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精编(详细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782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精编(详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精编(详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精编(详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精编(详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精编(详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上知识点考点提纲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认识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具体过程如下: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月食时通过地球在月面的投影证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事实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5.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地球自转的绕转轴。地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穿过地心,

2、与地球轨道面总是呈66.5的倾斜角。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6.地球仪7.赤道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人们规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8.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9.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10.纬线和经线的特点纬线经线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指示南北方向形状南北两极是点,除此之外自成圆圈半圆长度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长度都相等相互关

3、系相互平行相交于南北极点平分地球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数量无数条沿任意一条经线向北一直走,其终点必在北极点;沿任意一条经线向南一直走,其终点必在南极点。由北极点向任意方向走,都是向南走;由南极点向任意方向走,都是向北走。11.纬度的划分(1)赤道的纬度为0,是纬度起始线。(2)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北极和南极各为90。12.纬度的划分人们规定,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13.经度的划分(1)图表示意经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起始线经度范围表示方法本初子午

4、线0-180,其中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起始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起始线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2)经度的分布规律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的度数向东越来越大,西经的度数向西越来越大,最大到180。东经180与西经180重合,称为180经线。经度的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14.经线圈(1)地球仪上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经线圈都可以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2)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通常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15.经纬网的概念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16.确定某点的经纬

5、度位置(1)定位: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例如:(18N,109E)(2)应用:利用经纬网定位在航海、航空、交通、军事,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3)在确定某点的位置时,要标注其经度和纬度,此时特别注意经度要标注东、西经(0和180除外),纬度要标注南、北纬(0除外)。一般情况下先写某点的纬度,再写经度,中间加逗号,再用括号括起来。17.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18.确定经纬度的方法(1)纬度判断:度数越往北越大是北纬,越往南越大是南纬。(2)经度判断:度数越往东越大是东经,越往西越大是西经。(3)180经线以西为东经,以东为西经,0经线则反之。19.东

6、西半球的判断无论南、北半球, 从20W顺着自转方向(经过0)至160E为东半球;从160E顺着自转方向(经过180)至20W为西半球。20.利用经纬网定“范围”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实际范围越小。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1.自转与公转的特征比较自转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围绕太阳的绕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一年2.南北极上空地球的自转方向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可简记为“北逆南顺”。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更替。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

7、态。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太阳东升西落。如下图(阴影表示黑夜,光亮表示白昼): (2)时间差异。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同一地方的人们,每天经历着清晨一正午一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4.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总是保持66.5的夹角,且空间指向不变。 5.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有规律地在23.5N和23.5S之间往返移动。(图中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 (2)正午太阳高

8、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也称太阳高度,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图中约为冬至日) 变化规律地区夏至日夏至日至冬至日冬至日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大由大变小最小由小变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小由小变大最大由大变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最大,其他时间随太阳直射点的远离或接近而变小或变大(3)昼夜长短变化 图中昼夜情况是以北半球为例,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相反。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夏至秋分是昼长夜短;秋分一冬至春分是昼短夜长。(4)四季的变化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9、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一年中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获得的太阳光热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便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南北半球季节变化正好相反。四季划分(北半球)季节月份成因夏季6、7、8月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季12、1、2月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季3、4、5月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秋季9、10、11月(5)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五带的比较 只有纬度小于或等于23.5的地区才会出现太阳直射现象。只有纬度大于或等于66.5的地区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且南、北极极

10、昼极夜现象出现时间正好相反。除了赤道上的地区,其他地区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且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说明是夏至;如果是极夜,就是冬至;如果昼夜平分,就是春分或秋分。南极圈反之。6.地球运动与物影关系的判断方法(1)太阳直射物体时,其影子最短;太阳斜射物体时,影子变长。斜射的角度越小,物体的影子就越长。(2)一天中,正午时分物体的影子最短。(3)同一时间,同一半球,纬度越高,影子越长。(4)北温带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物体影子最长;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南温带相反。(5)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朝北;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影子朝南。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11、1.定义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2.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阅读地图应当明确这些“语言”的含义。(1)地图上的比例尺定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表现形式线段式-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50千里数字式- 1/55 000 000或1:55 000 000大小比较比较几个比例尺的大小时,可以先把不同的比例尺统一成同一形式的比例尺再进行比较。数字式比例尺比例尺分子一定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1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越小比

