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1138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就已经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下列文明遗址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元谋人遗址B. 良渚古城遗址C. 洛阳二里头遗址D. 山顶洞人遗址2. 如图是周朝权力传承图,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宗法制中诸侯是绝对的大宗B.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 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 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则材料( )A. 反映了井田制下耕作情况B. 证明了土

2、地可以随意地买卖C. 说明了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D. 解释了诸侯争霸战争的根源4. 从历史地图展现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追寻到历史发展的踪迹。观察图1和图2,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诸侯争霸,经济凋敝B. 民族交融,思想僵化C. 北方动荡,南方开发D. 分封崩溃,局部统一5.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求改变现状、废旧立新,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下列变法措施反映他们“废旧立新”需求的是( )A. 奖励耕织B. 焚书坑儒C. 废井田开阡陌D. 重农抑商6. 战国时期的某思想家将“天之意”解释为“爱人、利人”,并据此阐发了“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的政治理

3、想。该思想家是( )A. 墨子B. 孔子C. 韩非子D. 庄子7. 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造成“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B. 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C. 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D. 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8.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据此可知,秦始皇( )A. 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B.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C. 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D.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9.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

4、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汉武帝的根本目的是( )A. 实行政府垄断B. 打击豪强地主C. 加强中央集权D. 重视经济发展10. 西汉时的长安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同时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该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A.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B. 与民休息政策的实施C. 诸侯王势力的削弱D.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11. 如图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某一历史现象,该现象直接导致当时( )A. 地方势力膨胀B. 朋党之争严重C. 政治腐朽黑暗D. 农民起义频发12.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社

5、会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然而,就历史的大势来看,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的仍然是国家统一的主潮。在这个时期曾短暂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A. 曹魏B. 西晋C. 前秦D. 北魏13. 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烧烤”画像砖。据记载,“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自泰始(西晋武帝同马炎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 A. 民族隔阂日渐消失B. 民族交融得到发展C. 中原民族出现异化D. 华夏认同空前加强14.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少数民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

6、相率而来也”此次人口迁移( )A. 造成南方战乱频繁B. 推动江南经济开发C. 加剧民族矛盾隔阂D. 导致中国人口锐减15. 六朝时,扬州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隋唐制度的变化创新B. 经济中心实现南移C. 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D. 长安和洛阳的衰败16. 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该交通路线最有可能开辟于( )A. 唐高祖时期B. 唐太宗时期C. 唐玄宗时期D. 唐德宗时期17.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戒奢从

7、简,重用贤臣,改革经济,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力达到鼎盛,但是到了天宝年间,他开始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朝政趋于腐败,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唐玄宗是昏庸无道的暴君B.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衰亡C. 唐朝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D. 统治者行为影响国运兴衰18. 唐高宗永徽五年,长安暴雨,山洪爆发,一度淹到皇宫,死伤无数。洪水退后,皇帝责令三省六部组织灾后重建。三省的运作顺序是( )A. 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B 门下省草拟诏令中书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C. 尚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中书省负责执行D. 门下省草拟诏令尚书省审核诏令中书省负责执行19.

8、“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该赋税制度是( )A. 初税亩B. 租调制C. 两税法D. 租庸调20. 下列民谣、诗歌分别反映了古代选官制度,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选官制度民谣、诗歌军功授爵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寒门代代属山家,徒览诗书气自华九品中正制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科举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A. B. C. D. 21. 东晋时期有位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用笔细腻,广采众长,被后人评

9、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据此可知,这位书法家是( )A. 柳公权B. 王羲之C. 颜真卿D. 怀素22. 北岳恒山第一奇观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寺中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摩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A. 佛教完成本土化B. 儒学地位开始动摇C. 儒道佛三教合流D. 道教最受官方尊崇23. 北宋在地方各路设有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提举常平使司和安抚使司,上述四个机构既互相平行,又互相监督,并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故又有“外台”之称。北宋此举意在( )A.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B. 实行重文抑武方针C.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 摆脱朝廷财政负担24.

