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一选择题(共21小题)1西周至春秋时期,不少诸侯国未能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如齐国“传弟或其他”与“传子者”不相伯仲;楚国虽然传子,但多“行少子继承制”;秦国则信奉丛林法则,“择勇猛者立之”。这反映了()A分封制有名无实B宗法制遭到破坏C世袭制不能延续D禅让制影响久远2西周时期,“献捷”是奉周王之命对夷狄进行的讨伐之事,在获胜归来后向周天子献俘的仪式。“献捷”在春秋时期依然盛行,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提升B政治制度中出现了新的变化C礼乐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D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影响力3在红山文
2、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祭祀遗存,包括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等,出土了各种人物塑像、事神玉器以及造型奇特的彩陶遗物。这表明红山先民()A原始生活受神权影响B完善了宗教治理体系C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阶级分化的程度加深4下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证()史料一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尚书君奭史料二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5(2023佛山模拟)据典籍记载,如表是先秦时期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这反映了() 时间义务的名称义务的内容商代以前贡藩属部落贡以方物商代助强制代耕公田周
3、彻什一而税,天下通行A国家组织形式日渐紧密B铁器牛耕逐渐推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D宗法观念日益增强6(2023乐山二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对新征服地区设县管理,如楚国灭权国后,楚王委任斗缗为“县尹”进行管理。但斗缗因权县没能成为自己的世袭封地而反叛,楚王将其镇压后仍坚持设县管理、迁走亡国贵族的措施。这一做法()A提升了官员的执政能力B导致了贵族政治的瓦解C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D标志着集权体制的形成7(2023宜春模拟)有学者认为,“大一统”观念包含空间与疆域拓展的意蕴,也强调军事扩张行动必须具备道德合法性。借此昭示“大一统”与“大统一”之差异,界分“王道”与“霸道”之别,据此秦不可视为“
4、大一统”。秦朝只可视为“大统一”主要是因为()A整合广大疆域实现了统一B单靠暴力强势占据天下C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D暴政完全失去士的支持8(2023南关区校级二模)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9(2023佛山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
5、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10(2023成都模拟)西汉同姓诸侯王国的“相(丞相、相国)”由朝廷任免。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相”职权的变化()高祖时期注重立强相以强藩,丞相大都由得力武将充任文景时期相国执虎符以掌王国兵权景帝、武帝时期相紧跟皇帝意志,在王国中实行朝廷之法宣帝时期相以郡守职能管辖王国A郡国并行制走向废止B诸侯势力逐步威胁皇权C政治共同体日益巩固D军功集团持续把控政局11(2023唐山二模)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伴随
6、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软弱无能B多种势力争夺所致C宦官外戚专权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12(2023涟水县校级模拟)如表为史书中南朝开国皇帝的记载,材料主要反映出南朝时期()史料记载出处宋武帝刘裕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后代晋自立。宋书齐高帝萧道成兰陵萧氏,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齐书梁武帝萧衍兰陵萧氏,曾参与抵御北魏入侵,后建立南梁。梁书陈武帝陈霸先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平定“侯景之乱”,败北
7、齐,后废梁帝自立。陈书A土族政治日渐式微B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C南北对峙持续强化D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13(2023保定一模)唐开元二十二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天宝末年,又兼黜陟使。肃宗乾元元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地方军政长官),“掌所部善恶”。上述变化表明,唐朝()A中央政府权威式微B注重强化基层教化C统治秩序土崩瓦解D监察制度不断完善14(2023天心区校级模拟)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
8、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15(2023梅河口市校级模拟)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16(2023浙江模拟)在官吏选拔中,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而
9、到了宋代,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选送,即参加科举考试)。”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者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如商人之子冯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后官至参知政事。这一变化()A导致南北分卷B给政治增添活力C加强对官员的考核D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17(2023河北三模)宋代枢密院的下属机构主要是各个房,宋初有兵、吏、户、礼4房,后来陆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此外,还有若干司,如承宣司、兵马司等,南宋时,又添设宣旨院和省马院。由此可见,宋代枢密院的机构设置()A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C反映了崇文抑武策略D加强了君主集权统治18(
10、2023资阳模拟)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在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的数目数倍于高层政区数,中央的行政幅度剧增。以北宋熙宁以后为例,全国共二十三转运使路,每路有漕、宪、仓三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数超七十个。这一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A稳定国家行政成本B提高中枢决策效率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D分化地方行政权力19(2023桃城区校级模拟)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
11、原地区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20(2023江西模拟)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21(2022秋福鼎市校级期末)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明武宗从刘瑾等游,不理朝政,司礼监太监王岳等联合阁部大臣,极力劝谏,并欲重惩刘瑾等。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宦官
12、掌握决策权B内阁逐渐失去控制C司礼监权力膨胀D皇权受到一定约束二材料题(共1小题)22(2023思明区校级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战国至秦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西汉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魏晋帛、粟、钱各占。唐代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宋代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