12、例尺的应用根据图上的比例尺,可以量算出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根据比例尺和实地距离可绘制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的公式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上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上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实地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则图幅面积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2)地图上的方向阅读地图,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方向。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有多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指

13、向标定向法: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指向标一般是一个箭头。如果不特别指出,箭头一般指北,这样能够判断出和箭头相反的方向是南,垂直于南北的方向,面向北,左西右东。经纬网定向法:利用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判定方向。3.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地域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不一样。地图表示实地范围相同如果查询地区的范围较小,应选择大比例尺地图,地理信息详细,便于查询;如果查询地区的范围较大,应选择小比例尺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图幅大小相等比例尺图幅面积表示的地理事物越大越大越详细越小越小越简略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计算

14、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图中甲的海拔为1500米,乙的海拔为500米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图中甲和乙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在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与等深线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高距: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等高线的绘制 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 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单位是米; 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等;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一般相同; 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2)等高线地形图含义:用等高

15、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判断地势高低和坡度的大小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大小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坡度陡缓的实际应用确定登山路线(等高线稀疏省力);判断河流流速(等高线稀疏水流慢;密集水流快;陡崖瀑布)判断山体地形部位地形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示意图等高线图表示方法闭合曲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闭合曲线,数值中间小、四周大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两个山峰之间相对比较低洼的部位等高线重叠处说明中部高,四周低中

16、部低,四周高山脊线也叫分水线,山脊不能形成河流山谷线也叫集水线,山谷处能形成河流相邻两个山峰之间,呈马鞍形陡崖处适合开展攀岩运动口诀记忆地形部位:高凸谷,低凸脊;缓坡稀,陡坡密。陡崖坡最陡,密成线一条;鞍部两山头,好似眼镜桥。3.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1)确定水库和坝址水库通常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坝址应选在河流流出山口的最窄处。(2)生活相关要求距离近就选择陡坡,要求省力就选择缓坡。(3)确定公路、铁路线路若是两地之间修普通公路,应尽量避免穿过等高线(即最好选择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若是上山普通公路,则盘山而上,或修成“之”字形;若是从山地中穿过,应选择两山之间的鞍部;一般情况下,选择坡度较

17、缓、距离较短、弯道较少、占地较少的线路为好。(4)城镇建设、工业区选址:城镇的位置应该选择在地形平坦、有河流流经、交通便利的地方。(5)引水渠:建设引水渠时,从取水点起,顺着引水渠,海拔要一直降低,以保证水能够全程自流。4.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含义、着色规律和作用(1)含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2)着色规律一般地,平原用绿色表示,雪线以上部分用白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3)作用可以比较容易地判读出各种各样的

18、地形,以及地势的起伏。5.陆地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基本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其海拔及地面起伏状况如下表所示: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平原海拔一般在 200米以下起伏小,宽广平坦盆地四周高,中间低6.区分基本陆地地形地面起伏小:平原、高原地面崎岖不平:丘陵、山地海拔低或较低:平原、丘陵海拔高:山地、高原中间低、四周高:盆地7.地形剖面图的定义: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

19、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8.优点: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9.辨认山谷与山脊看等高线凸出方向,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是山脊;反之,是山谷。当等高线地形图上出现河流且确定河流没有画错时,此处是山谷。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1.海陆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2.海陆分布的总体特征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1)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2)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3.几个基本的概念 4.七大洲 赤道横穿横穿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

20、大洋洲回归线穿过北回归线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回归线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极圈穿过北极圈欧洲、亚洲、北美洲南极圈南极洲(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有大洋洲和亚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5.七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6.四大洋名称半球位置特征太平洋跨四个半球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跨四个半球形状略呈S形印度洋全在东半球世界第三大洋北冰洋全在

21、北半球四大洋中最小、最浅、跨经度最广7. 20W穿过的是大西洋;160E穿过的是太平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2.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3.大陆漂移说的猜想依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4.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如下图所示:5.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可以解释的地理现象)(1)非洲和南美洲

