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学案

上传人:清****年 文档编号:260909 上传时间:2024-12-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学案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前提 农耕畜牧的产生2.标志 阶级产生;国家形成;文字出现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古代文明特点及原因:多元特点。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2. 古代文明1、 两河流域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汉谟拉比法典(世界最早成文法典),君主专制制度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60进制、洪水和方舟传说2、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法老、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3、 古印度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

2、利、吠舍、首陀罗;“贱民”佛教;史诗摩诃(he)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创造19数字,发明“0”4、 古希腊(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城邦(小国寡民);斯巴达的寡头政治;雅典的民主政治历史: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修昔底德;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表现: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大政方针。评价:(1)实质:奴隶制民主政治。(2)进步性: 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取得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成就。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3)局限性:范围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

3、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形式上是直接民主,仅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三、古代文明的扩展1.条件农耕文明的优势社会分工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复杂。2.方式:主要方式:武力扩张 (埃及、巴比伦、亚述); 移民和殖民(希腊)3.表现(1)埃 及 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鼎盛时期曾扩张到两河流域。(2)巴比伦 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两河流域的统一,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亚述帝国统一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一度征服埃及。(3)希 腊 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众多的城邦国家。3.影响 促进大帝国的兴起,扩张了农耕文

4、明区,促进了文化交流。四、古代世界帝国1、赫梯、埃及新王国、亚述2、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3、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在灭亡波斯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4、罗马帝国:在征服意大利之后,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4世纪末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政治制度特征:君主专制

5、、君权神授、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实行行省制度。五、文明的交流1表现1.技术传播: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2.文学艺术: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3.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人希腊,形成希腊字母。4.经贸和文化交流:汉朝和罗马帝国(大秦)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但未抵达。5遣使往来。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中古时期的欧洲1、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领主为

6、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经济上。庄园经济: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文化: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信徒征税什一税;政治上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精神上控制着居民的精神生活。2、西欧中世纪后半期社会的新变化(进步表现):王权加强;城市自治;大学建立。王权加强。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封建制初期,王权软弱;中古中后期,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城市自治。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

7、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他们通过与封建主的斗争取得一定的自治权。大学建立。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人才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拜占庭与俄罗斯拜占庭(4761453,又称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首都,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发端:发端于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反抗蒙古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二、中古时期的亚洲1、 阿拉伯帝国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8世纪成为地跨

8、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都城巴格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2、 奥斯曼帝国13世纪兴起,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到16世纪后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为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3、 印度笈多帝国: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保留了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印度教是主要宗教。德里苏丹:11世纪突厥人建立的,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为苏丹,地方上划分为行省。4、 日本“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

9、的首领源赖朝建立了幕府,开始了幕府统治时期。5、 朝鲜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14世纪末李成桂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三、古代非洲与美洲1、 非洲:非洲主要居民是班图人,从事农业、畜牧业,掌握冶铁技术。东非: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西非:加纳、马里、桑海南非:津巴布韦(大津巴布韦文明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2、 美洲: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 玛雅文明:金字塔庙宇;阿兹特克文明:“浮动园地”;印加文明:以库斯科为都城。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新航路开辟1、 原因和条件: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

10、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金银和市场的需求)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渲染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贸易的通道 传播基督教的需要人文主义精神的鼓励 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地理知识的进步西班牙葡萄牙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支持2、 过程时间主要船队国别方向成果支持者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向东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葡萄牙王室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向西到达美洲西班牙王室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向东绕好望角抵达印度葡萄牙王室1519-1522年麦哲伦葡萄牙向西环球航行西班牙王室3、其他航线的开辟(1)北大西洋海上航线的开辟(2)南太平洋上航线的开辟意义: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

11、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1.人口迁移:欧洲人到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欧洲人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族群混合现象。2.物种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农作物、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3.疾病传播:欧洲人把多种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当地原住民大量死亡。4、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全球海路开辟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2)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3)大西洋贸易: “三角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4)太平洋贸易:掌握三点:丝银贸易:跨越大

12、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马尼拉大帆船”:西班牙人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也逐渐形成。三、早期殖民扩张概况时间国家殖民方向16世纪葡萄牙(向东路线)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16世纪西班牙(向西路线)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13、四、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1、对美洲和非洲:灾难,但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2、对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革命:表现: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出现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表现:大量的黄金、白银进人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3、对世界: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进程开始。(新航路开辟起点)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1、文艺复兴:14世纪到17世纪初(1)背景: 根本原因

