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29分)1(29分)学校以“对称雅致”为主题布置校园文化区,请你参与。校园文化区示意图(1)同学们要装饰通达馆的四道双开门(见图)。依据整体规划和门上小篆形体特点判断,以下哪个选项中的篆体汉字最适合印在第道门上? A.(乐)B.(常)C.(愿)D.(心)(2)借助资料夹,从以下选项中选择语音、语义及结构均对称的成语刻在文化石上。 资料夹*语音对称:表现为声律(平仄均衡)或韵律方面的对称形态。*语义对称:前后两部分表现为相同或相对意义的组合。*结构对称:前后两部分语法结构和相对应的词(字)词性相同。(提炼自汉语成语的审美特性)A.自强不息(仄平仄
2、仄)B.日新月异(仄平仄仄)C.巧夺天工(仄仄平平)D.继往开来(仄仄平平)(3)“三顾书吧”向全校同学征集一副楹联,请你完成任务。【梳理】补全诗句。蝉噪林逾静, 。(王籍入若耶溪) ,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沉舟侧畔千帆过, 。(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补充】回顾已学,再补充两句对称的诗文。【定稿】以上哪两句连续的诗文最适合做“三顾书吧”的楹联?简述理由。(4)梅园布置“听铃品梅”活动,同学们将关于梅花的诗词誊抄在风铃上供大家赏读。以下这首词引起大家关注,请你参与交流。菩萨蛮回文(宋)苏轼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
3、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倒回去读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选自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注释苏轼贬居黄州后所作,赠给好友赵晦之。回文,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小鹿:这首词中对称的诗句是简单重复还是别有意蕴呢?我们任选两句对称的诗来赏析一下吧。我: 。小鹿:哦,原来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真的妙极了!不过,这首词感情基调忧郁低沉,不像是苏轼的词风。我:你知道吗,回文诗词可以顺
4、读也可以倒读!我们从最后一个字倒回去读,能够更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你看, 。小鹿:你结合了词的内容倒回去品读,让我看到了苏轼熟悉的模样。(5)长廊入口处要设置游览引导牌。请根据示意图,联系以上内容,撰写校园文化区简介。要求:抓住文化区特征,条理清晰;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120字左右。二、(21分)2(21分)同学们准备借助“提问”阅读小说,请你参与。过马路滕刚 异乡人终于来到酆城。 异乡人从护城河大桥下来,走了不到一公里,面前出现一条马路。他沿马路向南走了一公里,又沿马路向北走了一公里,没有找到斑马线。 他问路边的一个摊主:“请问先生,哪里可以过马路?” 摊主惊讶道:“
5、你的话我听不明白。” 异乡人说:“我想到马路对面,但找半天没找到斑马线,你能告诉我哪里可以过马路吗?” 摊主说:“哪里都可以过,你想从哪里过就从哪里过。” 异乡人惊讶道:“哪里都可以过?这怎么可以呢?不从斑马线过马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摊主说:“什么斑马线?” 异乡人说:“就是马路上画了像斑马身上条纹一样的白线,专让行人过马路的。”见摊主一脸疑惑,异乡人从口袋里掏出纸和笔,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 摊主摇头说:“没见过,我天天过马路,从没见过什么斑马线。” 异乡人说:“一定有斑马线,不会没有斑马线的。” 异乡人用左肩扛着行李,沿马路向南走,走了大约一公里,没有找到斑马线
6、。 他问一个路人:“请问先生,哪里可以过马路?” 路人惊讶道:“你说什么?” 异乡人说:“是这样的,我刚从外乡来,遇到这条马路,但我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斑马线。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路人说:“哪里都可以过,你想从哪里过就从哪里过,不需要什么斑马线。”路人说着指着几个正在过马路的人说:“你看,他们不是过去了吗?” 异乡人惊讶地看着那些过马路的人,说:“不从斑马线过马路是违规的,我绝不做违规的事。” 路人说:“你这人怎么回事?现在路上没有汽车,又没有交警,你怕什么?” 异乡人说:“不行,没有斑马线我绝不过马路,我绝不做违规的事。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路人说:“前面好像有一条斑马线。”
