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记叙文阅读一(考点串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部编版)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4479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一(考点串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一(考点串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一(考点串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一(考点串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一(考点串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 考点串讲专题11 记叙文阅读(一)一、记叙文及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现代文中的小说、散文、传记、回忆录、游记、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运用多种表达方 ,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1)人物 (2)时间 (3)地点(4)事件起因 (5)经过 (6)结果二、记叙文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一)理解重点词语重要词语是指文中有助

2、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这个词可能不再具备词典里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句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1.常见题型(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3)“”段中“”词语的用意是什么?(4)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词可否删除,或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为什么?2.解题思路(1)理解词语含义方法。表层含义(词典义结合文章内容);深层含

3、义(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区别词典义,不离词典义;关注手法的运用;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2)赏析词语的妙用用词角度(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词义大小、感情色彩);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语、);表现手法(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象征、对比)。(3)赏析词语的解题思路从语义上理解:词语本义+语境义(内容义、比喻义、象征义、主旨义)+作用、效果(对表现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从词性角度理解:句子运用词,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贴切传神)地描写了_(人、物)_(情况下的特点/样子、动作、神态等),表现了。答案表述:

4、一词原意这里指(结合内容说出它的意思,注意手法的运用)写出了(对象)的某特点或状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上述答题思路,是我们分析理解词语在句中含义和作用的一般思路。有的时候参考答案只需写出本义、语境义。 4.词语可否删除或调换。(1)常考的词语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2)解题思路结合语境分析原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分析比较删除或替换后不好在哪里。(3)答题格式:表明观点(一般是不好)+原词的含义和表达效

5、果+删除或换后会怎样。 (二)分析句子含义与作用1.重要句子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的句子。 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总结全文的句子; 起承转合的句子;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反复出现的句子。 2.常见题型(1)品味下面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2)说出第段中“”一句的含义,或者如何理解这句话。(3)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4)请赏析第段中的划线句。(5)划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解题思路(1)理解句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句子背后的深层意思,包括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

6、、性格,句子本身的丰富意蕴等。解题思路: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答题格式:明确表层含义:写出了内容;分析深层含义(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联系主旨,分析写出主题或抒发感情。(2)分析句子的作用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结构上的作用开头: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做铺垫、引起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中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内容上的作用开头:奠定全文感情、交代环境背景。中间或结尾: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4.句子作用的解题思路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

7、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1)根据句子所在具体位置判断语句的作用起始句:如果开篇点题,往往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感情的作用;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作用一般是引起下文;如果首段连续发问,则兼有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还兼有强烈抒情的作用,不仅总领全文,而且表达了作者某种感情,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收束句:一般情况下是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时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如果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应是引起读者思考、收束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如果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往往具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的作用;如果末句与首句

8、重复,应是强调主旨或强化作者思想感情。判断是否为过渡句对于是不是过渡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看是否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看记叙的时间是否发生变化;看插叙的起止处。5.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解题思路(1)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表现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词语的选用:动词、形容词、短语。答题格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情态、过程),表现了的心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3)从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描写)的角度赏析。(4)从句式角度赏析。疑问句

9、: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5)从句子作用角度赏析。(结构作用+内容作用)(6)从语言风格赏析。(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答题格式:点明角度+表达效果+概括内容+主旨情感 (三)体会段落作用1.结构作用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营造氛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等。过渡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对比衬托;伏笔铺垫。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启示。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

10、成对比。2.内容作用(1)写人为主:这段文字记叙,赞扬(或批评)了,表达了(2)记事为主:这段文字记叙了歌颂(或批评)了,表现了(3)写景状物:这段文字采手法,赞扬了,抒发了(4)游记:这段文字描写,抒发了感情常见情感词: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3.常见题型(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2)请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3)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4)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4.

11、解题思路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首先看语段(句)的位置,其次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组织答案语言。如果是环境描写段落,则应先点明运用了环境描写,并按环境描写的作用来作答。5.答题格式: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五)赏析修辞手法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12、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2.常见题型(1)第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常见的是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但要注意

13、: 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体会第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一词(等词),写出了的什么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六)掌握记叙人称记叙的人称,实际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1.记叙人称有:第一人称、

14、第二人称、第三人称。(1)第一人称:从“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我们)”来传递给读者,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用:亲切自然,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根据“我”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我

15、”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我”既是故事的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之一,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使用第二人称来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便于直接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

16、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可使作者置身情节之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也可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同时,读者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作用: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觉”的人称,往往以一种更高的叙述角度来梳理故事。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均可自由开展。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2.常见题型(1)文章运用了第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试体会其表达作用。(3)本文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段中却有两处运用了第二人称,

17、这样写有何作用?(4)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答题格式(1)使用第一人称,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使用第二人称,起到呼告作用,抒发了作者真挚(深沉、强烈)的感情,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3)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更客观灵活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灵活自如,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便于作者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评判。(七)理清记叙顺序所谓记叙顺序是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只有安排得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记叙文

18、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插叙、倒叙和补叙等。 1.记叙的顺序与作用(1)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19、。作用:倒叙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思想;造成强烈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题思路:内容:概括了内容;主题:表达了情感;写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或首尾呼应。(3)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阅读插叙的文章,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作用:插叙对情节起补充、丰富的作用,可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丰厚、点明中心。在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也要注意它对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交代(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了

20、内容;手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为下文埋下伏笔;照应标题等;主题: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人物: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效果:丰富或补充情节,情节波澜起伏。(4)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结构完整;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在结构上有照应上文的作用。解题思路:补充交代内容,使故事情节完整。2. 在阅读材料时,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会出现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一般情况下,倒叙看开头,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倒叙与插叙的区别(1)插叙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倒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之一。(2)插叙一般位置居中;倒叙常常在文章的开头。(3)插叙的是为了对某事件做注释、说明,有时是为了突出主题;倒叙是为了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