

22、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哲学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政治,具有一定的政治效应。B.因为马克思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批判、否定资本主义,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C.解构主义哲学与政治有关,表现在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D.政治家为了使政治企图合理化,有时需利用哲学概念,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这是政治需要哲学的表现。答案:B解析:B项,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背后有现实问题,有政治内涵,这就是批判、否定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3、A.政治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具有理性和逻辑力量,具有理念和精神支柱,可以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B.哲学具有政治效应是一定的,但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完全等值,不同的历史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C.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所以哲学不应远离或者脱离现实政治。D.哲学学派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各自的特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解构主义哲学高深莫测。答案:B解析: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哲学与政治相辅相成,哲学家想脱离现实政治去研究哲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哲学与政治是密

24、切联系的。B.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产生之前,法国和德国的哲学都为各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或者鸣锣开道。C.邓小平重申实事求是,是为了批判错误思想,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D.天生的哲学意识与敏锐的政治眼光达到高度统一,才能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这就需学哲学。答案:D解析:D项,“天生的哲学意识与敏锐的政治眼光达到高度统一”概述有误,应为“培养自觉的哲学意识”。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学习哲学,只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从中体验到一种快乐,把握到一种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这种观点出发,关于学哲学有什么用的问题,当然就成为一个假问题。(),目的本身

25、还会有什么用呢?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哲学又是无用之大用。个人在真正进入哲学思维的境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他在面对哲学家们所谈论的智慧的时候,就会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这就是哲学之大用了。它让人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快乐,如果有人要进一步追问:这种精神上的快乐又有什么用?那么我只能反问他:听一曲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用?它能让你填饱肚子吗?能给你带来吗?如果人们所理解的用处仅仅只是指物质方面或者肉体方面的用处,那么我可以地回答:学习哲学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生灵,那么哲学所带来的智慧本身就足以使精神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追问哲学有什么用,岂不是贬低

26、它了吗?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产生养尊处优当机立断怡然自得B.生成养尊处优斩钉截铁踌躇满志C.产生荣华富贵斩钉截铁怡然自得D.生成荣华富贵当机立断踌躇满志答案:C解析:“产生”,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生成”,(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生就。根据语意来看,第一处应用“产生”。“荣华富贵”,指有钱有地位,昌盛显达。“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第二处应用名词,“荣华富贵”合适。“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第三处用于说话的态度,应用“斩钉截铁”。“怡然自得”,形容和悦而满

27、足的样子。“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第四处形容精神愉悦,应用“怡然自得”。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它的目的是哲学、智慧这些东西B.所以,哲学、智慧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目的C.所以,它的目的是哲学、智慧这些东西D.因为哲学、智慧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目的答案:D解析:根据语境,括号内的内容与其前的内容构成因果关系,前面是果,后面是因,排除B、C两项;A项,“它”指代不明确。故选D项。6.下列各项中冒号的作用与“如果有人要进一步追问:”中冒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想不通,九头牛也拉不动;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B.他们

28、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C.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在想:以后我再也不骂人了,一定做个有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D.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答案:C解析:A项,表示总结上文;B项,表示解释说明;C项与例句都是表示提示下文;D项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面,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

29、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

30、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31、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材料二解放日报副刊

32、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文化部原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王蒙:中国

33、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

34、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

35、的文化生态格局。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

36、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一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由材料一第1段原文“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可知,材料一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

37、键,是深入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家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是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答案:A解析: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可知,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是着眼点,落脚点和目标指向是培养具有文化自信

38、的文化主体。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观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C.有些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答案:B解析: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并复原其建筑景观群,不具备王蒙提出的有关文化自信的几个特点,因此不属于文化自信的表现。4.

39、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3段论证的严密性。参考答案: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地证明观点。用词精练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5.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参考答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的文化内涵。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发挥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和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提高

40、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消息传到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时,科研人员。骄傲和自豪让这些平时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月球背面陨石坑星罗棋布,而且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这意味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时,将四条主着陆腿着陆时间不一、冲击力分布不均的巨大风险。,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科研团队,历时六

41、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高效吸能合金,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材料的空白。这种合金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吸能特性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相关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也。未来将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拍手称快承担而且殚精竭虑名列前茅B.欢呼雀跃承担因此处心积虑出类拔萃C.拍手称快面临而且处心积虑出类拔萃D.欢呼雀跃面临因此殚精竭虑名列前茅答案:D解析:“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欢呼雀跃”,形容非常高兴、快乐。根据语境,应选“欢呼雀跃”。排除A、C两项。“承担”,担负;担当。“面临”,面前遇到(

42、问题、形势等);面对。“而且”,表递进关系。“因此”,表因果关系。联系上下文,此处应用“因此”。“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上下文不含贬义,此处应用“殚精竭虑”。“名列前茅”,名次列在前面。“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故选D项。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关键技术。B.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了关键技术。C.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的关键技术。D.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43、。答案:B解析:A项,不合逻辑;C项,主客倒置、不合逻辑;D项,主宾搭配不当。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确保着陆腿能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并同时着地,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B.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同时着地C.确保着陆腿能同时着地,并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D.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同时着地,从而吸收巨大的冲击力答案:C解析:第一、二分句是顺承关系,第三分句与第一、二分句是目的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而“蓝”则

44、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参考答案:其实就是靛蓝不能溶于水变成

45、黄绿色的隐色体解析:第一处,根据后文“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可知,此处是解释“青”是什么,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其实就是靛蓝”。第二处,根据“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可知,隐色体与靛蓝不同,文中已说靛蓝“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据此可知,另一个不同点是靛蓝“不能溶于水”。第三处,根据后文“隐色体比靛蓝乖巧”可知,此处是说“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后,变成隐色体,再根据“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可知,隐色体是黄绿色的,由此可填“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10.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

46、50字。参考答案:把靛蓝用水稀释;在染液中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解析:题干要求“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首先对染色的全过程分层,然后再概括。根据“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可知,先把靛蓝用水稀释,然后在染液中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根据“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可知,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据以上信息整理出答案即可。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