7、 异乡人谢了路人,换用右肩扛着行李,继续向南走。走了大约一公里,没有找到斑马线。 异乡人问一个正准备过马路的路人:“请问先生,哪里可以过马路?” 路人惊讶道:“你说什么?” 异乡人说:“是这样的,我刚从异乡来,遇到这条马路,可我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斑马线,我急死了,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路人说:“哪里都可以过,这里就可以过。” 异乡人说:“不行,这里没有斑马线。” 路人说:“为什么我们可以过,你不可以过呢?你不要怕,没人会抓你的。” 异乡人说:“这就是让我惊讶的,你们为什么不走斑马线就过马路呢?” 路人说:“你是不是怕死?” 异乡人说:“我不是怕死,我不想违规。” 路人说:“你一定是怕死
8、,你不要怕,我教你过马路。”路人说着挽住异乡人的手臂指着马路说:“第一种办法,就是看看左右,如果左右100米都没有车子,你就穿过去。如果路上的车像长江之水川流不息,你就分两步过马路。你先看左边,等到左边的车离你100米,你就走到路中央。然后看右边,等右边的车离你100米,你就过去。如果两边的车始终不停,你就一步一步过,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再看左边再看右边看左看右看左看右”路人说着就要拉异乡人过马路。异乡人说:“不行,不行,没有斑马线我绝不过马路。” 路人说:“这是一条环城马路,你不违规,你也许永远过不了马路。” 异乡人说:“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路人说:“以前前面倒是有一条,不知现在在不在
9、。” 异乡人到路边的小店买了一根麻绳,把行李捆好,像纤夫一样拉着行李向南走去。异乡人一直走到天黑,没有找到斑马线。他太累了。他坐在行李上歇了会儿,继续向南走去。(1)根据某同学的“初读感受”,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完成“我的细读追问”。他的初读感受异乡人是固执的,他三次询问路人,但始终找不到斑马线过马路。小说借此在批判社会黑暗。我的细读追问追问一:异乡人似乎不仅仅是固执的,文中哪些加点的细节能丰富我对异乡人形象的理解?追问二:我先梳理文中三位酆城百姓不走斑马线的理由。酆城百姓摘抄相同观点摘抄不同观点摊主哪里都可以过马路我天天过马路,从没见过什么斑马线第一位路人a 第二位路人b 借助这一梳理过程,我
10、围绕“三次询问路人”的情节作如下追问,来帮助深刻理解小说。我的追问: ?我的答案: 。追问三:读完这篇小说,我会联想到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哪些人和事?(2)阅读小说时怎样追问是有效的?概述你的学习收获。三、(21分)3(21分)同学们就“文学群像成因”这一话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先秦寓言中宋人形象是怎样的呢?【绘制宋人形象图】守株待兔 死守经验宋人有耕田者(韩非子) 揠苗助长 冒失蛮干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负暄之献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选自列子)穿井得人 轻信
11、盲从宋之丁氏(吕氏春秋)注释暨:到。隩:同“奥”,深。貉:动物名称,皮毛很珍贵。(1)根据提示,完成填空。卖炭翁中“绫”“纱”这两个从“纟”的字都指编织品。结合语境可推断负暄之献中“缊餍”“绵犷”的意思分别是“ ”和“ ”。(2)负暄之献中田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内容,加以分析。(3)根据以上资料,概括宋人整体形象。宋人为何多是这样的形象?【搜索宋人资料】材料一 此必有其故矣。汉书地理志记宋俗云:“其民有先王之遗风,重厚多君子。”盖战国习俗轻薄谲诈,视重厚之人为愚,殆其一因也。而其最重要之原因,似当属于宋襄公。按春秋鲁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与楚战于泓,其臣请襄公及楚师之未尽渡击之。襄公守礼,不可
12、。又请及楚之未陈击之,襄公又不可。其卒也,宋师大败,襄公亲伤,数月而卒。”(选自杨树达积微居文录说晚周诸子中之宋人)材料二 宋为周室之宾,先朝胜国,其势最孤,又处四战之地,入春秋以来,内乱外患更迭相乘,无时或息。故赞助齐桓,独出诚意。惟宋国四围,无可发展,其势本弱,故谋霸不成,为楚所败。(选自钱穆国史大纲齐桓晋文之霸业)注释战国习俗轻薄谲诈:指当时列国之间或纵或横,为利益所驱使,背信弃义在所不惜。陈:同“阵”,这里指摆好阵势。宋为周室之宾:这里指周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管理殷商遗民。胜国:被灭亡的国家。(4)宋人为何多是这样的形象?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推测理由。(5)根据以上过程,概述
