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804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北宋张载主张:政府将地主私有土地划分为“井”,每900亩分800亩给佃户,剩余100亩由获地佃户共同耕种,收获物全归地主;同时,政府任命地主为田官,管理原有佃户。这一构想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根除土地兼并C促进社会公平D复兴孔孟儒学2唐代的州县只有一个“专职”监察官,即观察使,由御史台派出,考察地方行政;宋代州县则设有四位“专职”监司,分别为管理民工兵事的安抚使,掌管财赋并转运中央的转运使,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史和掌管救恤的提举常平使。宋代地方监司的调整意在()A贯彻重文抑武原则B强化中央集

2、权C扩大地方政府职能D实现分权制衡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户籍情况如下:“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当是时,天下主客户:自至道末四百一十三万二千五百七十六,天禧五年,主户六百三万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户不预焉。”该时期是()A战国B汉朝C宋朝D元朝41015年,蔡齐考中状元,宋真宗问主考官是否认识蔡齐,当被告知朝中无人认识这名状元时,他如释重负地道:“人无知者,真所谓攫求寒畯也。”据此可知,宋真宗意在()A确保科考公平公正B抑制门阀士族势力发展C选拔寒门才俊为官D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5北宋中期,刘敞荒田行诗云:“大农弃田避征役,小农挈家就兵籍。良田茫茫少耕者,秋来雨止生荆棘。县官募兵有着令,募兵如皋官有

3、庆。从今无复官劝农,还逐鱼盐作亡命。”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抑制C兵农合一制度不合时宜D工商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6在历史学习中,正确的时空观念尤为重要,与如图的对应的是()A秦朝B隋朝C唐朝D元朝7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又有经营性收入。王安石变法则将“平准”“赈济”常平旧模式变成了“经营”性新常平机制。这体现了()A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B财政调适对社会的能动性C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D封建经济保障能力的增强8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以淮水至大散

4、关一线划界,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物,称为()A岁币B岁贡C岁赐D岁赋9北宋中期,“今势家巨室,以不输(上缴)王赋为能,相习成风,而有司(官吏)惟困弱小户之是征”。这一状况()A危及封建统治秩序B抑制了社会阶层流动C导致社会阶级对立D易造成地方割据隐患10为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范仲淹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A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B大量裁减军队C彻底消除边患D大力整顿吏治11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有效抑制了高利贷盘剥D扭转了

5、积贫积弱的局面12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近现代经济法思想相似,如青苗法接近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市易法类似近代政府开放金融控股公司。但他的这种超前意识也导致了他的变法走向失败。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C专制独裁统治空前强化D没有配套的政治改革13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族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A保持契丹的民族风格B实行蕃汉分治政策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14史籍记载“(建国初)元昊思

6、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其中的“胡”和“中国”指的是()A西夏与北宋B辽与北宋C西夏与南宋D金与南宋15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完全传承了隋唐的政治制度B达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16如图为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这说明金朝()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左、右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A认识到中

7、原文化的先进性B完全采用汉族统治方式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D重用文人加强君主专制17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18“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据此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出发点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确保蒙古贵族的特

8、权地位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树立丞相的行政首脑地位19史载,忽必烈夺得大汗位后开始“附会汉法”,公元1260年建元中统,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大元。据此可知,忽必烈()A推行行省制维护国家统一B在立国之初即尊崇儒学C沿袭汉法巩固元朝的统治D积极推动各民族的交融20元代初,朝廷委派中书省官员分赴各地处理军政事务,行使中书省权力。行省管理地方事务,无所不包,权力甚大。但部分特定的权力(如军队、钱粮)会由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中央授权。这些规定旨在()A降低行省等级规格B加强对地方的管控C推动民族地区发展D保持行省的独立性二材料题(共4小题,本大题共40分

9、)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可以说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儒家人性善的藩篱,跳出了所谓“涂之人可以为尧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气息的重大突破。林建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宋代的君臣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在地方是如何实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中外笼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

10、掌册文、覆奏、考帐材料二“中书不知与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之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至于冗。摘自蔡忠惠公文集材料三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四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官659人,约占91%。摘

11、编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请回答:(1)材料一中宋朝官制有何特点?其目的何在?(2)从材料二、三可看出宋朝这种官制导致什么弊端?(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23“祖宗之法”在宋代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宋朝历代君臣对此都极为尊崇。材料一: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

12、题。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材料二:对于赵宋的“祖宗之法”应该做出更为理性的分析。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情势下,才能把握其合理内核及演变趋势,充分认识其对于宋代政治所具有的实际意义。邓小南祖宗之法(1)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最后“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予以说明。(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宋代“祖宗之法”的认识。2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兴盛发展的时代,蒙学思想和文化影响深远,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批具有理学学术背景的蒙学教育家,其在建构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积极将理学教育思想通过编纂教材或讲

13、学贯彻到蒙学教育中。同时,宋政府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吸取唐中期以来节度使割据叛乱的历史教训,为振衰起弊,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在此政策基调下,宋代蒙学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蒙学教育机构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不仅在宫廷和国子监设立“小学”,还规定“天下州县并置学县亦置小学”。宋代蒙学兴盛另一个表现是种类众多但体系完备的童蒙教育教材体系开始形成,其在蒙学教材编纂中兼具教授初步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目标,形成了涉及识字、伦理、历史、诗歌、名物和自然等知识的蒙学教材体系。摘编自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4、识,分析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C; 2B; 3C; 4A; 5B; 6D; 7D; 8B; 9A; 10D; 11A; 12B; 13B;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20B;二材料题(共4小题)21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22(1)特点: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且互不统属。目的:加强专制集权。(2)各部门都不了解全局,各行其是,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朝政混乱;官员冗滥。(3)问题: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抑制

15、武将,宋太宗时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影响: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擅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3(1)说明: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宋朝把兵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但却造成“三冗”局面。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设立“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分散军权形成了重文轻武基本国策。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北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消除了藩镇割据和外戚宦官干政的基础,稳固了皇权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上的稳定和社会发展。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无法调和阶级矛盾,无法克服统治危机,导致北宋走向衰落。(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成理,观点理解准确、史实运用得当,即可)(2)认识:依据材料信息“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情势下,才能把握其合理内核及演变趋势,充分认识其对于宋代政治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祖宗之法”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以及局限性等角度分析。; 24(1)政府的重视;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理学家的教育实践;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制度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科举制的发展。(任答三点)(2)推动宋代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促进理学的传播);巩固统治秩序;奠定后世童蒙教育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