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上传人:蒙蒙d****课堂 文档编号:24884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1有关光的思考本节课是光单元的第一课,对于启发学生研究光的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光已经有了一些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异入环节我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观察黑箱中的红苹果”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很感兴趣。用实践活动验证猜测,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究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去探索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1.2光是怎样传播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小组合作探究,知识拓展应用等环节,体现了科学课的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过程方法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得到迁移,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研究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是否会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很大的兴趣,因此对探索活动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变,验证光能够通过透明和半透明的物体。课前实验材料选择有针对性,从不透明过渡到透明,循序渐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

3、预期目标。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这节课的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猜想和想象是科学探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但当放手让学生猜想时,也会遇到以下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思维如一潭死水,不敢猜也不知道该如何猜,两眼茫然地看着老师。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中反复思考,归纳、总结,觉得对于猜想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先作好铺垫循序渐进,以便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方向上进行猜

4、想。1.5认识棱镜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画出光斑的位置,同时要求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知识,启示学生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里处处有科学,进而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6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这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用一块小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天花板上,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然后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让他们通过实验自己去探索光的反射规律。学生在上述探索过程中,观察、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完成探索的过程中,不但能学到知识和探索的方法,体验到探索的乐趣,还能认识到探索自然科

5、学规律必须采取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本节课教学中还有以下不足之处:1.教学内容过多,在课前考虑不够,显得上课时间很紧,很多内容强调不够,探究引导不够。2.在实验时要控制教室内的亮度,不然容易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3.对光的反射现象应用举例较少。1.7制作一个潜望镜学生对于潜望镜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其工作原理却没有办法正确描述。因此在导入环节通过复习回顾光的反射原理,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知识。观察潜望镜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观察到潜望镜有两面镜子且相互平行,但容易忽略镜子与水平面成45角以及镜面相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潜望镜制作完成后,学生会觉得任务完成了,因此就把潜望镜放在一边,此时应该

6、提醒学生在课后时间继续完善小组制作的潜望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加以改进,并鼓励学生多查阅资料多思考,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2.1地球的表面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从太空中俯视地球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其次,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观察我国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的概念。最后,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学生交

7、流观察结果并猜测形成原因,将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记录下来。如此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迹可循,更加完整与严谨。2.2地球的结构本课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时,首先展示了一个岩浆涌动的火山口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此时提问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并且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了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然后,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安排了4个活动,分别是整体认识地球结构、具体了解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

8、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了充分准备。最后,通过对3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既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能力。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亲历地震的学生只是少数,只凭借教材上的几个事例和图片,还不能使学生对地震有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首先展示地震后的路面的图片,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中。然后按照“由内部原因到外部现象,再回归生活实际”的顺序进行3个探索活动:了解

9、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搜集地震发生时自救及互救的相关知识并制成海报,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树立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结合探索环节的相关活动进行研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本课中获得的证据建构更加科学严谨的解释,帮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及了解到的真实情景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达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并不陌生,但他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多停留在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提出三个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形

10、地貌的改变。同时,体现了本课与前一课的联系:火山喷发与地震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然后,按照“由外及里”的顺序进行3个探索活动,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文字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通过资料从正反两个方面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对两个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指导学生从利和弊两方面认识自然现象。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各项教学目标。2.5风的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地貌并不陌生,他们会从电视、网络中获得一些相关信息,甚至可能去过某些地区旅游。但他们对于这种地貌形

11、成的具体原因及过程并不清楚。因此,在教学中,首先介绍风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同时呈现风蚀拱门的图片,引导学生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思考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聚焦本课的主题。然后,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针对聚焦问题进行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引发大家共同进行讨论,最终达成比较一致的猜测。接着,进行模拟实验,指导学生注意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并将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在观察到现象后对“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进行解释。之后,再进行“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的探索活动,适当补充资料以完善学生对风成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的认识,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最后,通过

12、全班集体讨论的方式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将风的作用与地震、火山喷发相比较,加强对“风的作用是缓慢的”的认识,从而达到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2.6水的作用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是他们并不清楚地面流水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研讨:“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什么重要作用?地面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认识到水会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由此再聚焦到本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上来。其次,在明确研究主题后,引导学生完成2个探索活动。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真实感受