13、“文学群像成因”的探究结论。【迁移文学群像】(6)小鹿想进一步探究名著中的“人物群像”,参考如表这组论文标题,从以下选项中任选其一拟写标题,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群像刻画沉默的大多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群体形象研究试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农民群像备选:甲骆驼祥子提示:祥子、老马儿乙水浒传提示:林冲、鲁智深丙简爱傲慢与偏见提示:简爱、伊丽莎白四、(14分)4(14分)如何在自媒体时代理性接受他人观点?请你参与制作小贴士。资料夹材料一刷短视频的危害究竟多大?看完一身冷汗!水*专栏2022112121:31发表于浙江 (1)最近,有人说游戏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鸦片。而实际上,短视频才是这个时
14、代的真正的精神鸦片。 (2)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流行,人们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强烈的扭曲:越来越多“丑”的东西正在备受追捧。这些丑陋又三俗的内容,正占据了中国社会的主流空间。 (3)【A】越来越多的网红,不断地制造这些内容去迎合人性的窥私欲和好奇心,他们赚了很多钱,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的标杆,引发年轻人的模仿和向往。社会越来越低俗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们越来越享受感官刺激,各种妖魔鬼怪成群结队地出现,并且被社会追捧,我们已经陷入轻佻又低劣的娱乐生活,不可自拔。 (4)互联网上最流行、最易传播的内容,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而是最能给大家带来情绪化的内容,或者各种畸形的表演。 (5)短视频时代,只有1%的
15、人还有独立思考能力,剩下99%的人只能活在鸡汤里。互联网上最容易传播的从来就是各种情绪而不是真相。这99%的人自以为掌握了见识,其实他们只是把情绪当理性,把信息当知识,把偏见当思想。 (6)在平台算法的掌控下,每个人的喜好和需求都被精准掌握,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内容推送,不过是算法为每个人量身打造的“信息茧房”,结果就是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相信的东西,这使人变得更加狭隘和偏执了。 (7)在密不透风的短视频里,人们的大脑再也不愿意做深度思考,开始不断得享受各种短、快的刺激,沉溺在上瘾的世界里。因此,大众的独立思考能力被严重干扰,认知和三观在冥冥之中被平台操控。【B】绝大多数人都将像宠物一样被圈养起来,
16、沉溺在各种短暂的刺激和快乐里,被各种互联网廉价的“食品”填饱,并且乐此不疲。 (8)从现在开始,人类发展驶向新的快车道: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科技创新的迭代不断加快,数不胜数的新功能产品让人目瞪口呆,各种传统观念被挑战,人们的三观被摧毁,道德底线被不断击穿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将越来越迷茫,绝大多数人都找不到人生的坐标和意义,只能机械式地竞争和奔波,各种负面情绪充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9)很多人正在异化成一种奇怪的生物,没有理想,没有自我,如同一只只行尸走肉,成为只会赚钱的机器,孤独寂寞又空虚。他们整日忙忙碌碌,其实内心早已死去,生活在绝望的平静里。 (10)这已经不是那个靠蛮力去拼搏的
