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九单元达标测试卷(B)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8157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九单元达标测试卷(B)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九单元达标测试卷(B)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九单元达标测试卷(B)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九单元达标测试卷(B)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九单元达标测试卷B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研究当代世界历史,根据他们搜集的历史图片(图1图4),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B.世界经济全球化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D.第三世界的崛起2.图一、图二分别为1965年、1995年世界贸易中国家或地区所占份额的示意图。能合理解释图一到图二变化的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B.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发展C.亚洲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改变3.如表为20世纪中后期部分国际组织的发展概况,这反映了(

2、 )名称概况七国集团1976年成立,参与国家为美,英,法,德,日,意,加等七国华约1991年正式解体八国集团1997年成立,七国集团+俄罗斯二十国集团1999年成立八国集团+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A.南北差距已彻底消除B.多极化冲击旧的世界秩序C.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D.发展中国加主导全球体系4.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4月7日,欧盟成员国已就对俄实施第五轮制裁达成共识,新一轮制裁内容包括:从2022年8月开始,欧盟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下列有关欧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B.欧盟最大的成员国是俄罗斯C.欧盟成员国在政治上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利

3、D.欧盟的前身是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是“制衡美国”5.2007年9月8日,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18年后,APEC重回故乡澳洲。下列对APE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PEC成立于1989年,澳大利亚是APEC的创始国之一APEC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中国于2001年成功举办了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重要表现A.B.C.D.6.下图是对20092019十年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统计的结果。基于此进行的推断,表达准确的是( )A.经济民族主义成为主流B.地缘政治的冲突

4、加剧C.亟待建立世界经济组织D.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7.下表是新中国对外援助概况(部分),可知对外援助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时间援助国家(地区)援助方式1960-1969越南、巴基斯坦、古巴、非洲国家等政治援助为主,辅以经济、技术、军事援助1979-2010第三世界、最不发达地区、重债穷国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A.消除了意识形态限制B.推动了区域交流与合作C.赢得了欧美广泛赞誉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8.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生产者变为食物的采集者B.

5、工业革命以工场代替工厂,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C.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使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度D.信息革命的发展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9.有学者认为,21世纪东方文化的复兴不是传统儒、释、道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简单恢复和延伸,而是在全球化时代,加速发掘各个文化传统中那些最本质的、最必然的、与其他传统文化相通的,即“人心之所同然”的共同价值观念。在该学者看来,“东方文化的复兴”( )A.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恢复B.会引发不同地域文明的冲突C.有助于加速全球文化的整合D.导致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丧失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泰国、新加坡、越南等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

6、日正式全面启动,它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双方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A.反映了逆全球化在亚洲盛行B.有利于东南亚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C.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繁荣D.消除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家之间的矛盾11.金砖国家最初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2010年12月,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正式吸收南非加入该机制,英文名称定为BRICS。综合下表可知,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基础设施质量(1=极度不发达;7=广泛有效的国际标准)国家总计道路铁路港口排名值排名值排名值排名值巴西1073.41232.71001.81352.6中国694.3544.4224.6594.4印

7、度873.8863.5274.4804俄罗斯1013.51362.3304.2933.7南非584.5424.9463.4524.7A.基础设施质量差异非常小B.需要加快合作和转型升级C.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D.开创了南北合作的新模式12.下图是中国漫画家李峰2014年所作的漫画作品自食其果,从中可以看出( )“IRAQWAR”意为伊拉克战争,“ISIS”指伊斯兰极端恐怖组织A.美国是恐怖主义势力的幕后老板B.恐怖主义因伊拉克战争报复美国C.美国的干预是中东动荡的根源D.美国的插手使中东局势错综复杂13.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整体上CO2排放量全球占比

8、呈下降趋势,但依然很大2020年,大部分国家采取停工、停产、居家隔离等措施防疫,全球CO2排放量大幅度减少。据此可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A. 抗议措施客观上提供解决方案B. 需要践行全球行动模式C. 应信守共同且无区别责任原则D. 发达国家更为积极主动14.2019年上半年,中国举行了三场主场外交活动(如下表)。这三场外交活动共同体现了中国( )外交活动中国声音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

9、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中国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开辟新路径,为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A.多边外交,打破了超级大国霸权的局面B.和平合作,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独立自主,坚持原则与灵活并举的外交D.开放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间的交流15.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宣告成立,丝路基金投入运营,50多个国家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政府旨在( )A.打破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B.构建中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新体系C.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D.推动世界合作共赢与可持续发展16.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

10、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倡议和思想,先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体现了( )A.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B.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C.中国同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D.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外交的首要目标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24分)材料一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举行会谈,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美国的“怀特计划”吸收英国“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摘编自奔增的国

11、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材料二 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衰落,而之前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确立起来的。美国的衰落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不一定是要“去美国化”,但至少要淡化美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需求。当然,全世界都十分明白,美国主导权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素主导权的易手,事实上,任何单一的国家都无法取代美国的地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只能在多层次的主体间开展多层次的博弈。摘编自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出现的背景及举措。(8分)(2)据材料

12、二,归纳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主张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方案。(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初期与当今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方面主张的不同。(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 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业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

13、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材料二 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明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到达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的进程。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摘编自杨