13、到降雨的侵蚀作用真的改变了地表的形态,理解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丰富他们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最后,在探索活动进行的同时,完成三个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并且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相比较,发现水在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加深对“水的作用”的理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任务。2.7 总结我们的认识经历了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分别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本课是单元最后一课,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梳理,帮助学生对

14、地形地貌的形成及其演变形成更加完整的认知。第二部分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影响地面流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气候特征、局部地形、地质构造、植物覆盖等。本课主要探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因为植物覆盖程度往往与人类的活动相关。人类砍伐森林、不正确地翻耕土地等都会影响到该地区植物覆盖率,使得该地区流水侵蚀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模拟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有无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程度的差别明显,意识到保护植物对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3.1时间在流逝“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但要问“时间”是一种怎样的“东西”,他们就不那么好回答了。

15、因此,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先了解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感知,再直接把话题聚焦到“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是怎么知道时间、如何安排生活和劳作的?”这一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研究的状态。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时,人们如何根据自然现象判断时间,并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并初步意识到太阳的运动以及引起的影子等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用来计时的。最后指导学生探究燃香变短的速度是否均匀,引导学生从“每一小段燃香燃烧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影响某一运动变化的时间相同与否的因素有哪些”等方面来分析实验结果,并通过研讨“蜡烛可以用来计

16、时吗?”把燃蜡和燃香的情况进行类比推理,培养学生对计时方法的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各项教学目标。3.2用水计量时间由于孔径大小影响水流的速度,在给每组瓶盖扎孔时尽量保持孔径大小相同,这样学生会发现“相同装置,同等水位,流出等量水的时间基本相同”。若小组间测得的时间有较大差距,要让学生知道是由于孔径不同造成的,这样也能使学生明白“不同装置,同等水位,流出等量水的时间不同。”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组内成员默契合作。本节课先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古人计时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古人是通过寻找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物体或事件来帮助记录时间推移的轨迹”这一概念的理解,进而提出“水是否以固

17、定的速度往下流”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在“探索一”中,通过“观察水流的速度”实验,有些学生可能认为水流速度是均匀的,有些则认为是不均匀的,接着通过“探索二”中的“测量水流速度”实验,他们会发现从塑料瓶中流出相同量的水所需的时间基本是一定的,但是在“探索三”中又发现,水位不同,水流的速度不同,并为进一步实现使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找到了对策,即保持水位相同。在获得这些知识以后,在“探索四”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古代“受水型”水钟的图片,来研讨“古人如何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的问题便顺理成章,从而圆满地达到本课各项教学目标。3.3我们的水钟在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完成了“观察水流速度”和“测

18、量水流的速度及变化”的实验,对将流水作为计时工具及其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理论基础。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直接向学生出示本课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就水钟类型、水钟计时原理、控制水流速度、刻度设置四个方面开展讨论,建构水钟的理论模型,用画图的方式设计水钟。再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组装水钟,并且将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根据测得的结果判断自己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最后,组织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充分研讨,让他们自己提出改进措施,并通过对水钟评估与改进,思考“还可以用哪些流动的物体来制作计时工具?”树立创新意识并进一步了解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本课的教学让学

19、生经历了一个思考方案制订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完善的探究活动过程,由此让他们意识到,一项科学成果要想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就必须不断反思和改进,逐步完善。3.4 机械摆钟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观察并制作过类似水钟这样的简易计时装置。本节课的重点是动手制作一个摆,并观测其一分钟摆动的次数。测量自制摆每分钟摆动几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同一个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小组测量的结果又是不同的,这为下一课对摆的快慢进行研究做了铺垫。如何让学生获得准确的数据对本课的问题探究,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每组的观测活动至少需要三名同学的密切配合,一人