17、时代了,未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修心,只靠蛮力拼搏,精神痛苦会越来越多,甚至会遇到心魔,从而走火入魔! (11)未来应对这一切的只有一个办法: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未来拥有健康的心态,远比拥有任何技能、知识、资源都重要。 (12)加入我们的修心课程,遇见更好的自己!(选自水*专栏公众号,有删改)材料二 在短视频上打开严肃知识之门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2年4月20日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优势,让高校的教授成为新一代的“网红”,有利于优质知识内容的传播并占领重要的传播平台,帮助广大用户扫清认知迷雾,提高公众的人文和科学素 中国教育新闻网 利用短视频进行学习的创新逻辑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19年12月
18、16日例如,曾有人批评碎片化阅读,认为碎片化阅读让人上瘾中毒,让人不再善于深度独立思考,让人在时间、精力分配上更加碎片化,甚至产生各种知识幻觉等等。这类批评正制作小贴士“理性接受观点”小贴士对比其他观点我们要比较文章的核心观点与其他观点,来丰富自己对该观点的认知,而不是对观点的全盘吸收。(1)小鹿查找了材料二来丰富自己对材料一观点的认知。小鹿查找的材料能否达成他的目的?联系材料一的核心观点,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辨明事实陈述我们要用可靠的资料来查验作者在事实陈述时是否主观臆断,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2)针对作者的事实陈述,你准备搜集什么样的资料来有效查验?从材料一【A】【B】画线句中任
19、选其一,联系上下文,举例阐释。 (3)材料一的语言特点和作者写作目的有何关联?结合材料一,选择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并归纳一条小贴士。五、(60分)5(60分)班级进行写作活动,请你参与。根据要求作文。 电视机诞生时,人们曾有过“信息过剩”的顾虑;互联网推出各种游戏,人们担忧游戏会毁掉下一代;克隆技术出现,人们担心人伦观念会被摧毁;ChatGPT升级版本出来了,人们产生了未来职业危机的恐慌科技发明除了给人以震撼,还经常使我们陷入新的忧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写作提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行文学创作;还可以自己提炼观点,
20、展开论述,写一篇论述文(可以是演讲稿、书信等)。【写作要求】(1)标题自拟,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不得套作、抄袭;(4)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29分)1(29分)学校以“对称雅致”为主题布置校园文化区,请你参与。校园文化区示意图(1)同学们要装饰通达馆的四道双开门(见图)。依据整体规划和门上小篆形体特点判断,以下哪个选项中的篆体汉字最适合印在第道门上?AA.(乐)B.(常)C.(愿)D.(心)(2)借助资料夹,从以下选项中选择语音、语义及结构均对称的成语刻在文化石上。 D资料夹*语音对称:表
21、现为声律(平仄均衡)或韵律方面的对称形态。*语义对称:前后两部分表现为相同或相对意义的组合。*结构对称:前后两部分语法结构和相对应的词(字)词性相同。(提炼自汉语成语的审美特性)A.自强不息(仄平仄仄)B.日新月异(仄平仄仄)C.巧夺天工(仄仄平平)D.继往开来(仄仄平平)(3)“三顾书吧”向全校同学征集一副楹联,请你完成任务。【梳理】补全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补充】回顾已
22、学,再补充两句对称的诗文。【定稿】以上哪两句连续的诗文最适合做“三顾书吧”的楹联?简述理由。(4)梅园布置“听铃品梅”活动,同学们将关于梅花的诗词誊抄在风铃上供大家赏读。以下这首词引起大家关注,请你参与交流。菩萨蛮回文(宋)苏轼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倒回去读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选自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注释苏轼贬居黄州后所作,赠给好友赵晦之。回文,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
