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8416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0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2) 请自选

2、角度赏析划线诗句。2. 【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1) 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

3、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 。(2) 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_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

4、”“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3.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问题。 【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1) 甲乙两首诗词写作背景各异,甲诗写于唐代由盛而衰的 _ (历史事件)之后,乙词写于北宋末年 _ (历史事件)之后。甲诗中的“国”是指 _ ,乙词中的“簪缨”代指 _ (2) 甲乙两首诗词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试结合诗歌相关诗句,具体分析作者各自所表达的思想感

5、情。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注释】渚:水中的小洲。(1)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_ A“寻”字为诗眼,全诗围绕着“寻”字,逐渐展开。全诗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B首联的“莓苔”写出常道士所居之地的清幽僻静,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青苔铺路,没有人间喧嚣。我们由所居之境可以想见常道士的超然出尘。 C诗歌的颈联写诗人寻常道士不遇后,信步山行,忽然遇雨,雨后的青松显得更加苍翠可爱,不期然竟然到

6、了溪水的源头。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D尾联写溪水边的野花灿烂开放,在这深山之中无人欣赏。诗人不由得黯然神伤,觉得自己就如这野花,满腹才华却无人欣赏,只有与花“相对亦忘言”。(2)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所表现的画面。5.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压”和“摧”两个字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诗人将“黑”“金”“紫”“红”等颜

7、色融入诗中,给人以沉重感。 C.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D.第六句中“声不起”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2)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6.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清平乐春晚王安国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注释】清平乐(yu):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满地”“昨夜”二句:应

8、作倒装理解。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杨花:一作“梨花”。(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 A上片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姹紫嫣红的仲春图画。 B下片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 C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这景象发人深思。 D全词情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2)

9、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7.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请简析“转”“低”“无眠”的表达

10、效果。(2) 水调歌头和望月怀远都抒发了什么感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表现了怎样的情感?8.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 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_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渲染凄凉气氛,突出壮志未酬的悲愤。 B.“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句呼应题目,其中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C.全词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写得酣恣淋漓,加重末一句失望之情。 D.“可怜”凸显情感变化,从壮

11、怀激烈陡然变为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2)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9. 诗歌阅读。 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注释】轩冕:荣华富贵,仕宦。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事君:侍奉皇帝。高山:即“高山仰止”。清芬:清高,芬芳。(1)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 _ 之情,可以从尾联“ _ ”“ _ ”中看出。(2) 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 A首句即点题,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亲切挚恳,一片真情掩蔽全篇。 B这首五言绝句风格自然飘逸,表现出诗人希

12、望能立即追随孟浩然隐逸山林之意。 C“风流”是赞美孟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D“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白首”,一“弃”一“卧”,通过对比准确地表现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对作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 A.这首词作于中秋大醉之

13、后,题为“水调歌头”,点明了写作的地点和内容。 B.“天上宫阙”两句,不仅赞美了月夜,也暗含对当今朝廷政治清明的欣慰。 C.词的上片表达了苏轼的身世之感和矛盾思想,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D.“人长久”“共婵娟”的美好境界,以乐景衬哀情,表达词人的消极失意。(2) 写出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理解。11.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两句中的“愁”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 从修辞手

14、法角度赏析“欲说还休”。12. 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A.首句中“异”字统领写景,表现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孤城闭”描写了边关陷入四面被围的危急境况。 C.“衡阳雁去无留意”描写了秋天的大雁离开衡阳,毫无留恋之意。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将士们对朝廷腐败无能的怨恨之情。(2) 这首词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被称作此词的核心句,试分析其

15、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13.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 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_(2) 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_14. 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

16、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A开头两句精用“接”“连”“转”“

17、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境界浪漫。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C“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庄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D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16.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 对这首诗理

18、解不恰当的一联是 _ A.本诗既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B.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倾其所有的盛情。C.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D.本诗笔调低沉、抒情,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2) 如果陆游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图。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网友点赞?_17.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选自唐诗三百首【注释】风流:主要是指

19、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红颜:青年时代。轩冕:指官宦仕途。中圣;醉酒。事君:侍奉皇帝。(1) 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主线;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B.颔联是说,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C.“醉月”“迷花”进一步表现出孟浩然无意于功名利禄;流露出作者的批评之意。 D.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过渡到描写,揭示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2) 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18.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问题。 【甲】次北固山

20、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 两首诗构思精巧。次北固山下首联写“客路”“行舟”,尾联写“ _ , _ ”首尾呼应;峨眉山月歌连用五个地名, _ 、 _ 、清溪、三峡、渝州,精巧地点出行程,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2) 【甲】【乙】两诗中都有写江流之景的画面,请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其中的美景。19. 古诗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21、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 对这首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_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2) 说说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千古名句的理解。20.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西塞山泊渔家(唐)皮日休白纶巾下

22、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首联起笔写诗事由,引出后面的景色描写。 B.颔联写目之所及,看到的渔家风情。“挑叶去”和“买蓑归”对仗工整。 C.颈联写西塞山风物,这里莼菜可采,鱼儿肥美,渔家生活幸福滋润。 D.尾联写诗人看到很多游人来西塞山作客,对渔人的生活充满羡慕。(2) 这首诗融描写、叙事和抒情于一炉,请从抒情的角度说说诗人表达的情感。2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忆邢惇夫(宋)黄庭坚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