14、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材料三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时间社会发展概况14世纪手工工厂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文艺复兴;16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18世纪英国权利法案;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颁布;法国人权宣言;19世纪拿破仑法典;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材料四 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然而文化差异却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与文化的差异相并立的文化现象,还有一种是趋同,与差异

15、相比,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6000种语言,但是人类一定会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平、进步与繁荣。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五 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整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

16、)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眼中“西”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8分)(4)阅读材料四、材料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并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8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美苏争霸,造成美苏力量相对下降,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欧洲的联合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故选C;美国仍然是世界强国,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B;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

17、信息,排除。2.答案:C解析:根据图一、图二可知,日本、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世界贸易份额都有明显增加,C项正确。两幅图都反映了多极化趋势,不能解释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排除A项;世贸组织1995年才建立,并且两幅图并不能反映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亚洲国家所占世界贸易份额有明显增加,但世界经济格局仍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七国集团刚成立时主要是发达国家,苏联解体之后开始吸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反映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B项正确;现阶段仍然存在南北差距,“彻底消除”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的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

18、的是多极化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并未突出中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A项正确;俄罗斯不属于欧盟成员国,排除B项;欧盟成员国在政治上并没有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排除C项;欧盟的前身是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是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排除D项。故选:A。5.答案:B6.答案:D7.答案:D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从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援助为主,到改革开放以来转变为以经济、技术为主,这反映了我国更务实,更有远见的援外特点,有利于受援国的长远发展及其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19、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故D项正确;“消除了”意识形态限制的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技术援助,不仅仅局限在本区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对外援助赢得了欧美的广泛赞誉,故C项错误。故选:D。8.答案:D解析:A.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故A项错误;B.工业革命以工厂代替工场,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故B项错误;C.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再开展了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D.信息革命的发展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表述正确,故D项正确。故选:D。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化下文化的发展。根

20、据材料中“21世纪东方文化的复兴”是“与其他传统文化相通的,即人心之所同然的共同价值观念”可知,“东方文化的复兴”有助于加速全球文化的整合,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而非恢复,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文化的重新整合,不是地域文明的冲突,故B项错误;材料中全球文化的整合,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不会导致其丧失独立性,故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自由贸易”、“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3%”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贸易,推动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亚大地区的稳定与繁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没

21、有体现“逆全球化”,排除A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只是一个经济合作机制,不能说明亚洲有政治一体化趋势,排除B项;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国家利益不同自然会产生矛盾,排除D项。故选:C。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金砖国家的发展。表格显示金砖国家的成员国基础设施质量普遍较低,说明金砖国家急需通过合作实现转型升级,故B项正确;表格显示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差异较大,故A项错误;由表格信息得不出国际收支失衡,故C项错误;金砖国家建立之前已经有了南北合作模式,故D项错误。12.答案:D13.答案:B解析:材料“2020年,大部分国家采取停工、停产、居家隔离等措施防疫,全球CO2排放量大幅度减少”说

22、明大部分国家共同采取行动碳排放量材大幅减少,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需要践行全球行动模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抗议措施,与题目无关,排除A项;应信守共同且无区别责任原则这是不符合史实的,不可能无区别责任原则,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重点在于大部分国家共同努力,不是强调发达国家更为积极主动,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国际影响力。根据材料“2019年上半年,中国举行了三场主场外交活动”可知,中国在三次主场外交中都涉及和平合作,这些声音的发出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到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A项中的“打破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说的是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角色与所起的作

23、用,并不是中国坚持原则与灵活外交并存,故排除C项;中国这些外交声音的发出,不仅仅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而且是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故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A.材料中的措施都是涉及到经济建设,没有涉及到打破政治秩序。B.材料中的两大措施是中国倡导的,但并不等于中国主导。C.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结合服务,并不是主要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D.中国提出亚投行的建立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深入合作和共赢,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选:D。16.答案:C17、答案:(1)背景:经济大危机导致国际金融秩序混乱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二战导致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

24、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举措: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关贸总协定。(2)原因:西方及美国的衰落;原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缺陷;新兴国家崛起的需求。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答案:不同:范围不同:资本主义世界;整个世界。主导国不同:美国主导;东西方国家共同主导。性质不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公平公正,合作共赢。18、答案:(1)明清之前,中国人认为的“西”最初指西部化外之域,后来扩展到南亚、西亚和北非;明清时期,中国人认为的“西”是欧洲西部,形成早期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西方”成为欧美先进文明的代名词,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扩大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2

25、)答案:暴力冲突;和平交往(3)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政治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发展。(4)背景:世界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认识和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理念集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解析:(1)根据材料一“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

26、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得出明清之前,中国人认为的“西”最初指西部化外之域,后来扩展到南亚、西亚和北非;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业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得出明清时期,中国人认为的“西”是欧洲西部,形成早期西学东渐;根据材料一“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得出鸦片战争后,“西方”成为欧美先进文明的代名词,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扩大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2)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

27、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暴力冲突、和平交往方面回答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3)关于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根据材料三“手工工厂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可从经济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信息可从思想方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政治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科技上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方面分析。(4)背景:根据材料四“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概括得出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根据材料五“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关于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理念集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