10、 宋朝的专利制度特别发达,茶、盐、酒、矾等的专利,在熙宁年间是日渐加强和扩大了。大商人在这个领域中的活动,不是被缩小就是完全被排出了。该现象表明宋朝( )A 极力避免与民争利B. 法律法规比较健全C. 注重积累国家财富D. 严厉打击商业活动25. 辽国的领土被分为南面和北面两个区域,其行政体制依不同原则按照双轨运行,但这两套管理体系的核心机构政府和大臣都在上京。首开这种政治模式主要原因是( )A. 女真王朝进入鼎盛时期B. 民族文化存在差异C. 季节性定期迁徙的需要D.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26. 元帝国建立前后,随着黄河、长江流域的开发及其向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辐射,可供中央政府直接而深入治理的区

11、域越来越扩大,于是设置适当的高层督政区,就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要求。基于此,应运而生的是( )A. 郡县制B. 郡国并行制C. 行省制D. 盟旗制度27. 如表是北宋皇佑二年(1050年)左右全国官营矿场分布情况表,由此可知,北宋( )矿产北方坑冶数目所占百分率南方坑冶数目所占百分率金220%880%银512.8%3687.2%铜18%1299.2%铁1542%2158%铅110%990%锡217%1083%A. 统治者重视手工业发展B. 铁矿所占比重最大C.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D. 宋人消费水平较高28. 据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会稽县县尉徐次铎的说法,“荡地故湖废塞殆尽,而水

12、所流行仅有从横支港,可通舟行而已”,原先波光粼粼、一望无际的湖面只剩下一些或宽或窄的河港支汊了。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地矛盾压力较大B.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C. 农业发展成就突出D. 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欠缺29. 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问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A. 形成了健康的婚姻观B.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C. 人身依附关系的消失D. 更加强调公平竞争30. 南宋思想家叶适把朱熹的收徒讲学视为空谈,他主张采取“功利主义”进行学习,强调要对各类制度进行历史性分析,以便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由此可知,叶适( )A.

13、批评朱熹收徒讲学B. 反对儒学的复兴运动C. 主张强化伦理道德D.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31. 如图简仪是宋元时期某位科学家创造出的天文观测仪器,该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贡献还有( )A. 梦溪笔谈B. 授时历C. 农政全书D. 天工开物32. 朱元璋初称吴王,开始筹划建国的蓝图时,就极注意总结元朝的教训。他常对徐达等人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可见,朱元璋当时的动机是( )A. 防止出现权臣B. 废除丞相制度C. 设立内阁制度D. 批评元朝集权33. 明实录记载:“(永乐十三年十一月庚子),行在礼部尚书吕震奏,麻林国(位于今天肯尼亚)进麒

14、麟将至。”该则材料可以佐证( )A. 张骞出使西域B. 遣唐使来华C. 玄奘西行D. 郑和下西洋34. 明朝时,在福建沿海,因田地瘠薄,靠海为生者尤多。面对海禁,他们为了不坐以待毙,必定冒险私自出海,因人数众多,使得统治者有诛不胜诛之感。这表明海禁( )A. 导致中国落后西方B. 断绝中外经济联系C. 损害沿海人民生计D. 改变全球贸易模式35. 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 )A. 强化了特务机构B. 提高了决策效率C. 完善了监察体制D. 扩大了官员权力36. 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

15、学整理的知识要点,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 明清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B. 清朝西部边疆得到恢复与开拓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 清政府打击欧洲殖民主义势力37. 儒林外史楔子写王冕,正文开头特别标明故事时间为明朝成化末年,尽管读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写的是清朝当时的现实。红楼梦在时间上则采取烟雨模糊法,干脆说故事的时间无考。这主要是因为( )A. 清朝严密控制思想文化B. 小说家自由创作的文风C. 文学创作领域主流趋向D. 小说成为主流文学体裁38. 在不少描述17世纪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状况的史料中经常出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等文字表

16、述,这些表述说明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终结B. 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9. 明朝后期的一位思想家确信“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进而鼓励人们发挥个性,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该思想家是( )A. 王守仁B. 李贽C. 黄宗羲D. 顾炎武40.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由此可见“中学西渐”( )A. 打破了知识中西壁垒B. 说明了儒家思想具有现代性C. 决定了欧

17、洲社会转型D. 推动了欧洲现代思想的发展二、非选择题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县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其起因当