20、报时,一人数摆动次数,还有一人及时记录。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好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如怎样计时?怎样数摆动次数?怎样做到摆动开始与计时开始的同步?总之,要让学生所测量的数据尽可能精确,这也是学生开展后续探究活动并发现规律的基础。摆的摆动快慢能改变吗?什么因素影响着摆的摆动快慢?视课堂时间,这些问题可以初步展开研讨,也可以留作悬念,在后面的学习中进行解答。3.5摆的快慢学生在上一节课测量摆的摆动次数时已经发现,不同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一样的,由此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本课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并通过实验来探究。承接聚焦板块提出的问题,在制订实验方案之前,先就“摆

21、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充分调动原有的认知,开展“头脑风暴”。通过演示实验和讨论,使学生达成共识: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的关系不大,从而排除了在下面活动中对摆幅的研究。而摆锤质量和摆绳长短都有可能影响摆的快慢,都是需要加以研究的因素。让学生理解探究活动的目的对开展实验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讨论:“如果要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我们要测量和记录哪些数据?”通过讨论,学生更加明白如何控制变量来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等到研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时,就可以让学生自行研究。3.6制作钟摆制作钟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

22、在设计方案之前,让学生估计1分钟摆动60次的摆的摆绳长度大约是多少,以及思考怎么样快速地调试成功,这能使学生迅速展开思维活动。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解释与讨论,能使学生对确定摆绳长度的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如何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次数调试成功的角度进行讨论,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制订出自己小组的方案。这个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获得测试数据后,学会更有效地利用已有数据预测准确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制作出每秒钟摆动1次的精确的摆。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通过对日晷、水钟、摆钟、手表这四种计时工具的比较和整理,让学生认识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进程,感

23、受现实需求促使科技进步,进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脉络。在某些领域,人们觉得现有的计时工具还不够精准,因此科学家还要想办法研究发明更精准的计时工具来满足人们工作的需求,这其实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计量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般是安排生活、工作、学习等,但它还可以有哪些应用呢?本课的拓展活动向学生介绍了人们对计量时间的“另类”应用,如测量天体间的距离,确定大海中船的位置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课堂时间较充裕,可以引导学生对计量时间的“另类”应用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人们对计量时间的有效应用。4.1我们的身体在学校体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为

24、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本节课则是从科学的视角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从而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积极做出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最后还特别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要重视。所以,在课后适当和学生聊一聊,让他们知道当遇到心情不畅的时候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倾诉或者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4.2身体的运动本节课对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完成运动这个重难点的突破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首先进行一个举哑铃的活动,在举哑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同时初步感知它们之间不是独立工作的。接着进行制作运

25、动模型的活动,这个运动模型将骨、关节和肌肉这些内部结构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观察模型的运动,学生能更加清晰地理解骨、关节和肌肉是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这也启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具耐心地从不同的维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4.3心脏和血液本节课的亮点是模拟心脏工作的实验,用吸耳球模拟心脏,透明塑料管模拟血管,红墨水模拟血液,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验,观察“心脏”跳动时“血液”的流向,并现场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心脏跳动意义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4.4身体的“总指挥”学生对脑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他们每天都要用脑,但是又没有看见过脑的结构,也没有研究过脑的功

26、能。因此,本课设计了认识脑的结构特点和了解脑的功能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挥脑功能的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科学阅读的能力,并通过开展“记忆力测试”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脑的功能。4.5身体的“联络员”本节课先通过一个测试反应速度的小游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新课,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接乒乓球”游戏,引导学生体会各器官的协调配合作用,将看不见的生理过程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行为活动,便于学生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然后又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神经传递过程的理解,以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基于对神经系统特点与功能的认

27、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构建保护神经系统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对于来自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本节课创设了许多情景,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并对不同情景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研究欲望。再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在适当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这样安排,学生从认知规律上容易接受,从而顺利达成本课教学目标。4.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本课将研讨的话题“生活中不健康的行为”安排在学习制订计划前进行,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学生制订计划的有效性、科学性。展示和交流学生制订的计划,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计划。最后教师表达自己对学生能按计划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期望,将本课的教学成果变得长久并引向深入。为了让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概念理解得更加全面,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自己所见、所闻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五年级上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