23、。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小鹿:这首词中对称的诗句是简单重复还是别有意蕴呢?我们任选两句对称的诗来赏析一下吧。我:“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的意思是: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下句补充说明了不仅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而且江南山岭处处花开。因此,运用回环反复的写作方法,有力地表现了江南山岭处处红梅花开的美好景象。小鹿:哦,原来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真的妙极了!不过,这首词感情基调忧郁低沉,不像是苏轼的词风。我:你知道吗,回文诗词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我们从最后一个字倒回去读,能够更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你看,倒回去读就不同了:首先抒写伤别惜
24、时、慨叹时光流逝的愁绪,再通过描写红梅盛开的江南美景,抒发惜春、爱春、赞春的积极乐观情怀。小鹿:你结合了词的内容倒回去品读,让我看到了苏轼熟悉的模样。(5)长廊入口处要设置游览引导牌。请根据示意图,联系以上内容,撰写校园文化区简介。要求:抓住文化区特征,条理清晰;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120字左右。【分析】(1)本题考查情景表达。根据前面三道门上的题字“同”“行”“同”和第四道门前的景物是文化石和树木,可知,体现的是幽雅之景的乐趣。因此,可确定答案:乐。故选:A。(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学生需根据要求“选择语音、语义及结构均对称的成语刻在文化石上”和资料夹的提示作答。A.自
25、强不息(仄平仄仄):语音、语义及结构三方面都不对称,不符合要求;B.日新月异(仄平仄仄):结构对称,语音、语义不对称,不符合要求;C.巧夺天工(仄仄平平):语音对称,语义及结构不对称,不符合要求;D.继往开来(仄仄平平):语音、语义及结构三方面都对称,符合要求。故选:D。(3)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积累与运用。【梳理】补全诗句。学生需根据积累作答。应为:鸟鸣山更幽(易错字:幽)。应为:亭亭山上松。应为:病树前头万木春。应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为:非淡泊无以明志。【补充】要求回顾已学,再补充两句对称的诗文。学生需根据主题“对称雅致”,结合自己背诵积累的律诗或绝句,分析作答。答案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
26、,一行白鹭上青天等。【定稿】学生需根据“对称雅致”的主题,结合校园文化区的整体布局可知,“三顾书吧”意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雅的情趣,行稳致远。因此,最适合的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本题考查古诗赏析。根据上文“我们任选两句对称的诗来赏析”和下文“哦,原来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真的妙极了”,可知,学生需赏析的是“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下句补充说明了不仅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而且江南山岭处处花开。因此,运用回环反复的写作方法,有力地表现了江南山岭处处红梅花开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
27、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根据上文“不过,这首词感情基调忧郁低沉,不像是苏轼的词风”和下文“你结合了词的内容倒回去品读,让我看到了苏轼熟悉的模样”可知,正读以“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做结,感情忧郁低沉;而倒回去读意思就不同了:首先抒写伤别惜时、慨叹时光流逝的愁绪,再通过描写红梅盛开的江南美景,抒发惜春、爱春、赞春的积极乐观情怀。(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表达能力。学生需根据主题、把握画面要素,按照一定顺序作答。【解答】(1)A(2)D(3)【梳理】补全诗句。学生需根据积累作答。应为:鸟鸣山更幽(易错字:幽)。应为:亭亭山上松。应为:病树前头万木春。应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为:非淡泊无以明志。【补充】两