13、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元代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清朝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共21小题)1西周至春秋时期,不少诸侯国未能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如齐国“传弟或其他”与“传子者”不相伯仲;楚国虽然传子,但多“行少子继承制”;
14、秦国则信奉丛林法则,“择勇猛者立之”。这反映了()A分封制有名无实B宗法制遭到破坏C世袭制不能延续D禅让制影响久远【考点】西周的宗法制【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材料强调宗法制,并未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并未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宗法制遭到了破坏,故B项正确;C.虽然不少诸侯国未能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但仍然是世袭制,故C项错误;D.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禅让制,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西周的宗法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西周时期,“献捷”
15、是奉周王之命对夷狄进行的讨伐之事,在获胜归来后向周天子献俘的仪式。“献捷”在春秋时期依然盛行,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提升B政治制度中出现了新的变化C礼乐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D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影响力【考点】礼乐制度【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礼乐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材料介绍了晋的“献捷”仪式因违反西周规定而没有被天子接见,与晋国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B.依据材料“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可知春秋时期晋国的“献捷”没有遵循西周时期的规定(奉周王之命讨伐夷狄),这反映出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受到了冲击
16、,即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故B项正确;C.材料反映春秋时期诸侯没有严格遵循西周的礼乐规定,表明礼乐秩序受到了冲击,故C项错误;D.这一时期,“献捷”仪式依然需要向天子献俘,说明天子依然有一定影响力,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礼乐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祭祀遗存,包括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等,出土了各种人物塑像、事神玉器以及造型奇特的彩陶遗物。这表明红山先民()A原始生活受神权影响B完善了宗教治理体系C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阶级分化的程度加深【考点】石器时代的文明【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
17、,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祭祀遗存,出土了事神玉器等遗物,这些遗存主要功能是祭祀,说明受到文化中包含大量神权因素,再结合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很多事物无法做出科学解释,只能用神话解释,说明原始社会生活受到神权影响,A项正确;原始社会宗教产生,治理体系还未完善,排除B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红山文化不符,排除C项;阶级分化主要体现在阶级分化私有制产生,与题干红山遗址体现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下表中的史料
18、可用以考证()史料一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尚书君奭史料二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分封制,而方法的都是姬姓子弟,体现了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正确;血缘是分封的主要依据,排除A;B和材料无关,排除;不能仅凭材料就得出“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2023
19、佛山模拟)据典籍记载,如表是先秦时期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这反映了() 时间义务的名称义务的内容商代以前贡藩属部落贡以方物商代助强制代耕公田周彻什一而税,天下通行A国家组织形式日渐紧密B铁器牛耕逐渐推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D宗法观念日益增强【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的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商代以前到西周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解答】A.根据材料“先秦时期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可知,商代以前进贡方物,商代强制代耕公田,而周朝时期缴纳什一税,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商周时期国家控制力增强,国家组织形式日渐
20、紧密,A项正确;B.铁器牛耕逐渐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D.宗法观念日益增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的政治,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过程。6(2023乐山二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对新征服地区设县管理,如楚国灭权国后,楚王委任斗缗为“县尹”进行管理。但斗缗因权县没能成为自己的世袭封地而反叛,楚王将其镇压后仍坚持设县管理、迁走亡国贵族的措施。这一做法()A提升了官员的执政能力B导致了贵族政治的瓦解C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D标志着集权体制的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
21、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对新征服地区设县管理,如楚国灭权国后,楚王委任斗缗为县尹进行管理。但斗缗因权县没能成为自己的世袭封地而反叛,楚王将其镇压后仍坚持设县管理、迁走亡国贵族的措施”,一些诸侯对新征服地区坚持设县管理,没有分封世袭的封地,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做法有助于打破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和贵族政治的局面,逐步形成以中央政府为形式的官僚政治局面,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一些诸侯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对官员的执政能力方面的要求,排除A项;春秋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材料中的现象有助于贵族政治的瓦解,“导致了”用词不当,排除B
22、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集权体制的形成,春秋时期尚未实现集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2023宜春模拟)有学者认为,“大一统”观念包含空间与疆域拓展的意蕴,也强调军事扩张行动必须具备道德合法性。借此昭示“大一统”与“大统一”之差异,界分“王道”与“霸道”之别,据此秦不可视为“大一统”。秦朝只可视为“大统一”主要是因为()A整合广大疆域实现了统一B单靠暴力强势占据天下C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D暴政完全失去士的支持【考点】秦朝统一【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需要结合秦朝统一的特征来解
23、答。【解答】秦朝用了十年时间灭掉了东方六国,即整合广大疆域方面实现了“大统一”目标,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过程中是采取远交近攻方式,不是单靠暴力,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有人认为因缺乏德性支持而迅速败亡,故不时被摒除出“正统”之列,即缺乏“王道”,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暴政完全失去士的支持这是秦后期的事情,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2023南关区校级二模)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