22、古老地层的相似。(2)大西洋的扩张,太平洋的收缩。(3)南极洲发现的大量煤炭。(4)澳大利亚大陆物种的原始、古老与特有性。6.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7.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2)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8.六大板块的名称及运动方向(1)板块运动特点与地形的关系 “”表示张裂拉伸。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表示碰撞挤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23、(2)世界主要山脉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科迪勒拉山系北段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9.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主要有两大火山地震带。(1)名称:一是环太平洋地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2)分布:环太平洋地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10.板块构造学可以解释的地理现象落基山脉的形成: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日本地震频繁:旧本位于亚欧板块与

24、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一般来说,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可联想到位于板块交界处;高大山脉的形成、海洋面积缩小,可联想到板块碰撞挤压;海洋面积扩大,陆地上裂谷的形成,可联想到板块张裂。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1.天气(1)概念: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2)特点:时刻在变化。2.气候(1)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2)特点: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3.天气与气候的联系都是描述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

25、4.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1)阴晴。当天空布满云,看不到太阳的时候是“阴天”。当天空中云量很少,或者没有云时,是“晴天”。当天空中有一些云,但是还能够看到太阳,是“多云”。(2)风。包括风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风力的大小按照从弱到强共分为18个等级。风的基本方向共有八个,分别是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风力每一条杠代表2级。一个风级用半个杠表示。(3)降水。一般用降水概率来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用降水等级预报降水量大小。(4)气温。一般在天气预报中出现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5.卫星云图(1)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摄取的地球

26、大气的图像,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2)卫星云图的判读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区。不同地区,云层厚度不同。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6.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符号是指在天气预报时,表示阴、晴、风、雨、雪等天气状况的各种符号。如下所示: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7.空气质量的高低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8.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人类的活动等。9.减少空

27、气污染的措施(1)禁止焚烧秸杆、落叶等; (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3)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4)加强绿化,植树造林等。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记作“”。2.气温的测量(1)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气象站观察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测得的,若无百叶箱,可将温度计放置在离地面约1.5米的阴影处来测量。(2)测量时间和温度的计算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每天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进行一次。月平均气温:把一月中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当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

28、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3.气温的变化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1)气温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 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2)气温年变化一年中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很大,并且由于纬度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各地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不同,可以通过下表来理解。地点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时间北半球陆地7月1月海洋8 月2月南半球陆地1月7月海洋2月8月(3)为什么海洋上每年的最高月平均气

29、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时间比陆地上晚一个月左右?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所需时间短;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温度升降变化小,所需时间长。因此海洋上每年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时间比陆地上晚一个月左右。(4)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4.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连成的曲线。纵坐标表示气温,单位是,横坐标表示时间,单位为月。(2)气温特点月均温/C-25-25-15-15001515252530描述用词酷寒严寒寒冷温和(冬)凉爽(夏)高温炎热5.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

30、接成线,就是等温线。6.等温线图的判读7.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8.若气温最高月为7月或8月且气温曲线为凸形,则位于北半球。若气温最高月为1月或2月且气温曲线为凹形,则位于南半球。9.等温线图的位置判读(1)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图中等温线越向北气温越低,根据气温和纬度的相互关系,越向北纬度越高,应该是北半球。(2)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此时是北半球冬季。反之,则是北半球夏季。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降水的定义及形式

3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2.降雨的等级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mm)250.03.降水的测量(1)测量工具:雨量器。雨量器是由储水筒、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组成的,另外还配有与盛水器口径成比例的量筒。(2)测量方法测量降水量多用雨量器和量筒每天定时(8时和20时)测量,单位是毫米。(3)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日降水量每天8时和20时两次记录的降水量之和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某年每月降水量相加(年平均降水量:某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4.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

32、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类型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常年湿润型。5.等降水量线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叫作等降水量线。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6.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半规律地区降水多少原因影响因素赤道附近多终年气温高,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纬度因素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夏季风来自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海陆因素大陆西岸少气流下沉或风来自陆地,不容易形成降水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大,降水多内陆少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两极地区少终年气温低,气流