28、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定稿】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根据“对称雅致”的主题,结合校园文化区的整体布局可知,“三顾书吧”意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雅的情趣,鼓励学生行稳致远。(4)“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的意思是: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下句补充说明了不仅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而且江南山岭处处花开。因此,运用回环反复的写作方法,有力地表现了江南山岭处处红梅花开的美好景象。倒回去读就不同了:首先抒写伤别惜时、慨叹时光流逝的愁绪,再通过描写红梅盛开的江南美景,抒发惜春、爱春、赞春的积极乐
29、观情怀。(5)示例:右侧为“三顾书吧”,各种文化典籍静静恭候您的光临;直行就会进入“梅园”,一棵棵梅树姿态遒劲,一朵朵梅花芬芳馥郁;左拐进入“通达馆(学校社团活动室)”,穿过四道双开门,出“通达馆”就会走进树林茂密、“文化石”峭跋嶙峋的清幽之景。参考译文:菩萨蛮回文(宋)苏轼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红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我望着。南极老人星行将到来,老人星到时,就是进入暮年时。离别时我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点评】解答图文转换表达问题,学生需把握画面要素,突出画面表达的主题,还要采取恰当的顺序。二、(21
30、分)2(21分)同学们准备借助“提问”阅读小说,请你参与。过马路滕刚 异乡人终于来到酆城。 异乡人从护城河大桥下来,走了不到一公里,面前出现一条马路。他沿马路向南走了一公里,又沿马路向北走了一公里,没有找到斑马线。 他问路边的一个摊主:“请问先生,哪里可以过马路?” 摊主惊讶道:“你的话我听不明白。” 异乡人说:“我想到马路对面,但找半天没找到斑马线,你能告诉我哪里可以过马路吗?” 摊主说:“哪里都可以过,你想从哪里过就从哪里过。” 异乡人惊讶道:“哪里都可以过?这怎么可以呢?不从斑马线过马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摊主说:“什么斑马线?” 异乡人说:“就是马路上画了像
31、斑马身上条纹一样的白线,专让行人过马路的。”见摊主一脸疑惑,异乡人从口袋里掏出纸和笔,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 摊主摇头说:“没见过,我天天过马路,从没见过什么斑马线。” 异乡人说:“一定有斑马线,不会没有斑马线的。” 异乡人用左肩扛着行李,沿马路向南走,走了大约一公里,没有找到斑马线。 他问一个路人:“请问先生,哪里可以过马路?” 路人惊讶道:“你说什么?” 异乡人说:“是这样的,我刚从外乡来,遇到这条马路,但我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斑马线。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路人说:“哪里都可以过,你想从哪里过就从哪里过,不需要什么斑马线。”路人说着指着几个正在过马路的人说:“你看,他们不是过去了吗?”
32、 异乡人惊讶地看着那些过马路的人,说:“不从斑马线过马路是违规的,我绝不做违规的事。” 路人说:“你这人怎么回事?现在路上没有汽车,又没有交警,你怕什么?” 异乡人说:“不行,没有斑马线我绝不过马路,我绝不做违规的事。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路人说:“前面好像有一条斑马线。” 异乡人谢了路人,换用右肩扛着行李,继续向南走。走了大约一公里,没有找到斑马线。 异乡人问一个正准备过马路的路人:“请问先生,哪里可以过马路?” 路人惊讶道:“你说什么?” 异乡人说:“是这样的,我刚从异乡来,遇到这条马路,可我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斑马线,我急死了,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路人说:“哪里都可以过,
33、这里就可以过。” 异乡人说:“不行,这里没有斑马线。” 路人说:“为什么我们可以过,你不可以过呢?你不要怕,没人会抓你的。” 异乡人说:“这就是让我惊讶的,你们为什么不走斑马线就过马路呢?” 路人说:“你是不是怕死?” 异乡人说:“我不是怕死,我不想违规。” 路人说:“你一定是怕死,你不要怕,我教你过马路。”路人说着挽住异乡人的手臂指着马路说:“第一种办法,就是看看左右,如果左右100米都没有车子,你就穿过去。如果路上的车像长江之水川流不息,你就分两步过马路。你先看左边,等到左边的车离你100米,你就走到路中央。然后看右边,等右边的车离你100米,你就过去。如果两边的车始终不停,你就一步一步过