24、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考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材料“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即依据才干任命官吏,并非世袭,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属于郡县制推行的积极影响,不能体现“行其大公”的说法,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
25、移能力的考查,郡县制的出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9(2023佛山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考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民心的重要性,而是秦灭亡的多种因素,故A项错误;B.材料中除了涉及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还提到秦朝的暴政,
26、故B项错误;C.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突出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信息“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见秦灭亡的原因有旧贵族势力的强大、精英知识分子的不满、平民百姓的抱怨,故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3成都模拟)西汉同姓诸侯王国的“相(丞相、相国)”由朝廷任免。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相”职权的变化()高祖时期注重立强相以强藩,丞相大都由得力武将
27、充任文景时期相国执虎符以掌王国兵权景帝、武帝时期相紧跟皇帝意志,在王国中实行朝廷之法宣帝时期相以郡守职能管辖王国A郡国并行制走向废止B诸侯势力逐步威胁皇权C政治共同体日益巩固D军功集团持续把控政局【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题干所反映的变化是,西汉同姓诸侯国“相”在不同时期职责不同,其趋势是中央对王国的控制不断加强,王国独立性不断削弱,从结果和影响看,是大一统局面的不断加强,朝廷的政治权威和国家的整合程度提升,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西汉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存在,但对朝廷的威胁逐渐减小,排除A项;西汉
28、初,加强同姓诸侯国,打击异姓诸侯国,巩固政权,后形成“王国问题”,但之后逐步解决,B与材料所反映的趋势不符,排除B项;汉初形成“布衣将相”局面,后逐步改变,D项只关注材料局部信息,没有思考整体变化,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3唐山二模)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伴随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软弱无能B多种势力争夺所致C宦官外戚专权D
29、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考点】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可知,土地兼并以及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是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多种势力争夺、宦官外戚专权都是表象,背后代表的都是豪强地主的利益诉求,排除B、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2023涟水县校级模拟
30、)如表为史书中南朝开国皇帝的记载,材料主要反映出南朝时期()史料记载出处宋武帝刘裕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后代晋自立。宋书齐高帝萧道成兰陵萧氏,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齐书梁武帝萧衍兰陵萧氏,曾参与抵御北魏入侵,后建立南梁。梁书陈武帝陈霸先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后废梁帝自立。陈书A土族政治日渐式微B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C南北对峙持续强化D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考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晋的兴亡和士族的兴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31、解答】根据材料“宋武帝刘裕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齐高帝萧道成,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陈武帝陈霸先,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可知,南朝开国皇帝大都出身低微,多以军功积累威望,掌握政权。南朝时期“寒人(庶族)掌权”局面,是对魏晋以来标榜家世门第的门阀士族的冲击,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南朝土族政治日渐式微,并非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南北的对峙,不能说南北对峙持续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为南朝主要选官制度,家世门第仍是重要标准,不是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东晋的兴亡和士族的兴盛,侧重于考查考
32、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3(2023保定一模)唐开元二十二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天宝末年,又兼黜陟使。肃宗乾元元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地方军政长官),“掌所部善恶”。上述变化表明,唐朝()A中央政府权威式微B注重强化基层教化C统治秩序土崩瓦解D监察制度不断完善【考点】唐朝的中央集权【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唐开元二十二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天宝末年,又兼黜陟使。肃宗乾元元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地方军政长官)”可知,唐
33、开元年间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这样做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到肃宗乾元元年,采访处置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材料中解释观察处置使是地方军政长官,这就说明这一时期,观察处置使同时具备监察权和地方管理权,实际上达不到对地方监察的效果,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变化,没有涉及基层管理,排除B项;C项不符史实,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表述与题意矛盾,材料体现的是,到唐朝中后期,监察制度下已经达不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效果,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2023天心区校级模拟)唐朝,尚书省既参
34、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考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答案】B【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解题关键信息是“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解答】A.材料未能体现,排除;B.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
35、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皇帝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故B项正确。C.避讳只是表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排除;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5(2023梅河口市校级模拟)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