14、:欧洲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因素: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大量文化养料。人才因素;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3)实质:创立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4)代表人物: “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5)文艺复兴的扩展: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6)意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压抑的人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2、宗教改革(1)导火线:教廷推销赎罪券。(2)序幕: 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起源于德意志)(3)主张: 人的灵魂获救靠自

15、己的信仰。(因信称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4)实质: 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5)主要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6)影响: 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3、近代科学的兴起(16-17世纪,科学革命)“科学革命”: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1)成就: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2)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直接推动启蒙运动的到来。4、启蒙运动(1)背景: 文艺

16、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2)过程: 17世纪在英国兴起;18世纪,法国成为中心;18世纪后期,扩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地区。(3)精神内核:“理性”,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4)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伏尔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论 亚当斯密:自由主义康德:独立思考、理性判断(5)影响: 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二、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背景:资产阶级

17、、新贵族与专制王权的矛盾。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不流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结果: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君主立宪制确立;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王位继承也受到议会控制。(2)美国独立战争 背景:英国殖民者和北美人民之间的矛盾。过程: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开始。1776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宣告北美脱离英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性质: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3)法国大革命 背景:法国专制制

18、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启蒙思想的影响。 过程: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独裁统治;(统治时期,颁布拿破仑法典,形成法国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主义国家法律典范。)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影响: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大革命的原则传播到欧洲各地。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经济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

19、雇佣劳动。(2)政治制度 政体形式: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定期选举,轮流执政。(3)主要代表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 议会主权:权利法案使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责任内阁制:18世纪20年代(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国王逐步失去行政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美国:共和制(标志:1787年宪法颁布)原则: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20、,彼此制衡。评价:积极: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缺陷:承认奴隶制的存在;存在歧视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现象。法国:共和制(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民主政治建立过程曲折,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多次反复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通过赎买得到土地: 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统一司法制度,普及文化教育、实行义务兵役制等; 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2)历史影响: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积极)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局限)2.美国南北战争(1)背景:美国经济获得发展,但南北

21、矛盾尖锐,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2)经过: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 1865年,内战结束。(3)历史影响: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題,随后又在法律上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3.意大利统一(1)方式:革命和反侵略战争(2)经过: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 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 1871年实现国家统一,实行君主立宪制。4.德意志统一(1)普鲁士国王起用俾斯麦为首相,实行“铁血政策”。(2)1864-1871年,三次王朝战争,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3)1871

22、年初,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4)德国君主立先制的特点:皇帝掌握实权,专制色彩浓厚;议会和内阁的权力都比较小。5.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恢复天皇权威,进行改革。(2)内容: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完制。(特点: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权力的代行机构。)(3)历史影响: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木主义的发展道路保留了大最封建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

23、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年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1、前提和条件(1)政治前提:英国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2)条件: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主要原因); 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资金) 圈地运动(劳动力); 手工工场的发展(技术)2、过程(1)技术革新: 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哈格里夫斯1765年发明珍妮机,标志工业革命开端(2)工厂出现: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3)蒸汽机的改进:(188

24、5年)瓦特。影响: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人类进人“蒸汽时代”。(4)新式交通工具:蒸汽机车,汽船。(5)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6)向外扩展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1背景(1)政治: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2)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直接原因)2.成就(1)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新动力,人类进人“电气时代”。(2)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促进

25、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产生。(3) 化学工业的兴起: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4)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3特点(1)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其规模更加广泛,成果更多且更加丰富,美国与德国成就最为突出。(3)在一些后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后起的日本等)三、工业革命的影晌1、生产力:使生产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2、工生产组织形式变化:(1)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从工场到工厂(第一次工业革命);(2)19世纪末,资本和生产集中,产生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3、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26、逐渐形成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4、社会生活变化: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城市化;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5.世界格局:世界联系加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人垄断阶段,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6.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1、历史背景(1)经

27、济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 如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等。(2)阶级条件: 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思想条件:空想社会主义揭露资本主义弊端,主张建立理想社会,但无法真正实现。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4)社会实践: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 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8、;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腰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3.发展: (1)创立剩余价值学说:1867年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2)创立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4、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第一国际”:1864年,英、法、德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意义:推