18、然与战国时代的纷争有关,为了避免再度出现这种状况,只有不再实行西周的封建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离心力,必然导致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组织关系和地方官用人方式上指出商鞅变法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上的变化。(2)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权化体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3)综合以上材料,请以汉初实例说明秦以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42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陆游除去宦游在外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绍兴山会乡村闲居。这里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经过长期沼泽堆积,土质肥沃,是钱塘江两岸最先开发的核心地区;主要农作物水稻品种繁多,亩产量比前代明显提高,还有不少其他粮食作物,例如麦子、穄粟、菽豆等;桑麻等纺织品生产丰富,技术水平高;与小农自足经济相配合的不同层级的村市星罗棋布,商品交换网络深入乡野,满足了乡民日常米盐交换以及大宗农产品转输外部世界的需要;乡民聚落而居,多数农户甚至“生不识官府”,因此他们的社交圈基本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构成的,赵宋的乡村管理机制是在县之下划分成数个乡,乡区之下设置保甲,并由它们来承担基层赋税催

20、征、治安事务;陆游们扮演着精英文化代表的社会角色,帝制后期以儒学为核心的精英文化之向基层社会的渗透,陆游这样的乡居士人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摘编自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1)据材料,概括“陆游乡村世界”的特征。(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游的乡村世界”形成的原因。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就已经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下列文明遗址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元谋人遗址B. 良渚古城遗址C. 洛阳二里头遗址D. 山顶洞人遗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

21、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属于这一时期,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洛阳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排除C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D项。故选B项。2. 如图是周朝权力传承图,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宗法制中诸侯是绝对的大宗B.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 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 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西周时期实行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D项正确;宗法制中诸侯是相对的大宗,排除A项;西

22、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宗法制,未涉及分封制,排除C项。故选D项。3.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则材料( )A. 反映了井田制下的耕作情况B. 证明了土地可以随意地买卖C. 说明了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D. 解释了诸侯争霸战争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反映了井田制下的耕作情况,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土地可以随意买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排除C项;诸侯争霸战争的根源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

23、用,排除D项。故选A项。4. 从历史地图展现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追寻到历史发展的踪迹。观察图1和图2,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诸侯争霸,经济凋敝B. 民族交融,思想僵化C. 北方动荡,南方开发D. 分封崩溃,局部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较多,战国时期诸侯国兼并,数量减少,D项正确;诸侯争霸属于春秋时期的特征,但无法体现经济凋敝,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僵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北方动荡,南方开发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5.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求改变现状、废旧立新,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下列变法措施反映他

24、们“废旧立新”需求的是( )A. 奖励耕织B. 焚书坑儒C. 废井田开阡陌D. 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兴地主阶级力求改变现状、废旧立新,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可知,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C项正确;奖励耕织和重农抑商只有立新,而没有废旧,排除A、D项;焚书坑儒是秦朝建立后的文化专制措施,排除B项。故选C项。6. 战国时期的某思想家将“天之意”解释为“爱人、利人”,并据此阐发了“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的政治理想。该思想家是( )A. 墨子B. 孔子C. 韩非子D. 庄子【答案】A【解析

25、】【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某思想家借“天之意”传达了“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平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些主张属于墨家思想,A项正确;“贵不傲贱”不符合儒家思想,排除B项;“大国不攻小国”“强不劫弱”不符合法家思想,排除C项;“利人”不符合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7. 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造成“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B. 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C. 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D. 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陈胜

26、、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短亡主要是因为其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是导致秦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8.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据此可知,秦始皇( )A. 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B.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C. 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D.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B项正确;促进各

27、民族的交流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是秦朝维护统治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9.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汉武帝的根本目的是( )A. 实行政府垄断B. 打击豪强地主C. 加强中央集权D. 重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可知,汉武帝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实行政府垄断属于方式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汉武帝时

28、期,豪强地主实力还未兴起,排除B项;材料属于国家经济统制的措施,重视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0. 西汉时的长安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同时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该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A.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B. 与民休息政策的实施C. 诸侯王势力的削弱D.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汉时的长安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同时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丝绸之路