36、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考点】九品中正制;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结合题干“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人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人仕的占50%”及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中“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人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人仕的占50%”等信息可知,两晋时期,选官权逐渐集中到吏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涉及多种选官制度,且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是首选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社会阶层在正常流动,并未固
37、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科举制的端倪,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16(2023浙江模拟)在官吏选拔中,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而到了宋代,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选送,即参加科举考试)。”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者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如商人之子冯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后官至参知政事。这一变化()A导致南北分卷B给政治增添活力C加强对官员的考核D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考点】科举制【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结合科技制的特征来解答
38、。【解答】根据材料“工商业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者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如商人之子冯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后官至参知政事”可知给政治增添了活力,B项正确;南方和北方经济和文化差距的拉大导致南北分卷,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管员的考核,排除C项;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是科举制的影响,唐朝也有科举制不是宋朝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23河北三模)宋代枢密院的下属机构主要是各个房,宋初有兵、吏、户、礼4房,后来陆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此外,还有若干司,如承宣司、兵马司等,南宋时,又添设宣旨院和省马院。由此可见,宋
39、代枢密院的机构设置()A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C反映了崇文抑武策略D加强了君主集权统治【考点】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宋代枢密院的设置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故A项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宋代枢密院的设置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故B项错误;C.材料没有反映出崇文抑武,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宋代枢密院的下属机构主要是各个房,宋初有兵、吏、户、礼4房,后来陆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此外,还有若干司,如承宣司、兵马司等,南宋时,又添设宣旨院和省马院。”可知宋代枢密院主管军事,主要由文官
40、负责,下设的机构也较多,便于君主的集权统治,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2023资阳模拟)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在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的数目数倍于高层政区数,中央的行政幅度剧增。以北宋熙宁以后为例,全国共二十三转运使路,每路有漕、宪、仓三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数超七十个。这一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A稳定国家行政成本B提高中枢决策效率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D分化地方行政权力【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
41、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等等可以得出北宋分化地方行政权力,D项正确;机构众多,官员数量也会增多,加大国家行政成本,排除A项;机构太多,职责划分过细,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B项;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2023桃城区校级模拟)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
42、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考点】金朝的统治【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金朝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金朝迁都燕京的意义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举措使得金朝从东北入主中原地区,即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故A项正确;在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前女真就已经完成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完颜亮拆毁的是旧都城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没有破坏黄河流域文化发展,故C项错误;材
43、料反映的是金朝迁都燕京,与增强军队战斗力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金朝迁都燕京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0(2023江西模拟)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考点】元朝行省制度【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听命
44、于中央,同时行省在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积极作用而非消极影响,排除A项;元朝时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设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强了各地区管辖”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据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可知行省有较大自主权,“中央高度集权”不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1(2022秋福鼎市校级期
45、末)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明武宗从刘瑾等游,不理朝政,司礼监太监王岳等联合阁部大臣,极力劝谏,并欲重惩刘瑾等。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宦官掌握决策权B内阁逐渐失去控制C司礼监权力膨胀D皇权受到一定约束【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明朝宦官并不掌握决策权,故A项错误;B.材料未体现出内阁逐渐失去控制,且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B项错误;C.司礼监太监据理力争,极力劝谏,不能得出其权力膨胀,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信息“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和材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