33、下沉,不易成云致雨(雪)纬度因素沿海地区不一定降水多,如非洲撒哈拉沙漠沿岸。沿海且迎风的地方降水一定丰富。7.世界中国降水极值雨极旱极世界印度-乞拉朋齐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国台湾-火烧寮新疆-托克逊8.世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北半球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1.气候的两大要素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世界各地的气温高低和降水的多少,以及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差异很大。例如,终年炎热的地方,降水有多少之分;常年湿润的地方,气温有高低差别。(1)气温最高月若为7、8月份或气温曲线为凸形,如图甲,则该地位于北半球。(2)气温最高月若为1、2月份或气温曲线为凹形,如图乙,则该地位于南半球。2.图的下面是各月的

34、降水量柱状图,从中能够看出该地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的变化,可以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判断该地降水的类型。3.把上面两条判断的结果综合起来,就是该地的气候特点。4.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地区亚洲的马来群岛、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非洲是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雨季降水集中北纬109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的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岸撒哈拉沙漠地区是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区5.亚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亚热带

35、季风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典型地区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东部沿海地区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自然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6.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规律南北纬40一60的大陆西岸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大陆东岸,大致在1月0C等温线以北地区中纬度大陆内部典型地区欧洲西部中国秦岭一淮河以北、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气候特点全年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

36、于夏季自然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7.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气候类型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内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典型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南极洲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气候特征终年严寒、降水稀少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自然景观苔原、冰原景观自然景观垂直地带性显著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气候要素具体表现气温纬度低,获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纬度高,获得太阳光热少,气温低降水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海陆位置气候要素具体表现原因气温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吸热和放

37、热速度不同降水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距海越远,到达的水汽越少,降水越少(3)地形气候要素具体表现原因气温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9C海拔越高,吸收地面辐射越少降水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背风坡气流下沉,不容易形成降水9.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有影响,气候的异常变化对人类有影响,人类活动也能影响气候。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1.人口数量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医疗水平提高;人类寿命延长;婴儿死亡减少;生活水平提高。3.人口增长速度(

38、1)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则人口正增长,人口总数增加;等于0则0增长,人口处于稳定状态;小于0,人口负增长,人口总数减少。(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通常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往往较高。4.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来表示。5.人口密度(1)概念: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

39、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千米”表示。(2)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面积总数(千米)6.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与成因(1)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不平衡的特点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地形平坦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是形成人口稠密地区的自然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发展的基础、城市、交通条件、政治因素等直接影响人口的迁移与分布。7.主要的人口问题(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

40、过快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等。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经济和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粮食短缺、居住条件差、饥饿贫困、教育医疗问题难以解决。(2)人口增长过慢,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8.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1)应对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问题的措施:实行生育控制政策。如印度采取经济奖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2)应对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负增长问题的措施

41、:采取鼓励生育(如法国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等措施。9.人种的划分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10.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三大人种体质特征肤色头发面部体毛白种人浅波状鼻高唇薄较多黄种人淡黄色黑直扁平中等黑种人黝黑卷曲唇厚很少11.世界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12.不同人种的分布人种主要分布地区黄种人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聚居区白种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和亚洲的西部及南部黑种人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洲等地也有分布13.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在人种的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环境起到

42、了很大的作用,不同人种的体质特征都是适应当地环境的结果。黑种人:皮肤黝黑,便于吸收紫外线;鼻子低而宽,体毛较少,便于散热。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可使冷空气较缓地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御寒。黄种人:体质上具有上述两者的过渡性。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2.分布语言主要分布地区汉语中国、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英语欧洲西部(英国)、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亚洲南部(印度)等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部分地区和非洲中部、西

43、部的一些国家俄语亚洲的西北部和北部、欧洲的东部等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国家3.宗教的产生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成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4.三大宗教现在世界上传播范围广、信仰人数多的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发源地亚洲的西部阿拉伯半岛古印度分布地区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标志性建筑A教堂B清真寺C寺庙、佛塔建筑物特色多尖顶,有十字架标志多穹隆状屋顶,有新月标志多塔状建筑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点聚落1.聚落的概念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聚落的分类(1)乡村聚落:乡村一般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据此可以将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2)城市聚落: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地理 > 人教版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