34、,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再看左边再看右边看左看右看左看右”路人说着就要拉异乡人过马路。异乡人说:“不行,不行,没有斑马线我绝不过马路。” 路人说:“这是一条环城马路,你不违规,你也许永远过不了马路。” 异乡人说:“你能告诉我哪里有斑马线吗?” 路人说:“以前前面倒是有一条,不知现在在不在。” 异乡人到路边的小店买了一根麻绳,把行李捆好,像纤夫一样拉着行李向南走去。异乡人一直走到天黑,没有找到斑马线。他太累了。他坐在行李上歇了会儿,继续向南走去。(1)根据某同学的“初读感受”,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完成“我的细读追问”。他的初读感受异乡人是固执的,他三次询问路人,但始终找不到斑马线过马路。小说借此在批判社
35、会黑暗。我的细读追问追问一:异乡人似乎不仅仅是固执的,文中哪些加点的细节能丰富我对异乡人形象的理解?追问二:我先梳理文中三位酆城百姓不走斑马线的理由。酆城百姓摘抄相同观点摘抄不同观点摊主哪里都可以过马路我天天过马路,从没见过什么斑马线第一位路人a 不需要斑马线第二位路人b 这里就可以过借助这一梳理过程,我围绕“三次询问路人”的情节作如下追问,来帮助深刻理解小说。我的追问:小说重复写“三次询问路人”的情节有何不同?我的答案:小说重复写“三次询问路人”的情节,但从这三类人的不同回答中,我读出了丰富的象征意味:摊主告诉他没有见过斑马线,象征社会中无知者;第一位路人告诉他不需要斑马线象征无视规则的野蛮
36、人;第三位示范如何违规过马路是公然的违规者。追问三:读完这篇小说,我会联想到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哪些人和事?(2)阅读小说时怎样追问是有效的?概述你的学习收获。【分析】本篇小说讲述了异乡人来的酆城过马路找斑马线的故事。小说通过三次询问路人,讽刺了当今社会上那些不遵守规则、无视规则的人。同时也赞扬了那些肯坚持原则的人。【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文中两次写道“路人惊讶道:你说什么”可知,酆城百姓对异乡人执意从斑马线上过马路感到“惊讶”;依据“路人说:你是不是怕死”可知,酆城百姓推断异乡人不敢过马路“一定”是怕死,这让“我”感受到异乡人不被理解的无奈与孤独。依据“不从斑马线过马路是违规
37、的,我绝不做违规的事”“不行,没有斑马线我绝不过马路,我绝不做违规的事”“不行,不行,没有斑马线我绝不过马路”可知,酆城百姓鼓励异乡人横穿马路时,他多次强调“绝不”横穿马路,坚定的态度中透出他内心对原则的坚持。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依据“路人说:哪里都可以过,你想从哪里过就从哪里过,不需要什么斑马线”可知,第一位路人的观点是不需要斑马线;依据“路人说:哪里都可以过,这里就可以过”可知,第二位路人的观点是这里就可以过。本题考查小说主旨的理解。小说重复写“三次询问路人”的情节,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意义一定不相同,所以可以追问“小说重复写三次询问路人的情节有何不同”。“三次询问路人”,三个人代表三类人
38、,这三类人的回答不同,象征意义也不同。依据“摊主摇头说:没见过,我天天过马路,从没见过什么斑马线”可知,摊主象征社会中无知者;依据“路人说:哪里都可以过,你想从哪里过就从哪里过,不需要什么斑马线”可知,第一位路人告诉他不需要斑马线,第一位象征无视规则的野蛮人;依据路人“你不要怕,我教你过马路”可知。第三位示范如何违规过马路是公然的违规者。本题考查能力拓展。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小说讽刺人们不遵守规则、无视规则的主旨理解。如,通过异乡人过马路的行为,让我联想到自己过马路时也会横穿马路,就像文中的酆城百姓一样不守规则。读了这篇小说,我要改正这样的坏习惯。联想读过的文学作品内容,结合小说讽刺人们不遵守规
39、则、无视规则的主旨。如,异乡人虽然坚持通过斑马线过马路,的确让人钦佩,但异乡人只要不走出酆城这样的社会,最终也会被同化为酆城的一员。这让我联想起阅读皇帝的新装时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小男孩,如果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最终也只能成为说假话的大人。(2)本题考查谈阅读经验与体会。有效的追问,就要抓住小说的一些核心内容进行追问。如本文塑造的酆城百姓的形象,异乡人的形象;本文“三次询问路人”情节的反复出现等,从而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细读文本,关联小说细节,来有效解决自己的追问。如本文异乡人多次强调“绝不”横穿马路的细节。答案:(1)示例:孤独而坚毅。虽然酆城百姓对他执意从斑马线上过马路感到“惊讶”且推断他