23、父子情。【注释】邢惇夫:原名邢居实,字惇夫,河南阳武人。曾随父居随州,年十九而卒。后人赞其“幼有俊才,名声籍甚,一时前辈皆爱之”。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与邢居实为忘年之交。(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_ A.首句是写邢惇夫在随州生活时诗歌创作艺术更为成熟。 B.第二句写随州的大好河山激发了邢惇夫的激情,其创作更加自如。 C.第三句中的“白璧埋黄壤”暗指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 D.第四句意思是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友情、亲情。(2)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

24、照虹霓似,天清风而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A.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B.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C.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D.尾联借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23.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

25、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释】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古台已倾废。静: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1) 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_ A.甲词以“问”贯穿始终,一问“神州”,二问“兴亡”,三问“敌手”,三问三答,简洁有力,结构严谨。 B.甲词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

26、孙权年轻气盛,统帅千军,割据一方,暗含词人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 C.乙诗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隔水远眺山峦,皆在云罩雾绕之中,显得格外幽深。 D.乙诗颈联中的“依”字有“靠着、傍着”之意,仿佛夕阳对旧垒恋恋不舍,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为尾联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极有韵味。(2) 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意蕴深厚,请赏析“悠悠”一词。(3) 甲乙两首诗词都是怀古之作,请分别说说它们所抒发的情感。2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

27、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注释】一何:多么。罹:遭受。凝寒:严寒。(1) 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2) 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25. 古诗赏析。 秋霁寄远杜牧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高树下山乌,平芜飞草虫。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注释】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平芜:平旷原野。(1) 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 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6.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

28、题。 【甲词】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诗】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 下面对这两首诗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甲词中前面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甲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

29、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乙诗标题中的“舍弟”是对他人称自己的弟弟,“忆”字点明情感。 D乙诗的颔联写今夜露水白,故乡月亮明,都是写自己所见之景,写出秋夜的静谧美好,借景抒情,抒发虽在战乱中,仍逢良辰美景的喜悦。(2) 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转”和“低”以及“无眠”的表达效果。(3) 甲、乙两诗词除了表达思亲之情外,还各自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27. 阅读饮酒(其五),根据要求答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 选择下面各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_ A.本诗

30、叙写宁静闲适的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问君何能尔”中的“尔”是代词,代指后句“心远地自偏”,这两句阐明了“远离俗世就会内心宁静”的道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奠定了“梅兰竹菊”四君子中“菊”的文化寓意,“菊”因之成为悠然自乐、不趋名利精神品格的象征。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黄昏时候飞鸟投林的美好景色,“飞鸟”的形象寄托了诗人返归自然的人生志趣。(2) 诗中的“车马喧”具有明显的泛指意义,并非单纯指“车马的喧闹声”,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举一种“车马喧”暗指的内容。28.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观沧海(曹操)东临碣

31、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乙】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 【甲】诗中作者抓住眼前的山、水、树、草等自然景物来表明是“ _ ”中所见,诗中形容水波荡漾的词是“ _ ”,【乙】诗中“秋风”“马蹄声”从 _ 角度写出潼关地势的险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2) 【甲】【乙】两诗读来意境开阔,意气风发,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2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2、注释】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 A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题目“元日”,又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B第二句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描写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诗人愉快的心情。 C第三句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D这首诗描写了春节期间点燃爆竹、饮屠苏酒、金鸡

33、报晓、更换桃符的习俗。(2)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3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参考答案1.【答案】【小题1】B【小题2】【解析】

34、(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CD.正确; B.有误,“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霜重鼓寒”营造出浓郁的被撞气氛,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更突出悲壮的气氛”不对。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答案: (1)B (2)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

35、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

36、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句意,并能由浅入深赏析诗歌,深刻体会战前的紧张气氛、战中的激烈场面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坚强决心。2.【答案】【小题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小题2】B【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在阅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人+事+情“的方法概括作答即可。本词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

37、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其中“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再结合写作背景,当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因此“青衫湿”还有作者没能冲出家庭投身革命斗争的忧郁之情。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分析正确。 B有误;婉约词风是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就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全诗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震撼人心。而非“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

38、承”。 故选:B。 答案: (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2)B 参考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

39、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本词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整体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夏日绝句是宋代

40、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结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理

41、解。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3.【答案】【小题1】“安史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耻)”,国都(长安城),达官显贵【小题2】略【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往日繁华兴盛在安史之乱之后一片萧条,相见欢写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国破山河在”中的“国”指国度,都城;“簪樱散”中的“簪缨”指达官显贵。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比较阅读。春望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先用“望

42、”字展开,前四局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相见欢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诗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感人至深。 答案: (1)“安史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耻)”国都(长安城)达官显贵。 (2)甲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将自己被叛军囚于长安时伤时恨别的情感寄寓在花、鸟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乙诗“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词人为中原故土沦丧,人民遭受涂炭流离而悲切,只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到抗金前线扬州,表达了词人深切的亡国之

43、痛、忧国之思。 参考译文: 春望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相见欢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

44、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如何阅读诗歌: 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 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 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4.【答案】【小题1】D【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诗人寻隐者不遇,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表达了其惬意自得之感。“诗人不由得黯然神伤,觉得自己就如这野花,满腹才华却无人欣赏,只有与花相对亦忘言”理解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力。要注意通读全词,利用跳跃式搜寻方法,抓住“白云”“春草”等景物,这些都是作者精心选取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答案: (1)D (2)远望道观,白云絮絮,缭绕着静静的小洲。走近才发现,常道士不在观中,道观的门关着,门前碧草萋萋,几乎把门都遮掩住了。 【参考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