29、开通后,西域作物传入中原,中原的生产技术传到了西域,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民族融合,排除A项;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策,丝绸之路开通时已经是汉武帝时期了,排除B项;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集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 如图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某一历史现象,该现象直接导致当时( )A. 地方势力膨胀B. 朋党之争严重C. 政治腐朽黑暗D. 农民起义频发【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结合图示可知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政治腐朽黑暗,C项正确;图示不能得出地方权力状况,排除A项;朋党之争是唐朝末年,牛党和李党之间的斗争,排除B项;材

30、料涉及的是对政治的影响,而农民起义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12.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社会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然而,就历史的大势来看,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的仍然是国家统一的主潮。在这个时期曾短暂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A. 曹魏B. 西晋C. 前秦D. 北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社会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然而,就历史的大势来看,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的仍然是国家统一的主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个时期曾短暂统一全国的政权是西晋,B项正确;曹魏时期是三足鼎立时期,排除A项;前秦统一的北方,未统一全国,排除C项;北魏统一的是北方,未统一

31、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13. 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烧烤”画像砖。据记载,“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自泰始(西晋武帝同马炎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 A. 民族隔阂日渐消失B. 民族交融得到发展C. 中原民族出现异化D. 华夏认同空前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被中原汉族崇尚,这说明民族交融得到了发展,B项正确。仅凭材料不能说明民族间的隔阂消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原民族与外族的交融,并非是“异化”,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体现,排除。故选B项。

32、14.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少数民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此次人口迁移( )A. 造成南方战乱频繁B. 推动江南经济开发C. 加剧民族矛盾隔阂D. 导致中国人口锐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少数民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可知,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大量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B项正确;当时南方相对稳定,排除A项;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C项;人口迁移并不会导致中国人口锐减,排除D项。故选B项。15. 六朝时,扬州屡经

33、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隋唐制度的变化创新B. 经济中心实现南移C. 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D. 长安和洛阳的衰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可知,扬州由六朝时期的“芜(荒芜)城”到唐中后期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交通因素随朝大运河的开凿,C项正确;隋唐制度的变化创新与扬州经济地位提升无关,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中心实现南移,排除B项;D项与材料

34、主旨无关,扬州发展得益于大运河,与长安和洛阳的衰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 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该交通路线最有可能开辟于( )A. 唐高祖时期B. 唐太宗时期C. 唐玄宗时期D. 唐德宗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参天可汗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B项正确;“天可汗”是对唐太宗的称呼,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17.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戒奢从简,重用贤臣,改革经济,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力达到鼎盛,但是到了天宝年间,他开始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朝政趋于腐败,最终酿

35、成“安史之乱”。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唐玄宗是昏庸无道的暴君B.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衰亡C. 唐朝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D. 统治者行为影响国运兴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戒奢从简,重用贤臣,改革经济,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力达到鼎盛,但是到了天宝年间,他开始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朝政趋于腐败”可知,安史之乱是由于唐玄宗统治方式不一样而导致的,说明唐玄宗的态度影响了统治,D项正确;唐玄宗前期并不是昏庸无道的暴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安史之乱的原因,而选项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唐朝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8. 唐高宗永徽五年

36、,长安暴雨,山洪爆发,一度淹到皇宫,死伤无数。洪水退后,皇帝责令三省六部组织灾后重建。三省的运作顺序是( )A. 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B. 门下省草拟诏令中书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C. 尚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中书省负责执行D. 门下省草拟诏令尚书省审核诏令中书省负责执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高宗永徽五年皇帝责令三省六部组织灾后重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A项正确;中书省负责的是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BCD项。故选A项。19.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37、“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该赋税制度是( )A. 初税亩B. 租调制C. 两税法D. 租庸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夏秋两征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容的是唐中期以后的赋税制度两税法,C项正确;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排除A项;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排除B项;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0. 下列民谣、诗歌分别反映了古代选官制度,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选官制度民谣、诗歌军功授爵制举秀才,不

38、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寒门代代属山家,徒览诗书气自华九品中正制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科举制朝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中古门阀社会以门第出身而论的特权局面,寒门士子也充分享受到了“学而优则仕”的上升机会,因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符合,D项正确;军功授爵制注重军功,“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不符合,排除A项;察举制以儒家思想的价值观为考察标准,寒门代代属山家,徒览诗书气自华不符合察举制的特征,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形成了门阀士族,“令规传万户