40、不敢过马路“一定”是怕死,让我感受到他不被理解的无奈与孤独:但路人鼓励异乡人横穿马路时,他多次强调“绝不”横穿马路,坚定的态度中透出他内心对原则的坚持。不需要斑马线 这里就可以过示例:小说重复写“三次询问路人”的情节有何不同 小说重复写“三次询问路人”的情节,但从这三类人的不同回答中,我读出了丰富的象征意味:摊主告诉他没有见过斑马线,象征社会中无知者;第一位路人告诉他不需要斑马线象征无视规则的野蛮人;第三位示范如何违规过马路是公然的违规者。示例2:这篇小说中异乡人过马路的行为让我联想到自己过马路时也会横穿马路,就像文中的酆城百姓一样不守规则。读了这篇小说,我要改正这样的坏习惯。示例1:这篇小说
41、中的异乡人虽然坚持通过斑马线过马路,的确让人钦佩,但我想最终这样的异乡人只要不走出酆城这样死气沉沉、无视规则的社会,最终也会被同化为酆城的一员。这让我联想起阅读皇帝的新装时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小男孩,如果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最终也只能成为说假话的大人。(2)示例:可抓住小说的一些核心内容进行追问如人物形象、情节反复等,从而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此外,要细读文本,关联小说细节来有效解决自己的追问。【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21分)3(21分)同
42、学们就“文学群像成因”这一话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先秦寓言中宋人形象是怎样的呢?【绘制宋人形象图】守株待兔 死守经验宋人有耕田者(韩非子)没见过世面的人,因为没有见过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对妻子说将把取暖的办法进献给国王。揠苗助长 冒失蛮干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负暄之献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选自列子)穿井得人 轻信盲从宋之丁氏(吕氏春秋)注释暨:到。隩:同“奥”,深。貉:动物名称,皮毛很珍贵。(1)根据提示,完成填空。卖炭翁中“绫”“纱”这两个从“纟”的字都
43、指编织品。结合语境可推断负暄之献中“缊餍”“绵犷”的意思分别是“用乱麻作絮的冬衣”和“丝绵”。(2)负暄之献中田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内容,加以分析。(3)根据以上资料,概括宋人整体形象。宋人为何多是这样的形象?【搜索宋人资料】材料一 此必有其故矣。汉书地理志记宋俗云:“其民有先王之遗风,重厚多君子。”盖战国习俗轻薄谲诈,视重厚之人为愚,殆其一因也。而其最重要之原因,似当属于宋襄公。按春秋鲁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与楚战于泓,其臣请襄公及楚师之未尽渡击之。襄公守礼,不可。又请及楚之未陈击之,襄公又不可。其卒也,宋师大败,襄公亲伤,数月而卒。”(选自杨树达积微居文录说晚周诸子中之宋人)材料二 宋为周
44、室之宾,先朝胜国,其势最孤,又处四战之地,入春秋以来,内乱外患更迭相乘,无时或息。故赞助齐桓,独出诚意。惟宋国四围,无可发展,其势本弱,故谋霸不成,为楚所败。(选自钱穆国史大纲齐桓晋文之霸业)注释战国习俗轻薄谲诈:指当时列国之间或纵或横,为利益所驱使,背信弃义在所不惜。陈:同“阵”,这里指摆好阵势。宋为周室之宾:这里指周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管理殷商遗民。胜国:被灭亡的国家。(4)宋人为何多是这样的形象?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推测理由。(5)根据以上过程,概述“文学群像成因”的探究结论。【迁移文学群像】(6)小鹿想进一步探究名著中的“人物群像”,参考如表这组论文标题,从以下选项中任选其一拟写标题,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群像刻画沉默的大多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群体形象研究