29、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2)巴黎公社:1871年3月一1871年5月28目背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成立:1871年3月,法国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未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 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投资场所。2、影响:加剧了列强之间的扩张与争夺,孕育了巨大的

30、冲突。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在被殖民地区引入了新的生产方式,瓦解了旧式社会,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历史进步。3、各国的殖民统治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战前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拉美亚洲非洲共同背景殖民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独特性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殖民者在拉美地区的统治;美国独立鼓舞了拉美人民

31、。独立后仍面临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以及英美等国的侵略渗透(金元外交、大棒政策)领导力量是旧式阶级,斗争宣传带宗教色彩。独立运动1804海地独立,拉开了拉美独立运动序幕。1885印度建立国大党,1905年提拉克开展反英斗争,1908孟买罢工运动(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1882年埃及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抗英斗争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进行独立斗争。1822巴西脱离葡萄牙获得独立。1905-1911伊朗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1881年,苏丹马赫迪起义(以宗教为外衣,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1889巴西废除君主制1910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32、,1917颁布资产阶级宪法。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1894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阿杜瓦战役),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为独立国家,保持了国家独立。意义1.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3.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一战背景(1)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主要原因:列强相互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4)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2、一战过程(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

33、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日本对德宣战,占据德国在中国租借的山东半岛;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 “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首现坦克) 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1917年,美国、中国(以工代战)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十月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3、一战评价(1)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性质)(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

34、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3)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4)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4、一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体系建立主要会议: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条约: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2)主要内容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3)战后组织国际联盟性质第一个

35、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评价(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2)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实践(一)十月革命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主观条件: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4)理论指导:列宁主义(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代会)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

36、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5)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2、过程(1)二月革命(“倒沙皇”):1917年3月(俄历二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四月提纲(“指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内容: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

37、和策略。(指方向)(3)七月流血(“抛幻想”,和平夺权的破灭)(4)十月革命:(“现曙光”: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1917年11月(俄历十月)。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社会主义革命。3、意义(1)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记的世界格局(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现象)。(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 背景:十月革命胜

38、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救仪。(2)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3)特征:战时,共产主义(4)评价: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说明通过该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在俄国行不通。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在公有制前提下,部分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即私有制),从而逐步间接建立社会主义

39、经济体制。(3)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敢权。3、苏联模式的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背景:1922年12月,“苏联”成立(2)措施: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权力高度集中。(3)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4)评价:积极: 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消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企业缺乏自

40、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亚洲1、背景: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2、概况东亚中国1921中共成立。1924国共合作,北伐,收回汉口、九江等英租界东南亚印尼1920印尼共成立。1926 - 1927反荷起义。1927印尼民族党(苏加诺),采取不合作政策。东南亚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南亚印度国大党甘地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1920-1922阿姆利则惨案引发斗争。1930-1934开展食盐禁军。1940- 1942要求英国退

41、出印度。西亚伊叙黎反抗英法占领(二)非洲1、概况埃及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迫使英国承认独立。1922年3月宣布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宪法。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摩洛哥多次打败西班牙、法国。1923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被西、法扼杀。埃塞俄比亚1935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41海尔塞拉西复国。(三)拉丁美洲(20世纪二三十年代)1、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1926年。)(1)组织者:桑地诺(“人民的良心“美洲自由的际志”)。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2)战旗:红黑双色战旗。(3)结果: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1934年桑地诺被刺杀,

42、2、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1)背景:1917年颁布的宪法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2)性质:反前反封建的贸产阶级改革。(3)影响: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1、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2、为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最终独立奠定了基础。四、二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二战的背景(1)法西斯主义兴起(直接原因)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表现: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

43、霸世界。法西斯组织: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德国:1920年希特勒;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2)192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欧洲: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4)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外部因素)(5)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二战过程(1)局部爆发表现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

44、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意义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2)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3)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主战场。(4)进一步扩大:1941.12,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5)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6)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二战评价:性质: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欧洲遭到致命的打击,美苏空前强大,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4、二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1)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建立联合国。(2)特点:以美苏大国为中心划分势力范围,强权和霸权色彩,相互妥协(3)战后组织联合国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家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实行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影响:使和平解决争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