39、,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属于军功爵制,排除C项。故选D项。21. 东晋时期有位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用笔细腻,广采众长,被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据此可知,这位书法家是( )A. 柳公权B. 王羲之C. 颜真卿D. 怀素【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书圣”,“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结合时间东晋时期,可知该书法家是王羲之,B项正确;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排除A项;颜真卿是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排除C项;怀素是唐代杰出书法家,排除D项。故选B项。22. 北岳恒山第一奇观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寺中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摩尼,左边是孔子,右边

40、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A. 佛教完成本土化B. 儒学地位开始动摇C. 儒道佛三教合流D. 道教最受官方尊崇【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寺中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摩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之间的吸收与融合,C项正确;“完成本土化”,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三教之间的融合,“开始动摇”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三教之间的融合,不能看出“道教最受官方尊崇”,排除D项。故选C项。23. 北宋在地方各路设有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提举常平使司和安抚使司,上

41、述四个机构既互相平行,又互相监督,并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故又有“外台”之称。北宋此举意在( )A.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B. 实行重文抑武方针C.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 摆脱朝廷财政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路设有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提举常平使司和安抚使司,上述四个机构既互相平行,又互相监督,并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通过这些机构,掌握了地方的财政、司法、赈济和军事,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势力,A项正确;材料未针对军事和武将权力,不能体现重文抑武,排除B项;根据材料四个机构“互相监督,并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可知,目的是加强

42、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体现设置更多的机构,这会加重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24. 宋朝的专利制度特别发达,茶、盐、酒、矾等的专利,在熙宁年间是日渐加强和扩大了。大商人在这个领域中的活动,不是被缩小就是完全被排出了。该现象表明宋朝( )A. 极力避免与民争利B. 法律法规比较健全C. 注重积累国家财富D. 严厉打击商业活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宋朝的专利制度特别发达,茶、盐、酒、矾等的专利,在熙宁年间是日渐加强和扩大了”,可以看出宋朝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政府实行专利制度本身就是在与民争利,排除A项;

43、材料不能得出法律法规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专利制度对商人的影响,并未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25. 辽国的领土被分为南面和北面两个区域,其行政体制依不同原则按照双轨运行,但这两套管理体系的核心机构政府和大臣都在上京。首开这种政治模式主要原因是( )A. 女真王朝进入鼎盛时期B. 民族文化存在差异C. 季节性定期迁徙的需要D.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辽国领土被分为南面和北面两个区域,其行政体制依不同原则按照双轨运行,但这两套管理体系的核心机构政府和大臣都在上京”可知,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即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

44、人实行南北分治,这是因为汉族与契丹族民族文化存在差异,B项正确;女真族建立的是金朝,排除A项;辽代的四时捺钵是季节性定期迁徙的需要,排除C项;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与辽代的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6. 元帝国建立前后,随着黄河、长江流域的开发及其向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辐射,可供中央政府直接而深入治理的区域越来越扩大,于是设置适当的高层督政区,就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要求。基于此,应运而生的是( )A. 郡县制B. 郡国并行制C. 行省制D. 盟旗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元帝国建立前后于是设置适当的高层督政区,就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

45、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实行行省制,C项正确;郡县制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7. 如表是北宋皇佑二年(1050年)左右全国官营矿场分布情况表,由此可知,北宋( )矿产北方坑冶数目所占百分率南方坑冶数目所占百分率金220%880%银512.8%3687.2%铜18%1299.2%铁1542%2158%铅110%990%锡217%1083%A. 统治者重视手工业发展B. 铁矿所占比重最大C.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D. 宋人消费水平较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全国官营矿场分布情况表可知,南方坑冶数目明显高于北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上北宋对南方依赖加强,C项正确;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时期官营矿场的分布情况,没有体现统治者对手工业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没有显示矿产的具体数据,无法得出铁矿所占比重最大,排除B项;宋人消费水平较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8. 据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会稽县县尉徐次铎的说法,“荡地故湖废塞殆尽,而水所流行仅有从横支港,可通舟行而已”,原先波光粼粼、一望无际的湖面只剩下一些或宽或窄的河港支汊了。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地矛盾压力较大B.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C. 农业发展成就突出D. 当地居民环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